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6讲虎潜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6讲虎潜丸大补阴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这三补之外,六味地黄丸又配伍三泻。
三泻是属于佐药。
其目的是考虑到正虚以后,相应会产生病理产物。
有虚中兼实,因虚致瘀,产生病理产物的一个消除问题,第二个是为了对于补益药物,用的时间可以长久一些,适合缓治,缓图,所以能够使得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总的来说,三泻作用,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佐制作用。
具体来讲,泽泻和熟地相配的话,体现出它能够泄肾浊,以前说到肾阴不足可以产生肾浊,这是它的协同的一方面。
同时有泽泻的淡渗,减少熟地的一种滋腻。
丹皮,它有凉血、清热作用,特别治疗血热,虚热常用。
所以针对这个虚热内扰,它可以有清肾虚所产生的虚热作用。
第二,它和山茱萸相配,山茱萸酸温,入肝肾经,丹皮入肝经,能凉血。
能制约山茱萸的温性。
所以它也存在一个相互既协同又制约这个关系。
茯苓是淡渗利水的药,和山药相配,使山药的补脾能够结合健运。
单补脾,不健运,服用长时间,可以使悳脾胃气机壅滞,用茯苓的健运和山药的补脾合作。
体现出健运、补益相结合。
而且茯苓淡渗利水,也可以使山药补而不滞。
这是茯苓的含义。
佐药的三味和君臣药相配,体现了三补三泻兼顾,扬长补短。
配伍特点(1)肾、肝、脾三阴并补,围绕着肾阴为核心,补肾为主。
(2)三补三泻同用,以补为主。
一般的用量特点,三补为主,比如说,原方熟地为君,它可以用八两,作为臣药的两味药,补肝、脾都是四两。
佐药,那就是三两。
就是说从用量体现出一个主次。
所以它是以补为主。
运用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补肾阴的基础方。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代表了基本的肾虚。
阴不足,不能制阳,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像一种标准公式一样,形容肝肾阴虚的舌脉表现。
它是一个补肾阴的基础方。
随证加减·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
·脾虚气滞者,加白朮、砂仁、陈皮。
六味地黄丸清虚热力量较小,对于虚热内扰,虚热轻证比较适合,也适合久服。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0讲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0讲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微通草,而这个木通的提出,是在唐代的《药性论》开始的,这个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当时很多写的通草实际上是木通。
说到木通,这就涉及到最近经常谈到的关木通,马兜铃酸引起急性肾衰的问题,这个急性肾衰,我们国家运用,六十年代已经有认识到关木通引起急性肾衰死亡病例报导,那还是在中医杂志,所以这类副作用,历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解决它。
关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川木通为代表。
功效上,基本相近,略有差别。
所以很多现代应用来说,很多都选用川木通。
但就是关木通,它也有一个你通过配伍制约它,比如这类利水清热药,中医很少,就除了基础方,很多常用方,或者滑石、泽泻、木通这类,几样配伍,那可以减少它的用量。
既有功效的协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间毒副作用的相互牵制。
所以历来很多力水药中间用到木通,很多常用方,这里不是指的基础方。
常用方,你看都是多样相近功效药物的并用、联用。
不能够单一味药,量大。
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来它的用量,应该是6克,6克以内安全。
现在很多药味少,而用量现在临床上,可以说是中药用量越来越大,所以我自己看法,跟配伍用量,这个有一定关系。
当然研究当中没有都解决以前,相对川木通安全一些。
这是谈到通草,这里通草,根据考证指的是木通。
唐以前,本草书都是写通草,实际上是木通。
唐以后,通草、木通才分开了。
说到这个佐药通草,通利血脉,制桂枝、细辛的温燥。
大枣与甘草可以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能调和诸药。
当归四逆汤体现了温经散寒和养血通脉相结合。
针对体质上的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脉凝滞,而产生的一系列病证。
现在用得较多的,涉及到刚才说的,包括像冻伤、冻疮、痹症、妇科痛经,这一分面用得比较多。
当然涉及到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呕吐这一类,吞酸,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
当归四逆汤建立在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上,阴阳双向调节,它仍然也这种桂枝、芍药这一类阴阳双向调节的架构。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猪苓汤,讨论到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猪苓汤的配伍特点。
下面我们把猪苓汤和五苓散从病机到配伍上进行一个比较,前面讲到了五苓散是属于外邪入里,循经传腑,这个腑是膀胱。
所以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导致了关门开合不利,所以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同时它伴随有水逆证,所以蓄水证,加水逆证。
蓄水证表现在由于水液不化不能布散,口干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即吐。
这个水逆呢,还有脐下动悸,造成头眩心悸,也可以咳嗽,所以五苓散证主要是病位在膀胱。
五苓散证既有外邪入里,影响膀胱气化的一个层面,又有内因当中呢,脾的运化不足,阳不化气,有这个基础。
所以用药,以利水渗湿的泽泻、猪苓、茯苓和健脾、温阳化气的白术、桂枝组合。
就成为一个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温阳健脾一张治疗蓄水证的名方。
