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的反面是“控制”,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怎样去爱孩子呢

家庭教育怎样去爱孩子呢

家庭教育怎样去爱孩子呢爱孩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关怀,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教育方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正确爱孩子的建议:1.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想法。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

2. 倾听与沟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

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同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3. 设立合理的界限: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家长需要为孩子设立合理的界限,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学会自我控制和责任感。

4. 提供支持与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家长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

5.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比如诚实、尊重他人、勤奋等品质,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6. 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新事物,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7. 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保持一致性,避免给孩子发送混淆的信号。

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家庭规则。

8. 关注情感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9. 平衡教育与娱乐:在保证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娱乐和休息时间,让孩子享受童年,发展兴趣爱好。

10. 持续学习与成长:家长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爱孩子是一种艺术,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

通过上述的方法,家长可以更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也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和有责任感的个体。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1.给孩子的爱带着耐心和包容。

2.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

3.给予孩子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存在。

4.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嬉戏。

5.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和独立性。

6.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努力满足他们。

7.夸奖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8.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和珍惜友谊。

9.与孩子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帮助他们实现。

10.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克服困难。

11.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12.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13.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学习。

14.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

15.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16.带孩子参加适合他们的活动和课程。

17.给孩子提供健康和均衡的饮食。

18.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19.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

20.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家务和责任。

21.帮助孩子发展艺术才能和兴趣。

22.参加孩子的学校活动和家长会。

23.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24.给孩子展示你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25.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和纪律,以维护秩序和安全。

26.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和习惯。

27.带孩子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

28.和孩子一起欣赏大自然和户外活动。

29.保持家庭的温馨和和谐氛围。

30.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

31.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玩具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2.鼓励孩子尝试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

33.给孩子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家居环境。

34.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成绩。

35.鼓励孩子培养一种乐观的心态。

36.给孩子提供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37.尊重孩子的个人喜好和意见。

38.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的价值观和原则。

39.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40.鼓励孩子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

41.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2.关注孩子的健康和饮食习惯。

43.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4.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游戏和探险。

越控制越失控的婚姻和孩子心得体会

越控制越失控的婚姻和孩子心得体会

越控制越失控的婚姻和孩子心得体会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要有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在思维上习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则精神上就会有叛逆,我们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

用心去爱孩子

用心去爱孩子

用心去爱孩子爱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心去爱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健康心态。

那么,如何用心去爱孩子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孩子是需要关注和关爱的,这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此外,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陪伴,家长也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多陪伴孩子共度时光。

其次,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础。

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并倾听他们的心声。

对于孩子的困惑和问题,家长需要耐心解答,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良好的沟通,家长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第三,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家长要为孩子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育目标,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不仅能帮助孩子顺利成长,还能让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天性和潜力。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自由思考和创新。

此外,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和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最后,要时刻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这能够让他们坚定自信心和勇气。

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就,并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在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家长也应该用心去关心和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用心去爱孩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如何做到爱孩子 但不娇惯?

如何做到爱孩子 但不娇惯?

如何做到爱孩子但不娇惯?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许多家长把握不好度,把爱变成了娇惯。

如何能做到爱孩子,但不娇惯呢?家长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入手。

1.立好规矩并严格执行。

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曾指出,立规矩要从婴儿期开始。

家长要制定并坚持原则,教会孩子面对挫折,长期坚持,孩子也可从明确的界限中获得安全感。

2.控制保护欲。

家长要控制自己的保护欲望,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比如孩子摔倒时,父母不妨“冷眼旁观”,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若孩子哭闹着不肯起身,不妨拉他起来,但“晾”一会,然后告诉孩子凡事要靠自己。

3.别帮孩子逃脱责任。

责任感的养成要从小开始。

比如孩子上学忘记带作业,被老师批评。

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去学校跟老师解释清楚,让孩子自己回家拿作业。

然后告诉孩子,家长去学校解释,是出于爱你,但没带作业是你的错,被老师惩罚也是应该的。

4.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做过一项经典的发展心理学试验:他找来数十名儿童,给他们一些糖果,并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糖果,也可以等15分钟并多得一颗作为奖励。

最终,有1/3的孩子成功克制了欲望,等到了奖励。

几十年后,米歇尔又跟踪调查了这些孩子的现状,结果发现,能克制欲望的那些孩子更健康,也更成功。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以按照需求分等级。

