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基本试验.docx
锚杆基本试验

锚杆基本试验7.3.1 锚杆基本试验采用的地层条件、杆体材料、锚杆参数和施工工艺必须与工程锚杆相同,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7.3.1【条文说明】鉴于岩土层条件的多变性,为了准确地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本条对试验锚杆的数量以及结构参数和施工工艺作了规定。
但需指出,这是对同一地层而言的,若同一工程有不同的地层条件,则应相应的增加基本试验锚杆组数。
美国、德国、英国有关标准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数量为3根。
7.3.2锚杆基本试验的预估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基本试验应采用分级循环加荷,加荷等级和位移观测时间应符合表7.3.2的规定表7.3.2 锚杆基本试验的加荷等级和观测时间加荷增量A S f ptk加荷标准循环数预估试验荷载加荷量%初始荷载- - - - 10 - - - - 第一循环10 - - - 30 - - - 10 第二循环10 30 - - 50 - - 30 10 第三循环10 30 50 - 70 - 50 30 10第四循环10 30 50 70 80 70 50 30 10第五循环10 30 50 70 90 70 50 30 10第六循环10 30 50 70 100 70 50 30 10 观测时间间隔(min)5 5 5 5 10 5 5 5 5注:1 第五循环前加荷速率为100kN/min,第六循环的加荷速率为50kN/min;2 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测读位移不应少于3次;3 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0.1㎜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否则应延长观测时间,直至锚头位移增量在2h内小于2.0㎜时,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7.3.2【条文说明】基本试验对锚杆施加循环荷载是为了区分锚杆在不同等级荷载作用下的弹性位移和塑性位移,以判断锚杆参数的合理性和确定锚杆的极限拉力。
国外有关规范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的合理性和确定锚杆的极限拉力。
国外有关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加荷等级与观测时间见表7.3.2-1~7.3.2-3。
锚杆的荷载试验与验收标准

2、基本试验(极限抗拔力试验)
锚杆极限抗拔试验的加荷等级和观测时间
锚杆极限抗拔试验出现下列情况,即可判
定锚杆破坏:
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
前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的2倍;
锚头位移持续增长;
锚杆杆体破坏。
锚杆基本试验荷载-位移曲线
锚杆基本试验荷载-弹性位移、荷载-塑性位移曲线
3、验收试验
验收锚杆数量: 不少于工程锚杆总量的5%(也不少于3根) 最大试验荷载:
永久锚杆:1.5Nt
临时锚杆:1.2Nt
分级加载,再分级卸载
验收试验荷载等级及观测时间表
验收试验锚杆荷载-位移曲线 Nt-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
4、蠕变试验
应做锚杆蠕变试验的条件
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中锚杆;
5、疲劳试验及群锚效应试验
(略)
6、锚杆的验收标准
预应力锚杆验收试验合格标准是:
蠕变
锚杆在规定的最大试验荷载下1~10min蠕变 量不超过1.0mm,若超过,则6~60min蠕变量不 得大于2.0mm。 位移
在规定的最大试验荷载下,其显性弹性位移 应大于锚杆自由段长加千斤顶长理论弹性位移的 80%;并小于锚杆自由段长加千斤顶长以及1/2 锚固段长的理论弹性位移量。
弹性位移应满足要求
7、不合格锚杆的处理
验收试验锚杆不合格应增加验Fra bibliotek试验锚杆数量。
增加的试验锚杆数为不合格锚杆的3倍。
对不合格锚杆,在具有二次灌浆的条件下,应进 行灌浆处理后,再按验收试验要求进行试验。 按实际达到的最大试验荷载除以安全系数进行锁 定。
按不合格锚杆总量的百分率推算工程锚杆的总抗 力与设计总抗力的差值,并按此差值增补锚杆。
抗浮锚杆基本试验检测方案

歌兰兴业(深圳)有限公司
1、检测依据
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②《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③《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④龙岗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抗浮锚杆施工图及施工记录;
2、检测方法
采用抗拔检测对抗浮锚杆进行极限抗拔力检测;
3、检测数量
试验锚杆施工记录主要数据序号锚杆孔号施工日期孔径mm钻孔深度钢筋总长度12318018018地质情况无溶洞无溶洞无溶洞附
龙岗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富基置地广场)
抗浮锚杆基本试验检测方案
第1页共1页
委托单位:歌兰兴业(深圳)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龙岗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富基置地广场)
项目名称:抗浮锚杆工程日期: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年10月20日
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正式施工前做3根试验锚杆。
试验锚杆施工记录主要数据
序号
锚杆孔号
施工日期
孔径(mm)
钻孔深度
钢筋总长度
地质情况
检测比例
1
