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障碍及其临床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嗅觉障碍(嗅觉减退)

嗅觉障碍(嗅觉减退)

嗅觉障碍(嗅觉减退)【病因】(一)发病原因目前暂无相关资料(二)发病机制嗅觉的分子生物学尚不清楚。

鼻黏膜、嗅球、嗅丝神经病变引起嗅觉功能下降或丧失;而中枢神经系统连接部损伤,通常不伴发任何可发觉的嗅觉丧失。

由于胚胎期嗅神经在发生上的异常出现嗅觉的缺失。

偶尔,颞叶病变伴随暂时或阵发性幻嗅。

嗅觉丧失常合并味觉损害,这取决于食物和饮料中易挥发的物质。

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嗅觉损害为暂时性的。

脑膜瘤、转移瘤或前颅凹动脉或额叶的浸润性肿瘤.可压迫嗅球和嗅束导致嗅觉损害。

许多颅前凹的肿瘤以及鞍区、鞍旁的肿瘤侵犯嗅神经,出现嗅觉的减退与消失;额叶的病变如胶质瘤、脑脓肿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均能出现嗅觉的病变;少数情况下,颅内压增高、脑积水、颅脑手术也能产生嗅觉的障碍。

颅脑外伤时,经筛板的嗅神经嗅丝可被撕裂,或嗅球被撕碎(挫伤)。

由于颅前凹颅底的骨折涉及筛板,常出现单侧的嗅觉的丧失,并可出现脑脊液鼻漏;在枕部受力的对冲性脑损伤时,挫伤主要集中在额叶的眶回,正好是双侧嗅神经的所在部位,表现为双侧的嗅觉的丧失,有时是持久性的。

Leigh和Zee(1991)报道在军队医院留观的1000例颅脑外伤病人,其中7.2%的人嗅觉有改变,4.1%嗅觉减退,3.1%部分嗅觉丧失。

72例病人中仅6人恢复嗅觉,12人出现嗅觉倒错。

Friedman和Merritt(1944)研究平民颅脑外伤,发现430人中11人(2.6%)有嗅神经受损,嗅觉缺失均为双侧受累,其中3人为暂时性嗅觉丧失,伤后2周内症状消失。

【症状】1.临床类型临床尚无统一分类标准。

常见类型有:(1)嗅觉减退:嗅觉损害常表现为对嗅气味刺激敏锐性的减退。

(2)嗅觉丧失:后天的严重的嗅觉损害,表现为对嗅气味刺激的反应丧失。

(3)嗅觉缺失:先天的嗅觉缺失,表现为对嗅气味刺激的无反应。

(4)嗅觉倒错:表现为对嗅气味刺激的错位反应,但不伴有嗅觉敏锐性损伤。

(5)幻嗅:不存在客观的嗅气味刺激,患者却嗅到了难以描述的通常为使人不愉快的气味。

嗅觉的检测

嗅觉的检测

嗅觉的检测嗅觉是一个很重要的感觉,与视觉、听觉相比其研究显著滞后。

主要表现在对嗅觉的中枢解剖通路、嗅觉机制、嗅觉障碍机制和治疗了解甚少,缺乏准确行嗅觉功能定性和定量检查的客观方法。

目前对嗅觉可从主观、客观及实验室方法等方面进行检测:(1) 主观测试方法(心理物理测试法) :用含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嗅物质的液体、嗅棒,请患者鉴别,得到相应的资料,对嗅觉功能作出判断。

主要有五味试嗅液检测法(柳端今、孙安纳等研制) 、CCRC 检测法(康涅荻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检测法) 、标准微胶囊嗅觉功能检查(又称美国宾州嗅觉研究中心嗅觉检查法,the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 , UPSIT) ,共40 种微型胶囊,通过刮擦- 吸气来测定嗅敏度,UPSIT 要求双侧鼻孔同时测试。

(2) 客观测试法—嗅性相关电位:①电刺激诱发的嗅性诱发电位:日本学者、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先后用电刺激记录动物的嗅性诱发电位, Ishimaru 等报告了电刺激诱发的人嗅性诱发电位。