猪苓汤和五苓散,有很多共同地方,从《伤寒论》角度来看,猪苓汤它也是指外邪入里化热,传入下焦,引起水蓄下焦,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然后由于热象明显,可以造成水气上逆,热扰心神,热伤阴液这些变化。
所以它可以有心烦、失眠、咳嗽、呕吐这些相应的表现。
从病机比较来看,虽然病位都涉及膀胱,但猪苓汤它涉及阳明胃,它实际水热互结,在里影响到膀胱、胃两个病位,所以涉及到胃,又加上热比五苓散证重,比较突出,所以伤阴明显。
因此在治法上猪苓汤就是利水渗湿和养阴清热相结合,所以它的功效,就是利水清热养阴,那用药呢,同样用了泽泻、猪苓、茯苓三个药来利水渗湿,但是相应的配了滑石和阿胶,配滑石增强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配阿胶呢,考虑到阴伤,考虑到一定程度的伤阴。
阿胶在这个方里的配伍,我们现代的研究发现,它有促进其它几味药的成分吸收的这个作用,当然古代不一定认识到这个,但实际当中的效果呢,恰恰从后来的我们现代的实验相吻合。
猪苓汤这个方在使用当中,当然《伤寒论》也提出来了,阳明有热,如果汗出多,这个方不适宜使用。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7讲肾气丸一贯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7讲肾气丸一贯煎上次讨论到补益剂的补阴。
补阴里面讨论了基础方,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
下面我们讨论一个常用方,一贯煎。
一贯煎《续名医类按》用地黄的方,经常它在方中用量最大的。
它本身常用量范围就是比较大,所以用地黄历来认为把它作君,因为也说得过去。
因为你本身肝肾阴虚为本,用生地它可以滋肝肾之阴,特别滋肾阴了,也能清虚热。
阴虚之热,通过它能养阴清热。
也有人认为,这个方以枸杞为君。
历代医家认为枸杞、当归联合作君,或者枸杞作君,或者生地作君,都有。
过去几版教材都是以生地为君。
特别是做为正式教材,大都以生地为君。
现代像高级丛书《方剂学》,是以枸杞为君。
这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从当归、枸杞来说,归经当中,主要归经归肝经,因为这个方围绕着肝,它叫一贯煎,有个说法,一贯就是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事物或者方法,多种多样,但围绕的核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书上比“一贯”这两个字,叫做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这整个这个方,治法体现了多种结合,但是围绕着肝阴不足,就这一个道理。
所以核心是肝。
枸杞、当归归经主要是肝经。
虽然可以兼入其它经了。
像枸杞养肝血,也能滋肾阴。
所以认为枸杞为君也说得过去。
因为它原书没有用量,后来用量都是大家一个参考用量。
我自己觉得这个方里,应该说从养阴来讲,肝肾同治来讲,还是应该地黄为君更合适。
从养阴角度历来要大于枸杞了。
当归、枸杞可以看作臣药的一组,既滋养肝肾阴血,当归补血,枸杞补肝肾,当归又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所以它可以使得这个方能够益阴养血,活血兼顾,补而不滞。
沙参麦冬是养肺胃之阴,都能养肺胃之阴,沙参侧重于肺,麦多侧重于胃。
但肺胃都能兼顾的。
这体现了肺胃肝肾这四者之间一个五脏的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这个思路出发。
因为围绕着肝阴不足,前面地黄和枸杞可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
而肺呢,润肺阴,能清养肺阴以后,达到清金制木的作用。
清金制木,肝肺同治。
用麦冬养胃阴,有的讲培土荣木,但多数讲培土益木,防止肝木克伐脾胃。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3讲麻黄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3讲麻黄汤上一次把总论的内容整个讨论完了,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我还是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因为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
我们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各论。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我们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里面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这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我们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都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当然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这用法部分,一些讲解的时候,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学习时候也是一个重点。
因为用法,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不是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功用,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这个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它都是一个针对的证,它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这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它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这个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
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
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方法之中,方药无疑是最根本的。
