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7章补益剂详解教学文案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名 同
异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黑芥穗, 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 的常用方。
• 心悸失眠,食少体倦,便血崩漏,舌淡苔 白,脉细弱。
• 3,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 4,加减法: • 崩漏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 偏热者, 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 [功用] 益气补血 • [主治] 气血两虚证。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
用方。
• 附方:
• 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温补 气血。
•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去芎,加——陈,远, 味。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泰山磐石散 为十全大补汤去肉桂,茯苓, 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
生地为君
当归为君
熟地为君
四物汤 药性特点
配伍特点 药量
功效 应用
地,芍
芎,归
滋腻,性柔属阴
辛燥,性刚属阳
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纯阴补血,血中血药
纯阳行血,血中气药
行血不伤血,补血不滞血 芎归大于地芍:主疏通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上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接下来是第七章补益剂。
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
补法,严格讲,在其它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有经常兼用。
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
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
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也就是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
我们的教材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
各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
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
第一节补气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的提一下这个特点。
补气的方子是针对气虚证。
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
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
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
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补气方它的配伍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为主。
常配伍除湿药,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的特点,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
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脾就有喜燥恶湿这个特点。
用药来说,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
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桔梗一类的。
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朮、白朮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
祛除脾湿。
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药。
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湿。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一、组成熟地黄八钱(24克)、山茱萸四钱(12克)、干山药四钱(12克)、泽泻三钱(9克)、茯苓去皮,三钱(9克)、丹皮三钱(9克)。
二、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现代用法:炼蜜和丸,每丸约重15克,成年人每服一丸,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三、歌括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2.知柏地黄丸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3.都气丸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4.麦味地黄丸地黄丸中加麦味,咳喘盗汗皆能挽。
5.杞菊地黄丸六味再加杞与菊,目视昏花治可痊。
四、功用滋补肝肾。
五、主治肝肾阴虚。
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囱开不合之症。
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方解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
原著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故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等,皆为肾阴虚,髓海不足所致。
小儿囱开不合,是亦肾虚则生骨迟缓而成。
肾为阴阳(水火)并存之脏,肾阴虚则阳易亢,亦即所谓“水亏火旺”之类。
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俱属阴虚阳亢,或水亏火旺所导致。
故本方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
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
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
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英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
此即所谓“三泻”,或称“三开”。
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
方剂学补益剂.课程案例分解

② 持续低热,饮食失节或疲劳时加重
③ 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之征
④ 服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
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具有上述表现2项以上
中气下陷证
(1)肌弛缓性疾病 如子宫脱垂、胃肝
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肛、疝气、 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 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
(2)气血津精下泄 久泻久痢,崩漏带下,便
人参参
芪、术、草
龙龙眼肉肉 茯神、远志、 木
当归
酸枣仁 香
益气健脾
补血养心安神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证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加姜、枣) 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 常用衍化方
炙甘草汤
(《伤寒论》)
本方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复脉汤”
制方原理
证候病机 脉之搏动,缘于阳气鼓动阴血
本证之成因于阳气与阴血俱虚
1、用方要点
病机 肾气虚,水液代谢失调
主症 肾虚 + 小便异常(多、少、失禁)
2、临证加减 畏寒肢冷者,易生地为熟地、易
桂枝为肉桂;重用附子6~15g、肉桂 5~10g。
右归丸
(《景岳全书》)
本方要点