180
无溶洞
100%
2
180
无溶洞
50%
3
18
无溶洞
附:①试验锚杆平面位置图②抗浮锚杆说明图
施工单位:
深圳市冠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深圳市金钢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锚杆试验方法

锚杆试验方法C.1 一般规定C.1.1锚杆试验适用于岩土层中锚杆试验。
软土层中锚杆试验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C.1.2加载装置(千斤顶、油泵)和计量仪表(压力表、传感器和位移计等)应在试验前进行计量检定合格,且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
C.1.3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可进行锚杆试验。
C.1.4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和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荷载要求,C.1.5锚杆试验记录表格可参照表C.1.5制定。
表C.1.5 锚杆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试验记录:.C.2基本试验C.2.1 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C.2.2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C.2.3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试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和锚杆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进行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验证杆体与砂浆间粘结强度设计值的试验时,为使锚固体与地层间首先破坏,可采取增加锚杆钢筋用量(锚固段长度取设计锚固长度)或减短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取设计锚固长度的0.4~0.6倍,硬质岩取小值)的措施;2 当进行确定锚固段变形参数和应力分布的试验时,锚固段长度应取设计锚固长度;3 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少于3根。
C.2.4 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或卸除完毕后,应立即测读变形量;2在每次加、卸荷时间内应测读锚头位移二次,连续二次测读的变形量:.岩石锚杆均小于0.0lmm,砂质土、硬粘性土中锚杆小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3 加、卸荷等级、测读间隔时间宜按表C.2.4确定。
表C.2.4 锚杆基本试验循环加卸荷等级与位移观测间隔时间C.2.5 锚杆试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视为破坏,应终止加载:.1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2 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3 土层锚杆试验中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锚杆拉力试验工操作规程范本

锚杆拉力试验工操作规程范本一、试验前准备1. 设备准备:a. 检查试验设备是否完好,如拉力试验机、锚固设备等。
b. 检查试验仪器是否校准,如测力传感器、应变计等。
c. 检查试验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如锚杆、锚固胶等。
2. 安全准备:a. 安装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b. 确保试验区域的安全,清除杂物和障碍物。
二、试验操作流程1. 将待测锚杆装入拉力试验机。
2. 调整拉力试验机的初始位置,使锚杆处于松弛状态。
3. 打开拉力试验机的电源,启动试验机,进行初始化设置。
4. 将试验样品信息录入试验机系统。
5. 检查试验机的液压系统,确保工作正常。
6. 插入适当的测力传感器,并将其与试验机连接。
7. 将试验样品的表面清洁干净,确保完全无尘。
8. 将试验样品的两端连接到锚固设备上。
9. 开始施加拉力,以一定的速度进行试验。
10. 在试验过程中,定时记录试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时间。
11. 观察锚杆和试验设备的工作状态,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现。
12. 当达到预设的试验终点时,停止施加拉力。
13. 关闭试验机的电源,停止试验机的运行。
14. 移除试验样品和测力传感器,清理试验设备。
三、试验记录1. 记录试验前的设备准备情况,包括设备检查和校准结果。
2. 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异常情况。
3. 记录试验数据,包括施加拉力的大小和时间。
4. 记录试验结果,包括锚杆的最大拉力和断裂情况。
5. 保存试验记录,并整理成报告。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试验设备时,必须佩戴防护设备。
2. 确保试验区域的安全,防止他人误入。
3. 在操作试验机时,注意避免手部和身体的接触。
4. 在试验过程中,密切观察试验设备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试验。
5. 在试验前后,对试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设备维护1. 定期进行试验设备的维护,包括润滑和清洁。
2. 对试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工作正常。
锚杆基本试验

