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燥剂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麦门冬七升(60克)、半夏一升(9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二两(4克)、粳米三合(6克)、大枣十二枚(3枚)。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四、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五、主治1.肺阴不足。
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
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
《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
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故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
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
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惬当之剂。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璐:“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
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
邓中甲方剂学 治燥剂

定义
述பைடு நூலகம்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概述· 分类
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外燥:外感燥邪(秋月燥胜)所致 分温燥(夏火之余气) 凉燥(近冬之寒气) 内燥:脏腑津亏液耗所致 分上燥(肺) 中燥(脾胃) 下燥(肾、大肠)
证治要点: 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右脉数大
? 桑杏汤与杏苏散都可以轻宣外燥,
治疗秋燥咳嗽,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分
述
轻宣外燥剂 滋阴润燥剂
分述· 滋阴润燥
适应证:
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
配伍用药:
滋阴润燥药为主 配伍益气和中药;清热药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治燥剂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2.杏苏散与桑杏汤均可治外感燥邪,如
栀皮 梨皮
香豉
轻宣外燥· 桑杏汤
功效:
轻宣温燥(温燥伤肺之轻证)
(温燥外袭,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主治:
外感温燥
轻宣外燥· 桑杏汤
方解 君:桑叶——轻宣燥热 杏仁——降肺润燥化痰 臣:豆豉——辛凉解表 贝母——清化痰热 沙参——润肺生津止咳 佐:栀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轻宣外燥· 桑杏汤
概述· 分类
外燥——轻宣外燥剂
内燥——滋阴润燥剂
概述· 使用注意
o 分清外燥、内燥; o 滋腻之品,易助湿碍气; o 避免使用辛香苦燥之品
分
述
轻宣外燥剂 滋阴润燥剂
分述· 轻宣外燥
适应证:
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凉燥:深秋气凉,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阴 清
之白喉证。临证以喉间起白膜斑点,不易擦去,
肺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舌红脉数等见证。
汤
均有滋阴补肾润肺,清降虚火之功效。用治肺
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证。
百
滋肾阴,降虚火之力较强,并能化痰止咳,体现
合 固
“金水相生”法。多用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金
灼伤肺络之咳嗽痰血证。临证以咳嗽,痰中带血,
汤
咽喉燥痛,眩晕,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温病条辨》(A类)
伤于肺卫 其病轻浅
外 燥性干涩 感 易伤津液 温 燥 燥邪为患
肺失清肃
温燥之象
头痛,身热不甚 微恶风寒
口渴,鼻干咽燥
干咳无痰 痰少而粘
舌红,苔薄白 而干,脉浮数
君:桑叶—轻宣肺燥,疏散风热,润肺止咳 杏仁—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桑叶配伍杏仁:清凉宣透,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清化痰热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名医方论
❖ 汪 昂: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 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 安神,麦冬清热润燥,玄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 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 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 伤生发之气也。
重在滋阴清热而解毒利咽,兼以清散祛邪。主治
养
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咽喉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2、临证加减: ❖ 身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 痰粘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栀皮 质轻入上焦,清泄肺热 佐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清燥救肺汤
• 出自《医门法律》
•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两(9g) 石膏煅,二钱五分 (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 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
方剂学
治燥剂
•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 剂,统称治燥剂。
• 分类:轻宣外燥、滋阴润燥。
• 应用治燥剂注意事项: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 燥,外燥中又须分清凉燥和温燥;燥邪最易 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时须酌情配伍清热 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以甘寒或咸寒者为主, 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证所宜。 此外,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麦门冬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纳 少,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煎服法:水煎服。
麦门冬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肺阴不足→肃降乏力→咳逆上气 ↓ 虚热肺痿 气火上逆→虚火灼津→咳唾涎沫→肺痿 ↓ 肺胃阴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 →胃气失和→呕吐,呃逆,纳少 胃阴不足 →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君 臣 佐1
佐2 佐使
麦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大枣 甘草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组成冬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7.5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一钱(3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2.4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6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二、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热服。
三、歌括1.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四、功用清燥润肺。
五、主治温燥伤肺。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燥热伤肺,肺失肃降,故气逆而喘,胸胁满痛。
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其病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气阴。
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燥。
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
