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区供配电设计要点
中小学建筑电气设计的几个细节

中小学建筑电气设计的几个细节中小学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学的建筑电气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小学建筑的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下面就几个重要的细节来说一下。
第一、合理的照明设计。
在中小学的建筑中,照明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保障学生的视力健康。
在照明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灯光亮度应适中,保证不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健康。
二是灯的位置应该方便调节。
三是要考虑到各个角落都要有照明,避免出现盲区。
第二、有效的插座布局。
现在人们的电器用的越来越多,所以插座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小学的建筑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室内布局和需求来确定插座的数量、类型以及布置位置。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身高来布置,确保孩子能够轻松的使用。
第三、防雷措施。
在建筑中,除了平时的使用外,不可忽略的是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在雷电频繁的地区,中小学建筑的防雷措施是必须的。
防雷技术的应用可以防止电器受到雷电的损坏,也可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在防雷措施中,应该注意到敏感区域(如计算机房)和非敏感区域的差异,同时不同材质和结构的建筑对于防雷也有不同的要求。
第四、建筑安全用电。
在中小学的建筑中,保证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是电气工程设计的重要目标。
常常发生的电气设备接触不良、绝缘破损、线路泄漏、漏电等故障,极易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电气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危及人员安全的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安全用电。
总之,中小学建筑电气设计的细节非常之多,包括照明、插座布局、防雷和建筑安全用电等。
设计者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需求,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人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现代化、智能化的中小学建筑。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细节之外,中小学建筑电气设计还需要考虑校园安全和节能环保问题。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详细说明一下。
一、校园安全问题在校园中避免电气危险需要从源头上预防。
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布置电线管道为避免人员误触而造成危险,应将电线缆放置在相对隐蔽的地方,并在接口处添加橱窗、安全栅栏等设置。
中小学校建筑电气设计要求

中小学校建筑电气设计要求1、中小学校应设置安全的供电设施和线路。
2、中小学校的供、配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小学校内建筑的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应设总配电装置和总电能计量装置。
总配电装置的位置宜深入或接近负荷中心,且便于进出线。
(2)中小学校内建筑的电梯、水泵、风机、空调等设备应设电能计量装置并采取节电措施。
(3)各幢建筑的电源引入处应设置电源总切断装置和可靠的接地装置,各楼层应分别设置电源切断装置。
(4)中小学校的建筑应预留配电系统的竖向贯通井道及配电设备位置。
(5)室内线路应采用暗线敷设。
(6)配电系统支路的划分应符合以下原则:1)教学用房和非教学用房的照明线路应分设不同支路;2)门厅、走道、楼梯照明线路应设置单独支路;3)教室内电源插座与照明用电应分设不同支路;4)空调用电应设专用线路。
(7)教学用房照明线路支路的控制范围不宜过大,以2个~3个教室为宜。
(8)门厅、走道、楼梯照明线路宜集中控制。
(9)采用视听教学器材的教学用房,照明灯具宜分组控制。
3、学校建筑应设置人工照明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疏散走道及楼梯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具及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2)教室黑板应设专用黑板照明灯具,其最低维持平均照度应为500lx,黑板面上的照度最低均匀度宜为0.7。
黑板灯具不得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直接眩光。
(3)教室应采用高效率灯具,不得采用裸灯。
灯具悬挂高度距桌面的距离不应低于1.70m。
灯管应采用长轴垂直于黑板的方向布置。
(4)坡地面或阶梯地面的合班教室,前排灯不应遮挡后排学生视线,并不应产生直接眩光。
4、教室照明光源宜采用显色指数Ra大于80的细管径稀土三基色荧光灯。
对识别颜色有较高要求的教室,宜采用显色指数Ra大于90的高显色性光源;有条件的学校,教室宜选用无眩光灯具。
5、中小学校照明在计算照度时,维护系数宜取0.8。
6、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电源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教室的前后墙应各设置一组电源插座;每组电源插座均应为220V二孔、三孔安全型插座。
教学楼配电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学楼的用电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保证教学楼的正常运行,提高用电安全,降低能源消耗,本方案针对教学楼配电系统进行设计。
