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防雷与综合接地技术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综合接地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综合接地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之煤合接地21综合接地21. 1 一般规定21、1、1高速铁路应设置综合接地系统。

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极、接地端子及 接地连接线等构成。

1、2综合接地系统应遵循等电位连接得原则。

1、3接触网带电体5M 范围以内得铁路电气设备与金属构件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1、4线路两侧20M 范帀以内得铁路建(构)筑物得接地装置应纳入综合接地系统。

1、5避雷针得接地应设独立接地装置,当接地装置与与贯通地线得距离小于15M 时应接 入综合接地系统,其接入点与通信、信号及其她电子设备得接地连接点得间距宜大于15M •有 困难时应大于5M 。

21、1、6综合接地系统得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Q 、21、1、7综合接地系统应利用桥梁、隧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结构物内得非预应力结构钢筋 作为接地钢筋21、2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21、2、1高速铁路应沿线路两侧分别敷设贯通地线。

21、2、2贯通地线得敷设应符合下列规楚:1、 桥梁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在梁体上线路两侧得电缆槽内,每一条贯通地线均应在梁 体端部通过接地端子与桥梁接地极连接一次。

2、 隧道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隧道内线路两侧得电缆槽内,毎一条贯通地线应毎间隔约 100M.通过接地瑞子与隧道接地极连接一次。

3、 路基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线路两侧得电缆槽下方;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塹地段, 贯通地线埋在距基床底层顶而-300M-400MM 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路肩 电缆槽下约-200MM 得沟中,并回填细粒上。

21、2、3贯通地线截面积得选择应符合下列规立:1、 应按照远期得牵引电流讣逢。

2、 满足正常情况下流过贯通地线最大牵引回流得需要。

3、 应满足接触网短路(短路时间按不大于100MS 讣)通过瞬间大电流时热稳是得要求。

4、 应根摇不同区段牵引回流得分布情况每段合理考虑。

21、2、4贯通地线得材质应耐腐蚀。

21、2、5路基地段,对应接触网支柱得同一里程处,设贯通地线得引接线,该引接线应与贯通地 线同材质、同截而。

铁路综合接地

铁路综合接地
铁路综合接地
一、概述
铁路综合接地就是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电力供 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道 床、站台、桥梁、隧道、声屏障等需要接地的装置通过贯通 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同时该贯通地线也是牵引回流的 一个主要回路,从原理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共用接地系统 并通过等电位连接构成铁路的一个等电位体。
(3)牵引供电系统接地 此类接地设计主要是为满足牵引供电系统设备接地的需要,包括以下主 要部分:
1)PW线或NF线与轨道的连接必须通过扼流变压器或空心线圈中性点连 接。贯通地线与信号轨道电路完全横向连接线的连接点、PW线或NF线 的引下线与扼流变压器或空心线圈中性点连接点宜在同一里程。
2)牵引变电所应采用不少于两回独立的架空回流线或回流绝缘电缆(线) 经扼流变压器中性点与钢轨相连接,并将回流线引入牵引变电所。回流 电缆(线)的截面应满足另一回电缆(线)故障情况下的最大载流量需 要。
进行接地处理的实施难度的同时,可有效克服各系统设备之间的电位差。
❖ 2、系统构成

铁路接地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接地的主要目的,
一是保证人身安全,二是保证设备安全。综合性表现在该系统提供了沿
线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接地、强弱电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
过电压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几乎涵盖了铁路沿线一定范围
3)牵引网中的防雷接地装置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与其他设备在贯通地 线的接入不应共用同一接地端子。
4)牵引变电所围墙内外的管道附属设备的金属外皮应与变电所地网相连, 再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电力设施接地 沿铁路线20m范围内电力设施的接地应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包括以 下主要内容: 1、电力架空线及其支柱上的断路器、负荷开关、电容器等设备的接地装 置。 2、电力变压器的接地装置。 3、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终端头。

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 杨京军

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 杨京军

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杨京军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不断完善,特别是在高速铁路方面。

然而由于我国地理区域跨度广,并且电气化铁路缺乏备用系统,高速铁路如果遭遇雷击可能会引发设备故障,甚至导致供电区域停运,因此高速铁路接触网在高速铁路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能够安全的运行,应该加强对接触网防雷技术的探索。