②化学气体刺激诱发人的嗅性相关电位( olfac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OERP) :OERP 系由气味剂(odrant s) 刺激嗅黏膜,应用计算机迭加技术,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的特异性脑电位。

1966年Finkenzeller 等用气味剂香草醛(vanillin) 刺激人类嗅黏膜,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了OERP。

这是人类第1 次在自身记录到OERP。

1978 年, Kobal 等研制了一种嗅觉刺激装置,在刺激嗅区黏膜的同时不会引起呼吸区黏膜的温度和体感变化。

1998 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为尔福电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气高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了化学刺激诱发嗅性电位刺激的记录装置。

至于嗅觉诱发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 和脑电地形图( brain electricalactivity mapping ,BEAM) 测试,蒋以亭等研究认为可作为嗅觉客观检查的一种参考依据,但有局限性。

嗅觉失灵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嗅觉失灵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嗅觉失灵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嗅觉失灵,也称为嗅觉障碍,是指个体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受损,无法正常嗅到气味或者气味感知能力减弱。

嗅觉失灵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为嗅觉是人类感官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食的香味,还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危险的气味。

因此,了解嗅觉失灵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嗅觉功能至关重要。

嗅觉失灵的原因:1.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影响气味分子的进入和感知。

2. 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症,会导致鼻腔通道受阻,影响气味分子的传导。

3. 鼻息肉:鼻息肉是一种鼻腔内生长的肿瘤样软组织,会阻碍气味分子的进入。

4. 鼻部外伤:鼻部外伤导致鼻腔结构的变化,影响气味分子的传导。

5.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嗅觉神经的功能。

6.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可能会影响嗅觉功能。

7.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嗅觉功能。

嗅觉失灵的治疗方法:1. 处理潜在的疾病:如果嗅觉失灵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导致的,首先需要治疗这些潜在的疾病,如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手术治疗鼻窦炎或鼻息肉等。

2. 避免药物影响:如果嗅觉失灵与药物有关,需要咨询医生,可能需要更换药物或者调整用药方案。

3. 嗅觉训练:对于一些轻度的嗅觉失灵,可以通过嗅觉训练来帮助恢复嗅觉功能。

嗅觉训练包括让个体嗅到不同的气味并加以辨别,可以通过专业的嗅觉训练师进行指导。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嗅觉失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鼻窦炎手术、鼻息肉切除术等。

5. 嗅觉替代疗法:对于一些无法通过传统治疗手段恢复嗅觉功能的个体,可以尝试嗅觉替代疗法,如使用气味盒子、气味棒等辅助工具来帮助个体感知气味。

总的来说,嗅觉失灵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

对于嗅觉失灵的个体来说,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了解病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嗅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嗅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嗅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嗅觉是人类五大感官之一,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花香、美食的香气,还能够警觉我们周围的危险,如烟雾、漏气等。

然而,许多人会遇到嗅觉丧失或减弱的情况,即嗅觉障碍。

嗅觉障碍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嗅力减退和嗅力丧失。

嗅力减退指的是嗅觉受到了某些影响,导致嗅觉的灵敏度下降;嗅力丧失则是指完全失去了嗅觉感知能力。

嗅觉障碍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如影响食欲、健康状况的监测、家庭安全等,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嗅觉障碍的诊断1. 家庭医生询问如出现嗅觉障碍的情况,个体可以首先就近到家庭医生处进行询问。

家庭医生可以从问诊开始,询问患者的病史及轻重程度、嗅觉障碍的发生时间等内容,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2. 嗅觉测试如患者不清楚嗅觉能力的损伤程度,则需要进行嗅觉测试。

