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北城长春】吉林历史经济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沿革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7年的辽东地区。
在清朝时期,长春是一个小村庄,直到1898年建成为了长春铁路车站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1945年,长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随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成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二、经济发展长春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了一系列汽车创造企业,如一汽集团和长安汽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春市逐渐形成为了以汽车创造、机械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长春市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殊是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城市建设长春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市内交通发达,拥有多条地铁路线和现代化的公交系统,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中心区域拥有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
长春市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了多个公园和绿地,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文化教育长春市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活动。
市内有多所高等学府,如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培养人材和推动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春市还有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旅游资源长春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市内有伪满皇宫、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历史文化遗址,展示了长春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长春市还有漂亮的自然景观,如南湖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在经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春市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夸姣的未来。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市以来,长春市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初期(1949年-195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正式建市。
这一时期,长春市面临着废墟和战争的遗留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然而,经过各级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长春市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市民生活。
二、工业化起步(1960年-1979年)上世纪60年代,长春市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
1962年,长春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标志着长春市汽车工业的崛起。
此后,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相继建立,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1999年)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长春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的发展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长春市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长春市也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资,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四、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长春市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规划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长春市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长春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人民生活改善长春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长春市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长春市发展历程中的成就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市民的辛勤努力。
长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建设1.1 早期建设:长春市最早建立于清朝末年,当时是一个小镇。
1.2 工业发展:20世纪初,长春市开始发展工业,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1.3 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市在早期建设阶段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
二、抗战时期2.1 日军侵占:长春市在抗战时期曾经遭受日军侵占,经历了难点的时期。
2.2 抗战胜利:抗战胜利后,长春市逐渐恢复建设,重建工业基地。
2.3 重建努力:长春市在抗战胜利后积极重建,恢复了经济发展。
三、改革开放3.1 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经济改革。
3.2 外资引进:长春市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3.3 科技创新:长春市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了多家科研机构,推动了科技进步。
四、现代化建设4.1 城市规划:长春市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4.2 产业升级:长春市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
4.3 城市建设:长春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建造和设施。
五、未来展望5.1 发展方向:长春市未来将继续发展工业和科技,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5.2 城市建设:长春市将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5.3 国际合作:长春市将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引进。
总结起来,长春市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早期建设、抗战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阶段,如今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努力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初期(1868年-1945年)长春市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1868年。
当时,长春是一个小村庄,名为“长春堡”。
直到1898年,长春才成为一个县城。
在此期间,长春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种植粮食、棉花等农作物。
二、工业起步(1945年-1978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长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当时,长春市的重点产业是机械创造、汽车创造和农机创造。
长春市的工业基础逐渐增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投入。
三、改革开放(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时期,长春市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兴起。
长春市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四、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规划得到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长春市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特色产业发展长春市以汽车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长春市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汽车创造企业,如一汽集团、长安汽车等。
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春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也在长春市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材。
六、城市建设长春市注重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城市规划合理,绿化覆盖率高,公园和休闲设施丰富。
长春市也加强了城市交通建设,建设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便市民出行。
七、文化和旅游长春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长春电影节也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节。
长春市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长春文庙、长春净月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生活指南北城长春】长春历史

长春历史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
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然茶啊冲历史早于喜都数千载,实则后人混为一谈。
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
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
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
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
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
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
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
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
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
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
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
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市以来,长春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以下是长春市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建市初期(1949年-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长春市开始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同时,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工业化进程(1960年-1979年):在这一时期,长春市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汽车制造业成为了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建立了一系列的汽车工厂和配套产业。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为长春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3. 经济改革开放(1980年-1999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长春市开始吸引国内外投资,引进了一些外资企业。
外资的引入促进了长春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这一时期,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新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相继建成。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
长春市成立了一些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人才。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长春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5. 城市建设与改善(2000年至今):长春市注重城市建设和改善,加强了交通、教育、医疗和环境等方面的投资。
城市交通得到了改善,新的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教育和医疗设施也得到了扩充和提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长春市还加大了环保力度,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春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为长春市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沿革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07年的后梁时期,当时的长春是一个小镇。
后来,长春成为辽宁省的一个县城,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长春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成为吉林省省会,并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城市。
长春市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吉林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
长春市的汽车产量一直居中国东北地区首位。
除了汽车制造业,长春市还发展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长春市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
三、城市建设长春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市区内有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
长春市的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
市区内的道路宽阔平整,绿化带和公园遍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教育和科技长春市拥有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
市内有许多高等学府,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这些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长春市还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些机构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五、文化和旅游长春市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艺术。
市内有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
长春市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六、环境保护长春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市内的工业企业都配备了污染治理设施,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长春市还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市区内的绿化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七、社会事业长春市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历史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清朝时,长春是一个小村庄,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长春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
二、建设与发展20世纪初,长春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这一时期,长春市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工厂和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机车车辆厂等。
这些工厂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长春市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长春市建立了一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的到来为长春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业转型与创新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长春市开始进行工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长春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长春市成立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长春市还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长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居住区和公共设施。
长春市的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开放与合作近年来,长春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长春市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合作为长春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长春市还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长春市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在经贸、科技、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长春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长春市将继续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长春市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春市还将注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长春市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长春市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历史经济
吉林省地形地貌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
分为四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吉林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8条,主要大河是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较大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月亮湖、大布苏泡、查干湖、波罗泡。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月均温约-18℃,7月均温20℃。
全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全省平均400~900毫米。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2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456.46万千瓦,理论发电能力为399.86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为500.81万千瓦,发电量为129.15亿千瓦时,耕地面积399.9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3% 。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4% 。
森林覆盖率为38.8% 。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1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
林业资源丰富,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臭松、樟子松、油松、赤松、水曲柳、柞树、椴树、榆树、白桦、色树、枫桦、山杨、胡桃楸等树种。
吉林有72种矿产。
油母页岩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列全国第一;石油居全国第八;镍居全国第三;钼储量占全国20%,居第二;金居全国第四位;冰洲石储量占全国的32%,列全国第二位;镓储量占全国的22%,居第二位;铼储量居全国第三;伴生硫储量居全国第二;石墨居全国第四。
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小麦、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烟草;主要特产有人参和其他中草药。
1984年,木材产量为633.4万立方米。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有1100多种;野生植物2700余种。
特产有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吉林省有各种鱼类105种,珍贵鱼类有七鳃鳗、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石川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茴鱼、池沼公鱼、狗鱼、滩头急和江鳕等。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汉、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
吉林东南部和辽东同属于华夏族传统聚居地。
燕国、秦朝、两汉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
约7000-4000年前(周)活动在长春平原到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一度建立早期肃慎王国。
肃慎人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
吉林地区很早就纳入中国地方建制了,在汉朝就已经设置郡县,唐朝平定室韦、勿吉后占据了外东北大部分,属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唐代时的粟末靺鞨建渤海国,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
辽朝时属上京道,宋代时又属金朝(女真)。
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
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
至926年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
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
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
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
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
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
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
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
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
清初,自1653年设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