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栀皮 质轻入上焦,清泄肺热 佐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清燥救肺汤
• 出自《医门法律》
•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两(9g) 石膏煅,二钱五分 (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 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
方剂学
治燥剂
•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 剂,统称治燥剂。
• 分类:轻宣外燥、滋阴润燥。
• 应用治燥剂注意事项: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 燥,外燥中又须分清凉燥和温燥;燥邪最易 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时须酌情配伍清热 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以甘寒或咸寒者为主, 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证所宜。 此外,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麦门冬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纳 少,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煎服法:水煎服。
麦门冬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肺阴不足→肃降乏力→咳逆上气 ↓ 虚热肺痿 气火上逆→虚火灼津→咳唾涎沫→肺痿 ↓ 肺胃阴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 →胃气失和→呕吐,呃逆,纳少 胃阴不足 →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君 臣 佐1
佐2 佐使
麦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大枣 甘草
【基础】中医执业-方剂学-治燥剂练习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一、A11、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增液汤C、桑杏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2、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3、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A、橘皮、前胡B、半夏、生姜C、枳壳、桔梗D、荆芥、防风E、茯苓、甘草4、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A、生化汤B、益胃汤C、增液汤D、麦门冬汤E、地黄饮子5、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A、济川煎B、增液汤C、麦门冬汤D、麻子仁丸E、地黄饮子二、B1、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A.玉液汤B.炙甘草汤C.麦门冬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A B C D E<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A B C D E3、A.2:1B.3:1C.5:1D.6:1E.7:1<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桑杏汤功擅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该题针对“治燥剂-概述,轻宣外燥”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该题针对“治燥剂-概述,轻宣外燥”知识点进行考核】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杏苏散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该题针对“治燥剂-概述,轻宣外燥”知识点进行考核】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四章,治燥剂

3,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瓜蒌。 热甚,加——羚羊角,水牛角。
第二节,滋阴润燥
增液汤(2) [组成] 玄参,麦冬,细生地 [功用] 增液润燥 [主治] 阴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方解] 君:玄参——养阴生津,壮水制火 臣:生地——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病名 温燥证
凉燥证
治法 凉法
温法
方名 同
桑杏汤
桑菊饮
宣肺化痰,解表,治外邪袭肺, 气失宣降之咳嗽证
异 功效 生津润肺 病理 燥伤肺津 主证 咳嗽 津伤 病名 温燥证
化痰清肺 温伤肺络 咳嗽热重 风温证
清燥救肺汤(1)
[组成]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 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功用] 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组成] 大生地,玄参,麦冬,白芍,
牡丹皮,贝母,薄荷,生甘草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方解]
君:大生地——滋阴壮水,清热凉血
臣:玄参——养阴降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清肺
佐:白芍——养血敛阴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2,滋阴润燥:具有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作用, 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内燥证又分为上 燥,中燥,下燥。
上燥——肺燥阴伤证。 中燥——胃燥阴伤证。 下燥——肾亏水虚证。 内燥证治宜甘寒滋润为要。
三,使用注意: 1,先辨明内外。 2,温燥证多配伍泻火,养阴,生津,益气
方剂学 治燥 祛湿

第十四章治燥剂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杏仁苏叶陈皮大枣桔梗枳壳半夏生姜茯苓甘草前胡【趣记】(辛苏山)找二臣,更值钱。
(辛苏山—方名“杏苏散”,包括杏仁、苏叶,找—大枣,二臣—二陈汤,陈皮、半夏、生姜、茯苓、甘草,更—桔梗,值—枳壳,钱—前胡)【对照】(杏苏三)枣二陈,梗枳前。
【寓意】达官贵人辛苏山三番五次寻找两位大臣,使两位大臣身价倍增。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杏仁贝母沙参栀子皮豆豉梨皮【趣记】逆子逗生母(伤心)。
(逆—梨皮,子—栀子皮,逗—豆豉,生—沙参,母—贝母,伤心—方名“桑杏汤”,包括桑叶、杏仁)【对照】梨子豆参母(桑杏)。
【寓意】不孝逆子总逗生母伤心。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温燥医。
【功用】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杏仁煅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枇杷叶阿胶麦冬【趣记】失业人马(清早就分摊),卖芭蕉杏干。
(失—石膏,业—桑叶,人—人参,马—胡麻仁,清早就分摊—方名“清燥救肺汤”,卖—麦冬,芭—枇杷叶,蕉—阿胶,杏—杏仁,干—甘草)【对照】石叶人麻(清燥救肺汤),麦杷胶杏甘。
【寓意】为生活,失业人马清早分摊卖芭蕉、杏干。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救肺效更佳。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麦冬生地【趣记】(整夜)选麦地。
(整夜—方名“增液汤”,选—玄参,麦—麦冬,地—生地)【对照】(增液)玄麦地。
方剂学治燥剂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治燥剂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第一节轻宣外燥剂杏苏散《温病条辨》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组成】苏叶(9g)半夏(9g)茯苓(9g)甘草(3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生姜(3片)橘皮(6g)大枣去核(3枚)杏仁(9g)(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组成】桑叶一钱(3g)杏仁一钱五分(4.5g)沙参二钱(6g)象贝一钱(3g)香豉一钱(3g)栀皮一钱(3g)梨皮一钱(3g)【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鉴别】桑杏汤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杏苏散治疗外感凉燥证,系燥邪束肺,肺失宣肃,痰湿内阻所致,故以辛温解表之苏叶、杏仁为君,配以宣肺化痰止咳之品,构成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桑杏汤治疗外感温燥证,系燥袭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故以辛凉解表之桑叶、杏仁为君,配伍清热润肺止咳之品,乃辛凉甘润法,意在清宣温燥、凉润肺金。
桑杏汤与桑菊饮中均用桑叶、杏仁,可治感受外邪、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口渴、身热不甚、脉浮数之证。
桑菊饮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以疏散风热,体现辛凉解表法,适用于风温初期,津伤不甚之身不甚热、口微渴等风热袭肺之证候;而桑杏汤配伍养阴润肺生津之沙参、梨皮,体现辛凉甘润法,适用于外感温燥较轻之证候。
翘荷汤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栀皮俱;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石膏煅,二钱五分(7.5g)甘草一钱(3g)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研,一钱(3g)真阿胶八分(2.5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5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一片(3g)【功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湖中大方剂学讲义12治燥剂