嗅觉测试是指通过呼吸法或物理刺激法对嗅觉感知转导器进行刺激,评估嗅觉灵敏度和正常嗅觉张力与感知。

呼吸法嗅觉测试是传统的嗅觉测试方法,它将气体物质通过呼吸进入鼻子,由嗅觉神经负责转换感觉,最终反应出气体物质引起的嗅觉感受。

物理刺激法嗅觉测试则是利用嗅觉神经末梢的接触受体,让受体感知一些能产生气味的物质而进行测试。

常用的呼吸法嗅觉测试包括嗅识别门槛、嗅阈测定,常用的物理刺激法嗅觉测试包括浓度辨别门槛、品质辨别门槛。

嗅识别门槛是指在持续呼吸流量情况下,测试者能否辨别出一段成分均匀的空气中是否含有某种香味。

嗅阈测定是指在特定香型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香味成分的浓度,在测试者感知香味的最小浓度时,浓度即为其嗅阈。

品质辨别门槛是指在某种基材香型中,逐步改变香味的品质,在测试者可以感知到不同品质变化的最小浓度时,浓度即为其品质辨别门槛。

浓度辨别门槛类似品质辨别门槛,测试者需要从两种相同的香味中辨别出浓度更高的一种。

3. 医生检查嗅觉障碍也可能是其他一些问题的症状,因此患者在出现嗅觉障碍的情况下需要到医生处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

医生通过查看MRI、CT扫描结果,对是否存在嗅觉神经损伤进行初步的判断;通过让患者尝试各种不同的气味,对患者的嗅觉能力进行检查。

嗅觉障碍是什么?嗅觉障碍解读

嗅觉障碍是什么?嗅觉障碍解读

嗅觉障碍是什么?嗅觉障碍解读
嗅觉障碍是什么?嗅觉障碍解读。

嗅觉障碍是指部分或全部嗅觉功能下降、丧失或异常。

嗅神经为嗅觉上皮穿过筛板到嗅球的神经纤维,嗅觉能力是鼻黏膜中嗅细胞的特性,鼻黏膜、嗅球、嗅丝或中枢神经系统连接部损伤,可能影响嗅觉。

临床表现为嗅觉减退、嗅觉丧失、嗅觉缺失、嗅觉倒错、幻嗅和嗅觉刺激敏感性增加。

康康在线—嗅觉失灵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配合原因治疗。

对于非呼吸阻塞性嗅觉失灵,尚缺乏十分有效的药物,临床上试用药物有:维生素类,激素类,锌治疗,营养治疗等。

嗅觉失灵的治疗方法
解除鼻腔阻塞性病灶,恢复鼻腔通气功能:呼吸性嗅觉失灵乃在于含有嗅素的空气不能到达嗅区,阻塞原因去除后,一般可恢复正常嗅觉。

对于因鼻腔解剖结构发生变异而致呼吸阻塞者,如前、后鼻孔闭锁,可实行手术治疗。

对鼻中隔严重偏曲同时伴有嗅觉和呼吸障碍者,手术治疗可能一举两得。

积极治疗肿瘤或内分泌疾病。

针对嗅觉失灵的治疗方法,专家提醒:有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切忌不要自己乱用药物,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专业的耳鼻喉医院才是您的最佳选择。

嗅觉丧失的鉴定标准

嗅觉丧失的鉴定标准

嗅觉丧失的鉴定标准一、嗅觉丧失的症状嗅觉丧失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受损或丧失,常见的症状包括:1. 对气味的感知减弱或消失:个体可能无法感知食物、花香、香水等物质的气味。

2. 对味觉的损害:嗅觉和味觉密切相关,因此嗅觉丧失可能会导致味觉的损害,个体可能无法感知食物的味道,影响食欲和营养摄入。

3. 对危险气味的感知减弱:个体可能无法感知烟雾、气体泄漏等危险气味,增加意外伤害的风险。

4. 对性功能的影响:嗅觉丧失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性功能,影响生活质量。

二、嗅觉丧失的鉴定标准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嗅觉丧失,医学界制定了一些鉴定标准,主要包括:1. 主诉:个体自主就医,主诉嗅觉减退或丧失,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嗅觉异常,如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2. 客观检查:医生通过鼻镜检查、嗅觉测试等手段确定个体的嗅觉状况,包括嗅觉的灵敏度、范围和特异性等。

