七年级上册专题线段与角的计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和角的定值问题课堂学案及配套作业(解析版)

专题19线段和角的定值问题(解析版)第一部分教学案类型一线段中的定值问题1.(2019秋•北仑区期末)如图,C为射线AB上一点,AB=30,AC比BC的14多5,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的速度在射线AB上沿AB方向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运动时间为t(s),M为BP的中点,N为MQ的中点,以下结论:①BC=2AC;②AB=4NQ;③当BP=12BQ时,t=12;④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定值.其中正确的结论(填写序号)思路引领: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结论.解:∵AB=30,AC比BC的14多5,∴BC=20,AC=10,∴BC=2AC;故①正确;∵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的速度,∴BP=30﹣2t,BQ=t,∵M为BP的中点,N为MQ∴PM=12BP=15﹣t,MQ=MB+BQ=15,NQ=12MQ=7.5,∴AB=4NQ;故②正确;∵BP=30−2t,BQ=t,BP=12 BQ,∴30−2t=t2,解得:t=12,故③正确,∵BP=30﹣2t,BQ=t,∴BM=12PB=15﹣t,∴MQ=BM+BQ=15﹣t+t=15,∴MN=12MQ=152,∴MN的值与t无关是定值,故答案为:①②③④.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求出P到达B点时的时间,以及点P与Q重合时的时间,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2.(2020秋•东西湖区期末)如图,已知直线l上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a,CD=b,且a,b满足|a﹣2|+(b﹣6)2=0.M为线段AB的中点,N为线段CD中点.(1)求线段AB、CD的长;(2)若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在运动前A点表示的数为﹣2.BC=6,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t为何值时,MN=4;(3)若将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前AD=36,在线段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始终有MN+BC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求出t的取值范围.思路引领:(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t秒后点M表示的数是﹣1+2t,点N表示的数是9+t,然后根据MN=4列出方程可得答案;(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得到结果.解:(1)∵|a﹣2|+(b﹣6)2=0,∴a﹣2=0,b﹣6=0,∴a=2,b=6,∴AB=2,CD=6;(2)∵运动前A点表示的数为﹣2,BC=6,∴点B表示的数是0,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6和12,∵M为线段AB的中点,N为线段CD中点,∴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9,t秒后点M表示的数是﹣1+2t,点N表示的数是9+t,∴|(﹣1+2t)﹣(9+t)|=4,解得t=14或6,答:t=14秒或6秒时,MN=4;(3)运动t秒后,MN=|32﹣2t|,BC=|28﹣2t|,当0≤t<14时,MN+BC=32﹣2t+28﹣2t=60﹣4t,当14≤t≤16时,MN+BC=32﹣2t+2t﹣28=4,当t >16时,MN +BC =2t ﹣32+2t ﹣28=4t ﹣60, ∴当14≤t ≤16时,MN +BC 为定值.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和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第三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此题难度不大.3.(2020秋•遵化市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 =m ,CD =n ,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点A 在点B 的左侧,点C 在点D 的左侧),若|m ﹣12|+(6﹣n )2=0. (1)求线段AB ,CD 的长;(2)若点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BC =4,求线段MN 的长;(3)当CD 运动到某一时刻时,点D 与点B 重合,点P 是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PA−PB PC是定值,②PA+PB PC是定值,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并加以说明.思路引领:(1)先由|m ﹣12|+(6﹣n )2=0,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n =6,m =12,即可得到AB =12,CD =6;(2)需要分类讨论:①如图1,当点C 在点B 的右侧时,根据“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先计算出AM 、DN 的长度,然后计算MN =AD ﹣AM ﹣DN ;②如图2,当点C 位于点B 的左侧时,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求得MN 的长度;(3)计算①或②的值是一个常数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结论. 解:(1)∵|m ﹣12|+(6﹣n )2=0, ∴|m ﹣12|=﹣(6﹣n )2, ∴m ﹣12=0,6﹣n =0, ∴n =6,m =12, ∴AB =12,CD =6;(2)如图1,∵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 ∴AM =12AC =12(AB +BC )=8, DN =12BD =12(CD +BC )=5, ∴MN =AD ﹣AM ﹣DN =9;如图2,∵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AM =12AC =12(AB ﹣BC )=4, DN =12BD =12(CD ﹣BC )=1,∴MN =AD ﹣AM ﹣DN =12+6﹣4﹣4﹣1=9;(3)②正确.理由如下: ∵PA+PB PC =(PC+AC)+(PC−CB)PC=2PC PC=2,∴②PA+PBPC 是定值2.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4.(2018秋•江夏区期末)已知,如图所示,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 、B 、C 三个点. (1)若BC =10,AC =3AB 的长;(2)若点D 是射线CB 上一点,点M 为BD 中点,点N 为CD 中点,求BC MN的值;(3)当点P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点E 是AP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E ,F 不重合).下列结论中:①EF AC+BP是定值;②EFAC−BP是定值,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选择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思路引领:(1)由AC =AB +BC =3AB 可得;(2)分三种情况:①D 在BC 之间时②D 在AB 之间时③D 在A 点左侧时;(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F 、E 在BC 之间,F 在E 左侧②F 在BC 之间,E 在CP 之间③F 、E 在BC 之间,F 在E 右侧;解:(1)∵BC =10,AC =AB +BC =3AB ,∴AB=5;(2)∵点M为BD中点,点N为CD中点,∴BM=BD,DN=NC,①D在BC之间时:BC=BD+CD=2MD+2DN=2MN,∴BCMN=2;②D在AB之间时:BC=DC﹣DB=2DN﹣2MB=2(BN+2MB)﹣2MB=2BN+2MB=2MN,∴BCMN=2;③D在A点左侧时:BC=DN﹣NB=MN+DM﹣NB=MN+MB﹣NB=MN+MN+NB﹣NB=2MN,∴BCMN=2;故BCMN=2;(3)点E是AP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AE=EP,BF=CF,①F、E在BC之间,F在E左侧,EF=FC﹣EC=12BC﹣AC+AE=12(AC﹣AB)﹣AC+AE=AE−12AB−12AC,BP=AP﹣AB=2AE﹣AB,AC﹣BP=AC﹣2AE+AB,∴EFAC−BP =−12.②F在BC之间,E在CP之间,EF=12BC+CE=12BC+AE﹣AC=12(AC﹣AB)+AE﹣AC=AE−12AB−12AC,BP=AP﹣AB=2AE﹣AB,AC﹣BP=AC+AB﹣2AE,∴EFAC−BP =−12.③F、E在BC之间,F在E右侧,EF=CE﹣CF=CE−12BC=AC﹣AE−12BC=AC﹣AE−12(AC﹣AB)=12AC﹣AE+12AB,BP=AP﹣AB=2AE﹣AB,∴AC﹣BP=AC+AB﹣2AE,∴EFAC−BP =12,∴只能是②EFAC−BP 是定值,定值为12.总结提升:本题考查线段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图形,能够考虑到所有分类是解题的关键.5.(越秀区期末)已知线段AB=8(点A在点B的左侧)(1)若在直线AB上取一点C AC=3CB,点D是CB的中点,求AD的长;(2)若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请说明P A+PB﹣2PM是一个定值.思路引领:(1)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②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③当点C在BA的延长线上时,明显,次情况不存在;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如图3,设BP=x,则P A=AB+BP=8+x,PM=12AB+BP=4+x,代入P A+PB﹣2PM即可得到结论.