今年寒假,在张凤瑞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邓中甲教授的《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从事方剂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
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这本书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刚刚才结束中药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带着中药学的很多问题来看这本书的。
记得张凤瑞老师说过:“药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可是如何去体会其中的奇妙,我却满是疑问,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开始了《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的学习。
在本书的开篇就明确了什么是方剂。
这一点给我的感触极大。
也许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认为方剂不就是在处方签上写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是方剂。
这种观念我想即使是我们很多接触中医有一段时间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吧?邓教授告诉我们方剂有着严格的规矩性,方剂是以药物按照一定的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为方剂而且方剂必须是在辨证论治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斟酌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置而成的。
没有中医学理论的指导的所组成的是不能称之为方剂的,只是一张处方,一个方子。
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必须要铭记于心的,是必须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正如张景岳说的:“遣方用药之道须谨慎行之,切不可轻率处之。
”
在论述方剂这篇中,在每一个方剂上除了明确指出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之外。
很多方剂还选出了一些临床上很典型的案例供我们初学者分析,理解方剂的妙用。
同时对部分由特殊用法的方剂也明确告诉我们其差别。
例如,银翘散久煮功效偏重与清热解毒,其疏散风热之的功用就会大打折扣,提醒了我们要多注意方药的用法。
主治中作者从病机角度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深刻的剖析了各种症状的产生和所对应的病机之前的关系,使人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之感。
例如:在麻黄汤中关于,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麻黄汤证中会有恶寒重这一现象。
邓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郁遏,则卫气温煦体表功能减弱,就会恶寒。
在这段话中,告诉了我们麻黄汤证中为什么气体正气不虚,又为什么出现了寒像,同时这一解释也可以被我们用到其他临床现象的分析当中,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集中的体现我们中医学中的一体观这个概念。
在方剂的分析中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各种理论。
例如大柴胡汤中所使用的柴胡配芍药这一疏肝与柔肝缓急止痛的经典配伍,既可以防止柴胡疏肝太过,又滋养肝阴,同时两者合用还可增强止痛的功效;还有生姜配大枣,既能温中,同时能够降逆止呕。
还有很多经典的由伤寒这一经典著作所奠定的基本配伍方剂结构,书中也都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邓教授还把时方派与经方派在方剂的使用之中的分歧对我们进行讲解,让我们对方剂的基本组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再造散,这是使用经方的理论和时方相结合的方剂,以羌活、防风。
桂枝代替麻黄的发散之功。
在邓教授的分析之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体会,也对方剂的使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案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教授举了一个他三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例年轻人破伤风的案例。
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抗毒素血清,只好使用了玉真散,结果一周之后病人就得到了痊愈。
中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不能用来治疗急性病证,很多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也是这样的想法。
然而从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中医在一些典型的急性病例中也应该是具有广阔的天地的,中医能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之中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她的实实在在的
临床疗效作为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相信中医,真学中医,真用中医。
读完《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让我对中医方剂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个更好的体会,同时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之中,要多思考中医之间的联系,要学会学活中医,真正理解中医基础的精华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