3. 影像学检查:如有必要,医生可以进行鼻腔和嗅觉神经的CT或MRI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4. 实验室检查:如有必要,医生可以进行鼻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炎症和感染的情况。

三、可能的原因及治疗嗅觉丧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颅脑外伤、鼻窦炎、鼻息肉、鼻腔异物、长期吸烟、药物副作用等。

针对不同原因,医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此外,个体可以通过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增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改善嗅觉丧失。

四、嗅觉丧失的心理影响嗅觉丧失可能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嗅觉和记忆、情绪等紧密相关,嗅觉丧失可能会导致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减弱,影响情绪和社交活动,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治疗嗅觉丧失的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合理开展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理疗等,帮助改善心理健康。

嗅觉障碍的原因和治疗

嗅觉障碍的原因和治疗

嗅觉障碍的原因和治疗一、嗅觉是如何产生的外界有气味的物质挥发,通过呼吸到达鼻腔内的嗅区(嗅黏膜),当这里的嗅觉细胞受到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嗅神经传入大脑的嗅觉中枢,进而产生嗅觉。

因此,如果气味到达不了嗅区,或嗅黏膜发生病变,或嗅神经损坏,甚至大脑嗅觉中枢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嗅觉障碍。

二、导致嗅觉障碍的原因1、鼻阻塞:最常见的是炎症性疾病和嗅黏膜上皮化生,如急性鼻炎(感冒)、慢性鼻炎、鼻窦炎或鼻息肉、鼻内肿瘤等,这些病变阻塞鼻腔,使气体不能到达嗅黏膜,进而引起嗅觉下降。

2、嗅神经损伤: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如嗅神经炎、化学气体损伤等)可能会引起嗅神经损伤而致嗅觉下降。

此外,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肿瘤也会造成嗅神经损伤而致嗅觉下降。

3、颅内疾病:如颅底骨折和颅底肿瘤,压迫嗅觉中枢,导致嗅觉下降。

4、某些中枢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可出现嗅神经萎缩而引起双侧嗅觉减退,这些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中常有脑萎缩的表现。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报道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的嗅觉下降可能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鼻腔黏膜炎症,破坏嗅觉功能而致。

三、如何诊断嗅觉障碍如果察觉到自己对气味不如以前敏感,如家人都能闻到蔬菜放久发霉的味道,自己却没有闻到,就要警惕了。

除了这些偶尔的察觉,我们也可以不时进行自我检测。

简便方法:闭眼,压住一侧鼻孔,请家人或朋友拿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如樟脑丸、香水、食醋等)让自己分辨,并说出是何种物质。

如果发现自己的嗅觉下降了,应及时就诊。

医生会根据您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鼻镜检查结果和鼻部、颅脑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结果等,来明确您嗅觉减退的原因。

四、嗅觉障碍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嗅觉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由鼻腔或鼻窦炎症性疾病堵塞导致的嗅觉障碍,可用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待鼻腔通气良好后,嗅觉会改善或恢复。

动物实验中嗅觉评估方法概述

动物实验中嗅觉评估方法概述

动物实验中嗅觉评估方法概述[摘要] 嗅觉功能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动物实验中出现的嗅觉评估方法很多,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客观、高特异性的金标准方法出现,本文就目前动物实验中的常见的嗅觉评估方法(包括行为学、影像学、电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等多种类型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简单分析其优缺点。

[关键词] 嗅觉; 嗅觉障碍; 评估方法; 动物实验; 文献综述嗅觉是人体原始的感觉功能之一,它同视觉、听觉一样,是人体捕获外界信息的特殊装置。

嗅觉还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情绪、调节生命周期。

嗅觉障碍患者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反应平淡,生活质量下降,更可以造成精神上的压抑或忧郁。