解:(1)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AC=3BC,设BC=x,则AC=3x,∵AB=AC+BC,∴8=3x+x,∴x=2,∴BC=2,AC=6,∵点D是CB的中点,∴CD=BD=12BC=1,∴AD=AC+CD=6+1=7;②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设BC=x,AC=3BC=3x,∵AB=AC﹣BC=2x=8,∴x=4,∴BC=4,AC=12,AB=8,∵点D是CB的中点,∴BD=CD=12BC=2,∴AD=AB+BD=8+2=10;③当点C在BA的延长线上时,明显,次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AD的长为7或10;(2)如图3,设BP=x,则P A=AB+BP=8+x,PM=12AB+BP=4+x,∴P A+PB﹣2PM=8+x+x﹣2(4+x)=0,∴P A+PB﹣2PM是一个定值0.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正确的作出图形是解题的关键.6.(2020秋•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直线l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m,CD=n,且m,n 满足|m﹣4|+(n﹣8)2=0.(1)求线段AB,CD的长;(2)线段AB的中点为M,线段CD中点为N,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6秒后,MN=4,求线段BC的长;(3)将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M、N分别为AB、CD中点,BC=24,在线段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内,始终有MN+AD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t在哪一个时间段内.思路引领:(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若6秒后,M’在点N’左边时,若6秒后,M’在点N’右边时,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于是得到结果.解:(1)∵|m﹣4|+(n﹣8)2=0,∴m﹣4=0,n﹣8=0,∴m=4,n=8,∴AB=4,CD=8;(2)若6秒后,M’在点N’左边时,由MN+NN’=MM’+M’N’,即2+4+BC+6×1=6×4+4,解得BC=16,若6秒后,M’在点N’右边时,则MM’=MN+NN’+M’N’,即6×4=2+BC+4+6×1+4,解得BC=8,(3)运动t秒后MN=|30﹣4t|,AD=|36﹣4t|,当0≤t<7.5时,MN+AD=66﹣8t,当7.5≤t≤9时,MN+AD=6,当t≥9时,MN+AD=8t﹣66,∴当7.5≤t≤9时,MN+AD为定值.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和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第三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此题难度不大.7.(2022秋•平南县月考)如图AB=48,C为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若BC=10,求MN的长;(2)若BC的长度为不定值,其它条件不变,MN的长还是定值吗?若是,请求出MN的长;若不是,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CM,CN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CM,CN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解:(1)由已知得AC=AB+BC=58.由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得CM=29,NC=5.由线段的和差,得MN=CM﹣NC=29+5=24;(2)若BC的长度为不定值,其它条件不变,MN的长是定值.由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得CM=12(AB+BC),CN=12BC,MN=CM﹣NC=12(AB+BC)−12BC=12AB=24.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得出MC,NC的长是解题关键,又利用了线段的和差.类型二角中的定值问题8.(2017秋•宁海县期末)如图,已知在同一平面内OA⊥OB,OC是O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α(α<90°)度得到,OD平分∠BOC,OE平分∠AOC.(1)若α=60即∠AOC=60°时,则∠BOC=°,∠DOE=°.(2)在α的变化过程中,∠DO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吗?若是定值,请求出这个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先得到∠BOC=∠AOB+∠AOC=15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DOC=75°,∠EOC=30°,然后计算∠DOC﹣∠EOC得到∠DOE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DOC=12∠BOC=45°+12α,∠EOC=12∠AOC=12α,所以∠DOE=∠DOC﹣∠EOC=45°,从而可判断∠DO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解:(1)∵OA⊥OB,∴∠AOB=90°,∴∠BOC=∠AOB+∠AOC=90°+60°=150°,∵OD平分∠BOC,∴∠DOC=12∠BOC=75°,∵OE平分∠AOC,∴∠EOC=12∠AOC=30°,∴∠DOE=∠DOC﹣∠EOC=75°﹣30°=45°;故答案为150°;45°;(2)在α的变化过程中,∠DO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为45°.∵OD平分∠BOC,∴∠DOC=12∠BOC=12(90°+α)=45°+12α∵OE平分∠AOC,∴∠EOC=12∠AOC=12α,∴∠DOE=∠DOC﹣∠EOC=45°+12α−12α=45°,即∠DO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会利用几何图形计算角度的和与差.也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9.(2020秋•平山区校级期中)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AOE﹣∠BOF=;(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和∠BOF的度数,然后根据∠AOE﹣∠BOF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AOB+3t°,∠BOD=∠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解:(1)∵OE平分∠AOC,OF平分∠BOD,∴∠AOE=12∠AOC=12×110°=55°,∠BOF=12∠BOD=12×40°=20°,∴∠AOE﹣∠BOF=55°﹣2035°.故答案为:35°;(2)∠AOE﹣∠BOF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3t°,则∠AOC=∠AOB+3t°=110°+3t°,∠BOD=∠COD+3t°=40°+3t°,∵OE平分∠AOC,OF平分∠BOD,∴∠AOE=12∠AOC=12(110°+3t°)=55°+32t°,∠BOF=12∠BOD=12(40°+3t°)=20°+32t°,∴∠AOE﹣∠BOF=(55°+32t°)−(20°+32t°)=35°,∴∠AOE﹣∠BOF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10.(2019秋•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OC=80°,∠BOD=30°,若OM平分∠AOB,ON平分∠COD.(1)如图1,当OC 与OB 重合时,求∠MON 的度数;(2)如图2,当∠BOD 从图1位置开始绕点O 顺时针旋转m (0<m <90)时,∠BOM ﹣∠DON 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BOM ﹣∠DON 的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3)如图2,当∠BOD 从图1位置开始绕点O 顺时针旋转m (30<m <70)时,满足∠AOD +∠MON =7∠BOD ,求m 的值.思路引领:(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AOM =∠MOB =12∠AOB ,∠DON =∠NOC =12∠COD ,然后求∠MON ;(2)用含有m 的式子表示∠AOM 、∠BOD 和∠AOD ,然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求∠BOM ﹣∠DON ; (3)分别用含有m AOD 、∠MON 和∠BOD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从而得到m 的值.解:(1)∵OM 平分∠AOB ,ON 平分∠COD ,∴∠AOM =∠MOB =12∠AOB ,∠DON =∠NOC =12∠COD , ∵∠AOB =80°,∠COD =30°, ∴∠MOC =40°,∠NOC =15°,∴∠MON =∠MOC +∠NOC =40°+15°=55°; (2)∠BOM ﹣∠DON 为定值25°,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知:∠AOD =∠AOB +∠COD +m =110°+m ,由(1)可知:∠AOM =∠MOB =12∠AOB ,∠DON =∠NOC =12∠COD ,∴∠BOM =∠AOM =∠12(∠AOC +m )=12(80°+m ),∠DON =12(∠BOD +m )=12(30°+m ),∴∠BOM﹣∠DON=12(80°+m)−12(30°+m)=25°,∴∠BOM﹣∠DON的值为25°;(3)由(2)知:∠AOD=110°+m,∠AOM=12(80°+m),∠DON=12(30°+m),∴∠MON=∠AOD﹣∠AOM﹣∠DON=110°+m−12(80°+m)−12(30°+m)=55°,∵∠AOD+∠MON=7∠BOD,∠BOD=30°,∴110°+m+55°=7×30°,∴m=45°.