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桐城
游桐城文庙的作文

游桐城文庙的作文
我的家乡桐城,有一个很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文庙。
它在城南的明伦街上,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古迹。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大成殿,它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孔庙中唯一一座宋代建筑。
殿里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他高坐在宝座上,手捧《春秋》,显得那么威武、庄重。
大殿正中挂着“万世师表”匾,据说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题。
大殿两边有两个小门,里面有两块石碑,一块上面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另一块上面写着“一代宗师”。
大成殿两旁有四根石柱和五个小石墩,据说是乾隆皇帝所题。
大殿旁边还有两棵古槐,一棵树干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另一棵比它大得多。
据说这两棵古槐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进了文庙大门,左边是一块大石壁。
石壁上雕刻着一些古代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祥龙瑞兽等图案。
这些图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不禁赞叹古人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手艺。
右边是一座八角形的碑亭。
—— 1 —1 —。
我的家乡之魅力桐城

金嗓歌王
费玉清(1955年7月17日-), 本名张彦亭,祖籍安徽桐城,是 台湾实力派歌手及综艺节目主持 人。踏进歌坛迄今,出过个人唱 片专辑40余张,连同合辑及精选 有一百余张,所唱的情歌动人且 无以伦比,且演唱时投入传神, 带有优美的美声语调,故有“金 嗓歌王”的雅号。迄今费玉清的 人气不减当年,仍是人们心中的 人气偶像。代表作有《千里之外》 《一剪梅》《春天里》《凤凰于 飞》《在水一方》和《长江水》 等。
铁骨御史
左光斗(1575~1625)字遗 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 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 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 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 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 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 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 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 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 时平反,谥为忠毅。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 术家,十岁开始学唱黄 梅调,为族人所不容, 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 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 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 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 戏传统小戏《打猪草》 和折子戏《路遇》,获 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 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 国。文革期间因迫害致 死。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龙眠
曾经滋润了灿烂文华的 龙眠河, 曾经滋润了宽阔胸怀的 龙眠河, 曾经滋润了千年文都的 龙眠河! 龙眠河,如断续的映像 在眼前浮过。 不知今日龙眠河,如何?
龙眠夜景
桐城八景
孔城
