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合集下载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回复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回复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回复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并且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般而言,明代的国家权力结构可以分为皇权、文官、武官等几个方面,其中皇权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皇帝负责统辖。

在明代的国家管理中,文官和武官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官主要负责政务和管理,武官则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不过,在明代,政治、军事、财政等各个领域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文武官员之间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官员的选拔上,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明代还实行了一系列法规,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

譬如,明代国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所有官员都必须执行国家法律,并遵守政令,不得擅自行事,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总体来说,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较为稳定,有序地运转着,这也为大明盛世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管理制度

明代的管理制度

明代的管理制度一、组成部分1.中央政府明代中央政府由皇帝和内阁组成,内阁下设六部、九卿等机构。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文武官员的选拔管理、礼仪事务、财政收支、军事组织、刑法司法以及公共工程等事务。

九卿则分别是太常寺、太仆寺、太府寺、太监寺、宗正寺、卫尉寺、光禄寺、鸿胪寺、大理寺,负责朝廷的各项礼仪和仪仗事务。

2.地方政府明代地方政府设置有州县制,以州县为基本行政单位,直接对地方进行管理。

州县设立知府、通判、县令等官员,分别负责地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地方政府还设立有各种专门机构,如县学、州学、县试、提学等,负责地方的教育和选拔管理。

3.官员体系明代官员按照朝廷的政令和法度,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

文官分为乡试、府试、会试、殿试等级别,武官则分别为武举、武学等级别,通过科举和武举的选拔机制,为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提供了规范和制度保障。

4.科举制度明代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广泛实施于明代的政治生活中。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府试、会试、殿试等四个环节,通过各种考试来选拔官员,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的人才队伍。

二、运行机制1.皇帝为核心明代政府的核心是皇帝,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掌握朝廷的政治大权。

皇帝通过制定法令和政令,来统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事务。

2.六部九卿六部和九卿是明代政府的执行机构,下设各种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朝廷的各项事务。

六部分别负责朝廷的文武官员管理、财政收支、军事组织、刑法司法以及公共工程等事务,九卿则负责朝廷的礼仪和仪仗事务。

3.州县制明代地方政府实行州县制,以州县为基本行政单位,设立知府、通判、县令等官员,负责地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地方政府还设立有各种专门机构,如县学、州学、县试、提学等,负责地方的教育和选拔管理。

4.科举制度明代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乡试、府试、会试、殿试等环节,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的官员队伍。

明朝的改革明代的吏治法律和体制变革

明朝的改革明代的吏治法律和体制变革

明朝的改革明代的吏治法律和体制变革明朝的改革:明代的吏治、法律和体制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建立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改变。

明朝的改革包括吏治、法律和体制三个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在当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吏治改革1.选拔优秀官员明朝在吏治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官员的素质。

首先,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一制度消除了贵族特权,突出了人才的选拔,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官员。

2.监察制度的建立明朝对官员进行监察,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

其中,监察御史在各个行政区域进行巡视,对官员的行为进行调查,确保行政的公正和廉洁。

通过监察制度,明朝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了各级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益。

3.清理官员贿赂和贪污问题明朝高度重视清理官员贿赂和贪污问题,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进行打击。

对于那些涉嫌受贿和贪污的官员,明朝采取了无情的处罚措施,如处死、罚款、逐出官场等,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二、法律改革1.刑法改革明朝在刑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公平。

在明代,刑法实行“规则刑法”,即以法律作为判断依据,废除了以往的专裁制度,确保了司法的公正和合理。

2.法律典籍的整理为了确保法律的透明和可操作性,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典籍整理。

《大明律》、《大明鞠统》等法典的制定和整理,为明代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法律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3.民法和商法的发展明朝在民法和商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

民法方面,明朝制定了《大明律》和《大明鞠统》,明确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为个人权益提供了保障;商法方面,明朝实行了物价管理和商人组织制度,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体制改革1.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明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实行了州县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

通过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规范和调整,明朝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和稳定。

6张长图了解大明王朝官制是如何运作的

6张长图了解大明王朝官制是如何运作的

6张长图了解大明王朝官制是如何运作的一、大明王朝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16帝,享国276年。

如果算上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小朝廷,明朝则共传20位皇帝。

图1:明朝帝王世系传承图明朝的疆域核心为汉地十八省,这也是明朝最为稳定的统治区域;明初东北一度达日本海、外兴安岭一带,曾设奴儿干都司,后来退至辽河流域一带;明初北方曾达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后退至长城一带;明初西北疆界在新疆哈密一带,后退至嘉峪关一带;明初西南曾至缅甸、暹罗北部,在青藏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后退至云南境内。