锚杆基本试验C.2.1 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C.2.2 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应超过杆体标准值的0.85倍,普通钢筋不应超过其屈服值0.90倍。
C.2.3 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试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和锚杆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进行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验证杆体与砂浆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的试验时,为使锚固体与地层间首先破坏,当锚固段长度取设计锚固长度时应增加锚杆钢筋用量,或采用设计锚杆时应减短锚固长度,试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对硬质岩取设计锚固长度的0.40倍,对软质岩取设计锚固长度的0.60倍;2、当进行确定锚固段变形参数和应力分布的试验时,锚固段长度应取设计锚固长度;3、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少于3根。
C.2.4 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或卸除完毕后,应立即测读变形量;2、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测读位移不应少于3次,每级荷载稳定标准为3次百分表读数的累计变位量不超过0.10mm;稳定后即可加下一级荷载;3、在每级卸荷时间内,应测读锚头位移2次,荷载全部卸除后,再测读2次~3次;4、加、卸荷等级、测读间隔时间宜按表C.2.4确定。
表C.2.4 锚杆基本试验循环加、卸荷等级与位移观测间隔时间C.2.5 锚杆试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视为破坏,应终止加载:1 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2 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3 土层锚杆试验中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C.2.6 试验完成后,应根据试验数据绘制:荷载-位移(Q-s)曲线、荷载-弹性位移(Q-s e)曲线、荷载-塑性位移(Q-s p)曲线。
C.2.7 拉力型锚杆弹性变形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所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应超过该荷载下杆体自由段理论弹性伸长值的80%,且小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值。
锚杆基本实验检测报告

检测时间:2015年07月04日-2015年07月04日
2.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揭露地层最大深度30m内,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本工程场地地勘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三大类。其中基坑开挖支护影响范围内共涉及到5个大层,包括杂填土①层、粘质粉土②层、卵石⑤层、粉质粘土⑥层、卵石⑦层。
试验编号:T3#
锚孔直径:200mm
锚固段长度:15.0m
试验日期:2015-07-04
循环
加荷增量Asfptk(%)
荷载(kN)
本级位移
(mm)
累计位移
(mm)
本级历时
(min)
累计历时
(min)
第一循环
10
50
0.00
0.00
5
5
30
150
6.13
6.13
10
15
10
50
-3.79
2.34
5
20
--
150
--
--
50
第二循环
50
150
--
200
--
150
50
第三循环
50
150
200
250
200
150
50
第四循环
50
150
250
300
250
150
50
第五循环
50
150
300
350
300
150
50
第六循环
50
150
300
400
300
150
50
锚杆基本试验

锚杆基本试验7.3.1 锚杆基本试验采用的地层条件、杆体材料、锚杆参数和施工工艺必须与工程锚杆相同,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7.3.1【条文说明】鉴于岩土层条件的多变性,为了准确地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本条对试验锚杆的数量以及结构参数和施工工艺作了规定。
但需指出,这是对同一地层而言的,若同一工程有不同的地层条件,则应相应的增加基本试验锚杆组数。
美国、德国、英国有关标准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数量为3根。
7.3.2锚杆基本试验的预估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基本试验应采用分级循环加荷,加荷等级和位移观测时间应符合表7.3.2的规定表7.3.2 锚杆基本试验的加荷等级和观测时间加荷标准加加荷量%预估试验荷载荷循环数增---- 10 ----初始荷载量1010-fA--- 30 --第一循环ptS 10 30 30 -- 50 --10第二循环k1030 50 50 30 10 -70-第三循103050708070503010第四循103050709070503010第五循1030507010070503010第六循观测时间间5555105555mi)注:1 第五循环前加荷速率为100kN/min,第六循环的加荷速率为50kN/min;2 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测读位移不应少于3次;3 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0.1㎜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否则应延长观测时间,直至锚头位移增量在2h内小于2.0㎜时,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7.3.2【条文说明】基本试验对锚杆施加循环荷载是为了区分锚杆在不同等级荷载作用下的弹性位移和塑性位移,以判断锚杆参数的合理性和确定锚杆的极限拉力。
