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治燥剂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麦门冬七升(60克)、半夏一升(9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二两(4克)、粳米三合(6克)、大枣十二枚(3枚)。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四、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五、主治1.肺阴不足。

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

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

《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

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故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

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

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惬当之剂。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璐:“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

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一、组成大生地二钱(6克)、麦冬一钱二分(5克)、生甘草五分(2克)、玄参一钱半(5克)、贝母八分去心(3克)、丹皮八分(3克)、薄荷五分(2克)、炒白芍八分(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四、功用养阴清肺。

五、主治白喉。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

白喉一证,多由素质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所致。

《重楼玉钥》说:“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

”喉为肺系,肾脉挟咽系舌本,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复加疫毒上犯,故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治宜养阴清肺为主,兼散痠毒。

故郑梅涧说:“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方中以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清虚火而解毒;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化痰;白芍敛阴泄热;少佐薄荷散邪利咽;甘草和药解毒。

综合全方,滋养肺肾,消肿利咽,微散表邪,对于肺肾阴虚,外感疫毒而病白喉者,确有良效。

若初起表证明显者,可加桑叶、金银花;热毒重者,可加连翘、黄芩;若音哑气急,多属危候。

七、文献摘录实验研究,养阴清肺汤(大生地一两、玄参八钱、麦冬六钱、炒白芍四钱、贝母四钱、丹皮四钱、薄荷二钱半、甘草二钱)对白喉杆菌有很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

“其中大生地、丹皮、白芍、甘草对白喉杆菌有极高的抑杀作用”;“中和”能力强的,有白芍、麦冬、玄参、贝母。

(《福建中医药》(5):p.2~3.1964年)。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

【主治】外感温燥,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 干燥,鼻燥,心烦口渴,气 逆而喘,胸满胁痛,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君:Biblioteka 叶 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臣:石膏 辛甘而寒,清泄肺热
麦冬 甘寒,养阴润肺 佐:人参 益气生津,健脾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治燥剂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
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君: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

展望
01
拓展应用范围
随着对治燥剂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其 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 将探索治燥剂在治疗其他疾病中的可 能性,挖掘其在多种病症中的治疗作 用。
02
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
针对治燥剂的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是 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其他药 物或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燥 剂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 选择。
治燥剂的重要性
适应症广
治燥剂适用于多种燥证,如温燥 、凉燥、肺燥、肠燥等,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疗效显著
对于因燥证引起的各种症状,如 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 ,治燥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调节人体机能
治燥剂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调 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燥剂的历史与发展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治燥剂的 国际影响力也将逐渐增强。未来研究 将致力于推动治燥剂的国际化发展, 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传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燥剂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用法一
治燥剂适用于各种因燥邪所致的疾病,如皮肤干燥、口渴 咽干、干咳少痰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 燥剂。
用法二
治燥剂多为口服药剂,一般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用量需根 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确定。在服用治燥剂期间,患者应保 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三
治燥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治燥剂 的反应可能不同。若使用治燥剂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02
治燥剂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轻宣外燥剂
适用于轻症和初起,如杏苏散、桑杏汤。
滋润内燥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治燥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治燥剂
【方解】
君: 麦门冬70g- 养阴生津,清降虚火,润肺益胃 臣: 半-夏10g-- 降逆下气,化痰止呕 佐: 人参6g、甘草6g、大枣4枚、粳米5g--益气生津
培土生金
与麦冬相伍,气阴双补,培土生金
【功用】 滋养肺胃,降气和中
为 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方解】
君: 麦门冬70g- 养阴生津,清降虚火,润肺益胃 臣: 半-夏10g-- 降逆下气,化痰止呕
半夏虽辛温,但与七倍之麦冬相伍,其燥性被制而 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为 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治燥剂的定义、适用范围、用药原则、分类及
注意事项。 (2)凉燥与温燥的临床表现和治法用药有何主要不同? (3)清燥救肺汤证有何特点?为何桑叶用量独重? (4)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琼玉膏均为
养阴润肺之剂,都治阴虚肺燥之证,但立法、组方各 不相同,为什麽?试作简要对比分析。 (5)麦门冬汤的主治征候及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中为 何配伍辛温性燥的半夏?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什麽?
百合固金汤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咳血证。
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肺肾阴亏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治法】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为 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方剂学治燥剂》教案