余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诸药相伍,燥邪得宜,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萎以润肺化痰。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症有重轻。
桑杏汤证燥热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故身热偏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胁满痛,以及心烦口渴,咽而痛等。
故桑杏汤以轻宣肺燥为主,兼以润肺;清燥救肺汤是轻宜润肺与养阴并进。
七、附方及方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一钱五分(各4.5克)、麦冬三钱(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方剂学治燥剂

展望
01
拓展应用范围
随着对治燥剂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其 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 将探索治燥剂在治疗其他疾病中的可 能性,挖掘其在多种病症中的治疗作 用。
02
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
针对治燥剂的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是 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其他药 物或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燥 剂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 选择。
治燥剂的重要性
适应症广
治燥剂适用于多种燥证,如温燥 、凉燥、肺燥、肠燥等,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疗效显著
对于因燥证引起的各种症状,如 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 ,治燥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调节人体机能
治燥剂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调 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燥剂的历史与发展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治燥剂的 国际影响力也将逐渐增强。未来研究 将致力于推动治燥剂的国际化发展, 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传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燥剂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用法一
治燥剂适用于各种因燥邪所致的疾病,如皮肤干燥、口渴 咽干、干咳少痰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 燥剂。
用法二
治燥剂多为口服药剂,一般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用量需根 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确定。在服用治燥剂期间,患者应保 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三
治燥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治燥剂 的反应可能不同。若使用治燥剂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02
治燥剂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轻宣外燥剂
适用于轻症和初起,如杏苏散、桑杏汤。
滋润内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创意版】.ppt

最新.课件
1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最新.课件
2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最新.课件
3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最新.课件
28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最新.课件
29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最新.课件
23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最新.课件
24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辛甘凉润 外 感 咳 嗽 辛凉解表
外感温燥证 外感风热证
最新.课件
25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凉
外 燥
温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轻宣外躁
杏仁
辛凉
甘润
桑杏汤
苏、前 姜、枣 夏、橘、苓 草、桔、枳
贝、栀 沙、梨 桑、豉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玄参一两(30克)、麦冬连心八钱(24克)、细生地八钱(24克)。
二、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四、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五、主治阳明温病。
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乃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
阳明热结,必伤阴液,若其人邪热炽盛,形证俱实,当用承气汤攻下,泻热以救阴;若其人阴素虚,或津液大伤者,不可予承气汤,攻之必重竭其津。
治宜滋阴润燥通便。
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
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
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
然本方旨在助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若服后不大便者,尚需再服,或加大黄、芒硝服之。
故吴氏又说:“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总之,本方乃滋阴润燥之剂,只适用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瑭:“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
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蠃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温病条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外感温燥,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
干燥,鼻燥,心烦口渴,气 逆而喘,胸满胁痛,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方 解
君:桑叶 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臣:石膏 辛甘而寒,清泄肺热
麦冬 甘寒,养阴润肺
佐:人参 益气生津,健脾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使: 甘草调和诸药
证 候 2
呕吐 纳少 呃逆 口渴咽干 舌红少苔 脉虚数
方解
君:麦冬重用,甘寒清润,养肺胃阴而清肺胃虚热
臣:人参益气生津,补益脾肺
佐: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培土生金
半夏降逆下气,化痰,量轻,燥性减而功用存
使:调和诸药
功
用:
清养肺胃
降逆下气
配伍特点
1. “培土生金” 2.少佐辛燥,去性存用而不伤津。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桑 菊 饮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 口微渴,脉浮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利咽。处方:生地黄6 g,熟地黄9g,麦冬5g,百合、炒白芍、当 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3g。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12剂后,诸症全 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杨玉林.百合固 金汤治疗慢性咽炎73例. 四川中医.2002; 20(7):72]。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3) 细生地五钱(15)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亏虚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
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干呕、呃逆,舌 红少津,脉细数者。
[方解] 君——生地、麦冬: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臣——沙参、玉竹:养阴生津 佐使——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
方解