国外有关规范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的合理性和确定锚杆的极限拉力。
国外有关规定的锚杆基本试验加荷等级与观测时间见表7.3.2-1~7.3.2-3。
表7.3.2-1 各国基本试验分级加荷数值第一次加荷各次加荷增初始荷载值国名值值0.15Py0.20Py0.1Py德法00.15Py0.15Py0.25Pd0.05Pd美0.25Pd0.20Pd0.20Pd0.20Pd日注:P——预应力筋的屈服荷载y P——锚杆的设计荷载d 表7.3.2-2 英国地层锚杆标准草案建议的荷载增量和观测时间荷载增(%)p观测第七第第第第第第八mi循循循循循循环5 5 5 5 5 5 5 55 50 40 20 10 30 60 705 45 55 65 75 35 25 1515 60 70 80 30 20 40 505 50 15 40 20 30 45 355 25 15 20 10 35 10 3055555555注:f——预应力筋的极限抗拉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托编号:模拟2016-11 5 检测报告
(锚杆基本试验)
工程名称:
唐山金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2016年 5 月
注意事项
1、报告无“检验鉴定章”或检验单位公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验鉴定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报告无报告人、审核、批准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和无骑缝章无效;
5、对检测签订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
位提出;
6、一般情况,委托检测鉴定,仅对委托项目负责。
锚杆基本试验
检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委托单位唐山金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参数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估值≥50kN
检测方法锚杆基本试验
检测时间2016.5.10 检测类别委托检测
检测项目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
检测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07-2011;
3、《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13
5、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检测结论
经检测分析,通过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受测的1#锚杆极限承载力满足50kN的设计要求。
唐山金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2016年 5月 12日
批准人:审核人:主检人:绘图人: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检测目的
三、检测依据
四、检测数量表
五、工程地质概况
六、检测方法简介
七、检测结果分析
八、检测结论
附表:
锚杆基本试验结果统计表
附图:
锚杆荷载-位移(F-s)曲线
锚杆荷载-弹性位移(F-s e)曲线
锚杆荷载-塑性位移(F-s p)曲线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场地位于x市xx地点。
受委托单位委托,我公司对本工程锚杆进行锚杆基本试验检测。
试验时场地无振动干扰。
基坑主要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放坡编钢筋网喷砼支护体系。
检测时间于2016年05月10日进行。
锚杆主要设计参数
护坡部位锚杆桩长
(m)
锚杆直径
(mm)
自由段
长度(m)
锚固段长
度
(m)
孔径
(mm)
极限抗拔承载力
预估值(kN)
1-1剖面20.0 16 5.0 15.0 50 50 二、检测目的
通过锚杆基本试验,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检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07-2011;
3、《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13
5、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四、检测数量表
检测项目抽检数量依据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五、工程地质概况
详见勘察报告
六、锚杆基本实验方法简介
(一)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1、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锚杆拉拔仪加载装置,多循环加载法。
荷载采用联于加压泵上的测力计测读拉力。
锚杆位移量由一个位移传感器(百分表)测定。
最大试验荷载取锚杆轴向受拉承载力标准值N k。
锚杆验收试验加荷等级及锚头位移测读间隔时间按下列规定执行:
(1)初始荷载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0.1倍;
(2)多循环加载试验的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按下表进行;