二、设计原则1. 安全可靠:确保配电系统在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下均能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2. 经济合理: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配电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3. 先进适用:采用先进的配电技术和设备,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4. 灵活可靠:配电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以满足未来用电需求。
三、配电系统设计1. 电源进线教学楼电源进线采用高压电缆,从当地变电站引入。
电缆截面按最大负荷计算,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2. 变电所设计在教学楼内设置一座变电所,负责教学楼内所有用电设备的供电。
变电所采用以下设计:(1)变压器:选用干式变压器,容量根据教学楼最大负荷计算,并留有适当的余量。
(2)高压配电柜:采用固定式高压配电柜,按照国家标准配置。
(3)低压配电柜:采用固定式低压配电柜,按照国家标准配置。
3.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1)配电方式:采用单母线分段供电方式,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三个供电区域。
(2)配电线路:采用铜芯电缆,按照国家标准配置。
(3)配电箱:采用固定式配电箱,按照国家标准配置。
4. 用电设备配电设计(1)照明:采用分区照明,根据不同区域的照明需求进行设计。
(2)插座:采用分区插座,满足教学、办公和生活等不同区域的用电需求。
(3)动力设备:采用分区动力设备,如电梯、空调等。
四、电气设备选型1. 变压器:选用国内知名品牌,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2. 高低压配电柜:选用国内知名品牌,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可靠性。
3. 配电线路:选用国内知名品牌,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4. 配电箱:选用国内知名品牌,结构合理,便于维护。
五、结论本教学楼配电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安全、经济、先进和适用等因素,确保了教学楼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学校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

学校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保障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及生活用电需求,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供电方案设计
学校供电系统的供电来源应该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和周围供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如能接入市区供电网,则推荐接入市区220V电网。
如果无法接入市区电网,则应考虑建设学校自有的小型煤电站或太阳能发电站等,以保障学校的日常供电需求。
同时,为了防范电力事故的发生,需增设应急发电机组。
二、配电系统设计
1. 主配电室的设计:负责学校供电的整体控制和调度,主要将来自总配电室的电力能量转输到各用电系统。
2. 分配配电室的设计:设计在各用电系统或各栋楼内,如教学楼、宿舍楼等,接受主配电室分配的电能,分别供应到终端。
3. 单位配电室的设计:为各个单位提供本单位用电的配电室,可根据该单位所在的楼层和用电负荷等情况,设计相应的策略。
三、用电系统设计
1. 电力用电设施的设计:包括教学楼用电、宿舍楼用电、办公楼用电、实验室用电等,需要根据各种用电设施的特点来做出合理设计,确保其安全可靠,满足日常教学及生活用电需求。
2. 安全设施的设计:包括电气保护设备、隔离开关、接地装置、过载保护器等安全设备的选择和布置,以确保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安
全性。
3. 用电系统的管理和监控:采用现代化的用电监控系统和智能
化设备,例如智能电表、温度监控、烟雾探测器、气体泄漏监测器等,以实现电力设施的远程监控,提高用电安全性。
以上是学校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可根据学校
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总体来说,本方案以安全、可靠、经济、环保为指导思想,提高学校供配电系统的性能、降低学校的用电成本。
浅谈教育建筑电气的配电设计要点

浅谈教育建筑电气的配电设计要点由于学校建筑有其鲜明的特色,在学校建筑的电气强电设计过程中,在普通民用建筑的设计基础上整理了学校建筑电气设计所涉及的规范,从在施工图的强电设计中总结归纳了一些学校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对学校的负荷分级,供配电设计照明等内容进行总结。
标签:学校建筑;建筑电气;配电设计引言: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学校建筑的建设。
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是建筑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的日常活动场所,教育建筑的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技术性与安全性并存,实用性与经济性同在。
1、供配电系统设计根据《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4.2条规定教育建筑的用电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对人身安全和经济损失上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教学楼以及学生宿舍的主要通道照明为二级负荷,乙、丙级体育场馆的主席台、贵宾室、与比赛有关的用法、观众席及主要通道照明等负荷为二级负荷。
