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 课后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答案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精明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与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丘不与易也D.使子路反见之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B项,“辟”通“避”,躲避。

D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仪封人请.见(请求)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项,谏:匡正,挽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日..,子路行以告B.子路从而..后C.鸟兽不可..与同群D.遇丈人..,以杖荷蓧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D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4.下列对文化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全书共20篇。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路宿于石门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行以告C.子曰:“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B项,省略句。

C项,省略句,判断句。

D项,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Word版含答案.docx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答案[1]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答案[1]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子曰:“当xx,不让xx。

”1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4、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8、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9、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1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1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1、子曰:“人能xx道,非道xx人。

”2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3、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5、子曰:“岁寒,然后知xx之后彫也。

”26、子在xx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1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答案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答案

答案全解全析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阅读理解1.答案(1)名正言顺(或“名不正,则言不顺”) (2)名词动词解析解题之前,应先明确选文的大意。

第(1)题关于出自第二则中的成语,“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家比较熟悉,不难做。

第(2)题关于“君”“臣”“父”“子”的词性,从后文“君不君”“臣不臣”等可以推断。

[参考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像个君主,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论语·颜渊(12·11)》] 子路说:“卫君等待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合时宜了吧!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

名称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

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

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论语·子路(13·3)》] 2.答案赞同,如“学生”有以下几种含义:①学习养生之道;②在校学习的人;③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④晚辈;⑤明清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辞。

所以,学生就应该谦虚、笃志、思齐、勤学、苦练。

解析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冯友兰先生说“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解答问题时,应重点从名称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的角度着手分析。

3.答案(1)A (2)D (3)B(4)①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019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Word版含答案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蕃.长(fán) 2.畜.积(xù) 3.恶.寒(wù)4.罪愆.(qiān) 5.体恤.(xù) 6.啜菽..(chuò shū)7.籴.贵民饥(dí) 8.雩.而雨.(yú yù) 9.卜筮.(shì)二、通假字1.大.王荒之同太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通讻讻,喧扰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通智,聪明4.小人错.其在己者通措,废弃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同悬,悬殊或差距6.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通坠,坠落7.怪星之党见..通傥,偶然地同现,出现8.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尝,曾经 9.人袄.则可畏也同妖,怪异的人、事 10.枯.耘失岁 通,粗恶不精 11.田稼恶同秽,荒芜 12.其说甚尔.同迩,近 13.则日切瑳.而不舍也通磋,切磋 14.则光晖.不赫同辉,光辉 三、古今异义1.地有常数..矣古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2.本事..不理 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本领 3.勉力..不时古义:指人民所服苦役今义:指努力 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5.风雨之不时..古义:不按照时节今义:时时,经常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古义:自然的规律今义: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

四、一词多义1.治⎩⎨⎧ ①治.乱天邪 安定②弃而不治. 研究③将都县居治.无恒故也 治所2.道⎩⎪⎨⎪⎧ ①君子道.其常 遵行②天有常道.矣 规律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3.以⎩⎪⎨⎪⎧ ①禹以.治 凭借②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③故君子以.为文 把4.明⎩⎪⎨⎪⎧ ①知虑明. 圣明②政令不明. 明确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明亮④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5.之⎩⎪⎪⎨⎪⎪⎧ ①夫日月之.有蚀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②礼义之.不愆兮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③物之.已至者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④文王康之.代词,指老百姓⑤若夫君臣之.义 结构助词,的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我⑦吾欲之.南海,何如 动词,到 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是以日.进也 日:一天天地 (2)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像物一样 2.名词作动词(1)君子道.其常 道:遵行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称王 (3)雩而雨.,何也 雨:下雨 (4)风雨之不时.时:合乎时宜 3.名词的使动用法(1)思物而物.之 物:使……成为物 (2)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后:使……在后面跟随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禹以治.,桀以乱 治:使……安定太平 2.孰与骋能而化.之 化:使……发生变化(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贤:有才有德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尊崇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彼作矣,文王康.之康:使……快乐、安乐(2)因物而多.之多:使……多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怪.之怪:认为……奇怪(2)大.天而思之大:认为……大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治乱非天也(“也”表示判断)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3.夫是之谓人祅(语意上的判断)(二)省略句1.禹以(之)治,桀以(之)乱(“以”后省略代词“之”) 2.则王公不以(之)为宝(“以”后省略代词“之”) 3.(是)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代词“是”) (三)状语后置句1.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作状语,后置)2.繁启、蕃长于春夏(“于春夏”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句1.此之谓也(“此”作“谓”的宾语,前置)2.礼义之不愆兮(“礼义”作“不愆”宾语,前置)(五)定语后置句物之已至者(“已至者”作“物”的定语,后置)[课文·译注]治乱天邪?曰:日月、社会安定和混乱是由天决定的吗?回答说:太阳、月亮、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星星、祥瑞的历象,这在禹和桀时是相同的;禹凭借它们治, 桀 以 乱, 治使天下安定太平,桀凭借它们使天下混乱,(所以说)社会安定或乱 非 天 也。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一单元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一单元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富而.可求也而:(2)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3)以告者过.也过:(4)饭.疏食饮水饭:(5)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6)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恶:如果(2)真实、不虚(3)犯错误(4)动词,吃(饭)(5)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6)厌恶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见义不为,无勇..也 B.颠沛..必于是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项,成人,古义指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指人发育成熟,也指成年的人。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B.{以告者过也文之以礼乐C.{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非其鬼而祭之,谄也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项,结构助词,的。

A项,如果/连词,而且。

B项,介词,把/介词,用。

C项,代词,他/代词,自己祖先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B.饭.疏食饮水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D.非其鬼而祭.之项,“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A.仪封人请见.(jiàn)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D.以杖荷.蓧(hè) 杀鸡为黍而食.之(sí)解析A项“见”读xiàn。

C项“辟”通“避”,读bì。

D项“食”读sì。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与”通“欤”。

B项“而”通“尔”。

C项“反”通“返”。

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B.明日..,子路行以告C.子路从而..后D.鸟兽..不可与同群解析A项“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B项“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B.何以.战C.作《师说》以.遗之D.遇丈人,以.杖荷蓧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而谁以易之?B.晨门曰:“奚自?”C.孔子曰:“何陋之有?”D.子路宿于石门。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先秦时期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期,诸侯国为谋求霸主地位进行的战争往往不顾百姓死活。

但敏锐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民心的向背、百姓的存亡其实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真正长治久安,因此诸子思想中常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如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

孟子明确提出“仁政”,并说“民贵君轻”,把百姓的地位置于君王之上(当然有着特定的限制)。

荀子则肯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成为后世较开明的君王治国的龟鉴。

墨家倡“兼爱”说,比儒家的“仁爱”涵盖面更广,墨子就将是否符合人民生活的实际与利益,提到衡量思想言论是非标准的高度。

现代民主社会虽然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但仍需要警惕以国家利益等宏大借口来损害人民利益,诸子的民本思想可以作为今天的政治建设的参考。

二、有若说“和为贵”,但是这种“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团和气”,其原则即在于“礼”。

以“礼”来节制“和”,实际上是要使和谐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中去,“礼”不仅包括社会行为的各项规范,也包括“出礼”必须采取的强制措施,即“刑”。

“以礼节之”的“和”才是可贵的,追求“和”之理想的“礼”才是可亲的,这就是“和为贵”与“以礼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老子提出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办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作简单化的理解就是实行平均主义,或者是“劫富济贫”,在今天看来这已不足为训,因为历史已经给出了深刻的教训,只有使“不足”逐渐走向“有余”,才能真正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子所言仍有现实意义。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应该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