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程度挖掘学术会议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研究生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的重要文件。

而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学术交流是指学者之间进行思想和成果的交流与沟通。

它不仅能够拓宽研究领域和深入思考问题,还能够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合作的开展。

在开题报告中,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术交流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思路和明确研究目标。

在开题报告中,借助学术交流,研究者可以向其他学者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得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研究方案和目标。

其次,学术交流有助于查找和获取相关文献和资料。

研究者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了解其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而找到更多的文献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研究。

最后,学术交流可以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和想法。

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研究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启发自己深入思考和拓展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二、学术合作的意义和方式学术合作是指学术界中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它能够促进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互助,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在开题报告中,学术合作的意义和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术合作可以促进研究的进展和完成。

在开题报告中,研究者可以提出需要合作的地方,诚恳地邀请其他研究者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共同攻克研究难题,加速项目进程。

其次,学术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合作,研究者可以利用彼此的研究设备、软件和数据等资源,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

同时,不同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也可以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推动研究的深入。

最后,学术合作有助于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谈新时代中俄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谈新时代中俄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理论平台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许华 黑龙江大学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谈新时代中俄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宣布,将在2020年、2021年举办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年活动。

中俄“科技创新年”的活动可谓正当其时。

首先,两国战略合作的等级不断提升,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国际政治格局客观上推动着两国加强科技合作。

当前中美科技关系面临“脱钩”的风险,美国逐步收紧针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意图以新的铁幕阻断中国的国际科技交流。

为应对挑战、避免孤立,我国需要拓宽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

与传统科技大国俄罗斯的合作,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成为对冲风险的一种选项。

受中俄科技创新年的推动,我国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对两国科学文化资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两国科研文献的检索和信息查询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两国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创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对两国学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加工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和学术评价系统。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与学术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学术文献资源共享、共建的方式,加强中俄两国科研机构、高校、图书情报机构资源的云合作,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俄学术数据库合作现状与需求苏联曾是举世公认的科技大国,来自苏联的学术资料一度是中国科研人员最重要的科技资讯来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科教体系受到极大冲击,人才流失严重,科研潜力损失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不断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通过技术考察、人员进修、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与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图书情报机构购买和引进的资源中,欧美学术数据库占有绝对优势。

在学术评价方面,我国积极对标欧美,美国科学引文期刊(SCI)、美国社会科学引文期刊(SSCI)等指标一度成为中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权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标准。

2024年高校教师年终工作总结(3篇)

2024年高校教师年终工作总结(3篇)

2024年高校教师年终工作总结伴着几分辛苦,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又即将过去。

回首这一学期来,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讲评作业,用心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考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

一学期来,我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我所带三个班的学生顺利完成化学课的学习任务,并顺利参加中考。

下面就本人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认真做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下辅导工作。

今年我所任学科是新课程教材,为了备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法,布置教学环节,设置巩固练习及作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使每节课既把握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生学得简单有兴趣。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少而精的家庭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潜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____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和他们交谈,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处境,想法,帮忙他们树立自信心,帮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二、做好启蒙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创造潜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努力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搞笑的事例,如地窖中的杀手"二氧化碳";用石灰浆抹得墙为什么先"出汗"后变硬变白衣箱里的樟脑跑到哪里去了透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解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他们就能主动,用心地学习这门课。

学术交流年会:搭建学术沟通平台的力量

学术交流年会:搭建学术沟通平台的力量

学术交流年会:搭建学术沟通平台的力量学术交流年会:搭建学术沟通平台的力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术交流已经成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学术交流年会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平台,更是成为了学术会议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学界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承载着学术界人士的思考和探讨,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年会在全球范围内举行,成为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学术交流年会的定义、特点、意义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术交流年会的定义学术交流年会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专门为学术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举办的、面向特定议题、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学术领域的会议。

它是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的一种组织方式,通常由学术团体、科研机构或学术会议组委会发起和主办。

同时,学术交流年会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活动,也是推动学术界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二、学术交流年会的特点1. 学术交流研讨议题的前沿性与独特性学术交流年会通常选择前沿性或独特性的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论文征集要求,从而吸引到有实力的研究者积极参加。

这种特点不仅要求参会者具有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也要求其对研究领域有充分瞭解,对学术界的发展趋势有敏锐的嗅觉。

在交流会上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探索,从而促进学术界的思考和探讨,为学术界贡献创新思路和学术思想。

2. 学术交流年会的合作性与多样性学术交流年会常常是由多个机构、学科、专业或团体联合主办,其合作性和多样性使得学者们能够共同讨论并探究前沿性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观点等,更好地互相协调与合作。

3. 学术交流年会的包容性与平等性学术交流年会强调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的公开和分享,这种包容性和平等性也使得每个参与者在会议上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学术探讨的成果,从而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和进步。

