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6篇(优秀版)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一在一开始,我的想法与哈罗德的妻子莫琳相似,一个没有带任何东西只穿着为了出门寄信的鞋子衣服的老人怎么可能可以坚持漫长的步行,怎么也要回家换双鞋子,带上一些用品吧。
没有想到哈罗德是下定了决心,就这样踏上了去往贝里克的路。
一路上,有一些人给予了他信心,也有一些人让他怀疑自己,但他还是坚持前行着,他认定只要他走到了贝里克奎妮就能好起来。
在徒步开始前,哈罗德是一个与妻子疏离的老人,他活的浑浑噩噩,仿佛人生毫无乐趣。
而他在徒步过程中,经常会想起以往令他痛苦的往事,他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鲜活的生命使他渐渐地从麻木的生活中脱离开来,莫琳在家中也渐渐放下了往事。
然而等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他才真正地将所有的往事抛之脑后,不再被它们烦扰着,他与妻子也重新开始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是戏剧化的,而这本书的剧情相对来说朴实些。
这本书的主人公并没有遇到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崩溃又重建的信念和疲惫的身体。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篇二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总会有些遗憾,有些悔恨。
有些事情总是郁结在心头,挥之不去,又遗忘不了。
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他在那天清晨,开始踏上旅途,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这一点郁结的遗憾和悔恨。
徒步去贝里克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着哈罗德这一生从来不敢做的事情,从来不敢去争取的事情。
名义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实际上是期望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突破,一个和解。
奎妮代表什么呢?奎妮本身就是一个遗憾,一个悔恨。
当年奎妮帮他顶罪,而哈罗德却没有正式的感谢她。
类似的事情,在哈罗德一生中不断发生,而哈罗德的选择却始终是逃避。
当他的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没有去阻止。
当他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不知所措。
当奎妮离开的时候,他避而不见。
当他们夫妻关系出现裂痕,他也不曾去补救。
哈罗德就像是一叶浮萍,随着世间的波涛起伏流转,看似随遇而安,其实就是内心软弱,提不起一丝改变现状的勇气。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一本好书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
合上《一个人的朝圣》,一下释然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一次旅程,沿途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各式的人,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其实未必尽是如此,“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难”。
《一个人的朝圣》是2023年看的第一本书,这是英国BBC 资深剧作家蕾秋。
乔伊斯2023年出版的小说,目前这本小说畅销全球38个国家。
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65岁的酿酒厂退休工人哈罗德。
弗莱,一天收到二十多年未见的同事奎妮一封信,信中说她罹患癌症已到晚期不久将告别人世。
哈罗德写了回信准备寄出,在寄出的路上,哈罗德心生信念,一定要徒步而行将信当面送给奎妮,这样奎妮就能活下去。
于是,哈罗德开始了他87天,从英国最西南一直走到最西北的一个人的朝圣。
徒步中哈罗德在漫漫旅途中,这个一生以来话语不多生活单调的老人一次次打开记忆之门,一遍遍回到童年,回到与妻子莫琳儿子戴维相处的日子,回到在酿酒厂与奎尼的同事经历。
哈罗德在旅途中,每到一处会给莫琳、奎尼以及给他徒步送信提示的加油站女孩分别买上礼品,似乎是作者寓意哈罗德给妻子买上礼品是出自心底的深爱,只是因为平日里木讷不会表述;给奎尼买上礼品是因为在哈罗德心中,能够徒步将信送至,奎尼一定会活着而且很开心很快乐;给加油站女孩买礼品是因为这个女孩给他塑造了徒步将信交给奎尼的信念。
《一个人的朝圣》结局是哈罗德终于将信送到奎尼面前,然而此时的奎尼已经是弥留之际,已经因为手术不能言语,而肿瘤的挤压已经让其面目全非,并非如自已想象的,她亲手拿到信开心快乐的样子,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感到意外感到凄楚,泪水已经不能抑制。
不过,在哈罗德87天的徒步独行中,给这位老人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思考人生,也让妻子莫琳在独处中发现了哈罗德的善以及对孩子的爱,使得莫林走出戴维离世的阴影,从而反省自己并接受生活的阳光,用笑容重拾起与哈罗德的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我在一个个人情绪比较低迷的春日早晨,打开这本书,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让自己心灵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宁。
故事从一个平凡的早晨展开,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掀动主人公哈罗德沉闷无聊的生活。
来信人是二十年没联系的,如今罹患癌症,去日无多的旧日好友。
简短回信,准备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罗德从挂衣钩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门的时候,恐怕自己也没想到会由此而开启一段改变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邮箱时,他没有做出那个简单的'动作,改变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个邮箱。
后来,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箱,他都没有投信。
却有一个想法,逐渐在心里清晰起来,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离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疗养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来。
没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后期,从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儿子戴维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郁症自缢身亡。
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无法自拔,相爱的妻子自此与他渐生隔阂,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一对悲伤的,责难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怜人!旅行的意义之一,应该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剖析自己吧。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罗德行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他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见到老友。
尤其是他的朝圣之旅被记者报道,之后陆续有一大堆追随者之后。
镁光灯,鲜花,惹人泪水的拥抱,鼓舞人心的演讲。
千万不要是这样。
还好,最终繁华虚无散去。
连那只半路执意跟随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动离开。
老友带着笑容离世,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开在旅途中逐渐打开的心门,接纳自己,接纳对方。
被契机改变的人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30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30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30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一封信,一个契机,一个女孩儿的话,让哈罗德莫名开启了一段路程。
或许很突然,或许早已注定。
长久以来内心的束缚,无法逃离的生活,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就在某个时刻,瞬间的念头爆发出来,转而变成信念。
这段路程,他回忆了他的童年,他的母亲,他的戴维,他的莫琳,他的朋友奎妮,当然还有曾经的自己。
路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和他们不为人知的面孔。
以及到后来,一堆想要与他同行却没那么纯粹的“朝圣者”。
哈罗德挣扎在现实与回忆,亦或是梦境中。
有过迷茫,有过沉浸在大自然的快乐,有过放弃的念头,有过突然找到这段路程意义的豁然开朗,有过在一群同行者中的迷失,也有过临近终点前的崩溃。