人 文历 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 祥地和集中地。 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 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 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 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 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 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 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 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 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 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 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我美丽的家乡桐城作文

我美丽的家乡桐城作文我美丽的家乡桐城作文(通用1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美丽的家乡桐城作文(通用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美丽的家乡桐城作文篇1家乡是个不大的城市但文化气氛浓风景有很秀丽又有很多名胜古迹,所以家乡可以说不免是一个旅游的地点。
家乡有山。
龙眠山顾名龙休眠之地,可谓是仙地有水,龙眠河之水又可谓神水,仙水家乡有如此二龙坐镇家乡怎可不美怎可不秀怎可不媚?虽然城市的范围不大,但还是应有尽有。
白天可以看到那大厦,高楼,柏油路,红绿灯,繁响的车喇叭……有些许拥堵的十字路口和那道路旁绿化用的树木夜晚看,很美。
彩虹桥的长灯把雷同的桥梁点缀的五彩缤纷,灯光变化着真似一条彩虹之桥跨越一河。
那边是美丽的仙境,再看这个城市红灯绿酒,繁弦急管,广场,道路,高楼……这个安静的夜晚因这个城市而喧嚣,黑夜不黑,看到了吗?遥看城市它在发亮发光黑暗因它大开光明之路,黎明因它更早来临,时光而是追溯到几十年前,再看看这个城市,再看看这个好似还包在瓣中的花苞路是有的:是乡间泥路,林间荒路,更别提柏油路了!白天,这里的树好比现在城市中的楼随处可见,看到的东西大多雷同,树是雷同,河是雷同,路也是雷同,那草根拌泥土的土胚房也是雷同。
夜幕降临时,那时的黑夜是狰狞,是自私的,它夺去了世物本身的颜色,全都用黑来点缀,黑夜是单一的,人们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个个都沉寂在黑夜中瑟瑟的发抖可惜黑夜连这微弱的声音也不放过只是吞噬,吞噬,再吞噬。
每个人都急迫的巴望着黎明的早日到来,可人往往是这样越是巴望着某种东西越是感觉让人等的时间太长,所以那时黑夜漫长,无边际!啊!我所热爱的故乡,我所热爱的土地品味您的历史如品味您所孕育的茶叶,泡上一杯桐城小花,兰花的幽香扑面而来,茶叶在水中四散吸收水之甜,可谓是取龙眠河之水泡龙眠山之茶,兰香,水甘两者合一,喝茶是有讲究的忌鲁莽大饮之,而是因当轻轻的嘬上一小口细细品味,开始是又苦又涩,使人难以忍受但后来则是甘味无穷。
我的家乡桐城六尺巷作文

"我的家乡桐城六尺巷作文"
在我的家乡桐城,有一处特别有名的地方,那就是六尺巷。
说起这六尺巷啊,那故事可真是有意思极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妈一起去六尺巷游玩。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六尺巷里人来人往。
刚走进巷子,就看见两个游客站在那张家牌坊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大叔扯着嗓子说:“这六尺巷不就是一条普通的巷子嘛,有啥好看的!”另一个戴着眼镜的阿姨立刻反驳道:“你懂啥呀!这体现的是咱中国人的谦让精神!”我在旁边听着,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我们继续往里走,碰到一个老爷爷正坐在石凳上,给一群孩子讲故事。
只听他慢悠悠地说:“当年啊,这张家和吴家为了宅基地争得不可开交。
张家写信给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张英回信就写了那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一看,哟,这张家大气,咱也不能落后,也让了三尺,这才有了如今的六尺巷。
”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一下,我也听得入了迷。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一边走一边轻声细语。
女生说:“亲爱的,以后咱们也要像这六尺巷的故事一样,互相谦让。
”男生笑着点头:“那必须的!”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巷子的尽头。
回头望去,这窄窄的六尺巷,承载着多少岁月的故事和人间的真情啊!
如今,每次想起家乡的六尺巷,我心里都暖暖的。
它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懂得谦让,与人友善。
这就是我的家乡桐城的六尺巷,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我可爱的家乡_桐城