君: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 --轻宣透散 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佐: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栀子皮 --清泄肺热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外 感 咳 嗽
辛甘凉润
外感温燥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病机: 凉燥外袭 肺失宣降 痰湿内阻
方解
君:苏叶9g 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杏仁9g 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9g 疏风散邪,降气化痰 桔梗6g 、枳壳6g 佐:半夏9g 、橘皮6g 一升一降,助理肺化痰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9g 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6g 、大枣6g
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润燥
后随访半年内未复发。[马秀丽.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单纯型慢
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例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志.2005;20(1):34]
第二节 滋阴润燥
1.适应证:脏腑津液亏损的内燥病证。
2.组方特点:大抵肺胃阴伤者,以百合、
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为主;肾阴虚者,
以熟地、女贞子、生地、玄参等为主;肺肾
麦冬甘寒,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功 用: 增液润燥
【应用】
1 .治疗津亏肠燥之大便秘结常用方,又 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基础方。便秘, 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无力为要点。 2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 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 肛裂、慢性牙周炎等病。
【病案】李某某,女,33岁,教师,1993年11 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连续授课, 自觉喉部有灼热感,时常干痒、疼痛,特别 是在感冒之后,诸症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干 咳,无痰,严重时影响进食。查:患处粘膜弥 漫性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无痰,心烦 易怒,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阴虚者,以两类药物配合使用。
增
液
汤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证 候
大便秘结 口渴 舌干红 脉细数 或沉而无力
方 解
君:玄参重用,苦咸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
启肾水以滋肠燥
臣:生地甘苦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桑
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子皮
3克、梨皮5克,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
[吴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处方:桑叶10g,杏仁(后下)10g,麦冬10g,胡 麻仁10g,炙枇杷叶10g,生石膏(先下)30g,炙 甘草6g,紫苑10g,款冬花15g,桔梗10g,地骨皮 10g,炒酸枣仁15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珠
10g。7剂,水煎服,日2次,嘱患者在服药期间
忌服辛辣之品。服用1个疗程后,病已痊愈。
【功用】 清燥润肺 ,益气养阴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清宣兼以
降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邪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兼以 和中,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运用:
1.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舌干 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加羚 羊角患儿于1991年11月初因高热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经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时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使:生甘草3——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养阴 并用,气血兼治;滋补肾水与宣 肺止咳共方,金水相生。
【辨证要点】为治疗白喉常用方。 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 喉肿痛,鼻干唇燥为辨证要点。
益胃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三钱(9) 麦冬五钱(15) 冰糖一钱
【组成】
大生地二钱(6g) 麦门冬一钱二分(4g) 生甘草五分(2g) 玄参钱半(5g)
贝母去心,八分(3g)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 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 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 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君: 生地10 —— 养阴清热 臣: 玄参8 ——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加强生地养阴作 麦冬7 —— 养阴润肺 用,兼清热解毒 佐:白芍4—— 益阴养血 丹皮4——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4——既可润肺止咳,又可化痰散结 薄荷3—— 疏表利咽
治燥剂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4.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忌用甘凉滋润。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秋季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之证 。
凉燥代表方--杏苏散;
温燥代表方--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桔梗
半夏
枳壳
茯苓
甘草
前胡
生姜
大枣
杏仁
橘皮
主治
外感凉燥证。
证 候 分 析
恶寒无汗 头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 苔白脉弦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比较 1.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有深浅,证有轻重。 2.桑杏汤证属燥邪伤肺,肺津受灼轻证,症见身热、 咳嗽不甚、右脉数大,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
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重证,症见身 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 大而数,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病案】赵某,男,50岁。咳嗽反复发作2年,加重 2周。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年,2周前因外感 引起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咽干燥,夜间咳重, 五心烦热,纳谷欠馨,夜寐差,二便调。体检:体温 正常,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 及干湿性罗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血常规 WBC6.4×109/L,N0.63,L0.37。尿常规(-)。胸透 肺纹理增重。西医诊断: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咳嗽(温燥伤肺型)。治法: 宣肺清燥,润肺止咳,以清燥救肺汤化裁。
苏、前 姜、枣 凉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辛凉 甘润 温 桑杏汤 杏仁 贝、栀 沙、梨 桑、豉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夏、橘、苓 草、桔、枳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外 燥
轻宣外躁
临床应用
1.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干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2.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梨皮一钱(3g) 栀皮一钱(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