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形象术语汇总

古诗鉴赏形象术语汇总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清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赎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为主。
情感:思妇--(见上2)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一)常见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有的人物形象、境界与意象一、古代诗歌中常有的人物形象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怀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边几种形象种类:人物形象“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举例剖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傲视显贵、傲岸不羁白淡于荣华、傲视显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的形象不羁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
呜心忧天下、伤时感事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其实不只是逗留在的形象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伤时感事的性格。
(1)王维《山居秋暝》。
经过对晚秋节气空山新雨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寄情山川、归隐田园山川风光的喜欢。
的隐者形象(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显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政界的憎恶,对田园的喜欢。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英明之主,想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天地茫茫悠悠无穷,不觉伤心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的形象心却不得发挥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大方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应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形象的感情。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想念故土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旁献身旁塞、反对讨伐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的形象艺术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分别时的无穷伤心和别后相思的绵绵爱恨情长的形象情义,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伤时感事、寄情山川、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大方愤世、送别友人、想念故土、献身旁塞、反对讨伐、爱恨情长、立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及形象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第一章、古代诗歌的意象第一节、意象的含义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
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夜雪——瓜洲渡”。
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种种: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第二节、意象的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引言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各种人物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们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士人
士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士人往往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仁义之风。
他们通常被描绘为风度翩翩、文采斐然的人物,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士人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女子
女子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人物意象。
女子意象往往被用来描绘爱情、美丽和温柔。
在诗歌中,女子常常被赋予花草一般的美丽与细腻,也象征着诗人对纯洁和柔情的追求。
女子意象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对家庭、爱情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仙人
仙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意象。
仙人被描绘为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存在,常常居住在山水之间。
仙人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超越尘世俗忧虑、追求永恒与真理的渴望。
仙人的形象在诗歌中常常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美感。
边塞将士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将士也是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边塞将士经历着艰辛的边防生活,他们忍受孤独、寒冷和战争的考验。
边塞将士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振兴的关切,以及对英勇勇士的赞美和敬仰。
结论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丰富多样,每个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从士人到仙人,从女子到边塞将士,这些人物意象在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和愿景。
诗歌的意象,人物形象,意境、主题

2007年广东试题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1)清秋,暮日,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这些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非原题) 孤独、苦闷、悲愁的心情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却被弃置不用,以致 灰尘积满了战袍,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 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澄明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2分);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分);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分)。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 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 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 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意象是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中借助的某一形象,附着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必定会有助于同学们去理解全诗的。
今日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有点长,可以(保藏)下来渐渐看,希望会对你们品鉴古诗词有帮助哦~诗歌鉴赏常见意象一、边塞怀古诗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 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斗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怜悯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二、送别诗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孤独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致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子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子公远眺远处,思念心上人。
9. 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悲伤。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厚喟叹和哀愁。
10.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第三组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第四组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第五组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六组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第七组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