竹湖落雁:竹子湖位于拔茅山之东北,芦荻掩映,湖草丰 盈,每当秋末凉风,群雁南飞,悠然而下,栖息于此。一 日湖滩乱石叠起,形如立锥,秋水落浅,有似群雁纷纷落 地之状。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观雁亭,为晋朝枞 阳县令陶侃来此观雁之所。 竹湖落餍 明· 许浩 大地西风振荻芦,雁衔秋色下平湖。 眼前尽是潇湘景,谁为挥毫入画图? 清· 张骅 怅望湖天旅雁过,蒲荒秋水意如何? 声从向晚添寒泪,影带斜阳动碧波。 月色有情沙更白,芦花无恙夜常和。 只疑落后书偏少,不似凌空字尚多。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亦称“桐城古文派” ,世通称“桐城派”。桐城 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 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 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 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 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 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投子晓钟:投子山位于桐城北郊三里许,三国吴将鲁肃于 硖石(今桐城小关)一带陈兵抗曹失败后,遂将其子投送山 寺为僧以避祸,后乃寺因人传而名投子寺,山因寺传而名 投子山。林木参天,佛殿崔嵬,香烟缭绕,晓岧峣,频把金钟云外敲。 隐隐数声天地晚,月明风细鹤归巢。 清· 张骅 欲觉何曾闻晓钟,当年盛事愧难重。 可怜鹿苑封荒草,不见蜂台傍老松。 访古久无凫氏迹,搜奇惟有赵州踪。 清斋露尽蛩吟寂,惆怅花宫第一峰。
• 六尺巷牌坊2
六以巷点六 尺,” 尺 巷到成 巷 是安为 已 年 必徽国 经 备桐家月是 项城 ,桐 目去级“城 ,的旅桐古 游游城城 客景文的 ,区庙旅 参。 游 六 观所 景 尺 ,2007 4 3A
•
• 六尺巷记
六尺巷 壁画
刻有张英打油诗的石头
简介: 孔城老街座落于安徽省历史 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 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 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 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 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 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 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 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 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 “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 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 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 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 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 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 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 水乡特色。
我和我的家乡作文安徽桐城

我和我的家乡作文安徽桐城哇哦!大家好!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就是我的家乡安徽桐城啦!你们知道吗,桐城可是个超级棒的地方!首先啊,我们家乡的桐城,有好多好多的桐花树。
每年春天,那些树上都开满了雪白雪白的小花,跟雪花一样大!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那些花都像云朵一样飘在树上,简直太美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这是不是天上的云掉到树上来了?”妈妈笑着说:“傻瓜,这是桐花,是我们桐城的特产呀!”我一听,赶紧跑去摘了一朵,拿到鼻子底下闻,嗯,香味超级好闻!嗯,对了,我家附近还有一条超级清澈的小河,叫做太白河。
那里水特别清,我每次去都要脱鞋子,把脚放进去感受一下,好凉快啊!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捉小虾米,结果我们捉到好多好多呢!我捉到的最大的那只,差点比我的手掌还大呢!我兴奋地跟小伙伴们炫耀说:“哇,你们看,这可是我捉到的超级大虾米呀!”他们都说我捉得最多,夸我是河边的捉虾米小能手呢!啊对了,我们家乡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地方,就是明清古街。
那里的房子都好古老,有些房子都好像穿越到古代一样!我和爸爸妈妈在那里走来走去,还看到有人穿古装拍照,感觉好像回到了几百年前呢!我就问爸爸:“爸爸,这些房子是不是有魔法,能让时间倒流到古代啊?”爸爸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这些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告诉我们过去的故事。