《方剂学治燥剂》教案

《方剂学治燥剂》教案序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方剂的药物组成、配合和应用规律的学科。

燥剂是中药一类,具有清热、生津、润燥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方剂学治燥剂》,使学生能够掌握燥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掌握燥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1.2了解燥剂的功效与应用;1.3熟悉常用燥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1.4学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燥剂进行调剂。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2.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燥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20分钟)1.1燥剂的定义;1.2燥剂的分类:寒燥剂、温燥剂、凉燥剂、燥湿剂;1.3燥剂的特点:清热、生津、润燥。

2.燥剂的功效与应用(30分钟)2.1热燥剂的功效与应用;2.2寒燥剂的功效与应用;2.3温燥剂的功效与应用;2.4凉燥剂的功效与应用;2.5燥湿剂的功效与应用。

3.常用燥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40分钟)3.1栀子、板蓝根、连翘的功效与配伍;3.2桑叶、石膏、麦冬的功效与配伍;3.3竹叶、连翘、生地黄的功效与配伍;3.4牡丹皮、知母、薄荷的功效与配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主讲教师讲解燥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以及功效与应用等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模拟病情,引导学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燥剂进行调剂。

3.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燥剂的临床案例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燥剂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燥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1.1教师简要介绍燥剂的定义,并与其他药物类别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燥剂的概念;1.2教师介绍燥剂的分类及其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燥剂的作用和特点。

2.燥剂的功效与应用2.1教师以各个燥剂的功效为线索,介绍其应用情况,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燥剂的应用;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燥剂的功效及其适应症情况。

方剂学14治燥剂

方剂学14治燥剂

【方解】 君:桑叶 — 清宣肺中燥热而止咳。 杏仁 — 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桑 杏 汤·
桑叶配伍杏仁:清凉宣透,润燥止咳。
臣:豆豉 — 辛凉解表,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 — 清化痰热,助杏仁润燥化痰止咳。 沙参 — 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佐:栀子皮 — 清泄肺热。 梨皮 —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配伍特点: ①桑叶+杏仁;②轻宣凉散+生津养液
— 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 金汤、玉液汤、增液汤。
三、使用注意:
·治燥剂·
1、辨明内燥、外燥,分别选用相应方剂治疗;
2、燥易伤津耗液,久则耗气,故多配伍养阴、 生津、
益气之品。
3、滋润内燥之剂多为寒凉滋润之品,易助湿碍气,凡素
体多痰湿或脾虚便溏者慎用。
·治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生甘草五分 丹皮八分
【主治】白喉证。
·养阴清肺汤·
疫毒上攻: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
肺肾阴虚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虚火上炎 肺失宣降: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
非喘。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 于上。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方解】
·养阴清肺汤·
君:大生地 — 清热养阴,滋肾水以救肺燥。
君:杏仁 — 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苏叶 — 轻散风寒以发表邪,
— 开宣肺气以助止咳。
*苏叶配杏仁:轻宣温润,宣肺 散寒,止咳润燥。
臣: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前胡 — 疏风宣肺,降气化痰。
枳壳 — 理气消痰。
桔梗、前胡、枳壳相配:宣肺降气,化痰止咳
佐:半夏 — 化痰除涎,降逆止咳。 橘皮 — 理气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助治痰。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杏仁桔梗枳壳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组方原理】君:苏叶—发表散邪,开宣肺气;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邪;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肺化痰。

佐: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佐使:生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调和诸药。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趣记: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

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要点二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组方原理】君:桑叶—清宣燥热;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贝母—清化热痰;沙参—养阴生津。

佐:栀子皮—清泻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趣记:伤心吃只沙梨呗!桑杏豉栀沙梨贝【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要点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