本文主要就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速铁路的稳定运行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建议高速铁路接触网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电力机车受电弓的运行通道且输送电流给列车,为机车提供动力,如果接触网因故障断电,将会对列车的供电及运输产生影响。

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为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网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许多零件极易被雷击破坏,进而引起电气设备故障,甚至直接影响高铁运输。

1、国内外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的现状1.1简要分析我国接触网当前的防雷设计就我国当前的高速铁路情况而言,高铁项目虽然规模和数量在不断的扩大,但是缺乏完善的备用体系,为确保高铁安全稳定发展,要对高速铁路防雷系统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高速铁路兴起于欧洲,德国、法国对于接触网的研究以及应对雷击的处理方式比较成熟,为了遏制雷电引发的高电压,选用适当的避雷设备非常重要。

依照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防雷设施必须布置在强雷区的接触网当中,然而高速铁路接触网部分都分布在强雷多的地区,遭遇雷击是经常的。

必须不断分析和研究相关的防雷技术才能够保证接触网的正常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设计标准,相关规定对于防雷、接地技术的使用以及电磁的兼容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今,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大多数都是采用避雷器或者设置防雷线来防雷,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加强网络连接。

2、高速铁路接触网的防雷措施分析2.1接触网安装形式如今,AT供电方式广泛应用在高速铁路上,在布置AF线以及PW线时需要特别注意,AF线可布置在PW线的下方。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综合接地连接施工方法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综合接地连接施工方法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综合接地连接施工方法1.1.1.1分支贯通地线施工方法(I)分支地线与电缆同沟,敷设在电缆沟或槽的最底层并靠近大地侧。

(2)人工敷设贯通地线时,严禁压、折、摔、扭曲贯通地线,不得在地上拖拉贯通地线。

(3)贯通地线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一IOC时敷设。

(4)接地干线应具有牢固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电气连续性,过障碍处应采取相应的机械防护措施。

(5)桥、隧、路基相互之间的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

(6)贯通地线的连接宜采用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经济合理的压接工艺,并满足以下要求:贯通地线的接续和型引接采用铜质“C”形压接件进行连接。

铜质形压接件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满足国家标准《专用纯铜板》(GBl837-80)的相关规定。

压接时,使用压接力不小于12t的压接钳,压接钳具有压接力未达到规定值时不能自行解锁的功能。

连接处采取可靠防腐措施,使用寿命与贯通地线相同且满足免维护要求。

(7)贯通地线施工后应按设计规定的要求对标志进行编号。

1.1.1.2接地连接及等电位连接施工方法(1)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以及接近各种引入线的位置,避免装设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

(2)安全地线、屏蔽地线和防雷地线等地线均由综合接地系统引出。

室外箱盒的屏蔽地线、信号机的安全地线、空心线圈的防雷地线都应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

(3)控制台室、继电器室、防雷分线室(或分线盘)、机房和电源室(电源引入处)应设置接地汇集线。

接地汇集线宜采用大于30m∏)><3∏]∏ι紫铜排,可相互连接成条形、环形或网格形,环形设置时不得构成闭合回路。

(4)接地汇集线受制造长度的限制需使用多根铜排时,铜排间直接连接的接触部分长度不少于60mm,接触面应打磨后用3个铜螺栓双螺帽连接。

(5)电源室(电源引入处)防雷箱处、防雷分线室(或分线盘)处的接地汇集线应单独设置,并分别与环形接地装置单点冗余连接。

其余接地汇集线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有绝缘外护套的多芯铜导线或30mm×3mm紫铜排相互连接后与环形接地装置单点冗余连接。

浅谈高速铁路综合接地技术

浅谈高速铁路综合接地技术
蚕  ̄1 人 z向
以确 保 钢 轨
E 02 . N5 1 2 1三
图1 A T供 电方式原理图
_ 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铁 勘 道 .
维普资讯
浅 谈 高 速 铁 路 综 合接 地 技 术