还好,他还是做到了,带着初心。
最后的他,看到了依旧等着的奎妮,与想象中的情境并不太一样,自己的信念还是没能抵过现实。
隐约中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到了他,奎妮离开的很安详。
莫琳陪着哈罗德,与奎妮告别,陪着他继续,一切似乎还是一样,但又却不一样了。
这段路程里,哈罗德找到了真实的自己,他爱着自己的儿子和妻子,爱着自己的朋友,愧疚于过去的行为,也终于直面那个自己,和莫琳一起,结束了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这一生,你都没被给予太多的爱。
父母的抛弃,妻子后来的冷漠,儿子的轻视,同事的漠不关心。
世界好大,你好渺小,你似乎在哪里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六十年。
你承受了太多的漠视与冷眼,你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抛弃,然而你从未曾放弃这个世界,你热爱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
你的内心那样善良、柔软。
对于一支流浪狗的离去都让你无法释怀。
而一度冰冷了二十年的夫妻关系,在你离开后,妻子才意识到你的重要性,意识到原来她一直是爱你的。
如果你的儿子还在,他也一定会爱你这位父亲的。
你二十年没见的老友会因为一句你要去看她而支撑了她最后的生命。
你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你一直处于自责状态,可是,如果这都不算什么,那一个人一生能做的有意义的事又是什么?宽恕与爱是生命永恒的话题。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我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我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我的身心,每一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忽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我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一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必须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
但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
有时光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
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光。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很多事。
只要拥有自我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
对,中途必须也会有迷惑。
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2024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集合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集合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别再这样,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在这样一个雨天里,安安静静地看这么一本书,和神灵对话,和自己对吟。
好像常听电视里提起“行走的力量”,但从未这样做过,甚至这样想一想。
直至这样一个阴沉的天,读到了这样一本安静的书——《一个人的朝圣》。
关于死亡的仪式,关于对生命敬仰的故事。
不知故事缘起何时,是一张粉色的信纸,一串慌乱的字母,亦或是生活乏味、夫妻疏离令哈德罗踏上672英里的徒步旅行,穿越87天的时光隧道。
如此一段旅程,为了救老友奎妮——一个癌症病友,为了给予她生的勇气,哈德罗坚信自己的步伐可以让奎妮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就是这样一瞬,脑海中的一个念头,却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走,走。
这是唯一的语言。
一个60岁退休老人在这一个字眼中奋力抓住了一缕阳光,系在腰间。
我也尝试着想象,在一条路上走下去,永远不停,忘却疲劳,抹去不愉快,享受一路风光。
这些脚步,无关他人,只属于我自己。
这将是一段治愈心灵的旅程,一份送给自己的礼物。
书本告诉我,走路并不简单。
踩着一双帆布鞋旅行,无疑对他的脚是一种折磨。
然而哈德罗淡然面对脚上的水泡、脓包,一路想着: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一路走着,似乎也在挽救自己。
走啊走,他的精气神变了,变得自信;走啊走,他不再相信注定的命运,坚持着信仰。
好像他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走这一趟。
这一趟,照亮了他的胸膛。
原本压抑着的记忆翻滚起来,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关于模糊的童年,有个酗酒的父亲,有个逃离的母亲。
关于滋生的情感,年轻时的她与妻子莫琳是这般疯狂,却终究落了个渐行渐远。
他还有个孩子,自杀了,令他愧疚了大半辈子。
好多东西,他活着活着就忘了;好些人,就在他念念不忘中走远了,过日子竟成了一个逐渐遗失的过程。
只是在路上,他走着走着又捡了回来…谁能像他这般坚定地走着,好像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离开椅子,只是为了永不停歇的脚步。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集锦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集锦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哈罗德,六十岁,有一天收到了二十年未见面的老伴侣的一封信。
老友得了癌症,写信告辞。
哈罗德寄了短短的回信,确定走路去看她。
他信仰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她就能活下来。
87天,627英里,从西南到东北,纵穿英格兰。
遇见加油站女孩,女孩说,肯定要有信念,有了它什么事都能做成。
年老的哈罗德仿佛被给予了满身的力气,他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坚毅和笃定,他感谢女孩提示他关于信仰的意义,即使他还不确定信仰的所指,虽然女孩所说的信仰根本就无所指。
遇见远足的男人,他诟病哈罗德的鞋子,哈罗德的袜子,惊异于这个没有指南针,没有帽子,没有手套,没有头灯,没有电池的人要走路去远方。
他说,没做好预备就上路的死亡率可比其他事情都高。
遇见所谓的伙伴,他们也要做朝圣者,可是他们争吵,他们努力劝告他人,他们看重曝光度。
哈罗德想离开,却选择了迁就。
他们终究抛弃了朝圣者,去做“朝圣者”。
哈罗德找回了原有的轻松,终究是谁抛弃了谁?这一路的丈量,是对信念的坚守,亦是一生的重新来过。
我们何曾没有遇到过“加油站女孩”。
当时预备讨论生考试时,四处搜找信息,过来人的一句鼓舞便兴奋兴奋,那是亟需鼓舞的时刻啊!后来对别人不过随口的鼓舞却换来感谢,才理解当时自己对人的千恩万谢于对方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就是那么一句鼓舞赐予泥泞中的人怎样的力气啊!谁不曾受过指指教点:“你的搭配很别扭”,“你这本书没什么价值”,“你考的这个证书没什么含金量”,“你没必要花钱去那样的景点”……我们时常会由于没有预备好恰当的“鞋子”或者名牌的“袜子”而感到的为难。
可是少有人问我们选择的缘由,关注我们选择的意义。
即使没有带来“效益”,谁知道我们在做这样的选择之时经受过怎么样的斟酌,即便这样的选择有很高的“死亡率”,可是我们曾经摸索过。
人生是很长的路,有人擦肩,有人陪伴。
可是终点的意义只有自己知道,不要责备伙伴们的吵闹和离去,他们有选择陪伴谁的权利,有人相伴是福。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文/田紫灵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
她患了癌症,写信辞别。
震惊、悲哀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
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这本书是朋友y某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后来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么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直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来没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可以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突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那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哈罗德给奎尼写了回信,但这信是哈罗德自己送去的,经过与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罗德突然想走着去贝里克,因为哈罗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会活着。