明朝疆域图二、明朝的中央地方军政体系架构作为统治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而且中间没有发生如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分代的情况,其中央和地方的军政体系设置和官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来看,明朝实行的是“中央-省-府-州-县”五级行政架构体系。

图2:明朝中央地方军政体系架构在中央部门中,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之后,内阁和六部成为行政运作的核心,尤其是内阁,逐渐演变为明朝的行政中枢。

省一级,改元朝的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实习惯上还是称“省”。

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两京十三省”,各省的布政使为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

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巡抚属于都察院系统,是皇帝外派地方巡行天下的官员。

而为了统一地方军事之事权,在巡抚基础上又设总督。

不同于清朝,明朝的总督和巡抚的编制并不在地方上,而是在朝廷中,所以不能说是封疆大吏。

此外,军事管理方面,中央设五军都督府,统领在京各个卫所和在外都司、卫所。

在各省则设置都指挥使司,统领各省之军事。

三、九品十八阶官制军政架构设置好后,就必须有相应的官制与之相适应。

明朝采用的是九品十八阶制度,职官、散官、勋位等都按照正从九品分为十八个等级。

图3:明朝九品十八阶官制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内阁是行政中枢,但有明一代,内阁大学士从职衔上看却只是个正五品。

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

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

县衙是明代县级政府的办公官署,可以说是一县的政治中心。

县官、佐贰、首领等朝廷职官和六房书吏,按规定都要在县衙中居住和办公,大量的执事差役也在县衙中听候官吏差遣,县级政府的刑名、钱谷等日常政务主要是在县衙中完成的。

此外县衙内外还有监狱、仓库、县学、宾馆、驿站、递运所等相关机构和设施。

考察明代县衙的布局和结构,以及日常政务在其中的运行流程,对于我们理解明代县级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当是极有助益的。

(注:关于明代县衙及其政务运转的研究,此前主要有柏桦的《明代州县衙署的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刘鹏九的《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李志荣的《元明清华北华中地方衙署建筑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及美国学者Thomas G. Nimick的博士论文《晚明的县、县官与衙门》(The County, the Magistrate, and the Yamen in Late Ming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3)。

以上成果对研究明代县衙的建筑格局和衙门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对明代县衙的具体规制和政务运作流程还缺乏深入细致的说明。

)一、明代县衙的规制据学者的新近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格局到明代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明初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

这一规制与前朝的主要不同在于“府官居地及各吏舍皆置其中”。

[1](P22) 洪武初王祎《义乌县兴造记》载:“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

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

命下郡县,奉承唯谨。

”[2](卷九) 这样的建筑格局反映了朱元璋惩前元之旧弊,力图整顿吏治的思想。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卓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成就的王朝,也是中国传统行政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统治全国,各地行政单位由中央政府控制,实行地方行政分级政策,从而形成了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是一种严格的分级政治体系,以朝廷为中心,行政编制为基础,地方统治为重点。

根据明朝官制改革,明朝一共有6个行政级别,包括正厅、内阁、参谋、护府、郡县和社稷。

其中正厅是最高行政级别,所有明朝大臣,都有义务在正厅服务,正厅负责控制朝廷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负责管理大量直接统治地区。

内阁地位略低于正厅,但仍然是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朝廷的大多数政务事务,包括全国政务的规划、实行和统计等。

参谋是大臣级别的人员,负责朝廷重要政政令令出台、政策制定等重任。

护府的职责是直接负责一些地方的行政事务,在统一的组织框架内,负责统治各地,有时甚至要负责宗教管理。

郡县是地方行政成员,是朝廷与人民对话的桥梁,负责地方行政和经济事务,管理地方事务。

最后是社稷,也叫“社稷节”,是朝廷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的最低级别,主要负责一些民生事务,如灾害救济、民间纠纷调处等。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借鉴了战国、唐朝等先期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性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当时地方治理的不足,更加符合地方特色。

当时朝廷将一些地域划分为州、府、县、乡、村五级行政区划,把中央政府直接参与统治的地区划分为州,把不参与直接治的地区划分为府,地方行政部门划分后,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以保证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外,明朝还建立起一种民主政治形式,在地方实行民主制度,如择业令制度,让民众参与司法行政的日常管理,提高施政效率,有利于政府赢得民心。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大推进阶段,历史上对中国地方行政治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它也是中华传统行政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革,明朝让地方政治、行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强盛昌盛的历史征程。