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图形的旋转,探究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先理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和差关系,然后再逐步求解.11.(2022秋•沁阳市期末)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AOE﹣∠BOF=;(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7°时,t=秒.思路引领:(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和∠BOF的度数,然后根据∠AOE﹣∠BOF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AOB+3t°,∠BOD=∠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3t+17)°,故3t+17=20+32t,解方程即可求出t的值.解:(1)∵OE平分∠AOC,OF平分∠BOD,∴∠AOE=12∠AOC=12×110°=55°,∠BOF=12∠BOD=12×40°=20°,∴∠AOE﹣∠BOF=55°﹣20°=35°.故答案为:35°;(2)∠AOE﹣∠BOF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3t°,则∠AOC=∠AOB+3t°=110°+3t°,∠BOD=∠COD+3t°=40°+3t°,∵OE平分∠AOC,OF平分∠BOD,∴∠AOE=12∠AOC=12(110°+3t°)=55°+32t°,∠BOF=12∠BOD=12(40°+3t°)=20°+32t°,∴∠AOE﹣∠BOF=(55°+32t°)−(20°+32t°)=35°,∴∠AOE﹣∠BOF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3)根据题意得∠BOF=(3t+17)°,∴3t+17=20+32 t,解得t=2.故答案为2.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12.(2017秋•宿豫区期末)如图,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60°角和90°角的顶点A叠放在一起.将三角尺ADE绕点A旋转,旋转过程中三角尺ADE的边AD始终在∠BAC的内部在旋转过程中,探索:(1)∠BAE与∠CAD的度数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试说明∠CAE﹣∠BAD=30°;(3)作∠BAD和∠CAE的平分线AM、AN,在旋转过程中∠MAN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定值;若变化,请求出变化范围.思路引领:(1)根据题意得到∠BAD+∠CAD=60°,∠CAE+∠CAD=90°,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题意得到∠BAD+∠CAD=60°,∠CAE+∠CAD=90°,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题意得到∠BAD+∠CAD=60°,∠CAE+∠CAD=9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解:(1)∠BAE+∠CAD=150°,理由:∵∠BAD+∠CAD=60°,∠CAE+∠CAD=90°,∴∠BAE=∠BAD+∠CAD+∠CAE=60°+90°﹣∠CAD,∴∠BAE+∠CAD=150°;(2)∵∠BAD+∠CAD=60CAE+∠CAD=90°,∴∠CAD=60°﹣∠BAD,∠CAD=90°﹣∠CAE,∴60°﹣∠BAD=90°﹣∠CAE,∴∠CAE﹣∠BAD=90°﹣60°=30°;(3)在旋转过程中∠MAN的值不会发生变化,如图,∵∠BAD+∠CAD=60°,∠CAE+∠CAD=90°,∴∠BAD=60°﹣∠CAD,∠CAE=90°﹣∠CAD,∵AM,AN分别是∠∠BAD和∠CAE的平分线,∴∠MAD=12∠BAD=30°−12∠CAD,∠NAC=12∠CAE=45°−12∠CAD,∵∠MAN=∠MAD+∠CAD+∠NAC=30°−12∠CAD+∠CAD+45°−12∠CAD=75°.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3.(2022秋•晋州市期中)如图所示,以直线AB上的一点O为端点,在直线AB的上方作射线OP,使∠BOP=68°,将一块直角三角尺(∠MON=9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且直角三角尺在直线AB的上方.设∠BOM=n°(0<n<90).(1)当n=30时,求∠PON的大小;(2)当OP恰好平分∠MON时,求n的值;(3)当n≠68时,嘉嘉认为∠AON与∠POM的差为定值,淇淇认为∠AON与∠POM的和为定值,且二人求得的定值相同,均为22°,老师说,要使两人的说法都正确,需要对n分别附加条件.请你补充这个条件:当n满足时,∠AON POM=22°;当n满足时,∠AON+∠POM=22°.思路引领:(1)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答案;(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答案;(3)分两种情况:OM在OP的左侧和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结论.解:(1)当n=30°时,∠BOM=30°,∵∠POB=68°,∴∠POM=68°﹣30°=38°,∵∠MON=90°,∴∠PON=90°﹣38°=52°;(2)∵OP恰好平分∠MON,∠MON=90°,∴∠POM=45°,∵∠POB=68°,∴n=68﹣45=23;(3)当0<n<68时,如图1,∠AON﹣∠POM=22°,理由如下:∵∠POB=68°,∴∠POM=68°﹣n°,∵∠MON=90°,∴∠AON=180°﹣90°﹣n°﹣n°,∴∠AON﹣∠POM=(90°﹣n°)﹣(68°﹣n°)=22°;当68<n<90时,如图2,理由如下:∵∠POB=68°,∴∠POM=n°﹣68°,∵∠MON=90°,∴∠AON=180°﹣90°﹣n°=90°﹣n°,∴∠AON+∠POM=(90°﹣n°)+(n°﹣68°)=22°;故答案为:0<n<68,68<n<90.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平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角的和与差关系,角平分线的定义的应用,分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14.(2021秋•迁安市期末)如图1,把∠APB放置在量角器上,P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射线P A、PB分别对准刻度117°和153°,将射线P A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射线PC.(1)∠APB=度;(2)求出∠CPB的度数;(3)小红在图1的基础上,在∠CPB内部任意做一条射线PD,并分别做出了∠CPD和∠BPD的平分线PE和PF,如图2,发现PD在∠CPB内部的不同位置,∠EPF的度数都是一个定值,请你求出这个定值.思路引领:(1)∠APB=153°﹣117°;(2)根据∠CPB=∠APB+∠APC,可得∠CPB的度数;(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PD=12∠CPD,∠FPD=12∠BPD,再根据角的和差可得答案.解:(1)由图可得,∠APB=153°﹣117°=36°.故答案为:36;(2)由题意得,∠APC=90°,∴∠CPB=∠APB+∠APC=36°+90°=126°.答:∠CPB的度数是126°;(3)∵∠CPD和∠BPD的平分线是PE和PF,∴∠EPD=12∠CPD,∠FPD=12∠BPD,∴∠EPF =∠EPD +∠FPD =12∠CPD +12∠BPD =12∠CPB =63°.∴当PD 在∠CPB 内部的不同位置时,∠EPF 的度数都是一个定值是63°. 总结提升:本题考查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是解题关键. 15.(2022秋•硚口区期末)∠AOB 与它的补角的差正好等于∠AOB 的一半 (1)求∠AOB 的度数;(2)如图1,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 =4∠BOC ,OD 是∠BOC 的平分线,求∠AOD 的度数; (3)如图2,射线OM 与OB 重合,射线ON 在∠AOB 外部,且∠MON =40°,现将∠MON 绕O 顺时针旋转n °,0<n <50,若在此过程中,OP 平分∠AOM ,OQ 平分∠BON ,试问∠AOP−∠BOQ∠POQ的值是定值吗?若是,请求出来,若不是,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设∠AOB =x °,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①当OC 在∠AOB 的内部时,②当OC 在∠AOB 外部时,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 解:(1)设∠AOB =x °,依题意得:x ﹣(180﹣x )=12x ∴x =120答:∠AOB 的度数是120°(2)①当OC 在∠AOB 的内部时,∠AOD =∠AOC +∠COD 设∠BOC =y °,则∠AOC =4y °, ∴y +4y =120,y =24,∴∠AOC =96°,∠BOC =24°, ∴OD 平分∠BOC , ∴∠COD =12∠BOC =12°, ∴∠AOD =96°+12°=108°,②当OC 在∠AOB 外部时,同理可求∠AOD =140°, ∴∠AOD 的度数为108°或140°; (3)∵∠MON 绕O 顺时针旋转n °, ∴∠AOM =(120+n )° ∵OP 平分∠AOM , ∴∠AOP =(120+n 2)°∵OQ 平分∠BON , ∴∠MOQ =∠BOQ =(40+n 2)°,∴∠POQ =120+40+n ﹣∠AOP ﹣∠NOQ , =160+n −120+n 2−40+n 2=160+n −160+2n2=80°, ∴∠AOP ﹣∠BOQ =120+n 2−40+n2=40°, ∴∠AOP−∠BOQ∠POQ=4080=12.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 16.(2019秋•莆田期末)定义:若α﹣β=90°,且90°<α<180°,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α=110°,则α的差余角β=20°.