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国家的兴亡
本单元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国家的兴亡原因和过程;
- 掌握秦、汉、唐三个朝代的兴亡历程;
- 能够分析古代国家兴衰因素。

教学内容
1. 古代国家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国家兴亡概述
- 古代国家兴亡的一般原因
- 不同时期的兴亡原因比较分析
2. 秦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秦朝的崛起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原因
-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汉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汉朝的建立
- 汉朝的兴盛与衰落原因
-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4. 唐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唐朝的建立与兴盛
- 唐朝的衰落及原因
- 唐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贡献
教学方法
- 复述课堂内容并加以总结
- 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
- PowerPoint演示
- 视频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评价
- 课堂讨论的质量与积极性
- 小组报告的准备和表达能力- 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
- 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资源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教材
- PowerPoint课件
- 相关视频资源
教学进度安排
- 第一课时:古代国家的兴亡概述
- 第二课时:秦朝的兴亡及影响
- 第三课时:汉朝的兴亡及影响
- 第四课时:唐朝的兴亡及影响
教学反思和改进
- 加强教学资源的准备,提供更多案例和实证材料
-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的简要概述,具体教案内容请参考教材和教学资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2)成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的建立、统一六国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3.学会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和条件,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1.秦始皇统一中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习题:
1.列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三个重要条件。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选修(4)教案:《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案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选修(4)教案:《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案

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了解华盛顿的成长历程;概述华盛顿在独立战斗中的主要事迹;概述华盛顿在总统任期内为美国的稳定和民主制度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国王的探讨,培育同学分析杰出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初步学会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挖掘利用丰富的图片和史料资源,引导同学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坚韧的斗争毅力,关怀国家与社会,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贪恋权位,坚持民主与法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斗中和担当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2、难点:如何生疏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体验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叙述法、争辩法、谈话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要复习克伦威尔,并引出华盛顿,由总统山、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纪念碑和华盛顿高校等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授:(一)、情境设计:“记住这个人,他是战斗时期的第一人,和平常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亨利·李。

思考:亨利·李为何如此评论华盛顿?1、领导独立战斗:(1)缘由:英国高压殖民政策激化了与北美人民的冲突。

(2)性质: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双重性)(3)概况: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大事,导火线。

华盛顿参与反英斗争。

②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弗吉尼亚代表。

③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开头标志。

④1776年,其次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1776年,解放波士顿,首次重大成功。

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1776年,攻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

⑤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⑥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战斗结束。

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主持制宪:(1)背景:①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不做国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x藏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

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叛乱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2、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贡献。

【考点回顾】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提炼线索:
1、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孙中山革命活动线索
2、列举孙中山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转变
【考点梳理】
孙中山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转变:
1、从到
2、从到
3、从到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教材P58正文第二段、P59正文第一、第二段
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问题1:结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生活经历指出其第一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问题2:有人问假如上书成功是否还会有辛亥革命呢?
问题3:请联系现实,谈谈青年的职业选择?
【合作探究二】
问题一:孙中山先生立志革命后的系列活动,尤其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学生主体活动
一、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政治思想: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2.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二、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的比较
1.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2.不同:
(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认为“过犹不及”。
(3)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三、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1.1988年,“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3.2《美国国父华盛顿》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3.2《美国国父华盛顿》参考教案1

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设计思想】(1)紧扣人物史教学的核心:人物的核心是什么?是活动?是贡献?是精神?要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知道其活动经历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只是理解这个人物的前提和基础,只是外在的东西。

其实要感知、理解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感悟他内在的东西,即深深地体会该人物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说真正地了解了这个人,理解了这个人。

所以,人物的核心应该是精神。

所以人物史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感悟其精神。

本设计紧扣该核心,所有的教学内容其实都围绕着如何彰显华盛顿的精神品质而展开。

(2)重视人物核心的体现:人物的核心,也就是他的精神,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体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呢?我个人认为,人物活动的某些细节最能展现他的品质,尤其是那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细节。

所以在教学中,我精心挑选有关华盛顿的某些细节,如他日记的描述,他在制宪会议上的具体表现,他的信件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把一个活生生的华盛顿提供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3)重视课本、整合教材:以课文为主要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避免空泛的说教。

