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合集下载

论语对人生的启示

论语对人生的启示

论语对人生的启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记录,它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它对人生有着众多的启示,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格完善的人,然后才能照顾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

2. 求知与学习:《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谦虚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并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3. 孝道和仁爱:孔子强调了家庭中的孝道和社会中的仁爱。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孝道和仁爱的论述,它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孝顺父母和对他人的关怀和善良,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4. 诚实守信和正直:《论语》强调诚实守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它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真实和正直的态度,不做虚假和不诚实的事情。

诚实、守信和正直的品质是一个人的基础,也是他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5. 务实和实践:《论语》强调了务实和实践的重要性。

它认为一个人应该脚踏实地,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和虚幻。

只有实际行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总之,《论语》对人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强调了个人修养、学习、孝道、诚实守信和务实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想和智慧之源,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孔子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

孔子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

孔子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孔子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孔子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论语读后感2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孔子论语》读后感

《孔子论语》读后感

《孔子论语》读后感《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有幸能够深入研读这部经典著作,从中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被《孔子论语》中的思想深深吸引。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孔子论语》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给人以启迪和启示。

其次,我对《孔子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也颇有感触。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他还提倡“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这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我在阅读《孔子论语》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和修正。

他还提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张虚怀若谷,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这种谦逊和谨慎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警醒。

总的来说,读完《孔子论语》,我深感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是不可替代的。

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孔子论语》,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愿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人。

跟孔子学做人----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跟孔子学做人----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褚树青多次对员工们讲:“无论任 何人,只要进了图书馆,在知识面前都 享有同等权利,不得有高低贵贱之分”。 还在老图书馆时, 就经常有乞丐和拾荒 者进馆看书。褚树青不仅亲自接待,并 鼓励他们常来:“看书学习是每个人的 权利,如果你们每天能抽时间来看上一 会书,那该有多好啊。”经过观察,褚 树青发现,乞丐和拾荒者最喜欢阅读的 是《参考消息》,他便特意多订了几份, 以方便他们阅读。

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 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其五,孔子的其他建议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 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 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 就不要怕改正。
•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好,住得好,勤 奋做事少承诺,按照高尚的道德规范来 要求自己,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
幸福之际在于简
作者 麦家
• • 我曾养过两只狗。 一只是朋友送的,德牧,名门血统,姿态 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 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的, 它除了精肉细骨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 到后来甚至连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都懒得 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 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 了它深彻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 其二,做人要正直磊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 生也幸而免。
• 一个人因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够生 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 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日前,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 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 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随便进入阅 读。有读者对此不满意,向馆长褚(chǔ) 树青投诉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 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 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 选择离开。”

论语读后感古训启智引领人生之道

论语读后感古训启智引领人生之道

论语读后感古训启智引领人生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化原则。

作为一名读者,我对论语的阅读给予了我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通过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古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古训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可贵的后果引领着人们的人生道路。

首先,论语中的古训让我意识到道德与人生成功的紧密联系。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使我明白,要想成功地引领人生,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自我约束、奉献社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论语中的古训使我产生了对教育的新认识。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特点,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教育。

这种思想使我明白,教育不应该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每个人实现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华。

另外,论语中的古训也让我认识到仁爱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古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让我意识到,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将关心、尊重和爱护他人作为基本准则,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论语中的古训还教会了我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一系列处世原则。

这些经典语录告诉我,做人要诚实、正直、宽容,要以道德准则为指导。

只有通过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赢得一份内心的洁净和坦然。

通过对论语的阅读和思考,我领悟到了古训的深层次含义,悟出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道理。

论语中的古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更是一面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明镜。

孔子《论语》给人生的启示

孔子《论语》给人生的启示

SHANGHAI ENTERPRISENovember 2018孔子《论语》给人生的启示■张坤/文孔子的《论语》不仅是一部谈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著作,还是一部谈人生理想与人生智慧的著作。

每每读来都给人以莫大的启示。

对于人生的规划,老年之后的孔子对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所说的话,其大概意思是:我十五岁时有了明确的学习志向;三十岁时略有建树;四十岁时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一切基本已成定局,天命所归;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觉得是一样的耳顺;七十岁时道德修养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学”,年轻时要立下远大的志向。