三、学术交流年会的意义学术交流年会的意义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首先,在学术交流年会中,学者们可以充分的交流和分享关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关注点的信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引领到前沿领域,同时从其他人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中汲取营养。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科学研究所需的庞大资金和资料对于单个研究机构来说难以承受,跨境合作成为了一种趋势。

而这些跨境合作的核心便是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学术交流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一个传统,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学术交流,研究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

同时,学术交流也增强了研究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合作研究的开展。

二、学术交流的类型学术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学术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界交流经验和技术的主要场所。

研究员可以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会议也是研究者结识新朋友、建立新关系的常用场所。

2、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是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主要介绍方式。

研究者在报告中分析问题、展示研究成果、介绍相关知识,并与听众互动交流。

3、学术访问:学术访问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手段,它允许不同地区的研究者相互访问和交流研究成果、知识和技术。

通过此种方式,研究员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合作和学术研究的开展。

三、跨境合作的条件跨境合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所需的资金量庞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在各个领域中开展研究工作。

2、信息共享:研究者们需要能够比较容易地分享信息,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

信息共享的开展需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网络,互联网,电子邮件等。

3、人员合作:研究者们需要共同工作,协力解决课题。

这种人员合作需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四、合作的成果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者们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究周期,实现协同创新。

2、使科学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通过各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可增加研究的角度和深度。

3、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加强不同学术界和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规定

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规定

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规定随着科技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对于学术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确保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合理性,以及保护学术界的权益,我们制定了以下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规定。

一、学术交流规定1. 学术交流的目的是促进学术界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学者、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等均可以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2. 学术交流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

相关活动的组织单位应确保活动的内容丰富、有价值,并为参与者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3. 学术交流的内容应遵循学术规范,不得涉及侵权、违法、剽窃等行为。

与他人的合作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尊重合作者的权益。

二、论文发表规定1. 论文发表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学术界的学术评价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学者、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等均可以提交论文进行发表。

2. 论文发表应符合学术规范,确保原创性和学术质量。

提交的论文不得涉及侵权、违法、剽窃等行为。

3. 论文发表应遵循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

对于已经发表的论文,应明确引用原作者,并保持引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为保证学术发表的质量,发表论文应经过同行专家的审稿与评审。

审稿人应对论文进行客观、公正、严谨的评价,并提供恰当的指导意见。

三、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的准则1. 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应遵循学术诚信的原则,不得采取诋毁、中伤、恶意竞争等不当行为。

2. 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应注重学术合作与共享,鼓励学者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 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应注重学术传承与创新,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推广。

4. 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应注重学术平等与开放,鼓励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观点的交流。

结语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的规定对于维护学术界良好秩序和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守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规定,我们可以确保学术交流的质量、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并探讨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机制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是保证有效开展合作的关键。

这些机制包括:1.双边合作协议:高校之间签署双边合作协议,明确交换学生、教师和研究项目的具体细节,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学术交流项目:建立学术交流项目,例如学生交换、教师访问与合作研究等,为参与者提供更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3.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各国学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学术研究与合作的发展。

二、模式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合适的模式取决于合作双方的需求和资源。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模式:1.学生交换项目:学生交换是高校之间最为常见的合作模式之一。

学生可以在海外高校学习一学期或一年,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2.联合办学项目:高校之间可以合作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共同培养学生,由两所高校共同颁发学位证书,并且可在两所高校之间灵活转换学分。

3.教师互访与合作研究:教师互访与合作研究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相互访问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与研究活动,共同开展学术研究项目。

4.国际课程合作:不同高校可以合作开设国际课程,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三、影响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拓宽视野: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有助于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提高教育质量: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使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引入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办学水平。

3.国内外资源整合:通过与外国高校合作,高校可以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提供更多学术研究与学习的机会。

4.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留学生和国际教师的加入。

学术交流的内容及心得体会

学术交流的内容及心得体会

学术交流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学术交流是指研究者、学者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递与分享的活动。

这种交流可以广泛涉及领域的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参与者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互动,例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

通过学术交流,研究者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研究者共同讨论问题,并且有机会结识新的合作伙伴。

首先,学术交流给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思想。

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我能够聆听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这些讲座和报告涉及到了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让我对该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还能够通过和其他研究者的互动,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这对于我个人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其次,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合作和资源共享。

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并且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通过和他们的合作,我得以分享研究资源和设备,并且共同完成一些研究项目。

这样的学术合作不仅加强了我个人的研究能力,而且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此外,学术交流还培养了我批判思维和学术论证的能力。

在学术会议和论坛上,我不仅能够听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向其他与会者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这样的学术互动激发了我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并且能够提高我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听取其他研究者的报告和讲座,我也能了解到学术论证的方法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写作和发表论文的能力。