组成 肾气丸去“三泻”加鹿角胶、菟丝
子、杜仲、枸杞子、当归,并以肉桂易桂 枝,桂、附之量加重而成。
使用要点
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与基本方
临证加减
兼气滞腹胀者
加陈皮
异功散
兼痰湿咳嗽者 加陈皮、半夏 六君子汤
兼湿阻气滞者 加陈、夏、香、砂 香砂六君子汤
挟湿泄泻者 加药.莲.薏.扁.砂.桔 参苓白术散
中气下陷者 加芪.升.柴.归.陈,去苓 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一、组成鹿角十斤(5000克)、龟板五斤(2500克)、枸杞子三十两(1500克)、人参十五两(500克)。
二、用法先将鹿角锯截,刮净,水浸,桑柴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
每晨酒调服三钱(9克)、(现代用法:每晨取3克,清酒调化,淡盐开水送服)。
三、歌括人参龟板鹿角胶,再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四、功用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五、主治肾中阴阳两虚,任、督精血不足。
全身瘦弱,遗精阳萎,两目昏花,腰膝痠软。
六、方解本方证为任、督俱虚,阴阳精血不足所致。
因此,治疗此证,必须填精补髓,益气补血,阴阳并补。
方中以鹿角通督脉而补阳,龟板通任脉而补阴。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并补,此精之所由生也。
故龟鹿两味并进,二者为异类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补阴阳以生气血精髓;人参大补元气;枸杞滋补肾阴。
诸药合用,为阴阳气血交补之剂,共具填补精髓、益气壮阳之功。
七、文献摘录(方论)李士材:“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
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
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
人参为阳,补气中之法;枸杞为阴,清神中之火。
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
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日二仙。
”(《名医方论》)。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左归丸(《景岳全书》)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左归丸(《景岳全书》)一、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克)、山药炒四两(120克)、枸杞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90克)、菟丝子制,四两(120克)、鹿胶敲碎,炒珠,四两(120克)、龟胶切碎,炒珠,四两(20克)、无火者,不必用。
二、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现代用法:制为蜜丸,每丸约重15克。
早、晚空腹时各服一丸,淡盐汤送下)。
三、歌括1.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2.左归饮左归饮用地药萸,杞苓炙草一并齐;煎汤养阴滋肾水,既主腰酸又止遗。
四、功用滋阴补肾。
五、主治真阴不足。
头目眩晕,腰痠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六、方解本方证是由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故见头目眩晕,腰痠腿软,口燥舌干,舌光少苔。
阴虚而阳易动,以致肾失封藏而有遗泄;阴虚则气不外卫而自汗盗汗。
方中重用熟地滋肾以填真阴;枸杞益精明目;山茱萸涩精敛汗。
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偏于补阳,龟胶偏于滋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填髓,有补阴中包涵“阳中求阴”之义。
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
山药滋益脾肾。
共收滋肾填阴,育阴潜阳之效。
本方组成,是以阴柔滋润为主所组成,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致有脘闷、食少等症状出现,故在运用本方时,宜加入陈皮、砂仁等以理气而醒脾胃,防止进补妨运之弊。
七、附方及方论左归饮(《景岳全书》):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9克)、山药二钱 (6克)、枸杞二钱 (6克)、炙甘草一钱(3克)、茯苓一钱半(4克)、山茱萸一、二钱(5克)、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
腰痠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本方与左归丸同属治肾阴虚之剂,两方组合亦大体相同,惟本方药味较少,效力亦较薄适应于肾水不足之轻证。
《方剂学 补益剂》课件

六君子汤
通过养心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提高体质。
补益剂研究进展
补益剂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为补益剂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 的依据。
1
现代药理学研究
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揭示了补益剂的分子机制和药效。
2
临床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评估和验证了补益剂在人体中的具体疗效。
补益剂是指那些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方剂, 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补益剂的主要功效特点包括滋补养生、强 壮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补益剂分类
补益剂可以按疗效和药物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类别的补益剂。
按疗效分类
• 滋阴补肾类 • 益气养血类 • 补脾健胃类
3 注意事项
在应用补益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判断。
常用补益剂方剂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些补益剂方剂被广泛应用。了解这些方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疾病 和体质问题。
人参养荣汤
适用于气血不足,气虚血瘀等症状。
四神丸
具有益气养血、安神补心的功效。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
《方剂学 补益剂》PPT课 件
我们将为您介绍方剂学中的补益剂。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补益剂的定义、 分类、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
补益剂定义
补益剂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独特的功效特点。了解补益剂的定义对于学习中医方剂 学至关重要。
1 概念解释
2 功效特点
补益剂的发展前景
补益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方剂学课件7补益剂

三、分类
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 气血双补 阴阳双补
四、组方大法
以补益药为基础,然后再据各种虚证的不 同情况,以及气血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相 互关系去考虑具体方药。
虚之重者,则以峻补之品为主;虚之轻缓, 则以平补为主。虚而兼寒、热、湿、气滞 则需分别与温里、清热、化湿、行气等法 配合使用。
五、使用注意
1.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方中益脾与渗湿、行气同施,补中有行, 行中有止,清浊各行其道,药力平和,温而 不燥。
Jade-Screen Powder
肺 卫 气 虚
腠理不固 自汗 津液外泄
卫 虚
君
黄芪
甘温益气 大补脾肺
面色 白 不
气虚 舌淡苔白 脉浮虚软
固 之
臣 白术
健脾益气 固表止汗
第五节 补 阳
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Yang
肝肾阴亏
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熟地
滋补肾阴 滋补 壮水制火
肾
萸肉
补肾滋肝 固涩精气
温涩
肾 肝
山药
补脾益肾 益阴涩精
补涩
肾 脾
虚火上炎
骨蒸潮热 手足心热 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
泻降
泽泻
泻肾火 引火下行
清泻
丹皮 清泻肝火 凉血退蒸
渗利
茯苓
淡渗脾湿 使补而不滞
三补:滋补肾阴固涩精气 三泻:泄降虚火,疏利湿邪
方剂学课件7补益剂
