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 测试卷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天气最可能是()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3.图示大气现象()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2023·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

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

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

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

据此完成4~6题。

4.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5.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反气旋B.冷锋、气旋C.暖锋、反气旋D.暖锋、气旋6.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A.7日20:00 B.8日20:00C.9日20:00 D.10日20:00[2023·枣庄月考]下图为赣南山地某测风塔所在风场50 m高度逐月风速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决定赣南山区8、9月风速特点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8.该区域各季节风速均较大,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春季,有强对流天气B.夏季,常受台风影响C.秋季,树叶凋零,阻力小D.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2023·皖南联考]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面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N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时期()A.上海受副高控制,干燥少雨B.成都受低压槽控制,阴雨连绵C.青岛受风暴潮影响,风急浪高D.新潟受偏北风影响,降水较多10.图中N省大气要素变化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A.由北向南气温下降B.由北向南气压下降C.由北向南风速先减小后增大D.由北向南云量增多二、综合题11.[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对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A.A层B.B层C.C层D.B和C层3.图中A层主要的干脆热源是( )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反射1题,B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C层中的电离层。

第2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应图中A层。

第3题,图中A层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干脆热源是地面辐射,干脆吸取的太阳辐射很少。

2.A3.C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单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更图,完成第4~6题。

4.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上升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5.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A.10°~20°B.40°~60°C.30°~40°D.70°~90°6.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D项正确。

第5题,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从图中可以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冬季气温最高,B项正确。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阅读上述文字,完成以下三题。

1.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①退耕还林①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①跨流域调水①退田还湖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2.以①为中心的环流圈()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下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洋中高纬洋流系统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A.发展节能工业B.扩大水稻播种面积C.跨流域调水D.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2015年6月,太原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雨量大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①调节地表径流①调节水汽输送①减少地下径流①增加地表下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D.我国内流区域没有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干洁空气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对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氧气,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B.a——氮气,汲取紫外线,爱护地球生命C.b——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D.b——氮气,汲取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2.下列关于大气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能汲取紫外线,臭氧层有“地球生命的爱护伞”之称B.氮气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供应了原料C.二氧化碳汲取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D.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阅读下列漫画,完成下面两题。

3.漫画说明白( )A.人类活动破坏了对流层B.人类活动破坏了高层大气C.人类活动破坏了平流层D.人类活动破坏了臭氧层4.臭氧层正在不断变薄的人为缘由是( )A.太阳能的利用B.制冷工业的发展C.电力工业的发展D.煤炭的运用中国新闻网2024年5月25日18:27:15消息:全球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20年呈小幅下降趋势。

卷云,属于高云,云底一般在4 500米至10 000米。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图中表示卷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6.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可以使图中的 ( )A.②增加B.③增加C.④减弱D.⑤减弱7.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更的主要动力是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在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状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递减率大约为0.6℃/100m。