孔子明确地说自己到了十五岁才有了明确的学习志向,也就是说他真正立志的时间是在十五岁。

事实上,人也只有达到十五岁这个年龄阶段才能有资格立志,因为这个时候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己本身才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现在我看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都是在褒扬早立志,好像自幼就有远大志向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因此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就经常会出这样一道题:我的志向。

而学生们经常会写一些诸如“我立志做一名科学家”之类的东西。

说句不好听的,这全是些儿戏的废话。

你说一个小学生连心智都还没怎么发育,他能懂什么叫做立志吗?他知道什么叫科学家吗?“三十而立”,人到30岁之前要把握好人生方向。

孔子这么有能力的人到了三十岁才略有建树。

但事实上孔子所谓的建树就是为自己的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已,孔子三十岁以前那些经历都只是一些理论以及尝试性的实践,只有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他一生的事业。

也就是说,孔子到了二十九岁才找到事业发展的方向,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还有点迷糊甚至很困惑。

孔子说人“三十而立”,这句话到现在还很具有普遍性。

试想,我们读完大学都二十几了,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积累一些经验,真正的事业起步都在三十开始(而大多数人三十岁前都结婚了,所以说先成家后立业是社会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吴智慧班级:文院3班学号:2013013333
孔子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都会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在此就只立足于论语当中的天命问题。

通过学习孔子论语,我对天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到了何为天命。

“天命”在《论语》①出现将近三十次,单言“天”字也有十八次,其中孔子自言十二次。

天可分为有无意志两方面。

当天具有无意识,纯客观的意味时,有以下两种含义:
1.天代表自然界、宇宙、客观世界。

2.天命即客观规律,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孔子一方面在困惑时在寻求天命的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表现对天命的不信任。

我从孔子那里学会了如何对待天命。

孔子对待天命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第一,对其中的客观的必然因素,孔子认为要尊重天命、认识天命,即“畏天命”和“知天命”。

(这使我知道“存而不论”)
孔子的“畏”,不是认为人的渺小,相反是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

由此,孔子强调对天命的认识,即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治理,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里的知命、知礼、知言,采用逻辑的逆向推演方式是知人,行伦理,认识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

孔子再一次强调把握、利用天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天命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天命和理解天命,掌握天命的态度和方法。

也就是说,在孔子的天命观领域内,天命不是不可认识的,神秘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去认知和把握。

第二,对待世界中的偶然因素,强调尽可能的调动人的主体地位。

孔子对天命不信任,但却承认各种不可抵抗、不可预测的偶然性。

对于一意外发生的偶然性,孔子的态度是这样的:
鲁域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急行。

左右曰:“久已。

”孔子曰:“恶其久也”(《论衡.幸偶》)
孔子过油坍塌危险的城门,疾行而过,怕遭遇不幸,而不怀有侥幸心理。

孔子对危险的事情总是谨慎对待,绝不莽撞行事。

孟子的解释是:“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孟子》④)孔子认为,正因为偶然性难以预测,所以才应该时时防备,把不幸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假设孔子信奉的是绝对化的人格天命,这样的小心谨慎就难以说通。

“闵子待测,圁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行行“指刚强之貌,子路性格强硬、亢直、鲁莽、不合时宜。

所以孔子说:“道直时邪,自然速祸也”估计子路会不得好死,后来果然言中。

子路不久就遭遇意外而杀死。

因此,在对待偶然性上,孔子仍然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能动性,人既可以把握利用天命的客观必然性,又可以认识其中的偶然性,并及时做好准备。

第三.天命中“人”的位置(这使我知道“人定胜天”)
孔子对天命是不信任的。

认为世界时可以只掌握的,命运是可以把握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孔子十分看中人的位置。

樊迟问之。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季路问事鬼神。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在人神人鬼的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敬鬼更重要。

这一思想无意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顺因西周末年的思想潮流,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孔子对人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赋予人贵于万物的主体地位。

不相信任何奇迹和神灵,认为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具有认识、驾驭、征服自然的能力。

这些思想显示出人在天人关系的中主体地位的提升,闪耀着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光辉,蕴藏着“人定胜天”的精神因素。

另一方面,孔子在困顿无助的时候,他所极力否认人格的天,却成为他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和“死守善道”的力量源泉。

因而,孔子在信天命和怀疑天命中摇摆,这种摇摆虽然使孔子的“事人”思想不能表达的淋漓酣畅,但是却修正他对“天命”的看法。

存而不论,命由己定,相由心生,人定胜天。

从论语孔子中学到的人生智慧,会使我受用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