明朝地方管理方式

明朝地方管理方式

明朝地方管理方式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方管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明朝的地方管理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区划:明朝采用了三级行政区划,即省、府、县。

全国划分为直辖的行政区域,称为“行省”,下设若干府,再下设县。

行省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由巡抚或按察使等官员管理,府由知府管理,县由县令管理。

2. 官员选拔: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流行一种求学的风气,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过于注重经典文化而忽视实际能力。

3. 地方财政: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税和各种赋税。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即不分田赋与其他税赋,统一征收。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税收制度,如钱粮法和兩稅法等。

4. 地方自治:明朝时期,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

地方官员在实际治理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政策和管理事务。

5. 防备制度:明朝实行边防制度,将边疆地区划分为若干卫所,设立关隘,进行边防巡查,以防御外族侵扰。

6. 统一的法律体系:明朝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刑法和民法,对地方治理和社会秩序起到规范作用。

总体来说,明朝地方管理方式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是相对稳定和有效的。

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这些问题部分地影响了明朝的后期稳定和衰落。

明代内阁制度与官僚集团的政治经营

明代内阁制度与官僚集团的政治经营

明代内阁制度与官僚集团的政治经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贯穿着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政治制度的创新也为这个时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发展。

在明初,朱元璋设立内阁,分别为东阁和西阁,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末。

内阁是明代的高级行政机构,负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

内阁的六部官员和首辅官员共同管理内阁,但首辅官员的权力更加重要。

内阁部长和首辅的职位通常是由文臣担任,他们在管理国家政务时往往会接纳一些儒学思想家来参与管理,因此内阁的决策往往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质。

内阁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内阁成为了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政治决策的主要场所也转移至内阁。

内阁的成立让皇帝不再是所以决策的唯一制定者,或许可以说内阁的出现拉开了中国儒士统治的序幕。

在内阁的管理下,明朝的官僚体制也发生了改变。

明代中期,官员选拔机制得到改进,官僚们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增加,领导人才得到进一步培养。

同时,内阁推行科举制度,进一步开放教育,并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人才。

与此同时,内阁在官僚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和政治经营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内阁的设立使得每个官员都知道政局的走向,同时有了内阁的协作,不同部门之间也能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政府机构的效能。

内阁成员的发声可以让皇欲计多听少言,内阁成员一般没有贪赃枉法之举,因此成为了中国历代政府财产管理和品德检查的标杆。

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官僚体制的改进,都为明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内阁制度的实施和官僚体制的改革之帮助下,比如系统性整改国内财产管理制度,改革征收和税赋分配等系统重构成为了明代一种有效的方式,从而帮助蓬勃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制造业和艺术文化。