第十二章治燥剂□杏苏散□方剂名称:杏苏散□药物组成: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杏仁(9g)橘皮(6g)(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清燥救肺汤□方剂名称:清燥救肺汤□药物组成:桑叶经霜者,去皮、梗,净叶三钱(9g)石膏煅,二钱五分(8g)甘草一钱(3g)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研,一钱(3g)真阿胶八分(3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麦门冬汤□方剂名称:麦门冬汤□药物组成:麦门冬七升(42g)半夏一升(6g)人参三两(9g)甘草二两(6g)粳米三合(3g)大枣十二枚(4枚)□养阴清肺汤□方剂名称:养阴清肺汤□药物组成:大生地二钱(6g)麦冬一钱二分(9g)生甘草五分(3g)玄参钱半(9g)贝母去心,八分(5g)丹皮八分(5g)薄荷五分(3g)白芍炒,八分(5g)□百合固金汤□方剂名称:百合固金汤□药物组成: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9g) 白芍(6g)甘草(3g)各一钱桔梗(6g) 玄参各八分(3g) 贝母(6g)麦冬(9g)百合(12g)各一钱半◇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
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治燥剂(3页)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内燥证或外燥证。
外燥多为秋季感受秋令燥邪所致,初秋有夏暑的余热,多为感受温热燥邪,发为温燥,属热;深秋有近冬之寒气,多为感受风寒燥邪,发为凉燥,属寒。
两者证候不同,治法迥异。
内燥是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多因过食辛辣、房劳过度、热病伤津、发汗、吐利太过等所致。
从发病部位看,内燥有上、中、下之别,累及肺、胃、肾、大肠等脏腑。
上燥,多属肺燥阴伤,症见咽干舌燥,干咳痰黏;中燥,多属胃燥阴伤,症见呕逆不食,消瘦;下燥,多属肾燥阴伤,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
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治疗燥证,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是凉燥还是温燥。
燥邪易化火,伤津耗气,故辛香苦燥和苦寒泻火之品均宜慎用。
治燥剂多由濡润之品组成,易妨碍气机,助湿生痰,故脾虚失运,痰湿内盛,胸阳不振者均当慎用。
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杏仁半夏茯苓前胡陈皮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辛宣温润,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表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
【组方原理】“燥为次寒”,凉燥一证,实乃秋之“小寒”犯肺。
凉燥外袭,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故恶寒无汗,头微痛但不似伤寒之痛甚,鼻塞咽干;凉燥伤肺,肺气不宣,聚湿生痰,故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弦,均为外感凉燥之征。
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宣肺,使凉燥之邪从肺卫而解;杏仁性降而润,宣肺止咳,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解表,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宣利肺气,共为臣药。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共为佐药。
生姜、大枣和营卫,调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辛散宣肺而使凉燥得解,化痰理气而使咳嗽得愈。
要点二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治燥剂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酸枣仁汤
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肝血不足,
虚热扰神证
虚烦不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柔肝缓急
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躁
磁朱丸
重镇安神聪耳明目
心肾不交证
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服之宜。
珍珠母丸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阳亢血虚不足之神志不宁证
少寐,惊悸,眩晕,脉细弦
珍珠母丸归地参,犀沉龙齿柏枣仁;朱砂为衣茯神入,镇心潜阳又宁神。
天王补心丹
补心安神滋阴清热
阴亏内热,
玉液汤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安神剂
方名
功效
主治
辨证要点
方歌
第9章、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火偏亢
阴血不足证
惊悸失眠,舌红,
脉细数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镇心泄火可复康。
清燥救肺汤
清燥润肺
燥热伤肺
重证
身热,干咳少痰,
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解毒Biblioteka 咽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