(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 (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AOC−∠BOC∠COE请你探究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OE =∠BOE =12∠BOC ,根据题意得到∠AOC ﹣∠COE =∠AOC −12∠BOC =90°,于是得到结论;α (2)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3)如图3,由∠COE 是∠AOC 的差余角,得到∠AOC =90°+∠COE ,∠BOC =90°﹣∠COE ,如图4,由∠COE 是∠AOC 的差余角,得到∠AOC =90°+∠COE ,于是得到结论. 解:(1)∵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COE =∠BOE =12∠BOC , ∵∠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AOC −12∠BOC =90°, ∵∠AOC +∠BOC =180°, ∴∠BOC =60°, ∴∠B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AOE ﹣∠BOC =∠AOC +∠COE ﹣∠COE ﹣∠BOE =∠AOC ﹣∠BOE =90°, ∵∠AOC +∠BOC =180°, ∴∠BOC +∠BOE =90°;(3)答:是,理由:如图3,∵∠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AOE =90°,∴∠AOC =90°+∠COE ,∠BOC =90°﹣∠COE , ∴∠AOC−∠BOC∠COE=90°+∠COE−90°+∠COE∠COE=2(定值);如图4,∵∠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C =90°+∠COE ,∵∠BOC =180°﹣∠AOC =180°﹣(90°+∠COE )=90°﹣∠COE , ∴∠AOC−∠BOC∠COE=90°+∠COE−90°+∠COE∠COE=2(定值),综上所述,∠AOC−∠BOC∠COE为定值.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角的和差的计算,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7.(2018秋•荔城区期末)如图∠AOB=120°,把三角板60°的角的顶点放在O处.转动三角板(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OE始终平分∠AOD.(1)【特殊发现】如图1,若OC边与OA边重合时,求出∠COE与∠BOD的度数.(2)【类比探究】如图2,当三角板绕O点旋转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COE与∠BOD的度数比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在转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其中OC边始终在∠AOB内部),若OP平分∠COB,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EOP的度数(无需证明)思路引领:(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2)①0°≤∠AOC<60°时,如图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解:(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AOD=60°,∠BOD=∠AOB﹣∠AOD=120°﹣60°=60°,∵OE平分∠AOD,∴∠COE=12∠AOD=30°;(2)①0°≤∠AOC<60°时,如图2,∵OE平分∠AOD,∴∠DOE=12∠AOD,∴∠COE=∠COD﹣∠EOD=60°−12∠AOD,∵∠DOB=∠AOB﹣∠AOD=120°﹣∠AOD,∴∠COE:∠BOD=1 2;②当60°≤∠AOC≤1203,∵OE平分∠AOD,∴∠DOE=12∠AOD,∴∠COE=∠EOD﹣∠COD=12∠AOD﹣60°,∵∠DOB=∠AOD﹣∠AOB=∠AOD﹣120°,∴∠COE:∠BOD=1 2;(3)①0°≤∠AOC<60°时,设∠AOC=α,∠BODD=β,∵∠AOB=120°,∠COD=60°,∴α+β=60°,∴∠AOD=60°+α,∠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AOE=12∠AOD=30°+12α,∠BOP=12∠BOC=30°+12β,∴∠POE=∠AOB﹣∠AOE﹣∠BOP=120°﹣(30°+12α)﹣(30°+12β)=30°;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BOC=120°﹣∠AOC=60°﹣∠BOD,∴120°﹣α=60°﹣β,∴α﹣β=60°,∴∠AOD=120°+β,∠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DOE=12∠AOD=60°+12β,∠BOP=12∠BOC=30°−12β,∴∠POE=∠DOE﹣∠BOD﹣∠BOP=(60°+12α)﹣β﹣(30°−12β)=30°;综上所述,∠POE=30°.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第二部分 配套作业1.(2022秋•成都期末)已知点O 为数轴原点,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A 、B 之间的距离记作AB ,且|a +4|+(b ﹣10)2=0.(1)求线段AB 的长;(2)设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当P A +PB =20时,求x 的值;(3)如图,M 、N 两点分别从O 、B 出发以v 1、v 2的速度同时沿数轴负方向运动(M 在线段AO 上,N 在线段BO 上),P 是线段AN 的中点,若M 、N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M 为定值,下列结论:①v 2v 1的值不变;②v 1+v 2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思路引领:(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即可求解; (2)应考虑到A 、B 、P 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3)设运动时间为t ,首先得到PM =AP ﹣AM =3−12v 2t +v 1t ,由M 、N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M 为定值,得到PM =3,t =1时,t =2时,于是得到结论. 解:(1)∵|a +4|+(b ﹣10)2=0, ∴a =﹣4,b =10,∴AB =|a ﹣b |=14,即线段AB 14;(2)如图1,当P 在点A 左侧时.P A +PB =(﹣4﹣x )+(﹣x +10)=20,即﹣2x +6=20,解得 x =﹣7; 如图2,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P A +PB =(x +4)+(x ﹣10)=20,即2x ﹣6=20,解得 x =13; 如图3,当点P 在点A 与B 之间时,P A +PB =x +4+10﹣x =20,不存在这样的x 的值, 综上所述,x 的值是﹣7或13;(3)①v 2v 1的值不变.如图4,设运动时间为t ,理由如下:∵PM =AP ﹣AM=12AN ﹣(OA ﹣OM ) =12(AB ﹣BN )﹣OA +OM =12(14﹣v 2t )﹣4+v 1t =3−12v 2t +v 1t ,∵M 、N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M 为定值, 而t =0时,PM =3, t =1时,PM =3−12v 2+v 1, t =2时,PM =3﹣v 2+2v 1, ∴3﹣v 2+2v 1=3−12v 2+v 1=3, ∴v 1v 2=12,即:v 2v 1的值不变,值为2.总结提升: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2.(2022秋•江岸区校级月考)已知:如图,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 、B 、C 三点. (1)若BC =60,AC =3AB ,求AB 的长;(2)若点D 是射线CB 上一点,点M 为BD 的中点,点N 为CD 的中点,求BC MN的值;(3)当点P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点E 是AP 中点,点F 是BC 中点,下列结论中: ①AC+BP EF是定值;②|AC−BPEF|是定值.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思路引领:(1)由AC=AB+BC=3AB可得;(2)分三种情况:①D在BC之间时②D在AB之间时③D在A点左侧时;(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F、E在BC之间,F在E左侧②F在BC之间,E在CP之间③F、E在BC之间,F在E右侧;解:(1)∵BC=60,AC=AB+BC=3AB,∴AB=30;(2)∵点M为BD中点,点N为CD中点,∴BM=BD,DN=NC,①D在BC之间时:BC=BD+CD=2MD+2DN=2∴BCMN=2;②D在AB之间时:BC=DC﹣DB=2DN﹣2MB=2(BN+2MB)﹣2MB=2BN+2MB=2MN,∴BCMN=2;③D在A点左侧时:BC=DN+NB=MN+DN﹣NB=MN+MB﹣NB=MN+MN+NB﹣NB=2MN,∴BCMN=2;故BCMN=2;(3)点E是AP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AE=EP,BF=CF,①EF=FC﹣EC=12BC﹣AC+AE=12(AC﹣AB)﹣AC+AE=AE−12AB=12AC,BP=AP﹣AB=2AE﹣AB,AC﹣BP=AC﹣2AE+AB,∴|AC−BPEF|=2.②EF=12BC+CE=12BC+AE﹣AC=12(AC﹣AB)+AE﹣AC=AE−12AB−12AC,BP=AP﹣AB=2AE﹣AB,AC﹣BP=AC+AB﹣2AE,∴|AC−BPEF|=2.③EF=CE﹣CF=CE−12BC=AC﹣AE−12BC=AC﹣AE−12(AC﹣AB)=12AC﹣AE+12AB,BP=AP﹣AB=2AE﹣AB,∴AC﹣BP=AC+AB﹣2AE,∴|AC−BPEF|=2.总结提升:本题考查线段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图形,能够考虑到所有分类是解题的关键.3.