然而,内阁制度也有一些缺点。

内阁成员往往在宠信权势和粉饰着自身的利益方面,会有一些私人行为,这使一些不法事务和资本经济有了一定的场所。

而且黄巢之乱之后,内阁制度开始没落,朝野不再重视官僚制度,导致内阁管理力度减弱、人才培训不足、污染扩散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姓名:李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王延武;余和祥20050524摘要吏员为明代政府各级官衙内承办日常具体事务的公务人员他们名目繁多数量庞大与官员胥吏共同组成了明代行政管理体系明代初期朱元璋吸取了元代教训重新将官吏分途对吏员制定了严格的选用迁转任职等相关制度在明初几代皇帝励精图治重典治吏的情况下吏员对明代政权的稳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政府机构的日益臃肿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风尚的转变吏员在明代社会中的消极作用暴露无遗本文主要讨论吏员在明代行政运作的作用及影响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前言对明代以前吏员制度沿革做了一番粗线条的勾勒并简单分析了明代行政体系中官吏胥的职任及区别对明代吏员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短的综述第二章从吏员基本概况入手整理归纳了其名目选用制度迁转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分析了明代吏员的社会流动从明初到明末吏员社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处于低贱的官僚体系底层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整个吏员阶层完全处于一种凝滞的状态吏员阶层的价值取向就会和官僚系统主流价值取向相背离吏员阶层和官员阶层的整合也会出现问题这样整个官僚系统内官员利益集团和吏员利益集团的关系必然不够融洽和均衡从而最终导致明代官僚系统出现机能失调或功能障碍第三章从吏员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声誉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吏员的社会地位然后从吏员的权利与义务行为模式两方面探讨了吏员在在官僚政治体制中的社会角色并进而初步剖析其群体心态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的复杂性造成了其社会角色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吏员自身角色不清以及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括吏员角色自身内部的冲突和吏员与官员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社会角色的失调妨碍和破坏了正常的行政运作程序吏员的群体心态总体表现为重利轻义在机构内而言以奴性为主在职责上言以循例为主在社会上言以阴狠为主最后以此为基础从吏员与吏治吏员与行政效率吏员与官民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明代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归纳充分肯定了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和一定的行政效率并对官员起到一定的制衡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地方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揭露了吏员对行政运作的巨大危害但吏员弊端是明代极端专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的衍生物明代政府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关键词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心态行政运作AbstractThe official person was the government functionary of official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in the Ming Dynasty who undertook the daily concrete affairs. They were a multitude of names, and the quantity was huge. Official person and Officer and Official Xu made up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Ming Dynasty together .In initial stage of Ming Dynasty, Zhu Yuan Zhang drew the lesson of Yuan Dynasty, divided the way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again, make strict exertion , move transfer to official person to, relevant systems of holding a post etc.. In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 several emperors made determined efforts to make the country prosperous, made severe punishment to manage the official's situation. The official pers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to the stability of regime ,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 By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perfection of the overstaffed day by day ,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organs, transition of the social morals, official person's negative consequence in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is completely exposed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official person’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altogether. Chapter one done the sketching the contours of some thick lines to official person's system evolution of before Ming Dynasty in preface , and has analysed briefly the duties of officer , official , Xu were let and distinguished in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done a brief survey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official person in the Ming Dynasty.Chapter two proceed with official person's basic overview , put in order and sum up its item , select the system for use , moving the system of rotating. Through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ystems ,the article analyses society flowing of Ming Dynasty’s