大型以上的会堂主要通道照明,乙等会堂舞台设备为二级负荷,特大会堂主要通道照明为一级负荷。
厨房主要设备用电,冷酷,主要操作间,备餐间照明为二级负荷。
除此以外,一二类高层的建筑,主要通道照明、值班照明、计算机系统用电、客梯、排水泵、生活水泵分属一二级负荷。
教育建筑中的消防负荷分级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根据《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 4.3.1,对于教育建筑内用电设备的总容量大于250kW时,宜采用10kV及以上的电压供电,当用电设备总容量低于250kW时,宜采用0.4kV电压供电。
低压供电的教育建筑的各栋单体宜在楼内设有配电间,配电间应配锁,避免设在学生容易触摸到的地方。
配电间可设在值班室、传达室等用房内。
由市电引入的低压电源线路,在总电源箱(柜)的受电端设置具有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开关,各楼层分别设置电源切断装置。
在对于高压供电的场所,附设在教育建筑内的变电所,变配电所避免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且不应与教室、宿舍相贴邻,避免与教室、实验室共用室内走道。
小学教学楼水电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益完善。
为了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计划新建一栋教学楼。
为了确保教学楼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水电设计方案。
二、设计原则1. 安全可靠:确保水电设施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节能环保:采用节能环保的水电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3. 合理布局:合理规划水电线路,方便使用和维护。
4. 智能化:实现水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三、设计内容1. 供电系统(1)供电电源:教学楼采用市电供电,电源电压为220V/50Hz。
(2)配电室:在教学楼的一层设置配电室,配备足够容量的配电柜,确保教学楼内各用电设备的供电。
(3)线路布置:采用暗敷线路,确保线路安全、美观。
2. 水系统(1)给水系统:采用市政自来水作为水源,确保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排水系统:设置室内排水管道,接入室外雨水、污水管道。
(3)消防系统:配备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确保教学楼内消防安全。
3. 照明系统(1)照明方式:采用高效节能的LED灯具,确保照明效果。
(2)照明布局:根据教室、走廊、卫生间等不同区域,合理设置照明灯具。
4. 暖通空调系统(1)空调系统: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确保教学楼内温度适宜。
(2)通风系统:设置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四、设计实施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工程质量。
2. 采用优质水电材料,确保水电设施的安全、可靠。
3.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 完成水电设施验收,确保教学楼水电系统正常运行。
五、后期维护1. 建立水电设施维护制度,定期检查、保养。
2. 培训专业维修人员,提高维修技能。
3. 设立维修基金,确保水电设施的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设计,本教学楼水电系统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探析中小学校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

248YAN JIUJIAN SHE探析中小学校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Tan xi zhong xiao xue xiao jian zhu de dian qi she ji yao dian陈向华“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本文通过某中小学建筑电气设计的实例,结合教育建筑电气设计相关规范,分析探讨该项目电气系统中供配电、负荷计算及设备容量选择、照明灯具选用及其与供配电系统相关的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设计问题。
一、项目概况本项目设计包括小学校区和中学校区,每个校区分别包含4栋教学楼,一栋食堂/体育馆,一栋综合楼,各栋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连接,局部设置1层地下室。
中学部及小学部建筑均属于多层公共建筑。
本工程建筑层数为5层,小学部建筑高度为21.65m,中学部建筑高度为22.4。
地下停车库停车总数为234台。
本工程配电总装机容量为2860KVA,分别在中学部一层设置配电房,内含2台630KVA 室内干变,在小学部地下一层设置配电房,内含2台800KVA 室内干变,供相应校区内教学用电、办公用电及消防动力用电。
二、供配电系统设计要点1.负荷分级根据《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0-2013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等相关规定,本项目中厨房设备用电、主要操作间及学生宿舍的通道照明,因其中断供电,将造成学生生活秩序混乱,划分为二级负荷。
另外本项目中消防负荷(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应急照明等)用电、生活水泵、信息机房用电负荷均为二级,其余教学、办公用电均为三级负荷。
2.负荷指标及负荷计算据调研,同类教育建筑由于其所在学校的等级、类别的不同,以及有无空调等因素,其单位面积用电指标相差较大。