(2016秋•启东市校级月考)如图,线段AB=24,动点P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1)出发多少秒后,PB=2AM;(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试说明2BM﹣BP为定值.(3)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N为BP的中点,下列两个结论:①MN长度不变;②MN+PN的值不变.选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思路引领:(1)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在点B左边,②点P在点B右边,分别求出t的值即可.(2)AM=x,BM=24﹣x,PB=24﹣2x,表示出2BM﹣BP后,化简即可得出结论.(3)P A=2x,AM=PM=x,PB=2x﹣24,PN=12PB=x﹣12,分别表示出MN,MN+P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解:(1)如图1,设出发x秒后PB=2AM,当点P在点B左边时,P A=2x,PB=24﹣2x,AM=x,由题意得,24﹣2x=2x,解得:x=6;当点P在点B右边时,P′A=2x,P′B=2x﹣24,AM=x,由题意得:2x﹣24=2x,方程无解;综上可得:出发6秒后PB=2AM.(2)∵AM=x,BM=24﹣x,PB=24﹣2x,∴2BM﹣BP=2(24﹣x)﹣(24﹣2x)=24;(3)选①;如图2,∵P A=2x,AM=PM=x,PB=2x﹣24,PN=12PB=x﹣12,∴①MN=PM﹣PN=x﹣(x﹣12)=12(定值);②MN+PN=12+x﹣12=x(变化).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用含时间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有一定难度.4.(2022秋•高新区期中)如图,线段AB=12,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1)出发多少秒后,PB=2AM?(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试说明2BM﹣BP为定值.(3)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N为BP的中点,下列两个结论:①MN长度不变;②MA+PN的值不变,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思路引领:(1)由题意表示:AP=2t,则PB=12﹣2t,根据PB=2AM列方程即可;(2)把BM=12﹣t和BP=12﹣2t代入2BM﹣BP中计算即可;(3)分别代入求MN和MA+PN的值,发现①正确;②不正确.解:(1)如图1,由题意得:AP=2t,则PB=|12﹣2t|,∵M为AP的中点,∴AM=t,由PB=2AM得:|12﹣2t|=2t,即12﹣2t=2t或2t﹣12=2t,t=3,答:出发3秒后,PB=2AM;(2)如图1,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BM=12﹣t,2BM﹣BP=2×(12﹣t)﹣(12﹣2t)=24﹣2t﹣12+2t=1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2BM﹣BP为定值12;(3)选①;如图2,由题意得:MA=t,PB=2t﹣12,∵N为BP的中点,∴PN=12BP=12(2t﹣12)=t﹣6,①MN=P A﹣MA﹣PN=2t﹣t﹣(t﹣6)=6,∴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MN长度不变;所以选项①叙述正确;②MA+PN=t+(t﹣6)=2t﹣6,∴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MA+PN的值会改变.所以选项②叙述不正确.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用含时间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有一定难度.5.(2021秋•双流区期末)如图,已知直线l上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m,CD=n,且m,n满足|m﹣4|+(n﹣8)2=0,点M,N分别为AB,CD中点.(1)求线段AB,CD的长;(2)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6秒后,MN=4,求此时线段BC的长;(3)若BC=24,将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在线段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内,始终有MN+AD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t在哪一个时间段内.思路引领:(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若6秒后,M’在点N’左边时,若6秒后,M’在点N’右边时,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于是得到结果.解:(1)∵|m﹣4|+(n﹣8)2=∴m﹣4=0,n﹣8=0,∴m=4,n=8,∴AB=4,CD=8;(2)若6秒后,M′在点N′左边时,由MN+NN′=MM′+M′N′,即2+4+BC+6×1=6×4+4,解得BC=16,若6秒后,M′在点N′右边时,则MM′=MN+NN′+M′N′,即6×4=2+BC+4+6×1+4,解得BC=8.综上,BC=16或8;(3)运动t秒后MN=|30﹣4t|,AD=|36﹣4t|,当0≤t<7.5时,MN+AD=66﹣8t,当7.5≤t≤9时,MN+AD=6,当t≥9时,MN+AD=8t﹣66,∴当7.5≤t≤9时,MN+AD为定值.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以及数轴和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第三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此题难度不大.6.(2021秋•洛川县校级期末)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①,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当∠COD从图①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AOE和∠BOF的度数,然后根据∠AOE﹣∠BOF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AOB+3t°,∠BOD=∠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E=12∠AOC=12(110°+3t°)、∠BOF=12∠BOD=12(40°+3t°),最后根据∠AOE﹣∠BOF求解可得;解:(1)∵OE平分∠AOC,OF平分∠BOD,∴∠AOE=12∠AOB=12×110°=55°,∠BOF=12∠COD=12×40°=20°,∴∠AOE﹣∠BOF=55°﹣20°=35°;(2)∠AOE﹣∠BOF的值是定值,如图2,由题意∠BOC=3t°,则∠AOC=∠AOB+3t°,∠BOD=∠COD+3t°,∵OE平分∠AOC,OF平分∠BO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图形的规律和线段及角度的计算专题训练含答案

专题训练(一) 图形的规律探索——教材P70T10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70T10)如图所示,由一些点组成形如三角形的图形,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n>1)个点,每个图形总的点数S是多少?当n=5,7,11时,S是多少?【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得到点的总数S与n之间的关系,用含n的式子表示S,便可分别求出当n=5,7,11时,S的值.【解答】观察图形,当n=2时,有两排点,总的点数为1+2=3(个);当n=3时,有三排点,总的点数为1+2+3=6(个);当n=4时,有四排点,总的点数为1+2+2+4=9(个);当n=5时,有五排点,总的点数为1+2+2+2+5=12(个).根据此规律,可知点的总数S=1+2(n-2)+n=3n-3,当n=7时,S=3×7-3=18;当n=11时,S=3×11-3=30.故当n=5,7,11时,S的值分别是12,18,30.【方法归纳】解决图形规律探索问题,首先从简单的基本图形入手,随着“序号”或“编号”增加时,后一个图形与前一个图形相比,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或图形变化情况,找出变化规律,从而推出一般性结论.1.如图是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成的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其中图1需要4根小棒,图2需要10根小棒,…,按此规律摆下去,则第11个图案所需小棒的根数为(C)A.70 B.68 C.64 D.582.(荆州中考)如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的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增加1的规律拼成下列图案.若第n个图案中有2 017个白色纸片,则n的值为(B)A.671 B.672 C.673 D.6743.(益阳中考)小李用围棋子排成下列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其中第1个图案有1枚棋子,第2个图案有3枚棋子,第3个图案有4枚棋子,第4个图案有6枚棋子,…,那么第9个图案的棋子数是13枚.4.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图案:根据图中棋子的排列规律解决下列问题:(1)第4个图中有22枚棋子,第5个图中有32枚棋子;(2)写出你猜想的第n 个图中棋子的枚数(用含n 的式子表示)是n +2+n 2.5.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小房子”.摆第10个这样的“小房子”需要多少枚棋子?摆第n 个这样的“小房子”呢?你是如何得到的?