表 2 载 流分 配表
状 态 钢 轨 贯 通 地 线
(0 7 mm2 )
维普资讯
酉勘测 与丽
浅谈高速铁路综 合接地技术
谢 军
406) 3 0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化处 武汉
【 摘
要 】 高速铁 路 综合 接地技 术在 高速铁路 中 占有 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由于综合
接地技术在国内高速铁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 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 。 希望
地 系统 。 同时该贯通地线 也是牵 引回流 的一 个主要 回路 , 从原理上来说 , 其实就是一个共用接地 系统并 通过等 电位连接构 成铁路 的一个等 电位体 。 充分 集
成 了构筑物如 : 桥梁 、 隧道 、 接触 网基础 、 建筑 物等 自
然接地 体作 为综合接地 一部分 。 另外 从 电磁 兼容及 绝缘配合方面来 看, 正逐 步地 向国院标 准方面靠拢 。 为此 , 道部也 出 了相关 的技术政策 , 2 0号 3 铁 如 2 9
屏 障等需要接地 的装置通过贯通地线连成一体 的接
人 员安全 ,强弱 电系统均 无法避 免共用钢 轨 系统 ,
故 电磁兼 容与绝缘 配合 是综合 接地 系统 的关键 。
表 1
系 统 运 行状 态 正常运 行 状 态下 ( >3 O) t Os 正常 运 行状 态 下 c= 3 O) t Os 故 障状 态下 ( 一 10 ) t 0 ms 接触 电压 允 许 值 ( 轨 道 电位 ( V) V) 6 0 6 5 82 4 10 2 10 3 1 8 64

《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解读 第一篇 共性部分

《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解读 第一篇 共性部分

6 1 0 0 3 1
程建 设现状 编 制而成 。 由中铁 二 院工程 集 团有 限责 任公 司承 担主 编 ,中铁第 一勘 察设 计 院集 团有 限公 司和 中铁 第 四勘 察 设 计 院集 团 有 限 公 司为 参 编 单 位 ; 由国 家 铁 路 局 发 布 , 自 2 0 1 6年 7月 1 日起
《 暂 规 》) ,并 于 2 0 0 7年 3月发 布 。 在 随后几 年 ,《 暂 规 》对 指 导铁 路 工 程建 设 发
工 与 质量 验 收 规 范 》GB 5 0 6 0 1和 《 铁 路 电力 设 计 规 范 》TB 1 0 0 0 8等 国家 和 行 业 标 准 ,并 根 据 各 专
s t r u c t u r e ,g e n e r a l c o n t e n t ,t e r mi n o l o g y ,e t c . Ke y wo r d s : Ra i l wa y; Li g h t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 ; Gr o u n d i n g s y s t e m ;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刘立峰 :中铁二 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成 都 涂慧敏 :国家铁路局 高级工程师 尹福康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5 — 0 9
本规 范是 在 《 暂规 》基础 上 ,充分 总结 、借 鉴
了我 国铁 路 防雷接 地工 程实践 和运 营管 理经 验 ,以 及相 关科研 成 果 ,紧密 结合 了我 国铁路 防雷 接地 工
D O I :1 0 . 1 3 8 7 9 / j . i s s n l 0 0 0 — 7 4 5 8 . 2 0 1 7 — 0 8 . 1 7 2 5 7

铁路站场通信信号综合防雷方案

铁路站场通信信号综合防雷方案

专业知识分享版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随着现代化的进展,铁路站内设备越来越先进。

雷击发生时,雷击放电诱发雷击电磁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经站场电源系统、通信信号传输通道、接地系统及建筑物直击雷防护系统,通过传导、感应的方式损坏站内通信信号设备及网络通信设备,造成损失巨大,直接威胁铁路正常的安全运输生产。

一、对铁路站场雷电防护的分析铁路站场设备遭受过电压和过电流攻击的途径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传导雷、操作过电压四种。

结合站场设备的分布特点及雷电攻击的途径类型,铁路站场雷电防护存在以下特点。

1.铁路站场占地面积较大,站场主要设备(如数字微波通信、车站数字通信分系统、站场广播机、无线列调通信、平面调车通信、信号微机联锁等设备)集中在信号楼、通信楼。

信号楼、通信楼的避雷针应能满足对整个信号楼、通信楼区域的保护,有效防止直击雷的袭击。

2.铁路道轨是接受直击雷和传导雷感应雷的良好导体。

与道轨连接的相关铁路信号设备,如信号机、轨道电路箱、道岔电动转辙机等,将受到雷击的严重威胁。

3.信号楼微机联锁及通信机房、通讯楼通讯机房等重要区域的户外线路可能遭受到直击雷后,线路中的大电流串入各机房内部,从而引起对内部设备的损坏。

当雷雨云之间、雷雨云对大地之间放电时,雷闪电流的高频电磁场对暴露在空间或室内的电源线、信号线、数据线上产生远远超过设备抗电强度的感应雷击过电压,使设备损坏。

4.雷电防护的原则是“等电位”。

由于机房存在多类接地系统,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均衡,在雷击发生时,雷电流引起地电位差,造成“地电位反击”,使人员和设备遭受损害。