最后,学术交流还加强了我对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认识。

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术界对于研究诚信和学术道德的要求和标准。

了解这些规范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和开展研究项目,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同时,在学术交流中结识的学术界的前辈和资深学者也经常给予我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学术规范和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学术交流在我个人的学术发展和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程度挖掘学术会议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子
2013年11月在上海动点科技与TechCrunch中国举办的大会上见到上海长江国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经理黎明先生。

他曾经任职全球最大的展览集团—德国汉诺威公司,负责过机械、物流等多个行业全球顶级展会的管理工作,如今投身投资行业,对会展信息化领域里的创新非常关注。

他说:“过去会展业关注的重点是赞助商。

现在明白了关注的重点其实应该是参与者。

只要有高质量的参与者,还用担心没有赞助商吗?” 黎经理赞赏并鼓励会鸽在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
和互动交流上的创新。

新年伊始,献上此文,感谢黎经理对会鸽的厚爱。

会鸽CEO常军
背景
学术交流会议有超过450年的历史。

450多年来,演讲+问答、茶点和午餐非正式互动交流会议的形式,一直都没有多大改变。

也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学术会议形式会有所改变,但学术交流会议作为给学者提供相识互动,碰撞新思想和合作机会的场所不会改变。

读研究生时,我的第二导师Philip Kutzko每年春天都要将数论领域的学者们汇聚到爱荷华大学。

还记得他在桌子上翘着二郎腿打电话的样子:“Hello,知道你想爱荷华的牛排了!……”
与我们16世纪的祖先相比,现代的学术会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开放,更具包容性。

演讲和参与的学者们来自世界各地,跨越不同专业学术领域。

然而,给予学者们相互认识交流互动的时间与机会并不多。

演讲中的问答环节仅给演讲者与听众提供了有限的交流时间,圆桌讨论和专题会议又往往是以资深学者为主。

虽然茶歇,学术会议的黄金时段,给青年科学家提供了社交机会,但由于时间太短,很难发掘出合作机会。

近年来跨学科合作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学者们有着更强烈的与不同学科学者交往沟通的渴望。

组织者因而面临如何在会议短短的几天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关联有可能深入合作的学者们的巨大挑战。

挑战
本月,意大利和英国几个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Cutting edge: A network approach to mixing delegates at meetings》的文章。

讲述了他们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个40人的小型会议上为解决以上问题而做的名为快速配对的尝试。

首先,让我们分析下,要达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并关联有可能深入合作的学者们的目的,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破冰,给跨学科和年轻的学者们更多交流和介绍自己的机会;
断热,设置一些障碍,打破资深学者小圈圈,让年轻学者有更多的机会与资深学者接触交流;
创建共同话题,这个问题在跨学科会议上更加明显。

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因此大家更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

快速配对
快速配对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第一,汇总本次大会学者使用的32种研究方法。

在参与者注册报名的同时,收集下面信息:
(1)您熟悉哪几种研究方法?
(2)您想深入了解哪些研究方法?
第二,报名结束后,会议开始前,将参会学者名单公布给大家。

并让大家标识认识和合作过的学者们。

第三,在两天的会议中,分别用了两个90分钟尝试“快速配对”。

第一个90分钟破冰。

组织者根据收集上来的信息,给看似最没有共同点的参与者进行配对。

给他们15分钟时间做一对一的交流。

这15分钟,即给了配对双方足够的时间介绍自己、了解对方的研究领域又让双方知道时间有限,要用足够简单的语言把事情说到点子上。

一对一以轻松自由的组织形式完成,并有茶点和咖啡供应,配对的学者
们可选择围坐在小桌子旁一对一的讨论,也可选择在壁报旁讨论彼此的研究成果。

如果第一个90分钟的目的是增加那些通常不碰撞的学者们之间相识交流的机会,那第二个90分钟的目的则是增加学者们之间的合作机会。

因此第二轮,组织者根据收集上来的结果,把在某个研究方法上有特长的学者与那些想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方法的学者匹配。

在学术会议中第一次尝试快速配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会后的调查问卷中,有24位学者给快速配对做了评价。

其中21位(87.5%)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2位提到快速配对带来了新的合作可能。

结论
虽然这个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会议规模很小,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可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1)活动前,充分地了解参与者的领域与特长,建立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关键。

(2)找出有效的方法来匹配参与者,鼓励参与者在活动前就参与到活动中来。

“快速配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参与者满意度”。

(3)尽可能采取一些方法有目的将“熟人”分开,避免“我总是遇到同一个或同一群人”的感觉。

(4)尽可能将专家学者、资深人士与年轻学者匹配。

在学术领域里,可能会达成合作;在商业领域里,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

(5)尽可能的利用科技手段量化参与者之间的熟悉程度和合作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