”哦对了,我们家乡的小吃也超级好吃!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街上逛,妈妈就带我去尝了好多好吃的小吃!有臭豆腐、糍粑、酥糖……我最喜欢吃酥糖了,甜甜的又香!我吃了一口就说:“妈妈,这个酥糖真好吃,我想天天吃!”妈妈笑着说:“小家伙,吃太多会肚子疼的哦!”我赶紧点点头,不过心里还是想:“下次再吃一些好了!”唉呀,想起来我家乡桐城的点点滴滴,就好想念啊!每次一提起,我都会跟小伙伴们说:“哎呀,你们知道吗,我家乡可是个超级美丽又好玩的地方!”他们听了都说想来我家乡看看,我就开心地说:“好啊,你们来了我就带你们玩,一起去看桐花、捉虾米、吃酥糖!”他们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说一定要来看看!嗯,桐城就是这么一个神奇又美丽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桐城,永远都不会忘记哦!。
描写桐城家乡的作文

描写桐城家乡的作文
很久很久以前,梧桐树长满了桐乡,把凤凰都吸引到了这个静默在古运河畔的小镇上。
“古有梧桐,凤凰来栖”,这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在桐乡流传了很久,很久……古老的桐乡固然美丽,但在梧桐树下成长着新的桐乡,它诞生了奇迹。
20年前,它是一个无名小县。
1993年5月,它才撤县建市。
桐乡市政府就提出“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以旅游开发为重点”、“强化科技基础工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四大要点,就在这里,改善着一切……
如今它已撤县建市十周年了,再看眼前的桐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有着典型江南水乡——乌镇;这里的历史,这里的文化孕育了茅盾、丰子恺等一些沉甸甸的人物;这里的杭白菊、蓝印花布等一些特产,让多少中外游客赞叹不已……这里,就在这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中国毛衫城……
桐乡,我可爱的家乡,桐乡,我生长的地方。
桐乡,愿你在今后以跨越式的步伐前进;桐乡,愿你在今后诞生奇迹,更创辉煌!。
我的家乡桐城六尺巷作文

我的家乡桐城六尺巷作文
嘿呀,我的家乡桐城有一条很有名的巷子,叫六尺巷。
哈哈,六尺巷可好玩啦!那里有很多古老的房子,还有青石板路。
我喜欢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
哎呀,六尺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呢!据说,以前有两家人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
其中一家就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亲人,想要他帮忙撑腰。
结果,这位亲人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
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家人看了信,
深受感动,就主动让出了三尺地。
对方也很惭愧,也让出了三尺地。
这样,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被人们称为“六尺巷”。
嘿呀,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学会谦让和宽容。
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两家人一样,互相谦让,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
美好。
哈哈,我喜欢我的家乡,更喜欢家乡的六尺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在桐城我的家乡在桐城,一个已经被世人遗忘的小地方,她寂寞而又静静地卧在安徽。
家乡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一曲《天仙配》响遍寰宇,但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滞后影响了文化的继续繁荣。
一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城市无论大小,大者如北京,贵为一国之都,庄严崇高;上海,名副其实的东方大都市,开放活跃;小者如江南姑苏,水声欸乃,委婉之极;再如张家港,虽无丰厚的文化遗存,但文明美丽,也算独标一帜。
我的家乡桐城,同上述城市相比,虽缺乏北京紫禁城的大气,也没有上海的繁华;虽难比姑苏的温润,也不曾如张家港般精雕细琢,但也一样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风雨中,静静地立着,并活了下来,并且不断地在扩大、在拓展、在延续、在创造和拥有辉煌。
桐城的灵魂就是书,就是文,就是雅,就是实。
我常在心灵上暗暗用两个字来概括这座小城的风格,那就是“清香”。
二唐至德二年,桐城设城。
地处皖中,“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的龙眠山恰给这小城做了青翠的屏依。
