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孟子》解析

《孟子》解析孟子经典赏析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孟子名言及解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为《孟子》。
该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孟子名言及其解释:
- 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译文】这句话揭示了君臣关系的本质和互动方式,强调了君主对臣下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臣下对君主的态度。
-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译文】这句话主张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地位和职务。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这句话认为人的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强调了个人责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要与那些自我贬低、自我放弃的人深入交往,因为他们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和行动力。
-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这句话阐述了孟子的交友观,即在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地位或兄弟的富贵。
《孟子》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导语】孟⼦认为有仁德的⼈能够从⾃⾝做起,从⼩事做起,有德⾏的⼈当政,他能把⾃⼰的仁德推⼴到天下,这样就是推⾏仁政,由类似尊⽼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下⾯是®⽆忧考⽹分享的《孟⼦》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篇⼀ 01仁者⽆敌。
【出处】《孟⼦·梁惠王上》 【释义】奉⾏仁政的⼈是⽆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反对⽤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的治理⽅式。
有仁德的⼈⽆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仁伐不仁,决不⾄于让⾎流得把捣⽶的⽊槌都漂起来。
对于个⼈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服⼝服;对国家来说,奉⾏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
孟⼦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推⾏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02⽼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出处】《孟⼦·梁惠王上》 【释义】尊敬⾃⼰家⾥的⽼⼈,从⽽推⼴到尊敬别⼈家的长辈;爱护⾃⼰家⾥的⼦⼥,从⽽推⼴到爱护别⼈家的孩⼦。
(⼀切政治措施都由这⼀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转动东西⼀样容易了。
【赏析】孟⼦认为有仁德的⼈能够从⾃⾝做起,从⼩事做起,有德⾏的⼈当政,他能把⾃⼰的仁德推⼴到天下,这样就是推⾏仁政,由类似尊⽼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0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别⼈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与邹穆公⼀段对话中的⼀句。
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械⽃。
邹穆公问孟⼦:“我的地⽅官员死了33⼈,可是⽼百姓没有⼀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不去救助的⾏为,太可恨了。
你说怎么办?”孟⼦回答说:“灾荒年,你的⽼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千⼈,⽽你的粮仓⾥、府库⾥却装得满满的。
《孟子》中名言名句

《孟子》中名言名句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及其言论深受后世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这些语句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则《孟子》中的名言名句。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孟子在谈论生死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时提到的一句名言。
他意在表达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在生前的价值追求还是面临死亡时的勇气和决心,都应尽可能地珍惜。
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句话强调了成功与艰辛之间的必然联系。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有非凡的成就,就必须经历困苦和劳动,并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3. "人皆有不足,而不知足者寡矣。
"孟子在这句话中告诫人们要满足自己所得,不要因为贪婪而永无止境地追求更多。
他认为,知足常乐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4.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这是孟子在探讨人与道的关系时提到的一句名言。
他认为,道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只要人们秉持着道德准则,与他人善待、互助合作,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句话强调了人类的无知与迷茫状态。
孟子认为,人类在出生时并不具备所有智慧和知识,因此无法避免迷失和困惑。
然而,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人们可以逐渐明白自己的处境,并获得智慧。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达了对知识、喜好和欢乐的态度。
孟子认为,知识虽然宝贵,但能够真正理解并享受其中乐趣的人更可贵。
他强调,只有对某事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
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到了这句名言。
他认为,人们不必过于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关注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他人。
孟子名言解析

孟子名言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孟子的几句名言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深刻道理。
1.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最为著名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具备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反对人性本恶的观点,主张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的内在驱动力。
然而,由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劣势,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善性。
因此,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内心的善良,并将之付诸行动。
2. “君子之道,贵义而已矣。
”孟子强调了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当以“义”为中心,秉持正义和道德的行为准则。
义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君子应该以义为前提,为社会的和谐与公正而努力。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追求义,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为他人树立榜样。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名言强调了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们只有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安不应该被视为苦恼和遗憾,而是一种机遇和成长的契机。
相反,当人们沉浸在安逸和舒适中时,他们往往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动力和勇气。
因此,孟子告诫人们要敢于接受挑战并勇于面对困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这句名言表明了孟子对个人奋斗的态度。
他认为,人们不必担心没有高位和权力,而是应该关注自己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价值。
孟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在于其品德和才能,而不是地位和权势。
重要的是,人们应该创造和争取机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名言强调了才能和成功的艰辛。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伟大的责任和使命,那么他必须经历艰苦和困难的考验。
孟子最经典的一句话

