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课件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课件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13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发语词 无实义
充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询问他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 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耗尽了。他们 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9
实情
尽力做好 案件 虽然 本分的事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类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 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 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 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 齐军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 “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 “可以了。”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12
追赶
驱车 车前的
追击 溃败 车辙 (追赶) 横木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齐军溃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 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 “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故逐之。”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5
注释 翻译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6
参与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

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

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

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

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

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

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

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

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

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

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

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

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

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

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拜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把实情告诉神灵。

”(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不能令神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

”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打算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赶。

曹刿说:“不行。

”下车去观察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

中考《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字词翻译-全文翻译-解析详解

中考《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字词翻译-全文翻译-解析详解

1.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伐:进攻。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于是他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

曹刿论战翻译

曹刿论战翻译

曹刿论战翻译曹操与关羽在官渡之战前夕进行军事部署时,曹操邀请了刚刚投奔他的军师曹刿进行研讨。

曹刿对曹操说:“曹公,若在平地中相争,兵力相当,我最多能击败你三次,但若在易守难攻的地势上作战,我最多可以击败你十次。

”曹操闻言不禁皱眉思索,他知道曹刿智谋出众,常常破敌于无形之中。

于是,曹操询问曹刿:“你为何言之如此,可否详细说明?”曹刿回答说:“此乃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道。

目前我刚投效于您,对您军力的情报尚且不全。

而且,作为背水一战的守势者,我们方知关羽已退守于当阳,石亭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关羽与刘备情同兄弟,而刘备又是英雄之士,岂能轻易被击溃?”曹操一边听,一边想法计策。

他了解到曹刿所言有理,于是对曹刿说:“刘备与关羽固然不可小觑,而且如今又处于守势。

然而,我们有兵人众富,粮草充足,可以利用敌人的难攻之地设置埋伏诱敌,如此可有机会一举消灭关羽。

”曹刿听到曹操的提议后,深思熟虑一番,然后说道:“曹公之计确实可行。

然而,在实施之前,我们还需进一步了解敌军的情况和动向,以便能够及时调整我军的战略部署。

我愿意前往刘备军中潜伏,获取情报消息,为曹公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曹操听后点头称赞,他知道曹刿是个足智多谋的谋士,既然曹刿提出这个建议,必然能够为曹操带来有利的信息。

于是,曹操给予曹刿必要的装备和便利,派他前往刘备军中潜伏侦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曹刿成功地获取了刘备的情报。

回到曹营后,曹刿向曹操汇报了刘备军中的军力分布、指挥体系、进退动向等情况,并提出了详细的作战策略。

曹操听后,对曹刿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大力表扬了曹刿的勇敢和智谋。

官渡之战终于到来,曹操实施了曹刿提供的计策,成功地击溃了关羽军队,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当曹操向曹刿表示感谢时,曹刿却笑着说:“曹公,这不仅是我的功劳,更因为我们彼此有着深厚的信任与默契。

只有相互理解与协作,我们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深深地看了曹刿一眼,对曹刿深入研究敌情、勇于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重点字词、段意,习题,综合版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重点字词、段意,习题,综合版

曹刿论战《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们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作战,请允许我跟从。

”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国军队击了三通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溃败。

庄公将要驱车追赶。

曹刿说:“不可以。

”于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登上车前的横木远远的看齐军,说:“可以了。

”于是就追赶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软中国浅谈《曹刿论战》2014/6/24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毛怡1110900055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内容的简短总结。

]浅谈《曹刿论战》摘要: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自《古文观止》收录以来它几乎成为所有古文选集的首选篇目,也成为历来中学教材的必备课文,本篇文章希望从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和各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评析出发,阐释《曹刿论战》的经典性。

关键词:《左传》《曹刿论战》《古文观止》阅读体验经典正文:《曹刿论战》虽然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但是却没有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也没有双方政治、军事形势的细致分析,可寥寥几十行,又让人叹为观止。

长勺之战的背景并不简单,可以说是齐鲁两国两代国君矛盾的一次总爆发,上可追溯到齐襄公和鲁桓公之间的恩怨,而发生长勺之战最密切的历史背景应该是齐国为了报鲁国曾拥立公子纠的仇。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的加以分析:第一段至“遂入见”,叙齐师伐鲁,鲁公迎战,曹刿入见。

第二段至“公与之乘”,叙曹刿与鲁庄公对话,曹刿未战考君德。

第三段至“遂逐齐师”,叙曹刿方战养士气。

第四段至文末“故逐之” ,叙曹刿既战察敌情。

第一段中借乡人之口提出了“肉食者”,乡人对曹刿说:“那些有地位的官员自会谋划的,你又参与什么?”这里既道出了乡人对曹刿的轻视,同时也体现了乡人的鄙陋,他们将国家大事全权交给当权者,置身事外,甘愿做被动的牺牲者。