official pers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of Ming Dynasty, official person ‘s space of society flowing was more and more little. Official person was in humble bureaucrat system ground floor for a long time ,and was nearly a totally close system. The whole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was totally in a kind of sluggish sta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will deviate from bureaucrat's system major value orientation , the merger of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and officer's stratum will go wrong . The relations of the interest groups of officer's interest group and official person must not be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enough in the so whole bureaucrat's system, thus cause bureaucrat's system to present the dysfunction or function obstacle in the Ming Dynasty finally.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official person in depth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degree, income level and job reputation . Probe into official person in bureaucracy social role of the system from right , obligation and behavior mode two respect of official person, and then analyze its colony psychology tentatively. The complexity of official person's social status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its social role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unclear that shown as one's own role of the official person mainly and role conflict, role conflict include official person role oneself inside conflict , official person and officer conflict , role of undertaker. The imbalance of the social role has hindered from and destroyed the normal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procedure . Colony of official person psychology overall to show as the light justice of the huge profit, in the organization but speech, rely mainly on the fact that servility is as the main fact , the speech on the on-the-job responsibility , in order to follow the example, the speech , rely mainly on overcast and ruthless in the society.Based on this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d official person's rol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nd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official pers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officials , official person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ial and people and officer .,. Sum up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ositive rol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of persons who have affirmed fully the official , have guaranteed continuity , stability and certai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state policies, play checking and balancing and supervising function certain to officer , favorable to local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Enormous danger to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of the persons who revealed the official at the same time . But official person's drawback was a derivativ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doctrine of 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extremely of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oneself could dot solve it forever.Keyword: Ming Dynasty Official person Social status Social role Psychology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第1章前言1.1明以前吏员制度沿革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机构是一个完备而庞杂的系统可分为君王官僚胥吏三个子系统彼此协同互相制约对国家进行统治君王系统具有至高无上并被神化的绝对权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官僚系统受制于君王而实际上又制约着君王因为君王的圣旨王法纲纪诏令等要靠朝廷中的大臣和遍布各地的官僚去执行胥吏是各级官府衙门的属员它由吏员和胥当差的衙役两部分组成胥吏系统比官僚系统更庞杂组织结构更加稳定而且长久在一地当差不需要象官员一样频繁调迁与地方势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同样既受制于官僚系统又对其有制约作用吏员作为封建社会官僚体系坚实的基石在封建社会政治机构的运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吏员的社会地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搞清明代吏员的情况必须对明以前的吏员制度沿革作一番简单的梳理关于吏员三代已有据周礼天官记载宰夫之下有大夫士再下便是府史胥徒其中宰案八职云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宰夫八职云