像买玩具、吃炸鸡之类的要求,不要马上满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5.从家务劳动中学到责任。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做家务。

首先要让孩子明确,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注意不要说“你帮我干点活”,也不要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干活。

更重要的是,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真正爱孩子的七个方法

真正爱孩子的七个方法

真正爱孩子的七个方法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而真挚的,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然而,有时候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他们的爱,或者他们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展现自己对孩子的爱。

下面是真正爱孩子的七个方法。

1.给予孩子时间和陪伴时间是最珍贵的礼物,而陪伴是最深沉的爱。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并与他们共度时光,展示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意。

无论是一起做家庭作业,还是参加他们的课外活动,你的陪伴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

2.倾听孩子的需求和观点孩子需要有一个倾听他们的观点和需求的环境。

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

当孩子感到他们的声音被重视和尊重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愿意与父母分享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3.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绪和挑战,他们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表达对孩子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帮助他们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而积极的情感发展。

4.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爱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

相反,爱是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规则和界限应该合理且一致,并且父母应该在孩子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榜样。

5.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独特能力和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独特潜能。

提供他们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并支持他们探索新的领域。

通过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认可他们的成就,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和积极性。

6.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里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和支持。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尊重应该是常态,冲突和矛盾应该以积极的方式解决。

家庭活动和聚会是促进家庭关系的好机会。

7.教育孩子自尊和尊重他人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自尊和尊重他人,这是他们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品质。

父母应该对孩子表达出诚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接纳和尊重的。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

爱孩子的100种方法
1.与孩子保持亲密接触:把孩子放在你怀里,给孩子轻轻的拥抱,多让孩子亲近你,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紧紧拥抱。

2.尊重孩子的感受:一般来说,爹地都是比较强势的,但你要知道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感受,所以你要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3.给孩子创造安全感: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大人之间要少争吵,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4.多给孩子真心的爱:爱孩子,不单单只局限在口头上,还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多花时间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真心的关怀和爱。

5.把孩子当做朋友:与孩子交流时,要把自己的观点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像是对待小孩的那种模式,而是把他当朋友一样对待,以朋友的口吻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有可以和你一起讨论的权利。

6.鼓励孩子的发展:对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培养方式,不断地鼓励孩子,多表扬孩子,让孩子在发展上有更多的进步。

7.尊重孩子的意见建议:你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用你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8.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无论孩子是要做什么都要清楚的去关注他,给他一些小小的考验,但也要清楚的指导他,即使你现在很忙也要抽出少许的时间看看孩子。

家长如何爱孩子总结

家长如何爱孩子总结

家长如何爱孩子总结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持,下面总结了家长如何爱孩子的几个方面:1. 理解和尊重孩子爱就是理解和尊重。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个性、喜好和特长,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

不要将自己的期望、成就和经历强加于孩子身上,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2. 给予孩子关注和陪伴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

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交流,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

3. 传递正面价值观父母是孩子价值观的第一批导师。

家长要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如诚实、勤奋、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

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鼓励和赞扬孩子往往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赞扬来树立自信心。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努力的动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5. 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家长要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适当地给予孩子适应挑战和处理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6.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听取他们的内心想法和烦恼,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7.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通过亲子互动、家庭聚会等活动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和睦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8.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爱的体现还包括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孩子家务、学习或其他任务,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这样的培养将使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爱的反面是“控制”,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在家庭教养方式,要严还是要松,一直存在着争议。

心理学界在松和严的教养方式之间划定了多种标准,其中,最影响范围最大的是下面这种分法:独裁型、纵容型、权威型。

独裁型父母是坚决的、惩罚性的以及冷酷无情的,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限制孩子独立自主或者不让孩子参与作出决定:“为什么?因为我说了要这样做。

”典型:虎妈、狼爸。

纵容型父母爱孩子但过于放纵孩子,这样的父母只对孩子施加较少的控制。

事实上,虽然这些孩子被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同时也被允许自己做决定,但他们得到的指导却很少:“哦,当然,亲爱的,随便做任何你想做的。

”典型:李天一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会跟孩子进行协商,这一类父母会对孩子有所限制,但同时会解释为什么,同时他们也提倡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当孩子能够承担责任时,他们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

给孩子提供建议:“我们来谈谈这一点。

”典型:最近流行的海豚型父母。

独裁型、纵容型和权威型,实际上也就是太严型、太松型、正好型。

太严厉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这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或者说是管教过松,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