本次设计结合《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条文及建设方的设计要求,明确各场所用电量。
供电负荷指标按照本工程的电力规划按单位面积负荷进行计算,主要负荷指标为:公共照明系统2.5W/m 2;办公负荷70W/m 2;教室负荷70W/m 2(含空调负荷);厨房负荷80W/m 2;风雨操场负荷20W/m 2;车库照明负荷2W/m 2。
浅谈中小学校的供配电系统设计

浅谈中小学校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摘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是中小学校电气设计中关键内容之一,必须充分考虑当地供电部门要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及规范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中小学校的供配电系统需要兼具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行费用,为校区提供正常运行的电力支持。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中小学校;电气设计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日益提高。
作为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电气设计方案能够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为各种电器设备的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
当今的很多建筑设计院对于建筑电气设计开展了很多专业上的研究,涉及到其在工程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解决电力供应和合理分配的问题,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需要同时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一定程度的方便性和灵活性,以及具有经济性和良好的扩建可能性。
一、负荷分级及负荷计算1、负荷分级电力负荷可以根据对供电可靠性以及中断供电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的影响或损失程度分类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
中小学校的建筑大多为二类高层,通常最高负荷等级为二级负荷。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功能厅、图书馆、体育馆、宿舍和教学楼的主要通道照明和应急照明为二级负荷,同时弱电机房、生活水泵、电梯和食堂厨房用电也都是二级负荷。
消防负荷在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25L/s时也是二级负荷。
其他都是三级负荷。
2、负荷计算准确的确定各栋建筑单体的总负荷和分项负荷,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确定供配电系统的方式,这就是负荷计算的目的,在供配电系统的方案设计阶段,由于相关资料的缺失,计算负荷通常采用单位面积估算法。
具体的负荷计算公式表示如下:Pjs=ρS/1000,公式中的S—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m2),ρ—负荷密度指标(W/m2),Pjs—有功计算功率(kW)。
供配电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计算负荷采用需要系数法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小学校区供配电设计要点
摘要:近年,全国各地陆续建设了很多功能广泛、设施齐全的中小学校区,其中典型不泛有以教学楼为主,并配以宿舍楼、食堂、办公楼、实验楼、浴室、体育场所等完善的配套设施。
本文以教学楼为侧重点,从供电方式,照明、节能、安全等方面阐述中小学供配电设计的诸多要求。
关键词:校区供电、照明设计、安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country have many functions, facilities are widely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ampus, which is not the typical in teaching build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and matches by the dormitory, dining room, office building, building, bathroom, sports place, perfect supporting facilities. This paper traces the teaching building is, from the power supply mode, lighting, energy saving, safety aspect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for distribution of many of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campus power supply, lighting design, safety.
一、校区供电
1、负荷等级
目前,中小学校区主要还是以多层为主,按照现行有关规范规定,多层教学建筑照明用电均按三级负荷供电,对于应急照明、消防控制室,排烟排风机等消防用电以及为校区服务的安防系统、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实验室等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供电,其中消防设备应采用双回路供电,并设置末端自动互投装置。
2、配电方式
(1)、校区应设置独立的变配电设施。
变配电所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设置,且变配电所应设置在专用管理用房内,并从安全、噪声等方面考虑变配电所的合理位置。
变配电所为独立建筑物时,不应设置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的场所。