分级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的百分比(%)
循环次数
初始荷载加载过程卸载过程
第一循环10 20 40 50 40 20 10 第二循环10 30 50 60 50 30 10 第三循环10 40 60 70 60 40 10 第四循环10 50 70 80 70 50 10 第五循环10 60 80 90 80 60 10 第六循环10 70 90 100 90 70 10 观测时间(min) 5 5 10 5 5 5 (3)锚头位移测读和加卸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初始荷载下,应测读锚头位移基准值3次,当每间隔5min的读数相同时,方可作为锚头位移基准值;
②每级加、卸载稳定后,在观测时间内测读锚头位移不应少于3次;
③在每级荷载的观测时间内,当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否则应延长观测时间,并应每隔30min测读锚头位移一次,当连续两次出现1h内的锚头位移增量小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锚杆终止继续加载情况:
①从第二级加载开始,后一级荷载产生的单位荷载下的锚头位移增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产生的单位荷载下的锚杆位移增量的5倍;
②锚头位移不收敛;
③锚杆杆体破坏。
(5)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
①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在某级试验荷载下出现规定的终止继续加载情况时,应取终止加载时的前一级荷载值;未出现时,应取终止加载时的荷载值;
②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极限抗拔承载力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可取平均值;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验锚杆数量,并应根据极差过大的原因,按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统计后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
2、仪器设备
承压垫板、穿孔液压千斤顶、锚杆拉拔仪一台、百分表、锚具、盒尺等。
七、检测结果分析
试验编号锚杆长
度(m)
锚杆直
径(mm)
极限抗拔承载力预
估值(kN)
最大试验荷
载
(kN)
最大位移
量
(mm)
1# 20.0 16 50.0 50.0 21.68
本工程试验锚杆,加载到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
八、检测结论
根据试验点数据及曲线特征,本工程所检锚杆的极限承载力达到了50kN,满足设计要求。
(本页以下无正文)
唐山金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一六年五月十二日附表
1#锚杆基本试验结果统计表
设计锚杆长20m 锚固段长度15m 百分表规格0-50mm
压力表规格xxx 千斤顶规格0-300kN 试验日期2016.5.
10
循环加荷增
量
Asf ptk(%
)
荷载
(kN)
时间(min)位移(mm)
备注
本级累计本级累计
第一循环10 5 5 5 0.00 0.00 20 10 5 10 1.05 1.05 40 20 5 15 2.02 3.07 50 25 10 25 2.99 6.06 40 20 5 30 -0.71 5.35 20 10 5 35 -1.20 3.55 10 5 5 40 -1.28 2.27
第二循环10 5 5 45 0.00 2.27 30 15 5 50 2.99 5.26 50 25 5 55 2.21 7.47 60 30 10 65 1.90 9.37 50 25 5 70 -1.55 7.82 30 15 5 75 -2.13 5.69 10 5 5 80 -2.71 2.98
第三循环10 5 5 85 0.00 2.98 40 20 5 90 4.19 7.17 60 30 5 95 2.25 9.42 70 35 10 105 2.81 12.23 60 30 5 110 -1.64 10.59 40 20 5 115 -2.05 8.54 10 5 5 120 -4.71 3.83
设计锚杆长20m 锚固段长度15m 百分表规格0-50mm 压力表规格Xxx 千斤顶规格0-300kN 试验日期
循环加荷增
量
Asf ptk(%
)
荷载
(kN)
时间(min)位移(mm)
备注
本级累计本级累计
第四循环10 5 5 125 0.00 3.83 50 25 5 130 4.09 7.92 70 35 5 135 4.97 12.89 80 40 10 145 2.79 15.68 70 35 5 150 -2.31 13.37 50 25 5 155 -3.87 9.50 10 5 5 160 -5.27 4.23
第五循环10 5 5 165 0.00 4.23 60 30 5 170 4.13 8.36 80 40 5 175 6.89 15.25 90 45 10 185 3.31 18.56 80 40 5 190 -1.57 16.99 60 30 5 195 -6.27 10.72 10 5 5 200 -5.93 4.79
第六循环10 5 5 205 0.00 4.79 70 35 5 210 4.42 9.21 90 45 5 215 7.08 16.29 100 50 10 225 5.39 21.68 90 45 5 230 -4.33 17.35 70 35 5 235 -6.15 11.20 10 5 5 240 -5.30 5.90
附图
锚杆基本试验曲线
工程名称:xxx 试验编号:1#
锚孔直径:50mm 锚固段长度:15.0m 试验日期:2016-05-10 加荷增量10 50 60 70 80 90 100 荷载(kN) 5 25 30 35 40 45 50
塑性位移(mm) 0 3.79 6.39 8.40 11.45 13.77 15.78 弹性位移(mm) 0 -2.27 -2.98 -3.83 -4.23 -4.79 -5.90
荷载—位移
荷载—弹性位移、荷载—塑性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