这样的孩子逐渐会认识到父母在教育上的软弱,他们不但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还会认为自己具有无上的权威,有能力“控制”或要挟父母。

这样的孩子容易在家庭中为父母制造麻烦,将来在社会上很可能是要么到处碰壁,要么完全顺从。

我们不想撒手不管,又想静待花开,于是,就有了松严适中的权威型。

这些天,在和小鹿的互动过程中,我也是在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严,什么是松,松又要松到什么程度呢?小鹿这个小男孩成天动作敏捷地爬上爬下,去哪里,都是两腿带风,即使走路,也要不走平常路。

于是我们总是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喊,慢点,小心点,别摔倒了。

大人能动的东西,他都要摸一摸、玩一玩。

可是他玩起东西来,没深没浅的,在我们的制约之下,他才没将一些东西弄坏掉。

他自己的玩具很容易玩腻了,非玩具类的东西倒是时时新鲜。

家里的空调扇、吸尘器、空气净化器、锅、盆,甚至是熨斗,一不注意就被他拿来当玩具。

他有危险意识,告诉他熨斗什么时候不能动,他还会举反例说什么时候能动。

各种物件,只要是能拧开的物件,他是一定要找到各种机会将它打开的。

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能看到小伙子踩着一个小板凳,和奶奶一起站在橱柜旁边做饭。

奶奶做饼,他在旁边用小指头将奶奶擀好的饼戳上一个一个小洞。

各种装杂物的箱子是他的最爱,不,应该说是发现的新宝藏。

昨天小鹿将一个装杂物的箱子打开后,一个人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玩了很久。

他拿着一件东西问我那是什么。

我告诉了他,并对他说,这个东西上面还要安装一个别的东西才能用。

不一会,他就将另外的一件东西找到并安装好了。

我对他这种行为非常欣赏。

他爸却说,看,东西被你害成这样了,你妈妈不管,还觉得你做得特别好。

是的,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也会想,到底能不能让他那样。

如果让他玩了,而且他还能将这些东西放回原处,在玩的过程中还能不受伤,为什么不能玩呢?玩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家长也可以安静一会,为什么不可以呢。

今天早晨,小鹿认真地对我说:“我不会端杯子,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了。

”好可怜的宝宝,被家里人训斥地这么贬低自己的能力。

家里人怕孩子将一些东西打碎,总会不停地提醒孩子之前曾将什么东西打碎过,告诉他,你现在还不会拿,还不会用杯子接水,等你长大了,你才会。

实际上,孩子打碎的杯子并没有多到不可接受。

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

关于这点,我以后得找机会和家里人谈谈。

有时候,我想,如果真的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想法、有自己喜好的家人,我们就会对孩子宽容很多。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老师对着孩子的屁股使劲踢。

如果她将孩子当成和她一样有同等地位和尊严的人,她就不会在生气的时候想着去踢孩子屁股。

比如,她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言不和就动手。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些人变得非常野蛮。

家人有家人的权利。

父母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不吃,那凭什么我们要以某个食物有营养而硬逼孩子吃呢?如果孩子不愿意吃,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是否在其他食物中存在。

再或者,即使不吃,那又能怎样?当我们想控制孩子,或者说是约束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

如果换作是你,你愿意吗?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在我们想要控制孩子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也不会想到孩子也是拥有自己权力的。

不能控制孩子,那要怎么做?除了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尊重。

当我们想到要尊重孩子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去事无巨细地去照顾(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会发现,他们辛苦半天为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孩子并不领情。

这就是因为我们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孩子未出生时,与妈妈是一体的,肯定是没有边界的。

分娩成功,最基本的生理边界——从皮肤开始,孩子跟妈妈分离。

出生后一段时间,也就是共生阶段。

在孩子心中,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

被这么个非常纯洁的小家伙无条件地喜爱,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非常好。

2岁左右,当宝宝发现自己是独立个体后,就通过各种行为来试一下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而不是通过妈妈去了解周围的一切。

他们的心理边界开始建立。

这时候,如果我们想要帮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就得尊重他的意见。

他想自己做的时候,如果我们非要插手,那就越界了。

孩子对于这种越界行为,会用激烈的方式表示反抗。

在这个阶段,被我们认定为“不听话”的孩子,实际上正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

孩子的心理边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乱就少。

进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还会各自经历一次建立边界的过程。

孩子长大过程中,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生活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严重如前一段时间的少女弑母,轻微如“说谎”、“不学习”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诠释。