(2)、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很多地区满足不了二级负荷用电所需要的双回路电源,此种情况下应设柴油发电机房。
消防设备电源互为备用,以变配电所电源为主电源,柴油发电机为备用电源。
(3)、如果用电规模不大且楼栋分布比较分散,可按照功能分区,即按照教学、办公、实验、配套等区分,设置总分配电间,树干式或放射式实施供电。
单体建筑首层设置总箱,其余楼层设置分配电箱。
对于用电量较大的单体建筑如综合实验楼、计算机信息楼等,宜在建筑底层设置总分配电间,楼层设置总配电箱,每间教室设置分配电箱。
(4)、室外线路应保证安全,维护方便。
二、学校电气照明设计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近视眼的行列,这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学校照明又存在不少问题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以教学楼为例:
1、教室照度不合理,新建学校,教室亮度太高。
而老学校教室灯管老化后,亮度严重下降,但没能得到及时更换。
2、教室内灯具分布不合理,很多教室未按照规范要求合理布置灯具,随意性较大,造成同一教室桌面照度均匀度差〔南、北教室照度差则更大〕。
3、教室照明并没有很好地参照国家标准配置灯具。
安装,维护质量不理想。
4、朝南教室白天太阳光直射学生桌面, 严重影响教室的视觉环境, 等等。
综上所述学校灯光照明存在的问题,归纳于一点,即照度是否合理。
在工
作和学习中,我们能否看清一个物体,或能否辨别物体上的细微部分,都与物体表面的被照程度有关系。
为了表明物体被照明的程度,人们引进了照度的物理量,它表示为物体表面上所得到的光通量跟这个被照射的面积的比值,单位是勒克司。
保持合适的照度,对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好处;在过于强烈或过于阴暗的光线照射下工作学习,对眼睛都是有害的。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学校照明的有关照度标准。
1、照度及密度值
a、各种房间照度
房间或场所参考平面及高度照度标准(lx) UGR Ra
教室课桌面300 19 80
实验室实验桌面300 19 80
美术教室桌面500 19 90
多媒体教室0.75水平面 300 19 80
教室黑板黑板面500 --- 80
b、照明功率密度值
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对应照度值(lx)
现行值目标值
教室、阅览室11 9 300
实验室 11 9 300
美术教室18 15 500
多媒体教室11 9 300
2、合理的照明设计:
(1)、教室应采用蝙蝠式和非对称配光灯具,一般宜采用高效、节能日光灯;布灯原则应采取与学生主视线相平行,并尽可能安装在课桌间的通道上方,且与课桌面的垂直距离不宜于1.70米。
用于晚间学习的教室的平均照度宜较普通教室高一级,且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2)、教室设有固定黑板时,应装设黑板照明,应采用斜照式黑板专用投光灯,选用灯具时应充分考虑照度均匀度及防止直射眩光要求,且黑板上垂直照度不宜低于教室的平均水平照度值。
为使得黑板垂直照度大于水平照度,应尽可能在满足眩光条件下降低黑板灯安装高度,加大黑板灯与黑板得安装距离。
(3)、教室照明的控制应沿平行外窗方向顺序设置开关,黑板照明开关
应单独装设。
走廊照明开关的设置宜在上课后关掉部分灯具。
(4)、为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在桌面上,学校南向教室必须安装窗帘。
建
议学校可配备一只便携式照度计(约人民币300元), 检查教室光照度状态。
以分析室内照度均匀度,同时也可了解灯管长久使用所出现的光衰现象, 做到及时更换灯管。
(5)、学校的一般教室的照明灯具, 都应该使用三基色荧光灯,这不但可
以与普通荧光灯更亮约20%,而且显色指数>80%,学生的视觉疲劳程度会得到改善。
(据报道台湾省学校,已被要求全面使用三基色荧光灯)。
在学校的功能性教室里, 例如,美术教室,幼儿园的活动室、绘画室, 展示室等场合, 则可以安装高显色荧光灯Ra 90~97 ,这种灯的光谱与阳光近似,被照物体非常鲜艳逼真,在这种光照下人眼的疲劳感,也会明显降低。
(6)、在多媒体教学的报告厅、大教室等场所,宜设置供记录用的照明
和非多媒体教室使用的一般照明,且一般照明宜采用调光方式或采用与电视屏幕平行的分组控制方式。
三、安全
1、消防照明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校区建筑为公共建筑,应在疏散走道上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具。
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正上方应采用“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志。
沿疏散走道设置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米以下的墙面上,且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20米;对于袋形走道,不应大于10米;在走道转角区,不应大于1.0米,其指示标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安全标志》GB 13495的有关规定。
2、建筑接地
工程接地形式宜选择为:TN-C-S系统,电源进线处作重复接地。
在建筑内应将下列导电体作总等电位接地:PE、PEN干线;电气装置接地极得接地干线;建筑内的水管、采暖、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条件允许时建筑物金属构件等金属导体;平时不带电并进出建筑的其它金属导体。
所有灯具金属外壳、固定仪器金属外壳均应与配电箱PE端子可靠连接。
语音、计算机教室、网络中心、程控交换中心、监控中心等场所除工作接地外,均应设置安全接地。
应特别注意,当电气装置或电气装置某一部分的接地故障保护不能满足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要求时,应在局部范围内设置辅助等电位接地。
参考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版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版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