王鸿等[1]报道用T&T测试法测试了1 0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86.3%的患者有嗅觉功能障碍,与患者的主诉有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嗅觉功能改变没有受到患者的注意。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嗅觉障碍的关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嗅觉评估不仅仅是要判断嗅觉功能是否正常,还需要进一步判断嗅觉障碍的程度、性质、部位等因素,如果能提示病因以及预后则更有临床、实验应用的价值。

在动物实验中关于嗅觉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法,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客观、高特异性的金标准方法出现,本文就目前动物实验中的常见的嗅觉评估方法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1 行为学方法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最大区别在于动物无法准确地和实验者交流,所以行为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嗅敏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寻食能力等与嗅觉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观察、记录其行为学的改变,从而判断其嗅觉功能的变化。

目前报道较多的可以评估嗅觉功能的行为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ried food pellet test,BFPT)BFPT是目前最常用于检测动物嗅觉功能的行为学检测方法[2]。

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由Nathan等[3]于2004年报道,他的实验中使用找寻食物小球等待时间作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从小鼠被随机放置于盒子中开始,到小鼠揭开食物小球并用它的前爪或牙齿抓住食物小球的时间,如果5 min(300 s)内小鼠未找到食物小球,即被移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嗅觉障碍及其临床检测方法李楠徐心嗅觉与视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类重要的特殊感觉功能,嗅觉障碍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其中对危险环境的识别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可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嗅觉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头部外伤及鼻-鼻窦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亦表现有嗅觉障碍,嗅觉功能的研究对于神经内科的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Ansari等早在70年代就有研究证明嗅觉的功能障碍与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Down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特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IPD)等。

在神经病学理论中,嗅神经的地位已由第一对脑神经跃居为脑的组成部分。

关于嗅觉的检测,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包括主观嗅觉检测和客观嗅觉检测,但在神经病学临床查体中,嗅觉功能的检查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嗅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与神经系统的其他感觉通路传导相比,嗅觉传导具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即嗅觉的传导只有两级神经元组成。

嗅觉系统主要由嗅细胞、嗅神经、嗅球、嗅束及嗅皮质组成。

鼻腔的纤毛上皮细胞组成的神经纤维穿过前颅窝的筛板达到额叶表面的嗅球,嗅球为嗅觉的低级中枢。

嗅束为嗅球后部的条索状部分,它主要由僧帽细胞、簇状细胞的轴突纤维及皮层投射到嗅球颗粒细胞的纤维构成,还包括一些对侧嗅球与前嗅核(指在嗅球和嗅束的移行部有一小群散在的神经细胞)的传出纤维,嗅束为嗅觉信息的传入与抑制性传出的通路。

嗅皮质为嗅觉的高级中枢,位于颞叶、杏仁核及梨状区皮质,它分为初级嗅皮质及次级嗅皮质。

初级嗅皮质直接接收来自嗅球和前嗅核的纤维投射,有学者认为初级嗅皮质是气味的主观感觉区;次级嗅皮质接收来自初级嗅皮质的纤维投射,其发出的纤维主要投射到海马。

此外,目前认为在鼻腔与嗅觉中枢之间不存在血脑屏障[1-5]。

二、嗅觉生理学研究气味分子与鼻腔内可溶性气味结合蛋白结合后进入嗅上皮,与嗅觉感受细胞胞膜上的特异性传导受体相结合,通过活化一种特异性G蛋白α亚单位,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从而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使嗅神经纤维膜上的阳离子门控通道开放,主要引起Ca2+进入细胞内,使得Cl-外流,达到阈电位后产生动作电位,引发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向嗅球。

嗅觉系统所含的多种神经介质和神经调节剂(如: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1.087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41151)作者单位: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徐心,Email: xuxinem@ 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等)亦参与嗅觉的形成与传导[6-7]。

三、嗅觉障碍的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及受损性质,嗅觉障碍可分为:(1)外周传导性嗅觉障碍,指含有气味的气流受阻或改变方向不能达到嗅区,致使不能感受气味或者嗅觉敏感度下降,多见于鼻腔和鼻窦炎症、创伤、新生物等;(2)中枢神经性嗅觉障碍,指嗅神经系统的中枢结构损伤引起的嗅觉障碍,虽有气流到达嗅区,但嗅觉中枢病变,致使不能感受气味或者嗅觉敏感度下降,多见于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8-9]。