而曹刿虽然位卑言轻,可是他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却掷地有声。

身为布衣而笑傲王侯。

唐代韩愈有“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的牢骚,其潜台词又何尝不是“肉食者鄙”呢?这里体现了曹刿有思想、不羁的个性。

吴氏评“远谋”二字乃全篇“关眼”,“关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文眼”,很多评析这篇文章的名家都着重强调了这两个字,如:细玩通篇,当分三段,以“远谋”二字作眼,总是一团慎战之意。

——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远谋”二字,一篇眼目,却借答乡人语,闲闲点出。

入后层层写曹刿远谋,正以见肉食者之未能远谋也。

通体不满一百二十字,而其间具无限事势、无限情形、无限问答。

急弦促节,在《左传》中另自别是一调。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一曹刿深衷,两言揭尽,厥后度己度彼,审情审势,莫非“远谋”。

妙在“远谋”二字藏而不露,而通篇文情甚折,读者惝恍情移,忘却先谋后战者,曹子之略,但觉如往如复者,左氏之文也。

—— [清]李骏岩《左传快读》卷三引王或庵评这些名家都指出了“远谋”二字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并且从后文能够看出它贯通了全文,鲁庄公与曹刿之间的对话揭示了“肉食者未能远谋”的事实。

另外,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为什么曹刿会直接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对战争形势已经做过深远的分析,也因为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才干默默做过分析吧。

在鲁庄公拥立公子纠这件事情上,根据《公羊传注疏》:“齐迎子纠而鲁不与而与之盟,齐为是更迎小白。

”和《左传》上面的记载:“夏,公伐齐,纳子纠。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这两条记述,我们可以看出,鲁国为了眼前利益未能抓住时机及时送公子纠回国即位,致使鲁国外交失败于前,军事失败于后,而在危急关头,又没有能够顶住齐国的威胁,妄杀公子纠,终以鲁国政治上的失败而告终,由此可见曹刿说“肉食者鄙”是有根据的。

对这些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再看吴氏所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

真千古笑柄。

”1,就会觉得合情合理了。

开篇处战事一触即发,但是在第二段,曹刿觐见庄公之后,却又没有陈用兵之道,而是不紧不慢的与庄公聊“何以战”。

“问何以战”四字显得突兀,曹刿见到庄公劈头盖脸的就问:“何以战?”足见他的自信与坚定。

接下来是“三对”,“公曰”三次,曹刿就三次“对曰”。

庄公的每一条战争依据都说的十分诚恳,意在表现自己是一个仁君,能够得到支持,但是曹刿丝毫不嘴软,对于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必以信”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其漏洞,让人没有辩驳的机会,而且他的每一条理由的深层意思其实都是在说:“庄公,你这些都还不够啊,对天下的百姓没有什么好处,百姓怎么会拥护你呢?你怎么打仗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刿首先指出“小惠未徧”、其次又说“小信未孚”,言下之意就是要让庄公布恩、信于天下。

直到庄公提出“小大之狱必以情”曹刿方才满意。

庄公所讲的这三个依据,第一条实际上只是针对官僚贵族,第二条针对神灵,只有第三条是真正能够取信于民的做法。

曹刿费尽心思的想让庄公说出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这里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懂得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不聊军队的数量、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

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曹刿“远谋”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这三次问答写的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一张一弛,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读者才舒了一口气。

这段话中庄公一共说了三个“必”,说明了庄公想要与齐国决战的决心也说明了他为1《古文观止》【清】吴楚才,吴调侯选,中华书局,第20页政的事迹。

细读文章我们还能发现,庄公前两次的语气都有些骄傲,曹刿回答的语气就有些轻视,但当庄公第三次的语气显得谦逊温和时,曹刿反而用了肯定的语气,他坚定的告诉庄公“可以一战”了,似有鼓舞之意。

虽然这一段文字浅显易懂,但是其中却有诸多变化,通过语言描写把曹刿的智谋与个性都呈现给了读者,这就是文章的魅力。

第三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战争过程,但没有一字写的是战场上的厮杀场面,连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也没有写。

可是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读者又仿佛亲眼见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

此段仍然是在写庄公与曹刿之间的互动。

庄公“将鼓”,“将驰”,曹刿皆用“未可”即“时机尚不成熟”意对答,他们之间的互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大将风范的曹刿,而庄公似乎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笨蛋。

这里的“将鼓”,“将驰”还与前文提到的“将战”相应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创作者对庄公的褒贬倾向。