通过对课本的第二、三、四子目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华盛顿的活动分为“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两块,一可以使知识体系更紧凑、条理更清晰以方便教学,二这样处理更能彰显和品味华盛顿的精神。

(4)关注方法的指导:如给学生一定的列大事年表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指导等等。

【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总统等。

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不屈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用书>>选修4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难点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本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情操与人格教育而言,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件曾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往事:李四光用独创的中国地质力学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庆等几个大油田的开发,驳倒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议教师在完成新课导入后(参见案例一),再指导学生阅读引文,并向学生提问。

问题一:从引文看,李四光在科学理论上有什么重要创建?问题二:关于李四光的生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第二问的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教材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治学态度。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为国造船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

当时,教私塾的父亲为他取名仲揆。

1902年冬,小仲揆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

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

从此,仲揆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又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说过,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

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并认真学习,立志学成后要为国家建造一流舰船,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

1910年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留日期间,发生了一件对李四光人生影响极大的事。

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参加了孙中山筹组同盟会的活动,并宣誓加入同盟会,当时,孙中山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年纪这么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目的学习重点,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历史纵横”之一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讨论“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和“是哪些因素导致少年李四光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这两个问题,以期让学生初步理解导致李四光作出这一选择背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

(2)留学英国,改学地质:为国开矿中华民国成立后,已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的李四光因目睹袁世凯政府的黑暗统治,愤然辞职,决心留学英国读书。

1913年10月,李四光入伯明翰大学留学,最初学习采矿。

后来,他想到当时的中国,采矿实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只能任人摆布,就决定改学地质。

李四光希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

1920年,已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应蔡元培之聘请,回国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从此开始了他终身的地质科学研究事业。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完成。

建议教师先提出“李四光留英时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包括“学思之窗”在内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一目中的“学思之窗”,从而在整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李四光为什么三次(1910年、1920年、1950年)均选择了回国”这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目“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教材主要介绍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概要地介绍了李四光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创造性工作,本目教材展示了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长期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1)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按李四光的说法,“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

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地质力学的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力学几乎贡献了毕生心血。

自1920年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教学,一面致力于中国地质的研究。

1927年起,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邀请,李四光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并出任所长,任职二十余年。

即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仍带领全所人员,从南京迁到庐山,又迁到桂林、贵阳等地,辗转数千公里,坚持地质科学的研究。

正是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一文。

在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并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部著作成为李四光在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地质力学理论始具雏形。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1962年,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是他对自己40余年地质力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此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建议教师围绕“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这一主题,在引导学生阅读上一目中“历史纵横”之二的基础上,推出李四光的生平年表(参见案例三),以他的四部地质力学研究论著为基本线索,凸现他为科学研究不辞艰辛、四十多年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2)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他科学领域,李四光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在1920年回国后,陆续采集了大量科化石标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连“”字也是李四光所创,并被我国古生物学家沿用至今。

(ting亭),有昆虫化石的一类,壳为石灰质,多呈纺锤型。

通过对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含煤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深感描述与鉴定的烦琐,李四光创立了10条鉴定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一标准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在冰川学研究方面,李四光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冰川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第四纪冰川”是在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分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的总称。

当时,有些外国人在对中国进行考察后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1921年,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却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否定。

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到更多证据。

1933年,李四光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1936年,李四光发表《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亲自组织指导冰川专业人员开赴西南地区,运用其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明确其研究的价值即可,要注意把教学重心放在凸现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上。

第三目“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教材着重介绍李四光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外,以相当简约的笔墨介绍了李四光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与地震预报的探索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1)推翻洋人“中国贫油”的断言自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石油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在20世纪前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曾派遣一批批专家学者来中国勘察和了解矿产的蕴藏情况。

一战期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的一支打井队,曾在他们认为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陕北一连打了七口探井却一无所获;还有其他一些外国人,也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找油,同样是两手空空。

于是,他们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难。

当时我国只有几个小油井,年产原油约12万吨,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

毛泽东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早在30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面对毛泽东的垂询,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明确说明新华夏体系的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组织力量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不到十年,相继找到了大庆、华北等大油田。

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有力地证明了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2)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贡献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为我国的核能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克服重重困难带回了一台伽玛仪,这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核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核能事业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