四、嗅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嗅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嗅觉察觉障碍、嗅觉识别障碍、嗅觉辨别障碍及嗅觉记忆障碍。

嗅觉察觉障碍指嗅觉察觉的阈值提高,嗅觉察觉阈即人体所能感知到的最低嗅素浓度,反映嗅觉感知力。

嗅觉识别障碍指嗅觉识别力下降,嗅觉识别力即识别阈上气味的能力,是准确鉴定出某种嗅素的能力。

嗅觉辨别能力的下降反映嗅觉辨别障碍,嗅觉辨别力是受试者区别两种气味的能力,受试者可以指出两种气味相似或不同。

嗅觉记忆障碍指嗅觉记忆力下降或丧失,嗅觉记忆力即受试者闻到某种嗅素的气味后,间隔一定时间后再辨认出所闻过的嗅素气味的能力。

嗅觉察觉力和识别力都反映整个嗅觉系统的功能,察觉力受中枢支配,识别力受外周影响。

五、嗅觉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关系已知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认知功能障碍甚至是痴呆,而嗅觉障碍也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尤其在AD和帕金森病(PD)中多见。

AD的经典的组织病理学定义包括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炎性斑[10],而多年来的研究表明,AD患者早期可出现嗅觉功能减退,且嗅觉功能减退的出现可早于AD的典型临床症状[11-12],因此嗅觉功能的检查对AD的早期筛查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造成纹状体的多巴胺浓度下降。

多巴胺大量存在于黑质纹状体系统、嗅球、边缘系统等部位,多巴胺的缺乏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13]。

随着对PD的深入研究,发现PD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出现了嗅觉功能的改变[14-15]。

国外有文献报道,如果将PD患者的运动系统症状与全面的嗅觉检测相结合,可以提高P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6]。

且十余年前即有研究将嗅觉检测应用于PD的早期诊断[17-18],近期有学者通过鼻参数(鼻周期、鼻黏膜的pH值、鼻腔黏液纤毛清除时间)进一步研究嗅觉功能改变与PD早期诊断之间的关系[19]。

六、嗅觉的检测方法1. 嗅觉的主观检测:主观嗅觉检测是指嗅觉的心理生理测试,通过受试者对气味刺激的回答来判定其嗅觉功能。

主观嗅觉检测方法在部分国家已应用于临床,但尚远未普及,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T&T 嗅觉计测试(T&T olfactometer test)[20]:日本第一个标准化的嗅觉仪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Toyota和Takagi命名,故为T&T嗅觉仪,它是以嗅素稀释倍数作为定量分析依据的比较典型的嗅觉检查方法。

临床上保留5种嗅素(苯乙醇、甲基环戊烯酮、异戊酸、十一烷酸内酯和粪臭素),分别予以10倍稀释,取10-5~10-2范围的8种浓度,分别用5、4、3、2、1、0、-1、-2表示,其中0为正常嗅觉的阈值浓度,5为最高浓度,-2为最低浓度。

用15 cm×0.7 cm的无味滤纸前端蘸1 cm的嗅素液,置于受检者前鼻孔下方1~2 cm处,嗅闻2~3次,依次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顺序检测。

首先测试察觉阈,之后测试识别阈。

所测得的结果做出嗅觉图,根据其识别阈值将嗅觉功能分为6级:均值小于-1为嗅觉亢进,-1~1为嗅觉正常,1.1~2.5为嗅觉轻微下降,2.6~4.0为嗅觉中度减退,4.1~5.5为嗅觉严重减退,5.6以上为嗅觉丧失。

(2)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试验(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UPSIT)[21]: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临床嗅觉与味觉研究中心Doty等(1984年)研制的方法,选择薄荷醇、樱桃、机油、丁香、洋葱、泡菜、烟草、菠萝、啤酒等40种嗅物质,将其分别置于10~50 μm塑料囊内,再分装在按不同气味编排的小册子内,每10种嗅素装订成1册,共4册。