但另一方面,由于曹刿与庄公相互映衬,反过来看,曹刿在庄公面前如此强势,但是庄公一一顺从,以现在的眼光看,庄公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礼贤下士的人。

这一段中作者有意识的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详略之妙。

曹刿的两次“未可”与“可矣”又相互照应,说了“未可”自然要有“可矣”的时机,文章的逻辑可以说写的滴水不漏。

再说曹刿的语言简明性,在战场上,他成竹在胸,不慌不忙,俨然主帅一样,言出不二,不像有些大臣谋士,为了说服君主而要再三再四的劝解。

不管是“未可”还是“可矣”,曹刿都没有说出明确的理由,就只是斩钉截铁的告诉庄公,“可或不可”,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

在《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先秦两汉卷》中评论者说出了这样写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的战斗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做出判断和决定,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第二方面,这样写为下一段发挥议论设下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2而我还认为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这种坚定明确的言辞能够体现曹刿这个人物的深谋远虑和果断行事的作风。

“既克”,鲁国大胜。

作为一国之君庄公在战场上听命于区区曹刿,战争胜利之后当然要弄清楚原委:“为什么不能击鼓啊?又为什么不能追呢?”曹刿仍然是言简意赅,先回答为什么不能击鼓,再回答为什么不轻易逐师,其回答有理有据,左氏再一次用简明的语言表现了曹刿的军事才干。

吴氏作评“未战论忠,将战论气,肉食人见不到此。

克之逐之,作两样写法。

笔墨精彩。

”3至此,曹刿论战“论”的内容就已经清楚的呈现出来了,未战论君德,战中论士兵士气,同时还有论考察敌情,这些都是“肉食者”所看不到的。

这一段承接前一段讲,它既回答了庄公的“问2《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先秦两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3《古文观止》【清】吴楚才,吴调侯选,中华书局,第20页其故”同时又与“可以一战”相对应,构成了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它们又共同体现了曹刿的“远谋”智慧。

这篇文章可与《子鱼论战》对比起来读,在篇章结构上,这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上,司马反驳宋襄公时的“层层辩驳,句句斬截’与曹刿的语言刻画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上,或许因其主题思想更加明确和积极所以初中选文中才会选它而没有选《子鱼论战》。

还有《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齐国佐不辱命》等文章,实际上都是论战的故事,无论哪篇文章,主人公的语言魅力都是令人咂舌的,只不过因说话的对象不同,语气措辞有些变化,但也都离不开一条:必须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遇到正确的有理的都义正言辞,丝毫不退步。

而文章的篇章结构都浑然一体,逻辑严密,语言则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古文的精髓是要靠对文章的反复玩味才能发掘的,《曹刿论战》被众人称道,而像《齐国佐不辱命》这样的文章却很少被名篇选集收录,我认为并不是这篇文章就不如《曹刿论战》,因为经典性也跟评论家的批评有关,倘若评论家作得批评好,那么《齐国佐不辱命》说不定也有《曹刿论战》的地位。

附:文章起笔即把主人公置于弥漫的硝烟之中。

对乡人的回答,已可见其不同凡响。

接下来与庄公论何以战,实乃紧张之中的闲淡,一如暴风骤雨术临之际舒卷于远天的数点白云。

再下来长勺一战,初看似乎只是浮光掠影.然而其中有匆忙,亦有从容;有紧张,亦有镇定,于双方进退之中明晰地展现了战事的层次。

最后为庄公论如何战一段,如暴风骤雨之后遥亘长空的虹霓,又如乐章最后缭绕不绝的余音,耐人幽思。

文章布局谋篇,章法极严,“公曰”——“对曰”、“公日”——“对曰”、“公曰”——“对曰”、“公问”——“对日”,两两相对成文;“未可”、“可矣”、“未可”、“可矣”、“故克之”、“故逐之”,一一迤逦成篇。

甚者“问何以战”一节.三次“公日”、两次“对曰”的句式完全相同。

细读文章,直使人产生“戒备森严”之感,直使人觉得尺幅鲛绡之中,蕴含作者无限的匠心。

44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上,安徽文艺出版社,,第20页读《庄子》令人意思宽大敢作,读《左传》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

[元]王构《修词鉴衡》由前言之,可以知用兵之本;由后言之,可以知用兵之谋。

[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三曹刿持重周密,大将才也。

日“请见”,突然自荐;曰“肉食者鄙”,目空一时;日“问何以战”,直恁细心;日“战则请从”,毅然自任。

从“惠”与“信”直说到“忠”,可见能用其民;从“三鼓”直等到“辙乱”、“旗靡”,可见能制其敌。

通篇自首至尾,步步有精神,着着有定算。

曹刿妙用,得此为之写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