何以名桐城?或曰:春秋时桐国公邑于此,城内桐溪至今仍蜿蜓清流,足以证之。
而我偏不信。
我宁愿相信桐城是万桐之城的传说。
自小时,在乡间山前田后,随处可见一棵棵青桐。
或虬或曲,或舒或拢,其上所结桐子,黄时则扑之,聊可补贴家用。
“桐子青,桐子黄,桐子树下望婆娘”,童谣腆腆,至今犹在耳际。
稍长,我便信了桐城之名得之于万桐,当初建城之时,城郭内外,青桐遍野;桐花香里,城墙巍然。
那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或可正预示了这座城市的将来。
而在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隐隐透出的淡淡的清香,是否正开启了这座城市书香不绝的源头?三清晨或者黄昏,小城泊在朝霞或夕晖中,将一千多年来的风云际会,都悄悄藏在文庙的大殿里。
风铎鸣响,则使人禁不住抬头,想听听小城到底要诉说些什么?是它的光荣,还是它的耻辱?是它的悲哀,还是它的欢欣?都有,又都不全是。
小城的倾诉,同满城樟树所散发出的清香一道,深邃恬雅。
你得屏息静听,且要细细地想,细细地咀嚼,细细地回味。
这样,你听到了宋画第一李公麟笔下马蹄的嗒嗒声,“马蹄嗒嗒是个美丽的错误”,这马蹄却雄健、激越,它掀开了有宋桐城的漫漫长卷。
许多的人物过去了,许多的人物又鲜活起来。
白描的桐城,因为这马蹄,在大宋的史册上响亮地点了一脚。
以至于今日,龙眠山的媚笔泉和李公麟隐居的龙眠山庄,还时时可听见马鸣萧萧,使人想起苏辙的《龙眠山二十咏》,也使人觉得,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城,还永远在期待和希望、昂扬和奋进着。
四“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宋时白衣卿相柳永,可谓风光已极。
其词缠绵悱恻,其声哀婉幽绝,然其深入民间,采词民间,故人皆歌其词。
这座小城,在有清三百余年的王朝历史中,它的名字也如“柳永”这个名字一样,在神州大地上传诵,以至有人叹曰“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确实,清初甫定,文坛凋谢。
一部分文人守亡明贞,不肯出来;另一部分人虽降清,却时时有失节之虞。
及至五十年后,方苞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罹祸,不死却以布衣值南书房,一方面其心中对亡明不无遗老之念,另一方面又感皇恩浩荡,所以殚精竭虑,入值之余,则会二、三文友论诸时文。
一个文学流派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刘大魁又稍事总结,及至姚鼐,则体系备矣。
煌煌大清文坛,唯桐城独尊,斯时其气势,该是何等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光荏苒,桐城先贤除了名字就只剩下了文章。
后人朗朗读之,亦不胜感慨。
儿时乡间,一灯如豆,我随家父读《左忠毅公轶事》,叹公节烈;读《登泰山记》,心向往之。
一个文学流派绵延二百余年,恒久不绝,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桐城”二字毕竟藉这些文人的笔,驰聘汗青,甚至,“桐城”二字已超越了简单地理意义上的一县之地,弥漫到了江南、江北白山黑水。
对于有清,桐城已不仅仅是桐城,桐城已成为中国散文艺术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巅峰。
五明月之夜,木樨飘香。
桂影斑驳,兰舟依然。
紫来桥下水,撷着龙眠山的钟灵气韵,在月色里静静流过小城的心襟。
这时,设若独自走上车辙深深的古桥,你一定能看见有小舟缓缓溯来,俄顷,便有三、五青衫士子系缆泊舟,沿河边石级悠然而上,踏上麻石条铺就的老街。
老街上应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士子们进楼坐定,一壶清茶便端了上来。
不需品,茶的清香已经漾过来,真的龙眠山上茶,含着天地云雾之精华,也撷着二八少女唇边的幽香,直让士子们个个神清气爽。
于是,论道谈文开始了,文字如珠玑般在茶楼里滚动,俯拾一颗,也许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这里面,一定有被腰斩的戴名世,《南山集》犹在,先生之痛尤烈。
品茶时,他更多地想到的应是他的《忧庵集》,故里槐花,儿时课读,民谣俚俗,怨妇征夫,一座城,完完整整地装在他的心里。
当他赴死的那一刻,以指蘸血所写下的,也许正是“桐城”二字。
茶香清心,也可疗疾,但怎能疗救一颗悲忿凄凉的士子之心?有酒更好,紫来桥下的溪水,酿出的桐城米酒,醇厚绵润。
古往今来的桐城人都喝了,喝得诗意盎然,喝得淋漓尽致,喝得文心如春韭,才思如流水。
这酒,竟也溢出缕缕清香。
酒香从老街飘过,从木格窗与小阁楼飘过,一直飘到今天。
从来诗酒伴年华,也从来诗酒伴桐城。
六桐城倚山,桐城中学则倚城北隅,园内银杏,传为姚鼐当年亲手所植。
如今荫荫庞巨,巍然冠绝也。
银杏古称公孙树,数百年来,这株树,不仅汲日月之光灿,更多地汲取了一代代学子们的书声诗语。
因之,我看它,已不仅仅是一棵古树,它的每一片叶子仿佛都写着一个名字,一个勤勉好学、不懈文章的名字,这些名字又都在银杏叶的清香中,紧紧连系着它的根、它的在桐城沃土上深深扎下去的尚书重教的根。
古徽州以徽商名世,古扬州以美女闻名,古桐城却以其文、其识、其雅、其达名满天下。
多少人从这块热土上,从这座江北小城走出?或至紫禁城,捧笏授印,清名如水,如父子宰相;或设帐授业,门者云集,使桐城文章更加光大,如姚惜抱;或东渡重洋,考察新学,继尔躬身实践,如吴挚甫;更有吴樾,一腔热血,炸五大臣,堪称仁人志士。