解:第1个“小房子”,下边正方形棋子4×2-4=4(枚),上边1枚,共4+1=5(枚); 第2个“小房子”,下边正方形棋子4×3-4=8(枚),上边3枚,共8+3=11(枚); 第3个“小房子”,下边正方形棋子4×4-4=12(枚),上边5枚,共12+5=17(枚); 第4个“小房子”,下边正方形棋子4×5-4=16(枚),上边7枚,共16+7=23(枚); …第n 个“小房子”,下边正方形棋子4×(n+1)-4=4n(枚),上边(2n -1)枚,共4n +2n -1=(6n -1)(枚).当n =10时,6n -1=6×10-1=59(枚).专题训练(二) 线段的计算——教材P128练习T3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 128练习T 3)如图,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C 是线段AD 的中点,若AB =4 cm ,求线段CD 的长度.【解答】 因为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AB =4 cm , 所以AD =12AB =12×4=2(c m ).因为C 是线段AD 的中点, 所以CD =12AD =12×2=1(cm ).【方法归纳】 结合图形,将待求线段长转化为已知线段的和、差形式.若题目中出现线段的中点,常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结合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解.同时应注意题目中若没有图形,或点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常需要分类讨论,确保答案的完整性.1.如图,线段AB =22 cm ,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AC =14 cm ,O 是AB 的中点,求线段OC 的长度.解:因为点O 是线段AB 的中点,AB =22 cm , 所以AO =12AB =11 cm .所以OC =AC -AO =14-11=3(cm ).2.如图,已知C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1)若DE =9 cm ,求AB 的长; (2)若CE =5 cm ,求DB 的长.解:(1)因为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 所以AC =2CD ,BC =2CE.所以AB =AC +BC =2DE =18 cm . (2)因为E 是BC 的中点, 所以BC =2CE =10 cm .因为C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 所以DC =12AC =12BC =5 cm .所以DB =DC +BC =5+10=15(cm ).3.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 =6 cm ,求CM 和AD 的长.解:设AB =2x cm ,BC =5x cm ,CD =3x cm , 所以AD =AB +BC +CD =10x cm . 因为M 是AD 的中点, 所以AM =MD =12AD =5x cm .所以BM =AM -AB =5x -2x =3x(cm ). 因为BM =6 cm , 所以3x =6,x =2.故CM =MD -CD =5x -3x =2x =2×2=4(cm ), AD =10x =10×2=20(cm ).4.如图,线段AB =1 cm ,延长AB 到C ,使得BC =32AB ,反向延长AB 到D ,使得BD =2BC ,在线段CD 上有一点P ,且AP =2 cm .(1)请按题目要求画出线段CD ,并在图中标出点P 的位置;(2)求出线段CP 的长度.解:(1)线段CD 和点P 的位置如图1、2所示.(2)因为AB =1 cm , 所以BC =32AB =32 cm .所以BD =2BC =3 cm .当点P 在点A 的右边时,CP =AB +BC -AP =12cm ;当点P 在点A 的左边时,点P 与点D 重合,CP =BD +BC =92 cm .专题训练(三) 角的计算类型1 利用角度的和、差关系找出待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和、差关系,根据角度和、差来计算. 1.如图,已知∠AOC=∠BOD=75°,∠BOC =30°,求∠AOD 的度数.解:因为∠AOC=75°,∠BOC =30°,所以∠AO B =∠AOC-∠BOC=75°-30°=45°. 又因为∠BOD=75°,所以∠AOD=∠AOB+∠BOD=45°+75°=120°. 2.将一副三角板的两个顶点重叠放在一起.(两个三角板中的锐角分别为45°、45°和30°、60°)(1)如图1所示,在此种情形下,当∠DAC=4∠BAD 时,求∠CAE 的度数; (2)如图2所示,在此种情形下,当∠ACE=3∠BCD 时,求∠ACD 的度数.解:(1)因为∠BAD+∠DAC=90°,∠DAC =4∠B AD , 所以5∠BAD=90°,即∠BAD=18°. 所以∠DAC=4×18°=72°. 因为∠DAE =90°,所以∠CAE=∠DAE-∠DAC=18°.(2)因为∠BCE=∠DCE-∠BCD=60°-∠BCD,∠ACE =3∠BCD, 所以∠ACB=∠ACE+∠BCE=3∠BCD+60°-∠BCD=90°. 解得∠BCD=15°.所以∠ACD=∠ACB+∠BCD=90°+15°=105°.类型2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利用角平分线的这个性质,再结合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3.如图,点A ,O ,E 在同一直线上,∠AOB =40°,∠EOD =28°46′,OD 平分∠COE,求∠COB 的度数.解:因为∠EOD=28°46′,OD 平分∠COE, 所以∠COE=2∠EOD=2×28°46′=57°32′. 又因为∠AOB=40°,所以∠COB=180°-∠AOB-∠COE=180°-40°-57°32′=82°28′.4.已知∠AOB=40°,OD 是∠BOC 的平分线.(1)如图1,当∠AOB 与∠BOC 互补时,求∠COD 的度数; (2)如图2,当∠AOB 与∠BOC 互余时,求∠COD 的度数. 解:(1)因为∠AOB 与∠BOC 互补, 所以∠AOB+∠BOC =180°. 又因为∠AOB=40°,所以∠BOC=180°-40°=140°. 因为OD 是∠BOC 的平分线, 所以∠COD=12∠BOC=70°.(2)因为∠AOB 与∠BOC 互余, 所以∠AOB+∠BOC=90°. 又因为∠AOB=40°,所以∠BOC=90°-40°=50°. 因为OD 是∠BOC 的平分线, 所以∠COD=12∠BOC=25°.类型3 利用方程思想求解在解决有关余角、补角,角的比例关系或倍分关系问题时,常利用方程思想来求解,即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 5.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23还少40°,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 °,根据题意,得 90-x =23(180-x)-40.解得x =30.所以这个角的度数是30°. 6.如图,已知∠AOE 是平角,∠DOE =20°,OB 平分∠AOC,且∠COD∶∠BOC=2∶3,求∠BOC 的度数.解:设∠COD=2x °,则∠BOC=3x °. 因为OB 平分∠AOC, 所以∠AOB=3x °.所以2x +3x +3x +20=180. 解得x =20.所以∠BOC=3×20°=60°.7.如图,已知∠AOB=12∠BOC,∠COD =∠AOD=3∠AOB ,求∠AOB 和∠C OD 的度数.解:设∠AOB=x °,则∠COD=∠AOD=3∠AOB=3x °. 因为∠AOB=12∠BOC,所以∠BOC=2x °.所以3x +3x +2x +x =360. 解得x =40.所以∠AOB=40°,∠COD =120°.类型4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在角度计算中,如果题目中无图,或补全图形时,常需分类讨论,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8.已知∠AOB=75°,∠AOC =23∠AOB,OD 平分∠AOC,求∠BOD 的大小.解:因为∠AOB=75°,∠AOC =23∠AOB,所以∠AOC=23×75°=50°.因为O D 平分∠AOC,所以∠AOD=∠COD=25°.如图1,∠BOD =75°+25°=100°; 如图2,∠BOD =75°-25°=50°.9.已知: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1)当∠AOB=60°时,求∠AOC 的度数;(2)在(1)的条件下,∠EOC =90°,请在图中补全图形,并求∠AOE 的度数;(3)当∠AOB=α时,∠EOC =90°,直接写出∠AOE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解:(1)因为OC 是∠AOB 的平分线, 所以∠AOC=12∠AOB.因为∠AOB=60°, 所以∠AOC=30°.(2)如图1,∠AOE =∠EOC+∠AOC=90°+30°=120°;如图2,∠AOE =∠EOC-∠AOC=90°-30°=60°. (3)90°+α2 或90°-α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与角的计算综合复习讲义

一、课前检测:线段与角的计算1、已知:线段 AB =10cm ,M 为 AB 的中点,在 AB 所在直线上有一点 P ,N 为 AP 的中点,若 MN =1.5cm , 则 AP = cm .2、已知线段 AB , C 是 AB 的中点,D 是 BC 的中点,下面等式不正确的是( )A .CD =AB -BD B .CD =AD -BC C .CD 1 -BD D .CD 1=2AB =3AB3、摄制组从 A 市到 B 市有一天的路程,计划上午比下午多走 100 千米到 C 市吃饭,由于堵车,中午才赶到一个小镇,只行驶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过了小镇,汽车赶了 400 千米,傍晚才停下来休息,司机说,再走从 C 市到这里路程的二分之一就到达目的地了,问 A 、B 两市相距多少千米?4、如图,C 是线段 AB 上一点,D 是线段 BC 的中点,已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之和为 23,线段 AC 与线段CB 的长度都是正整数,则线段 AC = .A C D B5、已知数轴上的三点 A 、B 、C 所对应的数 a 、b 、c 满足 a <b <c ,abc <0 和 a +b +c =0,那么线段 AB 与 BC 的大小关系是 .6、计算:⑴23°45′36+66°14′24″=; ⑵180°-98°24′30″= ;⑶15°50′42″× 2 3=; ⑷88°14′48″÷6= .7、如果∠α 和∠β 互补,且∠α>∠β,则下列式子中:①90°-∠β;②∠α-90°;③ 1(∠α+∠β);2④ 1(∠α-∠β),能表示∠β 的余角的式子有 ; 28、A 在B 的北偏东 40°方向,则B 在A 的.9、如图,已知∠AOB +∠AOC =180°,OP 、OQ 分别平分∠AOB 、∠AOC ,且∠POQ =50°,则∠AOB= °,∠AOC= °.10、20 时40 分,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的角.