但在肯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时近地面大气较稳定,近地面的污染物不易扩散。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大气物理状态垂直分布状况,近地面肯定高度范围内出现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抚仙湖太阳观测站(24°N,103°E)位于云贵高原的抚仙湖畔,海拔1720米.下图为抚仙湖太阳观测站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抚仙湖站观测太阳的有利条件有()①白天湖泊有效吸收热量,大气较稳定②夜间湖边空气清洁,大气能见度较高③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④位于湖畔,海拔较高,观测视野开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某同学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26日11:40—14:42在抚仙湖站观测到日偏食,并对其进行了完整且准确的记录,该记录是()A.A B.B C.C D.D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瑰宝.很多成语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3.成语“吴牛喘月”原指江淮地区多炎暑,水牛见到月亮误以为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与“吴牛喘月”相关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4.成语“巴山夜雨”源于唐朝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 如图中可以反映“巴山夜雨”成因的是()A.B.C.D.跨年寒潮拉开了2019年的帷幕,这次“霸王级”寒潮驱动大量冷空气南下,寒潮带来大风、降温等恶劣天气.读中央电视台发布的2018年12月26日的“局部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5.图示四个城市中,风力最大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北京——地转偏向力最大B.呼和浩特——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C.济南——摩擦力最小D.郑州——等压线最密集6.该日,郑州市某校操场上国旗的飘扬方向为()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7.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C.西风带控制地区D.季风控制地区8.读下图,上海与洛杉矶夏季降水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9.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B.②C.③D.④10.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CO2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11.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②C.④<②D.④>③13.此季节( )①我国北方河流易发生凌汛②我国南方地区多雷雨天气③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灾害多发④我国台湾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5.产生乙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 )①多云雨天气②位于山地的南坡③位于阴坡④位于向阳坡A.①B.②C.③D.④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发源地海拔5200米,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读“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6.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快,上升气流多,水汽不易凝结成雨17.拉萨河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农耕区,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7月发展种植业有利的气候条件是()①高温多雨,水热充足②昼晴夜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③光照充足,有机物质积累多④夜晚气温低,农作物易受冻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对拉萨7月多夜雨的影响的判断,正确的是()A.拉萨河径流量日变化增大B.旅行者会感觉更加舒适C.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减少D.提高夜晚行车安全系数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差异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海拔山谷上空的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表示谷风的是A.A B.B C.C D.D20.山谷风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是A.山风能提高坡面温度,使植被发芽、开花和结果提早B.山风能向坡面输送水汽,增加降水量,利于农作物生长C.山谷风使谷底平原不易受到霜冻影响,农业产量稳定D.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气温日较差,有利于提高作物质量下图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2.下列关于Ⅱ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该层中的O3可吸收紫外线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下表中序号①至⑥为我国六座城市.据此回答下面三题.23.⑥→⑤→④城市1月均温的变化体现了(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4.①②③均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影响它们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25.与④⑤⑥相对应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成都、武汉、杭州B.石家庄、合肥、香港C.郑州、西安、兰州D.长沙、郑州、广州二、综合题26.读“亚洲1月和7月气压和风向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1月,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此时亚洲东部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性质是______.(2)7月,南亚盛行______风,其成因是______,在其影响下,南亚地区______.(3)7月,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__时针流动,此时对从波斯湾回国的中国油轮的航行影响是______(单选)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C、逆风顺水D、顺风逆水27.读“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图1)和“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图2). 完成下列问题.(1)左图1中a、b、c、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______,图示气压场在______半球(填“南”或“北”).(2)图2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其风向是______.(3)图2中A、D两处相比,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4)图2中①多阴雨天气、②多晴朗天气,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海平面气压分布.(1)就气流状况而言,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天气系统及位置关系.(2)推测北京市近期天气将要发生的变化.(3)对比分析E、F两地风的差异.29.下图为“某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丙地气压值的范围可能是___________.(2)图示时间最有可能是_____(1月、7月),此时全球大陆等温线弯曲情况是_________. (3)说出甲地此时的风向,比较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4)假如虚线C处代表的天气系统以50千米/时的速度向郑州方向移动,试描述郑州未来24小时的天气变化.30.读图,回答问题(1)该锋面是_______锋,判断根据是___________.(2)锋面过境时,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锋面过境后,城市的天气状况又如何?__________________.(3)请举一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例子.参考答案1.B 2.A 3.D 4.C 5.B 6.D 7.A 8.C 9.A 10.C 11.D 12.D 13.B 14.D 15.C 16.C 17.B 18.B 19.A 20.D 21.B 22.C 23.A 24.C 25.B26.亚洲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寒冷干燥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高温多雨逆时针B27.d北C东南风A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②白天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还给地面的热量较少,气温低28.(1)反气旋;气旋;反气旋位于气旋西北.(2)北京天气将由晴转阴;伴有降水和大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3)E地为偏北风,寒冷干燥,风速(或风力)较大;F地为偏南风,温暖湿润,风速(或风力)较小.29.(1)1 000~1 005hPa或1 010~1 015hPa.(2)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3)甲地为东北风.乙地风力大于甲地.因为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4)先出现阴天、雨雪,风力加大(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之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30.(1)冷锋冷空气主动前进(2)大风降温,多雨;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3)冬春季节我国北方的寒潮以及沙尘天气往往是受到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的.。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5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5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训练5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图1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1960—2021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图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①B.深秋时节北方经常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③强C.地面的直接热源是②D.新疆瓜果颜色特别鲜艳的主要原因是④相对较强(2023·浙江嘉兴期末)冬季,东北的商场、菜场等门口总会挂着厚重的帘子,厚重的门帘总会大幅度飘向一侧。

下图为门帘飘动的照片。

据此完成3~4题。

3.此生活现象所体现的地理原理是()A.逆温现象B.阳伞效应C.热力环流D.保温作用4.下列表示门两侧气压与气流,正确的是()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时的照片,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

据此完成5~6题。

5.飞机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大气层中的某一层,对该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6.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A.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D.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022·浙江嘉兴期末)甲、乙分别位于高原和平原,丙位于乙上空,甲与丙同高度、同纬度。