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云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者明府史即庶人在官者不命于王也[2]这里的府史即后世之吏员秦汉之时吏员为斗食佐吏之类掾属虽与官之职有高下之别但地位却无明显的尊卑之分进入魏晋时期官人有品社会分流阀阅之族自不屑为贱吏但一些高级掾属仍有士族充任可见当时吏掾一层还没有被划入贱者流进入隋唐科举制立渐破世族门阀传统意义重大但另一方面的后果,是士人专以词章经典之学问闯入宦途无须更不屑注意法律薄书之类这便造成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即丛魏晋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变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马端临说后世儒与吏判为二途实际上是官与吏判为二途至宋代而科贡更盛吏胥全然贬之于役轮流按户等向百姓征派表明吏的地位继续下降不仅与官分途又与民合一矣辽金元的情况特殊小吏可任高官故人不以充吏为耻所谓以吏为出身之阶人求争之[3]又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之谣[4]明代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训重新将官与吏截然分开吏员制度重新回归到唐宋传统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1.2明代行政体系中的官吏胥明代行政管理人员由官吏胥三部分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明朝人沈榜认为夫官倌也又管也一职皆立一官使之典管而以治人为重故又从倌[5]从沈榜的观点看官是有职有行政决策权以治人为主任典管着一方或某事者秋涧集卷四六吏解说领持大概者官也[6]明史专家吴晗认为官主行政吏主事务[7],在统治机构中官在一部门或一地区负责全面或一个方面的工作处在不同层次的决策地位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决策权所谓吏沈榜也说今各吏即府史胥徒也各役执事亦庶人在官也[8]按照沈榜的解释在政府的官衙内只是承办日常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吏相当于西周时的府史胥徒因为吏员没有品位故称之为庶人在官者关于府史胥徒明朝人丘浚认为府如今世掌库藏之吏史若今典掌文案者也胥若今之都吏所谓一胥则十徒才智为什长者也徒若今隶卒之属[9]其中府掌管财税收入与保管史掌管文书收发存档胥参与政事这三种人自然就是吏员而徒只是皂隶仅供鸣锣开道之用是不应列入吏员之列的秋涧集卷四六吏解认为办集一切者吏也[10]吏处官府职薄书[11]蠲其课役而使之造文书给趋走而也[12]显然吏是封建官府中的具体办事人员因此官和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负责行政决策后者只是奉命办事而也所谓胥就是以徭役的形式征派来供官府驱使的基层公务人员负责传唤押解犯人看门传送文书和押解官府物品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守关卡看守仓库等诸多杂事即明代的粮里耆老门皂丁壮之类胥与吏的区别在于吏是一种固定的职胥是轮换性质的差吏的所为是其职责胥的差事则是服役的内容差役俗称衙役,是官府中听差跑腿办杂事的人员,有捕快斗级皂隶捕盗库子门子狱卒等名目1.3 明代吏员研究现状由于吏员在明代各级政府运作中的巨大作用研究者众多其中对吏员制度综合性研究的有缪全吉先生的专著明代胥吏该文论述了胥吏的组织与役务胥吏窃权之原因胥吏的作用与影响赵世渝先生则有明代吏典制度简论明代府县吏典社会危害初探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一系列论文勾勒出有关吏员制度的基本轮廓剖析明代吏员的心态及对社会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著有吏与中国传统社会一书又对吏员制度做深入论述桑国东徐舜尧的明代吏员制浅析也对吏员制度作了一些综合性评述就吏员某一方面研究的有颜广文的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及影响明朝政府机构中的官弱吏强现象剖析刘秀生的明清时期官员队伍的层次结构与科举制度赵毅的明代吏员和吏治这些论文分别吏员制度与官员制度进行了比较辨析并指出吏员对吏治的影响徐林的明吏心态初探及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吏员心态他认为明代吏员卑贱的社会地位与其在文人官僚政治体制下的重要作用之间的矛盾造成其为政失衡心态这种矛盾造成吏员在为政中的畏官媚官贿官胁官排官以及害民心态这种心态在政府职能运作中往往外化为僭权越位惟利是图致使吏员从基层腐蚀着明王朝是造成明代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洪勇的明代吏员的选拔对吏员选拔制度作了较为细致的归纳纵观以上研究状况其中整体研究较完备有关吏员的各种制度归纳得也较清楚也充分揭露出吏员弊端危害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其在官僚政治体制中的等级安排入手并由此而深入探讨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影响方面以进一步说明吏员是官僚体制下的产物并非用骂轻贱字就可以概括的参考文献[1] (宋)朱熹注:诗经小雅北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2] 林尹注周礼今注译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3] 嘉靖尉氏县志卷2官政类吏额[4]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元季风雅相尚陔余丛考九儒十丐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5] [8] 沈榜苑署杂记卷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6] [10] 王恽:秋涧集卷46四库全书第12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 吴晗朱元璋传上海三联出版社1949版174[9]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98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版[11] 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转引自许凡元代吏制研究绪言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12]许谦白云集卷二代上书补儒吏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新一版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第2章明代吏员概况2.1 明代吏员的名目明代的吏员名目繁多有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提控都吏人吏胥吏通吏狱典撰典攒典闸吏驿吏等十余种[1]他们广泛分布于各级政府机构负责钱粮征收册籍书写文案挪移信息传递库存出纳等具体业务工作上至中央的五府六部各院寺下至府州县各级衙门乃至未入流的仓场闸坝及递运铺所无不有赖于他们才能正常运转在这些吏员中宗人府都督府顺天府的提控六部都察院的都吏各省总兵衙门的掾吏各理刑衙门的胥吏以及其他在京在外衙门的令使或司吏属于主管吏员他们的职责为主管衙门内务主要包括协助首领官检视起草文案统领该管事务内的典吏书吏等中外各衙门的典吏承发书吏等属于案牍吏员其中最主要指典吏他们也是名额最多设置最为普遍地位也最低的吏员除翰林院及各省总兵衙门和府州县所属库仓外所有衙门均有设置户刑二部则达百人以上他们分房办事负责办理公文案牍即抄写收发保管文案户部工部及所属各处库仓税课司抽分局和各布政司府州县卫所所属库仓的攒典被称之为司财吏员他们负责管理财物收支即协助首领官和大使副使保管收支钱粮及其他工料实物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按察司及各府州县的狱典被称之为司狱吏员他们负责管理监狱案犯分管狱卒管理人犯其它吏员如驿吏闸吏坝吏及承差知印等他们都负责本衙门的具体业务明代吏员数目庞大至于具体数目历来众说不一其中两京衙门的吏员数目较好统计总计四千六百零三名[2]两京衙门吏员统计表吏员种类数目提控 21都吏 88掾史 89令史 434典吏 