二、线段与角的计算:(一)化整为零,方程思想-- 几何问题代数化【例1】如图线段AB=9,C.D.E 分别为线段AB(端点A.B 除外)上顺次三个不同的点,图中所有的线段和等于46,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CD=3 B.DE=2C.CE=5 D.EB=5【例2】如图,直线AB、CD 交于点O,∠AOE=90°,∠DOF=90°,OB 平分∠DOG,则下列结论:①图中,∠DOE 的余角有四个;②∠AOF 的补角有2 个;③OD 为∠EOG 的角平分线;④∠COG=∠AOD-∠EOF 中正确的是() C A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FO EG B D(二)合理分类,画图计算--- 点,线的位置【例3】AB=10,BC=4,则AC 的长x 应满足.【例4】从O 点引三条射线OA、OB、OC,若∠AOB=120°,且∠AOC=∠BOC,则∠BOC=.(三)图形分解,分步计算-- 中点(角平分线)【例5】已知若线段AB=100,C、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CD=20,M 为AC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求MN 的长.【例6】已知∠AOB=100°,OC,OD 是∠AOB 内部的两条射线,∠COD=20°,OE 为∠AOC 的平分线,OF 为∠BOD 的平分线,求∠EOF 的度数.(四)特殊处理(1)借数轴解决复杂的线段问题【例7】老师在讲课本P130 页这道题“已知A、B、C 在同一直线上,AB=3cm,BC=1cm,求AC 的长.”时,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给出了下列的解法一、解法二.(1)请认真阅读下列解法,并填空:解法一:根据题意可分如下两种情形:① C 点在线段AB 上②C 点在线段AB 延长线上A B C A C BAC==3-1=2(cm)AC==3+1=4(cm)所以线段AC 的长为2cm 或4cm.解法二:在直线AB 上,以点A 为原点,点A 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线段AB 的长为3 个单位长度建立如图所示的数轴,则A:0,B:3∵BC=1,∴点C 表示的数为2 或4; A B所以线段AC 的长为2cm 或4cm.(2)丙同学学习了以上两种解法后若有所悟,觉得解法二很好,在解决线段的计算问题时,利用数形结合法比较简单.于是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线段MN=8,C、D 为直线MN 上的两点,且MC=5,ND=6,求线段CD 的长度.请利用数形结合法解答丙同学的试题.(3)丁同学做完了丙同学的试题后,深受启发,觉得数形结合法太妙了,可以妙解点或线段的动态问题,于是编了以下试题:已知线段AB=20,线段CD(点D 在点C 的右侧)、线段EF(点F 在点E 的右侧)都在直线AB 上运动,且CD=4,EF=6,在运动的过程中,若点R、S 分别为线段CE、DF 的中点,求线段RS 的长度.请用数形结合法解答丁同学的试题.(2)动角的角平分线问题 -- 平角突变【例8】已知∠AOB=100°,∠COD=20°,OE 为∠AOC 的平分线,OF 为∠BOD 的平分线,求∠EOF 的度数.三、课后练习:1、如图,C,D 是线段AB 上两点,M,N 分别是线段AD,BC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若AM=BN,则AC=BD;②若AB=3BD,则AD=BM;③AB CD=2MN;④AC-BD=3(MC-DM)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A M C2、OB 是∠AOC 内部一条射线,OM 是∠AOB 平分线,ON 是∠AOC 平分线,OP 是∠NOA 平分线,OQ 是∠MOA 平分线,则∠POQ∶∠BOC=3、如图,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DOC 为直角,OE 平分∠AOC,OG 平分∠BOC,OF 平分∠BO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DOG 与∠BOE 互补B.∠AOE-∠DOF=45°C.∠EOD 与∠COG 互补D.∠AOE 与∠DOF 互余4、如图,线段C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移动,点M、N 分别是线段AC、BD 的中点,若AB=8,MN=5,则CD=.A MB NC DMONDO5、如图,已知直线 l 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 =m ,CD =n ,且 m ,n 满足 m - 4 +(n -8)2=0.(1) 求线段 AB ,CD 的长;(2) 线段 AB 的中点为 M ,线段 CD 中点为 N ,线段 AB 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 CD 以每秒 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 6 秒后,MN =4,求线段 BC 的长;(3) 将线段 CD 固定不动,线段 AB 以每秒 4 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M 、N 分别为 AB 、CD 中点,BC =24,在线段 AB 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 t 内,始终有 MN +AD 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 t 在哪一个时间段内.6、如图,两条直线 AB 、CD 相交于点 O ,且∠AOC =∠AOD ,射线 OM 从 OB 开始绕 O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 15°/s ,射线 ON 同时从 OD 开始绕 O 点顺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 12°/s .运动时间为 t 秒.(0<t <12,本.题.出.现.的.角.均.小.于.平.角.) (1) 图中一定有个直角;当 t =2 时,∠MON 的度数为 ,∠BON 的度数为 ;(2) 若 OE 平分∠COM ,OF 平分∠NOD ,当∠EOF 为直角时,请求出 t 的值.(3) 当射线 OM 在∠COB 内部,且7∠COM + 2∠BON是定值时,求 t 的取值范围,并求出这个定值.∠MONCCAB ABD。
七年级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线段和角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知识,包括线段的计算方法、角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线段的计算方法线段是连接两个点的直线部分,它具有长度。
在计算线段的长度时,我们需要了解两个点的坐标,并且应用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表述如下: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求得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如,有一个线段AB,它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和B(x2,y2)。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B的长度:AB=√[(x2-x1)²+(y2-y1)²]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只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即可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2,3)和B(5,6),求线段AB的长度。
解答: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线段AB的长度:AB=√[(5-2)²+(6-3)²]=√[3²+3²]=√[18]≈4.24所以,线段AB的长度约为4.24二、角的计算方法角是由两条线段的交汇形成的。
在计算角的度数时,我们需要了解两条线段的向量,并且应用向量的运算。
对于两个向量u=(x1,y1)和v=(x2,y2),它们的夹角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cosθ = (x1 * x2 + y1 * y2) / (√[x1² + y1²] * √[x2² + y2²])最终的角度可以通过反余弦函数来求得:θ = arccos(cosθ)这个公式非常实用,只需要知道两个向量的坐标,即可计算出角的度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条线段AB和AC,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1,2)、B(4,6)和C(7,3),求角BAC的度数。
复习提分拔尖特训(与线段、角有关的计算与综合)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
5
6
7
8
9
10
(3)请求出点 P 出发多少秒后追上点 Q ?
【解】当点 P 追上点 Q 时,依题
意有3 t = t +40,
解得 t =20.
因此,点 P 出发20 s后追上点 Q .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4)请计算出点 P 出发多少秒后,与点 Q 的距离是20 cm?
【解】当点 P 在点 Q 的左侧时,
所以∠ BOD = ∠ BOC = x =24°.
所以∠ DOE =∠ DOB +∠ BOE =24°+12°=36°.
1
2
3
4
5
6
7
8
9
10
返回
8. 已知∠ AOB =37°,∠ AOC =2∠ AOB ,求∠ BOC
的度数.
【解】因为∠ AOB =37°,∠ AOC =2∠ AOB ,
所以∠ AOC =2∠ AOB =2×37°=74°.
北师版 七年级上
复习提分拔尖特训
与线段、角有关的计算与综合
类型1 与线段有关的计算与综合
(1)与线段和差有关的计算
1. 如图, AB =2, AC =6,延长 BC 到点 D ,使 BD =4
BC ,求 AD 的长.
【解】因为 AB =2, AC =6,所以 BC = AC - AB =4.
因为 BD =4 BC ,所以 BD =16.