一、含义
补益剂是在补法的指导下,以补益药 为主组成,功能补益人体气、血、阴、 阳之不足,治疗虚证的一类方剂。属 八法中的补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之功
佐: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补而不滞
陈皮——理气和胃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参苓白术散
加减变化 ➢ 兼里寒而腹痛,+ 干姜、肉桂 ;
• 附方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
配伍
异
以补气健脾的人
参、白术、茯苓 为主,为治脾胃 气虚的基础方
参苓白术散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 上配伍渗湿止泻之 苡仁、砂仁等,并 配伍了宣利肺气之 桔梗,体现了“培 土生金”
四君子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 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
加减变化
➢呕吐者,+ 半夏; ➢胸膈痞满者,+ 枳壳、陈皮 ; ➢心悸失眠者,+ 酸枣仁; ➢兼肾阳虚者,+ 干姜、附子 。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 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均从此方衍 化而来。
第七章
补益剂
概述
一、含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 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概述
二.立法依据:
《内经》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 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三.适应证:虚证
先天不足 饮食失调
后天 失调
劳倦过度 情志不畅 病后失调
脏心 虚肝 证脾
• 趣记:一连人上山,四君子找豆根。
参苓白术散
主治
脾虚湿盛证。 脾气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湿盛: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 佐证: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解 参苓白术散
君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臣
山药、莲子:健脾益气而止泻 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参苓白术散配桔梗、砂仁的意义。
• 2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均可用于脾胃气虚 证,二方有何不同。
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砂仁 白扁豆 薏苡仁 桔梗 大枣 莲子肉
用法:散剂,每服6g,枣汤调下;汤剂,水煎服。
•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 兼气滞+陈皮=异功散; • 兼痰湿+陈皮、半夏=六君子汤; • +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兼痰阻气滞的痞满,亦用于妊娠呕吐。
四君子汤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 相同点:两方均用参、术、草以补益中气。 不同点: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 寒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
升提药,如升麻、柴胡等。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为什么说四君子汤为补气之基础方?
四君子汤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四君子汤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 用法:水煎服。)
四君子汤
主治 基础气虚证
食少便溏—脾气虚 望:面色萎白 闻:声低息短 心悸怔忡—心气虚 问:倦怠乏力 + 自汗恶风 切:脉来虚弱 易感风寒—肺气虚
使用注意
1.辨清虚证真假,所谓“大实有羸 状,至虚有盛候”。 ➢2.常服久服补益剂,须适当配伍健 脾和胃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第一节 补气
• 目的与要求:
•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 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第一节 补气
• 适应证 脾肺气虚证
第一节
• 方药配伍方法
补气
补气药+除湿药(开宣、苦燥、芳化、淡渗)。 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
砂仁:①行气化滞,使补而不滞,
②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佐 桔梗 宣利肺气,通调水道
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参苓白术散
• 桔梗的配伍意义 1、开宣肺气以通水道,助于除湿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功效。
参苓白术散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除脾胃气虚症状 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 缓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汤
组成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药量特点:重用黄芪,余药用量皆轻。 用法:汤剂,水煎服;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
•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 趣记:异功无茯,胡妈当妻。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
主治 脾胃气虚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益气健脾
脾虚湿盛证 渗湿止泻
同
同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均可 治疗脾胃虚弱证,同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 1补中益气汤证治机理及黄芪、柴胡、升麻、 陈皮的配伍意义。
• 2甘温除热法。
• 3麻黄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青蒿鳖甲汤、 补中益气汤均治发热,如何区别使用?
肺 肾 五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 阴阳俱虚
概述
四.分类: 1.补气剂:用治气虚之证(主要是肺脾气虚),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2.补血剂:用治血虚之证(主要是心肝脾血虚),代表方 如四物汤。 3.气血双补剂:用治气血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八珍汤。 4.补阴剂:用治肾阴虚证,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 5.补阳剂:用治肾阳虚证,代表方如肾气丸。 6.阴阳并补剂:用治阴阳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地黄饮子。
两胁不舒 郁郁寡欢—肝气虚
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 证型基础。
四君子汤
功用 益气健脾
方解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健脾燥湿,助运益气 佐 茯苓:健脾渗湿,补而不滞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君子汤
配伍特点 ➢ 益气与健脾同用,燥湿与
渗湿共施;
➢ 补而不滞,利而不伤。
萎黄,舌淡,脉虚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
主治
2、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
无力。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补中益气汤
• 本方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 •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 — 茯苓 + 当归补血汤 + 升麻、柴胡 君:黄芪——重用18g甘温,入肺脾经, ①补肺气,实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