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觉这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故事,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个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之后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但在途行的路上这些回忆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二):《一个人的朝圣》故事的梗概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
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
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朝圣指的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灵性好处。
哈罗德的童年并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
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
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
这个可怜的男人,其实都生活在我们心中。
大家的内心里或许都有那个一个胆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让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罗德和莫林的生活自从儿子戴维自杀之后,再也没有开心过。
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间,房子里拉起来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的对话。
两个人都在惩罚自己,两个人都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个人哈罗德踏上心灵朝圣旅途的一个契机。
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远的距离也只但是是从家走到停车场,而此时这个老人却决定独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长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起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念在不断的坚持着他。
而在这漫漫旅途中,哈罗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忆一件件涌出。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与对儿子的愧疚还有对奎妮友情的回馈。
接下来,摘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吧:1、天气真好。
哈罗德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不像一个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3、如果他把这个计划说足够多次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够渐渐变成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4、他们都相信他。
他们都看见了他的帆船鞋,听过了他说的话,却用心说服了理性,选取忽略一切证据,去期盼一种比不言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推开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
7、但过去那么多年他们都淡漠了语言的沟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交流最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8、游客来到这种宗教遗址通常会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饰品及纪念品,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明白还能做些什么。
9、但没人明白他们内心深处的包袱。
有时他们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装,还要装得稀松平常。
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
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
他用的是回忆。
11、她试着看看杂志,但读到的只是一个个分离的单词,连不成有好处的句子。
12、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路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
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够有好几个起点,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开始。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此刻最后能够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她。
脑子里清楚她已经走了,却还是忍不住张望。
唯一的变化就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
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
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三):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一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忽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一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必须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
但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
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
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很多事。
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
对,中途必须也会有迷惑。
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
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
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
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每个人都以前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但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盼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
我期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
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
说的也是。
还有爱。
这些东西都能够很难。
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
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最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
他从此明白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
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
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盼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四):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
他明白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明白活着的好处如何;他明白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明白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
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
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飘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忙,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
他的坚韧能够说,简单得近乎执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明白前路漫漫也不听他人的好生相劝,带着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