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2.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 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 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 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 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 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 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 的象征。
六、我的世界观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确实伟大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 ?(得到的是主要的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失去的微 不足道) 不足道)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 有什么益处? 理能够渗透、互补么?( ?(能 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能)
2010-2011大学语文(本)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在课本的末尾给出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回答一些大学语文书后的思考题,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1.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唐诗中的“花”和“水”在比喻什么?这句唐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花”比喻人的一生,而“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人们如同花朵随风飘落一般,终将离世;而时间也像水流一样,不可遏止地流逝。

这样的比喻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 在古文《咏鹅》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在《咏鹅》这篇古文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简朴”和“质朴”的审美价值观。

文中描写的鹅并不华丽,但它却具备了天然和真诚的特征。

与绚丽多彩的孔雀不同,鹅只是普通的白色,但正因为这样的朴素,它才显得纯粹和美丽。

这里的审美价值观强调了对真实、朴实和纯洁的赞美,而非外表华丽的虚饰。

3. 现代文中经常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这是源于哪一个古代诗人的作品?现代文中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长恨歌》。

这首古代长诗中有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中“大提琴声”一词形容了金络脑的声音,展现了激情和深情的音乐韵律。

这样的描述方式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4. 古代文人为何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景物客观存在,并且人们对其有着共同的感知和意义。

通过借用自然景物,作品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然景物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能够与人的情感产生契合和辩证关系。

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情感,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情感和人生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课后的思考题中,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以下是我对几个典型思考题的回答:1. 如今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空间,使得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并拓展了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媒体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虚拟的社交关系,对面对面的交流有所冷淡,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化。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也给人们的交际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2. 电子书对传统纸质书有何影响?是否会取代纸质书?答:电子书的出现对传统纸质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电子书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携带大量的书籍,避免了传统纸质书的体积和重量限制。

其次,电子书的出现降低了出版成本,使得更多的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尽管电子书在便携性和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纸质书的存在仍然重要。

纸质书更加有质感,可以带给人们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因此,电子书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而是两者相互补充、共存发展。

3. 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简洁、便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缩写、表情符号等。

这种趋势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练,但也可能导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深度下降。

其次,现代科技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语言观点和思想,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交流。

然而,现代科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语言的泛滥和语言交流的简化,可能导致语言质量下降和沟通困难。

4. 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冲击?答: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供学生独立思考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

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

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

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有一定的道理。

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供学生自由讨论第五讲婉约派宋词李清照思考题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

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4.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5.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6.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不同特点。

第六讲豪放词苏轼辛弃疾思考题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豪放派4.简答1)举例说明豪放派宋词的特点;2)婉约派宋词与豪放派宋词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分析。

3)除《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写送别的诗词作品?通过比较,体会辛词抒发感情的特色所在。

第七讲鲁迅复仇思考题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八讲梁实秋下棋思考题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引导学生自由讨论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第九讲余光中《四个假想敌》思考题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第十讲胡适思考题1. 面对今天的实际,你认为胡适的这三条还有坚持的必要与可能吗?胡适首次讲此话时正是日寇侵占东三省、国内外矛盾纷起之际,那时尚且有此号召,何况是国家步入正轨之今日?社会浮躁、私欲膨胀、理想缺失,恰需大学生坐言起行,在社会转型期奠定一生选择的正确基础。

2. 反躬自问:我们在大学求学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是否足够强烈?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坚持理想、保持兴趣和信心,尚是将来之事,而在校求学期间若无强烈的求知求仁之志,何谈日后?3. 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语气,你认为这样写好吗?是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任何听众,只要是有些自主性的群体,都不一定愿意接受鼓动性的、煽动性的、强烈语气的教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样的群体。

励志而非训诫,本文因此并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十一讲《北方》艾青思考题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是忧郁的。

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

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

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

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

4. 朗诵本诗,体会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

朗读时注意其内在节奏,与格律诗不同第十二讲张爱玲《天才梦》思考题1.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而这里的天才的产生,(教材编写者认为)是靠百分之九十的天分,加十分努力。

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2. 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

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

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各有道理。

天才因为远较常人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因为事业成功,而体会到常人所没有的快乐。

3. 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看看。

基本上是的。

其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癖”。

没有流露出成名者的得意和疏狂,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三讲楚辞《渔父》思考题1.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2. 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供学生自由讨论3. 对比《卜居》,看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自设问答,以申己志。

渔父形象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接近。

不同之处,《卜居》着力表现屈原精神的坚贞执著,而《渔父》中的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

(此外,还可以参看本课“参考阅读”中所附的《庄子·渔父》一文,与屈原的《渔父》比较,其区别亦与此类似。

)4.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第十四讲罗大佑《现象七十变》思考题1. 有人说:“假如乐谱失传,录音手段和设备丧失殆尽,那么80年代的邓丽君,也许就是两百年后的柳永;90年代的刘欢,可能就是三百年后的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