所以∠ BOD =2∠ BOC .
因为 OE 平分∠ AOC ,所以∠ AOE =∠ EOC .
返回
1
2
七年级数学上册-思想方法: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压轴题四种模型全攻略(原卷版)

专题14思想方法专题: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压轴题四种模型全攻略【考点导航】目录【典型例题】 (1)【考点一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的计算中的应用】 (1)【考点二分类讨论思想在角的计算中的应用】 (2)【考点三整体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2)【考点四整体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角和差问题】 (3)【过关检测】 (5)【典型例题】【考点一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的计算中的应用】【变式训练】A B C D3.(2023秋·江西吉安·七年级校考期末)在同一直线上有,,,则AD的长为.【考点二分类讨论思想在角的计算中的应用】【变式训练】【考点三整体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线段和差问题】例题:(2022秋·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1)如图,已知线段AB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①若4AC BC ==,则线段MN 的长度是_________;②若AC a =,BC b =,求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2)在(1)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一点,AC a =,BC b =.其它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是___________(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变式训练】(2)设AB a=,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①如图2,当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时,②如图3,若M,N分别是AC,BC的三等分点,即【考点四整体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角和差问题】∠的内部,OM平分例题:(2023秋·全国·七年级课堂例题)已知:如图,OC在AOB()∠︒∠<,平分BOCAOB AOB ON180∠.(1)当9060AOC BOC ∠=∠=︒︒,时,MON ∠=___________︒;(2)当8060AOC BOC ∠︒∠=︒=,时,MON ∠=___________︒;(3)当8050AOC BOC ∠︒∠=︒=,时,MON ∠=___________︒;(4)猜想:不论AOC ∠和BOC ∠的度数是多少,MON ∠的度数总等于________的度数的一半.【变式训练】(1)如图1,若40AOM ∠=︒,求CON ∠的度数;(2)在图1中,若AOM α∠=,直接写出CON ∠的度数(用含(3)将图1中的直角三角板OMN 绕顶点O 顺时针旋转至图数.【过关检测】一、单选题河北廊坊·七年级统考期末)已知线段AB 的中点,则线段MB的长度为()B.11cm C.5cm 六年级单元测试)已知30AOB∠=︒,ODB.35D.35∠山西大同·七年级统考期末)在AOB 二、填空题(1)如图1,若57AOC ∠=︒,则BOC ∠=(2)如图2,若120AOB ∠=︒,OC ,OD 是∠①则COD ∠=;②若以点O 为中心,将顺时针旋转n ︒(三、解答题(1)求线段AD 的长度.。
完整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3:一、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所以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例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
图2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所以PB=2NB=2×14=28又因为AP=AB-PB,AB=80所以AP=80-28=52(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3. 如图,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 的多少倍?的中点,ADC为的一个方程,又、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1,即因为又3AB=、<2>BC可得:即由<1>的中点,、DE、EB分别是P、Q、NAC、CD四部分,分成,. 如图4C、D、E将线段AB2:3:4:5M、4例 21,求PQ的长。
且MN=的代数式表示。
观察AB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x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AC=2x,则 PQ。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训练 线段或角的计算

专题训练 线段或角的计算一、线段的和或差的计算1.如图,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 =8 cm ,BC =2 cm ,则MC 的长度为( )A.2 cmB.3 cmC.4 cmD.6 cm 2.平坦的草地上有A ,B ,C 三个球,A 球距B 球3 m ,A 球距C 球1 m ,则B 球与C 球相距( )A.4 mB.3 mC.2 mD.无法确定3.如图已知线段AD =16 cm ,线段AC =BD =10 cm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则EF 长为 cm .4.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已知BC =14AB ,AD =13AB ,AB =12 cm ,则DC = cm.5.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PO ,垂足为O ,连接PA ,PB ;比较线段PO ,PA ,PB 的长短,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如图,已知线段AB =6 cm ,延长AB 至点C ,使BC =13AB ,若点D 为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BD 的长.7.已知线段AB =6 cm ,在直线AB 上画点C ,使BC =4 cm ,若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1)求点M ,N 之间的距离;(2)若AB =a cm ,BC =b cm ,其他条件不变,此时M ,N 间的距离是多少? (3)分析(1)(2)的解答过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二、角的和或差的计算8.已知∠α=75°,则∠α的补角的度数是( )A.15°B.25°C.105°D.125° 9.上午10:00时,钟表上分针与时针所夹角的度数为( )A.45°B.60°C.75°D.90° 10.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12少20°,则这个角为( )A.30°B.40°C.60°D.75°11.如图,已知∠AOC =90°,∠COB =50°,OD 平分∠AOB ,则∠COD 的度数为______.第11题图 第12题图12.如图,∠AOB =160°,OC 平分∠AOB ,OD 为∠BOC 内任一射线,OE 平分∠BOD ,且∠BOE =30°,则∠COD = .13.如图,已知∠AOB =m 度,OA 1平分∠AOB ,OA 2平分∠AOA 1,OA 3平分∠AOA 2,OA 4平分∠AOA 3,…,OA n 平分∠AOA n -1,则∠AOA n 的度数为 度.14.如图,OC 为∠AOB 的内部任一条射线,OD ,OE 分别是∠AOC ,∠BOC 的平分线.若∠AOB =80°,求∠DOE 的度数.15.如图,选择适当的方向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反弹后将红球撞入袋中,此时∠1=∠2.如果红球与洞口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夹角∠3=3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红球能直接入袋?16.如图,已知小明家(A )在商场(O )的南偏东60°方向,小华家(B )在商场的东北方向.(1)若王亮家(C)在商场的北偏西19°20′的方向,试问:∠AOB和∠AOC的度数分别是多少?(2)若∠BOC=67°20′,试说明王亮家(C)在商场的什么方向上?17.把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重叠在一起.(1)如图1,当OB平分∠COD时,则∠AOD和∠BOC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当OB不平分∠COD时,则∠AOD和∠BOC的和是多少度?18.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方式折叠,若∠AEM′=120°,则∠BCN′的度数为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点.且 AD 2 AC ,DE 3 AB .若AB=12cm,则
3
5
线段CE的长为________.
3.如图所示,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4︰5︰7三部分, E是线段AD的中点,且CD=14cm.求:(1)EC的 长.(2)AB︰BE的值.
中点,求线段AD的长.
3
∠EOB的度数.
4.如图,BD平分∠ABC,BE分∠ABC成1︰5两部分, ∠DBE=45°(1)求出∠ABE度数;(2)请判断∠ABC 与∠DBE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5.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 ∠AOC,∠DOE=90° (1)请你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平角的角; (2)求出∠BOD的度数; (3)请通过计算说明OE
线段与角的计算
专题训练
第一部分:线段的计算
1.如图,已知E,F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且EF =21mm,求线段AC的长.
2.已知,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
2 3
AB
,AB
=6cm,且E,F分别为AC,BC的中点,求EF和CF的
长.
变式:如图,C是AB中点,D,E分别是线段AC、CB上
7.OC是从∠AOB的顶点O引出的一条射线,若 ∠AOB=90°,∠AOB=2∠BOC,求∠AOC的度 数.
是否平分∠BOC.
6.如图,OA的方向是北偏东15°,OB的方向是西偏 北50°. (1)若∠AOC=∠AOB,则OC的方向是________; (2)OD是OB的反向延长线,OD的方向是________; (3)∠BOD可看作是OB绕点O逆时针方向至OD,作 ∠BOD的平分线OE,OE的方向是________; (4)在(1)、(2)、(3)的条件下,求∠COE度 数.
第二部分:角的计算
1. (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1 还少20°,求
这个角.
3
(2)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的度数之比是3:1,求这 个角的度数.
2.如图,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 分线.如果∠AOB=40°,∠COE=60°,求∠BOD的度 数
3.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C是∠AOD的平分线, OE在∠BOD内D,OE 1 BOD ,∠COE=72°,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