5.操作过电压引起的危害,如储藏设备的开关、输电线路的短路、周围大容量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工业干扰或操作过电压在电源线上会产生5000~6000V 、3KA 的浪涌过电压及浪涌电流,它们的窜入也会将信号楼、通信楼内的设备产生很大的破坏后果。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为了提高铁路站场建筑物安全及机房设备及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运行可靠度,整个站场的雷电防护系统一定要有良好的避雷针、下引线和统一的接地网,采取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解读 第三篇 综合接地设计

《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解读 第三篇 综合接地设计
第三篇
刘立峰
综 合接 地设 计
谢 宝军 吴歆彦

要 :介 绍 《 铁路 防 雷及接 地 工程 技 术 规 范 》 的综 合接 地 设 计 , 包括 综 合接 地 系统 的接 入 范
围 、贯通地 线 物 理 隔 离设 计 、接 地 端 子 的 设 计 、接 地 钢 筋 规 格 的选 择 、站 台 范 围 内接 地 的 设 计等。 关 键词 :铁 路 ;防 雷 ;综合接 地 ;设计 ;技 术规 范
s i z e s e l e c t i o n o f e i n f o r c i n g s t e e l b a r f o r g r o u n d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o f g r o u n d i n g wi t h i n a p l a t f o r m. Ke y wo r d s : Ra i l wa y;Li g h t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 d g r o u n d i n g; De s i g n;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
上 逐 步发展 起 来 的 ,相 关 技术 标 准 也 在 逐 步完 善 。 在本 次 《 铁 路 防雷 及 接 地 工 程技 术 规 范 》编制 中 ,
电缆槽 内的贯通 地线 与 电缆 物理 隔离 措 施 的要 求 , 以及 接 触 网支 柱基 础作 为接 地极 的方案 ;结 合近 年
Ab s t r a c t : Th e d e s i g n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g r o u n d i n g i n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l i g h t n i n g p r o — t e c t i o n a n d g r o u n d i n g wo r k s f o r r a i l wa y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 ma i n l y i n c l u d i n g s c o p e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g r o u n d i n g,d e s i g n o f p h y s i c a l i s o l a t i o n o f r u n - t h r o u g h g r o u n d i n g c a b l e a n d g r o u n d i n g t e r mi n a 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铁路 防雷与综合接地技术
主要内容
雷电的起源及主要参数 雷电对高速铁路的危害 防雷措施与作用 高速铁路防雷技术的发展 综合接地技术
1、雷电的起源及主要参数
11、、大雷自电然的中产的生雷电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频率是很高的,任何 时刻大约有2000个地点遇上雷暴,每秒钟就有上百 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 生30多亿次雷电,每次闪电在微秒级的瞬间释放出 约55kW.h的能量。
几个参数: 回击电流可达 10 kA。 回击速度约 2 10 9 ~ 2 10 10 cm/s 回击通道直径约0.1 ~ 0.23 cm 回击通道温度可达 10000 0C 回击时间约60 us
4、雷电的种类
闪电的类型: 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则可分为:
线状闪电 带状闪电 片状闪电 联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主放电过程:放电主通道到达地面, 或与大地放电迎面会合以后,就形成 云层到地面的全程(雷击放电通道) 放电,此时云中电荷通过主放电通道 流入大地,形成主放电。
3、雷电的产生
回击过程:当梯级先导与连接先导 会合,形成一股明亮的光柱,沿着梯 式先导所形成的电离通道由地面高速 冲向云中,这称为回击。
闪电的初始击穿: 在有积雨云存在的大 气中,积雨云的下部有一负电荷中心与其 底部的正电荷电荷中心附近局部地区的大 气电场达到104v/cm左右时, 则负、正电荷 之间的云雾大气会被击穿,负电荷向下中 和掉正电和,这时从云层下部到云底部全 部为负电荷区。
3、雷电的产生
先导流注: 随大气电场的进一步 加强,进入起始击穿的后期,电子与 空气的分子发生碰撞,形成天空中带 电的雷雨云的云粒(或水成物)向地 面延伸,在雷雨云下形成从云层向下 的流光,表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即 先导流注。
2、雷云的产生
温差起电说