孟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孟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
1.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味着人性本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具备了善良的本性。
这是孟子对人性的根本观点,他认为人们天生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潜力。
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意味着如果天命要赋予某人重大责任,必须先使他经历磨难,锻炼其意志和身体,才能胜任重任。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意味着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待遇,却能保持冷静和宽容,不发怒不动怒,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4.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意味着君子通过文化修养来结交朋友,通过友情来辅助他人实现仁德的目标。
孟子倡导君子应该通过交流和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意味着君子能够理解和追求道义,而小人只关注个人利益。
孟子强调了人们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狭隘的利益。
6. “君子之道,贵义而已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意味着君子的道德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崇尚和追求义理。
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完善。
7.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意味着君子应该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的行为和言论。
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和有德之人,以实现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8.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味着生命和道义是人们最重要的追求。
孟子经典名言加解释

孟子经典名言加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解释: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解释: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交流思想;自甘落后的人,不能和他共同做事。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释: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5、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思想读物,中国古代的哲人孟子收集、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道理,并将其写成著作传世。
这些经典名句可以给我们人生带来良好的思考,下面是《孟子》中的几句经典名句: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孟子·尽心下》)意思是:通过自虚如虚空,守持静谧,万物皆可有序的行动,我们便可以得到收获。
2.“君子不以财物论辩,不以小人之道,劝人也。
”(《孟子·公孙丑》)意思是:君子不应该以金钱来衡量论辩,不应该以小人操之以法来劝导别人。
3.“爱之者,被之以爱;恶之者,被之以恶。
”(《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会得到爱;恨别人的人会得到恨。
4.“与有德之人终日而言,其言必记,其事必成。
”(《孟子·公冶长上》)意思是:与有德行的人长时间地交谈,他所说的话都能记住,他所做的事情也一定能够成功。
5.“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子·公孙丑》)意思是:君子应该担心道德的缺失,而不是担心贫穷。
6.“不仁而好智,其蔽也蔼焉,不可以久视。
”(《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如果不仁慈而擅长聪明,那么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能长期保持。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孟子·万章上》)意思是:想要立大功的人,不仅要有出神入化的才能,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折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赏析】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执政者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正如电视剧《宰相罗锅》主题歌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那老百姓。
”推而言之,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我们考虑。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也使我们想到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
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丑上》)
【译文】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
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丑下》)
【译文】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赏析】中国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了每个人的要求。
几千年传承下来。
这“和”却慢慢变了味,学习中有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为了求“和”,不阻止;工作中有同事影响了工作进度,为了求“和”,不吱声;……“和”成了“讲面子”“拉关系”。
错矣!这样的“和”只能是利益的暂时一致,永远做不到人心的团结。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丑下》)
【译文】拥有道义的人有很多人相助,失去道义的人又很少人帮助。
有很少人帮助到了极点,连父母妻子兄弟都背叛他;有很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赏析】孟子所说的“道”,是推行仁义、施行仁政之道。
为了强调仁政指导的重大作用,孟子接连运用对比,直接点出了“得到”与“失道”在结果上的区别——“天下顺之”和“亲戚畔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儒生用来游说君王的重要法宝。
6、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面对贫穷的折磨、暴力的威胁和富贵的引诱,孟子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赏析】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
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8、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
(《孟子•离娄上》)
【译文】不依靠规和距,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形,
【赏析】规和距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
孟子在这一句话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
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也是治做人应有的原则。
达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违背了它,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了。
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了坚定的原则,只能是“墙头草,随风倒”。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是没有丢失他们的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
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为了君子。
1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上》)
【译文】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赏析】这句话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
如果一个人将这种尊重着眼于具体的某人某事中,时常惦念:我给某人帮了忙,某人为什么没有给我帮忙?这样的结果,多数是“爱人者人难爱之,敬人者人难敬之”。
1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假如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所希望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望拥有的;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牺牲生命而坚持道义。
【赏析】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
以此譬喻,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
因为人的
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赏析】“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
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译文】人民大众最重要,国家政权次之,国君为轻。
【赏析】孟子的这句话是其民本主义的集中体现。
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民众决定国家的安危之乱,天子、国君和大夫要按照民众的意愿本事。
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大众在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1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赏析】第一乐,是家庭之乐,人情之乐;第二乐,是自身之乐,道德之乐,第三乐,则是奉献之乐。
人有自我需要的满足,有社会尊重的满足,尽现于此矣!
15、一日暴(pù,同“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即使有天下最轻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赏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做事不会成功。
因此,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
“一暴十寒”就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1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赏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