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代奴隶制度。
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②阶级基础:新 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③内在 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
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 改革措施是改革指导思想的体现。下列三幅图片分 别是管仲、李悝、吴起,有同学就三位改革家的思 想派别产生浓厚兴趣,将他们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 张对号入座,并各执己见,讨论的非常热烈。
秋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奴隶主阶 级进行的 富 改革
鲁国
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国
魏国 李悝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战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国 楚国 吴起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强 地主阶级 兵 进行的改
革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 有才能有魄力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
改鞅
革变
可法
能 性
的 具 体
背
景
材料一 “三晋攻夺我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材料二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 公叔痤家臣,后入秦。⑴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 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⑵辩 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 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赏识。⑶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 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行”,秦国从此强 大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2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4.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该现象有关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5.《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6.7.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周王室的统治衰微④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国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选修一试题: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测试

评测练习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③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3.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6、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和贵族使用的牛型酒容器(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积极对策?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的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鲜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4)途径:变法
封邑制: 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 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受封者称封君,在封 邑内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分封以宗法制度为 根据,封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 封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并可 世袭。
一、背景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提供了动力:
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社 会 的 发 展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经 济 基 础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上 层 各国展开变法 建 封建制度确立 筑
决定
阅读材料: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 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 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 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 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 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1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1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 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 B、魏国和鲁国 C、鲁国和楚国 D、齐国和楚国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 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请回答: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二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含解析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材料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及其所反映出的重大社会变化。
,分析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社会根源。
思路解析:材料一中,墨子提出要推选贤人做天子,对普通人要选“能”;材料二中,孟子的主张紧紧围绕着“贤”的标准展开。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取出上述信息,即可准确回答第(1)问。
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时期,贵族根据宗法秩序实行世卿世禄制,墨子、孟子新的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崩溃。
上述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由此可回答第(2)问。
参考答案:(1)墨子: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
孟子: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社会变化: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
(2)根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
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领域的变革,解除封建束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内政上实行“叁国伍鄙”制,把“国人”分为三部分设三官管理,“伍鄙”即把郊外分为5个属,设立五大夫管理。
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国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经济上主张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倡“相地而衰(等差)征”,实行分田到农户;在手工业方面,设置“工正”“工师”等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商业方面,设立市场,对商人“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推行内政和军事改革的主观动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作业第二单元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基础巩固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以法教化人民,使官吏成为推广法律、教化人民的教师。
这明显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
答案:D2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B.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D.管仲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解析:管仲在改革中虽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但他没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承认土地私有制,其改革仍然是奴隶制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答案:D3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的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
答案:C4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
这实际上是要()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答案:C5《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充斥尚武精神D.矛盾重重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信息体现出秦国民风质朴,强悍尚武。
答案:C6据说,商鞅到秦国时,随身携带着一本书,他视这本书为珍宝,并借鉴该书的内容,为秦国制定了《秦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练习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练习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2.下列各项,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本质特征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公田转化为私田D.商业繁荣,经济发达3.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4.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变法改革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包括()①国君权力集中②人们对法家思想的认同感③尚武精神④政治、经济、文化先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7.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8.陕西吴起镇因与改革家吴起相关而得名。
吴起的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限制贵族的权力B.奖励军功C.强化世卿世禄制D.严禁私门请托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主要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的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D.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更加彻底10.《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
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 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
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
”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
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
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
据陈群《魏律序》,李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
这一部书,在当时……算作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
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
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
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根据材料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