冰块中同时存在氢离子( H + )和氢氧根
离子( OH ),由于冰块两端温度不同,会产
生发生离子扩散现象。氢离子质量轻,扩散快,
冷端呈现带正电。在对流气流和重力的作用下,
形成雷(雨)云起电后的电荷分布。
2、雷云的产生
冻结起电说 在云层重有许多过冷水滴,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
•森林火灾有50%以上因雷电引发; •人们居住生活的建筑物屡遭雷击破坏; • 电力、石化等工业设施常因雷击而发生灾难性事
故。
1、大自然中的雷电活动
1、大自然中的雷电活动
2、雷云的产生
感应起电说 温差起电说 冻结起电说 破碎起电说 电离起电说 摩擦起电说
2、雷云的产生
感应起电说 地球是一个带电的大电容,电离层带正电, 地壳表面带负电,带电量约为50万库仑。水滴(也 可能是冰晶、雹粒)在垂直大气电场中感应电荷, 下端为正、上端为负 ,与大气中上升的负离子的 电荷中和,使水滴带负电,形成雷(雨)云起电后 的电荷分布。
在 IEC 标 准 、 国 标 中 规 定 的 雷 击 测 试 波 形 主 要 有 : 8/20us 、 10/350us ( 电 流 波 ) 、 10/700us 以 及 1.2/50us(电压波)等。
3)雷电流幅值

通常定义雷电流为雷击于低阻接地电阻(Ri≤
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分为: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晴空闪电 云地闪电
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
闪电的类型: 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则可分为:
线状闪电 片状闪电 带状闪电 联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线状闪电
片状闪电
带 状 闪 电
链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雷电流标准波形
正 极 性 雷 电 流 波 形
负极性雷电流波形
2)标准波形
[英]R.H.Golde《雷电》一书的记载和近年来大量 的观测表明:
雷电流具有单极性的脉冲波形,大约有80-90%的雷 电流是负极性的,常见的负电流波形前沿呈拱形。
国外在圣萨尔瓦托山、纽约州府大厦、意大利和其 它高建筑物等观测点观测获得的电流波记录都显示出有相 似的拱形前沿,到达峰值雷电流的中值时间有的是5.5μ s, 有的是7μ s。
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分为: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晴空闪电 云地闪电
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 密切,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

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
放电,称之为负地闪;少数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
放电,称之正地闪。
空间位置(性质)
晴天放电 雷云闪电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
5、雷电的波形及主要参数
1、雷电流波形
1)波头时间及波长 雷电流是一个非周期的瞬态电流,通常是很快上升到
峰值,然后较为缓慢的下降。雷电流的波头时间【T1】 是指雷电流从零上升到峰值的时间,又称为波前时间; 波长时间【T2】是指从零上升到峰值,然后下降到峰值 的一半的时间,又称为半峰值时间。由于在雷电流波的 起始和峰值处常常叠加有振荡,很难确定其真实零点和 到达峰值的时间,因此,我们常用视在波头时间T1和视 在波长时间T2来表示雷电流的上升时间和半峰值宽度, 一般记为T1 /T2,如下图所示:
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 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 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 比外面的冰壳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 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3、雷电的产生
三个主要阶段: 先导产生阶段; 先导发展阶段; 通道形成及放电阶段;
几个参数: 每级通道变化范围约3 ~ 200 m 平均速度约 1.5 10 7 cm/s 间隙时间约 30 ~ 125 us 每一级的推进速度约 5 10 9 cm/s 通道直径约 1 ~ 10 m 每一级的击穿方向是不确定的折线
3、雷电的产生
闪电通道: 流注先导不断地向地 面发展,从而形成多枝状的充满负电 荷(对负地闪)的通道,其中有一枝 是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的主通道, 称为电离通道或闪电通道,简称为通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