而我最看重的还是那些无名学子,桐中内有石柱,上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者,当如上述诸辈;清流者,亦可钦可嘉。
园内半山阁,被建筑学家誉为“凝固的音乐”;阁旁古滕,斜仰疏简,一园风景,尽在清幽。
凡百十年桐城,亦浓缩其中,恰如联曰:忆往昔,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七最好是秋雨之夕,一个人走在潇洒园中。
园已偏废,然诗书精华凝于其中,即使落叶,也幽然怀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常常为此而来,为一个多舛、多才、卓越、不羁的桐城学者的灵魂而来,他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的方以智。
方者,桐城望族也。
城中方姓,至今仍十有二、三。
或曰桂林方、鲁洪方不一,但令方姓自珍、自豪的先贤,也实在太多了。
方苞其一,近代亦有古汉语学家方孝岳。
而我独钟于方以智,数年前,即有为先生作传之思。
然资料搜集殊难,学识亦不逮,只好暂寄来日了。
为此,潇洒园,这城中先生当年读书之所,便让我牵心。
园固为物,三百年风雨犹不倾颓;先生文章,纵是今日读来,亦是宏文卓见。
于哲学,“合二为一”之说一出,事理明矣;于数学,于地理,于天文学,先生震聋发愦之见,亦难以尽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之认为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
我还尤为钦羡先生的人格。
当明亡之时,他不惜削发为僧;及至“粤难”,虞投江水,诚可谓正人君人。
我叹惜其效屈子而逝,同时更震惊于其坦荡胸襟、不阿情怀。
这又使我想起,稍年轻于方以智的桐城人孙临。
一介书生,风流倜傥,不然何以得秦淮名妓葛嫩娘青睐?及至明亡,孙临与嫩娘双双殉难,其壮烈已载史册,实桐城一邑之幸,万民之荣。
潇洒园在,先生当年青灯古卷,芭蕉夜雨、忧国怀民之万般萦念,也一定还在。
我默立园中,常作如是想。
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时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泱泱桐城,该走出了多少兼济天下的豪杰俊士,其风光荣辱自不逮言。
而我漫步城中,清香萦怀;触目云天,清朗舒卷。
忝列读书人,便常想见那些在民间的布衣先贤。
从来布衣皆自由,剃头诗人吴鳌,一生贫苦,却以诗自娱;诗在民间,今日读来,尤然亲切。
龙眠河水穿城而过,曾洗过多少布衣士子们的隐隐心忧?徘徊老街,或许还能看见他们临窗苦读,秉烛夜思,恍惚之间,也许还会碰见他们,象诗经年代的采诗官一样,手持木铎,走街穿巷,青桐照影,榴花送情。
一生一世,斯得与这座文泽丰蕴的古城相伴,亦是读书人的一大幸事。
不然何以父子宰相,还有更多走出去的先贤,晚年俱归故里?桐花开时,纵京城万般繁华,又何能抵挡?夜夜入梦,虽千万种理由又何以排遣?布衣让人崇敬,民间因为有了他们的身影,变得灵气四溢。
回归亦让人崇敬,皈依家园,人心所系。
一川河水,满城清香,正是林憩人生的绝妙之处。
何况晨起便有投子晓钟,至晚则闻文庙风铎,生在这城中是有福的了。
只是可惜,如今投子寺已毁,晓钟不闻;空留文庙风铎,不免让人心生惆怅。
九相对于浩浩历史,一千年何其短暂?与不朽的时空相比,这只是座年轻又年轻的城。
然而,相对于“生年不满百”的人生,这座城已由然古老,每一块城墙砖,都或许送走过一个灵魂,无论他是幸福,还是痛苦,他毕竟在这城里生长、生活和生存过。
我们有理由对这些逝去和正在逝去的灵魂予以崇敬,甚至包括你、包括我。
死者长已矣,城却仍在。
铁打桐城,到底能抗几千年风雨?回眸沧海桑田,谁能识得其中造化?我每于黄昏和月夜,独步城中。
油壁纸窗,似听见喁喁小儿女声。
这让我想起这座城里,千百年来一代代的女子们。
活是一样的活,只是这座城里,从明季开始,就有一些女子聚会“清芬阁”吟诗结社,杜兰芳若,佳句天成。
今天读来,先是清香温馨的闺中气息,轻捻诗句,便想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然后是裙衩难掩的英雄气慨。
“绝漠烽烟起戍楼,暮笳吹彻海风秋。
关西老将披头看,尚是燕云十六洲”。
鉴湖女侠秋瑾,当年遇害风波亭,敢于站出来为其殓葬的,不是别人,正在桐城名媛“万柳夫人”吴芝瑛,可以想见,吴芝瑛当年是何等的侠义、勇敢和风流。
如今,桐中校园内,著名女雕刻家王紫瑛所镌桐城公园碑文仍在,读之凛凛然、肃肃然,桐城女子之大义,尽在其中。
谁说女子不如男?只是历史、礼教使之然。
桐城清名,哪一件能脱女子干系?女子们就如同那桐花,素朴这小城千百年历史;桐花的桐城,亦是女子的桐城,母亲的桐城。
十《燕子笺》真是个好听的名字,这名字背后的故事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而谁又能想到,这名字又同另外一个让人唾弃的名字相连?阮大钺,桐城士子中的复杂而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生于明末,也许就是一个上天安排的错误;而他又做出了诸如投靠阉党和为清兵作怅的种种丑行,更是他人生无法洗脱的罪恶。
这样的人物,如何集《燕子笺》的清纯和降清的暴虐一身?又如何在晚明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构思和写下了那一页页令人叹绝的戏文?三百年后,阮大钺葬身仙霞关的坟莹已了然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