据此完成7~8题。

7.丙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吸收太阳辐射少B.吸收大气逆辐射少C.吸收地面辐射少D.大气削弱作用弱8.甲地出产的蔬菜品质较好,是因为()①光照充足②土壤肥沃③热量丰富④日温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读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陆地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海洋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M地风向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1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B.12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C.1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D.12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10.海水温度有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情况下()A.南部温度高于北部B.正午温度高于夜晚C.1月温度高于7月D.海洋边缘高于中部在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183天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宇航员平安回到地球家园。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一、选择题1. 冬季,农民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

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2.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3.图中A、B、C、D处于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4.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陆海陆海陆海陆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读城市风示意图如下,回答5~7题。

5.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6.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A.甲 B.乙 C.丙 D.丁7.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A.市区 B.近郊区 C.远郊 D.农村8.右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图中②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9.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字母D代表的气压带、风带为A.副热带高气压带B.中纬西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东北信风带11.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是A.都向南移 B.北半球的向南移,南半球的向北移C.都向北移D.南半球的向南移,北半球的向北移12.从盛行风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oS,o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读下图,完成13~14题。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阶段性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阶段性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阶段性测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读合肥〝城市热岛〞效应表示图(以下图),完成1~2题。

1.热岛效应构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空中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A.西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A解析:合肥市市中心N地气温高气压低,A地气压梯度力应指向N,在北半球受地转倾向力作用下构成西北风。

2.以下图中正确表示N地近空中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答案:A解析:N地气温高,气压低,因此等温面应凸向高处,等压面凸向低处。

读四个地域气压带和风带位置表示图,回答3~4题。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选项是()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答案:C解析:依据图中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向可以判别出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因此它们自南向北的排序为④③①②。

4.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风带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平和湿润B.气压带M和风带b交替控制构成热带草原气候C.长江中下游地域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有关D.南亚夏季风的构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但并非全部多雨,更非平和湿润;气压带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b为西风带,它们交替控制构成地中海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域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而构成的,与气压带M有关;南亚夏季的西南风是南半球的西北信风c北移后偏转而成。

以下图为西藏怒江流域1971~2021年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向图(细线为历年值,点线为多年平均值,粗线为变化趋向值),读图,完成5~6题。

5.由图可知西藏怒江流域()A.1971~2021年年降水量逐年添加B.1971~2021年年平均气温呈动摇上升趋向C.1971~2021年年降水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D.2021~2021年年平均气温均大于多年平均值6.西藏怒江流域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向会招致该流域内()A.永世冻土层厚度变薄B.雪线高度下降C.生物量减小D.蒸发量减小答案:6.B7.A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怒江流域1971~2021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向,但并非逐年添加;在该时段内,年平均气温呈动摇上升的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3题。

1.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B.②变小
C.①变大D.④变大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小,③变小
C.③变大,④变大D.⑤变小,④变大
3.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大,③变小
C.⑤变大,④变大D.②变大,④变小
1.A 2.C 3.D[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

因此温度相对较低。

选择项中只有A项叙述正确。

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

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

据此完成4~6题。

4.左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B.Ⅱ
C.Ⅲ D .Ⅳ
5.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
4.A 5.D 6.B[第4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研究表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

第5题,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

第6题,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所以夏季来自于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7~9题。

7.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
8.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B.11~15时
C.15~18时D.20~24时
9.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B.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C.旗云上扬对流弱D.旗云平飘风力弱
7.B 8.B 9.A[第7题,冰雪的反射率强,所以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了,不能使峰顶直接升温,故排除A、C项;裸露岩石的反射率小,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使峰顶增温,又因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故排除D项,所以选择B项。

第8题,因为旗云是对流性积云,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而一般午后14时左右地表温度最高。

第9题,因珠峰的海拔高,其受高空西风影响明显,若旗云上扬,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若旗云平飘,表明对流运动弱,风力大,不利于登山;又因在7 000 m高度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 000 m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所以在旗云上扬时,地表温度较高,风力小,利于登山,故选A。

] 下图为某地区2018年12月1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前期,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雪,融雪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

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时( )
A.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
B.②地气压大于③地
C.③地正值阴雨天气
D.④地云量大,气温低
11.此时,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逆温现象的存在②近地面空气湿度大③东南风风力小④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A 11.D[第10题,由等压线可知①地分布稀疏,受弱偏南风影响;②地气压小于③地,④地盛行东北风,云量小。

第11题,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是有逆温现象的存在,近地面空气湿度大,东南风风力小,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
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

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

第(2)题,结合夏半年陆地、湖泊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

第(3)题,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冬季。

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

(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

下垫面沥青道路混凝土砖石
吸收率0.9~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黑土土壤沙漠草水
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图甲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图乙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和材料二中曲线分析,下垫面吸收率与小区温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2)题,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风速越大,温升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弱,反之越强。

第(3)题,通过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城市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从下垫面铺设、通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

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

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

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设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