每页有1种嗅物,印有4个候选答案,受试者用铅笔划破胶囊,嗅闻后从4个选项中选1个。

辨别不清时可以猜测,但必须回答。

通过该测试可以将个体的嗅觉功能分为嗅觉正常、嗅觉轻度下降、嗅觉中度下降、嗅觉重度下降、嗅觉丧失(失嗅)或伪失嗅6类。

(3)五味试嗅液测试(中国半导体研究所研制)[22]:是孙安纳、柳端今等(1992年)研制的方法,选用醋酸、醋酸戊酯、薄荷醇、丁香酚、3-甲基吲哚作为基准测嗅液,分别标以A、B、C、D、E,代表酸味、香蕉味、清凉油或薄荷味、花香味、粪臭味五种气味,选用无嗅味、蒸汽压低的液态石蜡为溶剂,另配三瓶液态石蜡为空白对照。

按照10倍重量浓度稀释,共配制5个数量级,浓度依次为5、4、3、2、1,装于双层磨口滴瓶内,检测时将磨口滴棒取出置于受试者前鼻孔前1 cm处嗅闻,每次闻2~3次,先从低浓度1开始,记录能感觉或辨认出气味的浓度序号,按照上述方法依次用A、B、C、D、E五种气味测试。

(4)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Sniffin sticks test)[23]:由Kobal 和Hummel研制,该测试由测试受试者气味感觉阈值、气味辨别能力、气味鉴别能力三部分组成。

测试液或固体测试剂溶于丙乙醇4 ml,装在带盖的像钢笔一样的小棒中,测试时,打开笔帽,笔尖放到单侧或双侧前鼻孔下2 cm处。

(5)康乃狄克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嗅功能检查法(connecticut chemosensor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CCCRC)[24-25]:包括阈值测试和识别测试。

①阈值测试以正丁醇为嗅素,按照1∶2连续稀释11次,最高和最低浓度对应于0~11分,将每一种浓度的丁醇60 ml置于可压塑料瓶内,受检者同时拿两个瓶,1瓶含有嗅物,另1瓶含有水作为对照试剂,受检者于一侧前鼻孔处挤压塑料瓶并吸气,从低浓度开始测试(一般从稀释度9开始),如受检者能在同一稀释度连续4次正确辨认出正丁醇,该值为阈值,若4次测试中有1次不能正确辨认,则增加浓度至能连续正确辨认4次为止,要求在20 min将两侧鼻孔测试完毕。

②识别测试选用婴儿粉、巧克力、肉桂、咖啡、樟脑丸、花生酱、象牙肥皂7种嗅物测试嗅神经功能,另用烈性吸入剂(vicks vaposteam)测试三叉神经功能。

将上述8种嗅物装入不透明的广口塑料瓶内,覆盖纱布避免视觉提示,两侧鼻孔分别测试,全部测试时间15 min,嘱受检者将所闻嗅的各种嗅物的名称写在相应的表格内,表格内有16种嗅物名称可供受试者选择,计算受试者在本次测试中所选择出的正确的嗅物数。

2. 嗅觉的客观检测:客观嗅觉检测是指受试者接受气味刺激后被记录到的相关电生理变化。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客观嗅觉检测研究是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由气味剂刺激嗅黏膜,应用计算机叠加技术,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的特异性脑电位,为一项客观、敏感的电生理指标[26]。

嗅觉的影像学检查也开始受到重视,包括嗅觉系统结构成像(CT、MR、DWI)和嗅觉功能成像(fMRI、PET、SPECT)[27-29]。

现有的各种嗅觉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观嗅觉测量方法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气味鉴别试验等由于检测时间较长,受试者易产生嗅觉疲劳,且有些气味受试者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限制了在国内的应用;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可用于嗅觉筛查,但不能定量检测受试者的嗅觉阈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