很多父母为孩子好,做了各种事情,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

因为在每一种介入中,我们或许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不在意孩子想不想采纳,愿不愿接受。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超越这个心理范围就会侵入孩子的心理边界,从而给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让孩子自由成长,不是撒手不管。

自由成长和撒手不管之间少了内控。

如何内控,我们要做的还是尊重。

独裁型、纵容型和权威型,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是一旦尊重了孩子,承认了孩子也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孩子拥有隐私权、成长权(什么年龄做适当的行为)、选择权、所有权,并尊重孩子的权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非常愉快。

尊重首先就是在乎孩子的感受和意见。

小鹿在万圣节之前的一天,在某处摘得一枚南瓜。

南瓜很重,他也不愿意让我们帮他拿,他自己提了一路。

回到家后,将南瓜放在自己的后车筐中,再或者挂在车把上,嘴里还会不时念叨着:“我的小南瓜,我的小南瓜。

”晚上,我对小鹿说:“万圣节了,让爸爸给你做个南瓜灯吧,用你的小南瓜。

”“行”,小鹿拉长了音,爽快地答应了。

他那种高兴劲即使在黑暗中都能感受得非常明显。

第二天,我们下班回来之后,小鹿爸爸就兴冲冲地开始对着小鹿的南瓜开刀。

小鹿一看自己的南瓜被开了瓢了,立马大哭起来,比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出门去的时候还要伤心。

直到,爸爸将小南瓜用透明胶粘好,这才算完。

我们在动手之前,并没有问小鹿,现在是不是可以做南瓜灯了。

虽说他之前答应了可以用他的小南瓜去做灯,但是,孩子对于事情的发展总会估计不足,这并不表示孩子不守信用。

这点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替孩子考虑到,而不是上纲上线地说教训,说孩子不守信用。

鲁迅对孩子的尊重,也被友人讥诮,说他太溺爱孩子了。

于是在鲁迅为海婴写的一道著名的诗《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意思就是“爱怜孩子,怎么能说就不是大丈夫了呢?兴风狂啸的老虎,也是常常眷恋地回头看他的小老虎的。

”鲁迅那句著名的“俯首甘为儒子牛”,真实的意思是,甘心被孩子当牛或者当大马骑。

鲁迅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尊重并不是溺爱。

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得用说服的方式,别看孩子小,他们懂得的理很多。

在说服的过程中,你的姿态已经表明,你是在尊重他。

尊重,在很多孩子那里都非常吃得开。

有一次,鲁迅的孩子海婴在饭桌上听说父母已经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票,时间就在当晚,他兴奋不已。

按常规,他以为这回准有他的份儿,就迟迟不肯上楼,一直熬到很晚,竖起耳朵在等待父母的召唤。

谁料父亲考虑到这些节目,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之前,怕他受到惊恐,因此决定把孩子留在家里,他们自己从后门悄悄走了。

当孩子发现这一情况以后,异常懊丧,一直哭到迷迷糊糊地睡去。

鲁迅知道孩子很难过,和善而又耐心地告诉上述考虑的意见,并且答应另找机会,特地白天陪孩子去观看一次。

后来,海婴如愿以偿,也就不再成天噘嘴嘟囔不休了。

当你尊重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相应地学会尊重你,尊重他人。

在家里,小鹿的不小心将东西掉到地板上之后,他不会像成人那般懊恼,反而会特别开心,还想要再反复几次。

我告诉小鹿,你弄得这么大声音,楼下奶奶该头疼了。

当我解释的时候,小鹿的神情特别专注。

每次玩的动静太大了,只要说楼下奶奶会头疼,他就会立刻停止动作。

如果孩子的父亲尊重母亲,孩子也同样会尊重母亲。

当小鹿爸爸将鲜花拿回家后,不用爸爸说什么,小鹿就会主动将花拿过去,送给妈妈。

总结:爱的反面是控制,如果不能控制孩子,父母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那要怎么做?1.换位思考,让孩子拥有孩子的权力,隐私权、成长权(什么年龄做适当的行为)、选择权、所有权。

2.最重要的还是尊重。

当做到了尊重时,我们便会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