2381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吏员数目则较为复杂不仅事体繁简不同吏典数目多寡不一俱不开载[3]而且各个时期也不尽相同续世继闻卷五记明正德以来吏五万五千余嘉靖时也大约为55000人[4]今人根据一些地方志统计万历朝两京及在外府州县吏员数字为六万四千五百一十八人[5]而明末侯方域曾说吏胥日以伙每县殆不止千人矣今天下大县以千数县吏胥三百是千县则三十万也[6]当然他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经制数额的不可靠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吏员数目一直呈上升趋势其绝对人数应不低于六万而且这还不包括待缺候补吏员而明代官员的数目根据明末朱国桢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中书省上天下府州县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万八十八员是年平蜀十四年后平云南以渐增置内外官共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人 [7]所以吏员总数差不多为官员总数的两到三倍丘浚在大学衍补义中认为上至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一司官长不过数人而吏胥不胜其众[8]而沈榜则说得更为具体宛平一县职官仅五人而吏员却达三十八人之多[9]在这里吏员竟有官员的七倍之多吏员队伍的膨胀是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的明代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事权分割机构制衡制衡高于效率而在官僚体系中执掌政令政务之官多以八股进身对政事运作缺乏具体认识在制度运作和潜制度运作过程中必然要假手于吏员方能完成政事因此庞大的吏员队伍构成了明朝官僚政治体制的运行基础对明朝政治机构的运转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2.2 吏员选用制度和人员构成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元代吏员之弊认为吏员为执政之基吏诈则蠹政政蠹则民病 [10]故格外重视吏员队伍的建设在吏员的选用和人员构成两方面制定了许多具体严格的制度2.2.1.从农民中佥充明朝政权建立之初鉴于元代官昏吏贪致使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的教训严禁曾在元朝及本朝作过案牍吏员及市民隶卒为吏主要从农民中佥充明会典规定凡佥充吏役例于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以下能书者选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又补充规定如一户有2丁或3丁已佥1丁充吏后又有1丁被佥那么后佥者可免充吏役而且若父兄叔伯为吏如服役未久或因犯赃充军为民者其弟男子侄也不许充吏[11]明代建国初期各级政府缺乏大量人手而且明初政治较为清明法律较为严明吏员也没有多少油水可捞所以从农民中佥充吏员带有一定役的性质当然这里的农民应不是一般的贫苦农民而应是各地的富户因为其一富户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才能书其二富户去充役,家庭有产业这主要是防范贫穷者充吏后会借职权之便贪污受贿以发财致富同时又能保证他们安心执行公务又不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一点宣德元年的补充规定即是明证又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载洪武十九年选取直隶应天诸府州县富民子弟赴京补吏凡一千四百六十七人按照这些制度选拔出来的吏员政治上清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有一定的保证这些规定体现了朱元璋以良民治良民的思想而且明朝政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农民中选拔吏员也扩大了明政权的统治基础2.2.2罚充各级学生和官员罚充各级学生明朝吏员的另一来源为各级学校的学生和因罪或有过的官员明朝政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规模庞大的学校体系和一支数额惊人的学生队伍而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政府长期供养所以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和加强对各级学生的管理激励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罚充学生为吏员的制度1生员充吏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令廪膳生在校10年以上学无成效增广生20年以上不通义理者皆充吏两年后又扩大了生员充吏的范围凡罢闲等项生员食粮年深以伪讼愚钝等事革退者假告父母残疾而家居者守制已满及因病告归已痊愈而不返校者均罚为吏正统以后生员犯有奸盗诈伪律及挟持官府殴骂师长教唆词讼占人财物田土俱赎罪为吏[12]将有过犯不才生员罚充吏役本意在于杀一儆百激励后学正如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正月广东左参议董韬所言考黜生员充吏惩已往之荒嬉勉方来之勤谨[13]但是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的生员因无志读书故意犯罪以求脱免如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丙辰条载时有生员无志读书者往往故意犯罪以求脱免[14]甚者更有生员不以充吏为耻反以此为进身之阶一时后学也纷纷仿效完全违背朝廷本意为杜绝此类弊病政府不得不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废除了存在近80年的生员充吏例洪武二十四年成化五年对此明宪宗实录卷六三记载颇为详细生员考试不中者充吏臣陈炜惟生员吏典地位悬隔其不中者充吏以辱之是诚激昂振励之良法但其中顽愚不立者反幸此以为进身之阶以致年幼质敏者亦被移习仿效成风恬不知耻乞敕该部礼部定议今后廪膳生员考退者不分年岁远近俱免充吏悉发为民上是之命仍追其食过廪米[15] 2贡生充吏洪武十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岁贡生员至京由翰林院考试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为吏后稍有放宽不中者已食廪5年以上者充吏不及五年可在次年再考仍不中乃充吏[16]3监生充吏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定省亲等项期限凡监生因省亲丁忧等原因返家视道路远近有超过期限三个月至一年者俱发充吏[17] 4举人充吏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重开科举后命举人会试落第后可还学读书再落第者充吏[18]弘治以后又规定参加乡试的生员儒士和参加会试的举人凡因舞弊而被搜检暴露者均充吏[19]罚充官员为吏官员充吏大多因赃罪受罚 1.知府充吏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六月谪开封府刘进为吏初进受所属部粮官绮帛遇赦还职又犯不法巡按监察御史言进既犯赃罪赦后又犯不法不可以长州郡上曰御史言是其罢为吏用警收敛守令之贪汙者[20]2御史充吏国朝典汇卷五十三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右都御史顾左考覆御史贪淫不律严等二十人谪吏辽东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秋黜监察御史王琏为吏初琏巡按辽东违命专擅召人,告讦多所诬枉,又多挟私纵驰驿马.事闻..上曰:挟势作威以枉为直岂可复任御史其谪边卫充吏 [21] 3给事中充吏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冬十月辛酉朔行在礼科给事中章云马俊受私嘱不举发交耻充吏终身[22]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六月礼科给事中合以事应徒赎罪还职上命赎罪毕发充吏 [23]4教官充吏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奏准考试考满教官初场考四书本经义各一篇二场论策各一道考不通经者系举人出身者教授改吏目学正等官改典吏[24]罚充各级学生和官员充吏是对学生和官员的一种激励和惩罚手段其目的是加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