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谪仙”李白 诗酒人生 悲情人生2

论文提纲“谪仙”李白——品诗悟人生李白的一生是洒脱浪漫的一生,也是无奈悲情的一生。
他擅长表达胸中炽热的情感,突出表现自我的傲岸豪迈的性格,如大河奔流般表现自己的悲伤愤怒、希望和失望,但他并不快乐,他的人生是悲情人生。
一、豪迈奔放的浪漫特质李白诗歌最具鲜明的风格特点是:是喷发式的,他感情的表达往往是一泻千里、喷涌而出的,表达的豪迈中隐隐有一种苦闷和哀愁。
风格即是人,他的诗风恰好是他性格体现,他要冲决束缚追求自由,因为胸中有豪迈奔放如火焰般的激情,这种激情无处宣泄,只好在他的诗里自由挥洒,于是造成就了他浪漫奔放的诗风。
二、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李白的诗让人联想到自由的激情,他的诗处处有激情。
他向往雄壮有力的事物和广阔天地,他想冲破羁绊,远离世俗,神游天地。
然而他的人生不如意。
从他的诸多诗中我们都能看到一颗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诗心。
在诗中他的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展露无疑,他心无羁绊。
也许他不甘心走放情山水这条路,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不得志,他只能把这种失志寄托在诗里,他的诗就是他自由精神的充分展现。
三、豪放不快乐潇洒露悲情。
李白极具才华,有远大的政治报负,却得不到重用。
可以说,他是失望的,他是愤慨的。
他只能在诗和酒中得到释放,得到解脱。
他想喝醉,然而酒只能给他带来更深的苦闷、更大的失落;只能是对生活的更彻底的失望。
所以他只是在醉酒之下狂歌且舞。
他想喝醉以后便忘记一切,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慨都发泄出来,然而现实的残酷只能给他带来更深的刺痛。
尽管我们都能看到了李白的潇洒飘逸、狂放不羁,可他的背影是落寞的,步伐是孤单的。
他从不掩饰自己,那悲怆,那人生的失意只能到诗中、酒中去释放,去解脱。
李白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幕悲剧人生,只不过他悲伤,却不沉沦;借酒浇愁,却并不醉生梦死;李白的一生也是单纯的一生,快乐简单;李白的一生是梦想主义者,可现实让他失望。
李白不懂得人情世故,他还没有被俗世的污浊侵染。
他的生命中还保留着那种朴质无华的天性和那种可爱的纯情,但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让他陷入极大的失望之中。
关于李白苦难的故事

关于李白苦难的故事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和坎坷。
以下是
关于李白苦难的故事。
李白生于唐朝初年,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然而,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经济困难使得他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年少时的李白常常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经历了艰辛和饥饿。
尽管面临着生活的艰难,李白仍然坚持追求文学梦想。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赋
赢得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赏识,并结交了一些重要的文化人物。
然而,李白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困扰和挫折。
一段时间的黄金岁月后,李白的生活急转直下。
他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了贫
穷和无助的李白。
他开始四处漂泊,寻找生活的出路。
然而,他的求学和创作的愿望受到了打击,他的作品很少被人认可,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此外,李白还多次遭受政治动荡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不稳定,政府更
迭频繁,导致文人们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李白曾因为著作中涉及政治言论而遭受囚禁和放逐,使他更加沉浸于孤独和苦难之中。
然而,尽管李白经历了许多苦难,他的诗歌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
他的作品洋
溢着对自然、热爱生活和对自由的向往,使他被誉为"诗仙"。
李白苦难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持追求梦想,并与逆境抗争的形象。
他的
一生虽然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才华和信念。
他所创作的诗歌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激励着后人永远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

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
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
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57年被判流放夜郎。
李白究竟到没到过夜郎(今贵州辖内),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流放夜郎意味着,诗人李白的仕途从此打上句号。
公元762年,也就是1253年前的12月,官场失意的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1岁。
据说《临终歌》就是他在病榻上所写。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满腹经纶的李白也希望走上仕途,却又从未参加过科举。
直到他将近不惑之年时,才通过公举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入翰林却都没呆多久,便弃官离京,最终却又卷入永王与唐肃宗的帝位之争中。
时至今日,对于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包括其身世和籍贯在内,仍有诸多的谜底待解,国人对李白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工人出版社也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
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人员,为读者讲述一代诗仙李白在从政路上到底遭遇了什么。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李白墓诗仙李白的坎坷仕途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李白墓园。
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人。
2006年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然而,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的让人觉得寒酸。
以至于诗人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路过当涂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
葬缺官家礼,诗残乐府篇。
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
55年后,李白之墓才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
晚唐诗人范传正说:(李白)旧坟高三尺,日益摧圮。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作者:牟厚斌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0期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
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
终其一生的奋斗,目的是要为大唐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然而,无数的挫折和打击,把诗人的美好愿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开元十二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家远游”,离开蜀中。
意图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走一条“终南捷径”,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名人的推荐,由布衣而一举成为朝廷的辅弼重臣。
因为从小就有“不屈己,不甘人”的性格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李白根本不屑于科举考试。
但是,在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的选择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他要建功立业,要大济天下,始终追求自己不变的政治理想。
但是,这种宏伟抱负和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的距离,注定了准备多年的诗人,只能得到一个“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的结局。
二、中期的被弃之悲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受到了玄宗的召见。
诗人多年的幻想,多年的奔波劳累,终于幻化成了表面的喜悦。
可惜的是,翰林供奉,自己只被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三年后便被“赐金还山”了。
朝廷黑暗腐败,权臣妒贤嫉能,现实容不下诗人的存在。
而个性意识较浓的诗人所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特殊价值:不屈从于权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愿保持人格独立,也不愿为富贵而妥协于统治集团。
在感情自觉与理性自觉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
这是诗人的第二次人生悲剧,比起第一次的无路之悲,这次的被弃之悲便要深刻得多了。
李白磨难的一生简短

李白磨难的一生简短1.关于李白一生遇到的挫折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
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
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
李白极为失望,就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诗中俯拾皆是的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
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纸上谈兵和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
虽然入宫初期李白确曾在政治上显过身手,协助皇帝“制出师诏”,但终于没有看到他的一篇象样的“策对”、“奏疏”,没有看到他比较系统的辅政纲领。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这位“谪仙人”进宫后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里,“戏万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宗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此人(李白)固穷相”,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经常纵酒狂醉。
有关文献对此多有记载。
作为诗人,“斗酒诗百篇”尚可传为佳话,为政则是大忌。
因此,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落得个“五噫出西京”的凄凉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这是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失败,自身性格的放荡不羁和狂傲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永王李璘急需人才,亲自派秘书韦子春到庐山三请李白后,李白投身永王。
为永王的幕僚,李白本应该可以大展才华了,可是永王通过与他的接触、交谈,在很短的时间内(二个月)很快就对李白的政治才能丧失了信心。
与之相反的是,李白的好朋友高适,作诗的才能也许不及李白,但是很快就以自己的政治才能受到肃宗李亨的重用,被肃宗委以讨伐李璘的统帅,以后并一直受到提拔,官至散骑常侍。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说起李白,那可是大名鼎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一生也经历了诸多挫败。
李白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饱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能够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为国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年轻时的李白满怀信心地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希望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
他拜访了许多名门望族,递上自己精心撰写的诗文,却常常遭到冷遇。
有一次,他听闻某位高官喜好文学,便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拜访。
在门外苦苦等候了许久,终于见到了那位大人。
李白恭恭敬敬地呈上自己的诗文,满心期待能得到赞赏。
可那位高官只是随意翻了翻,便将其扔在一旁,还不屑地说:“此等文章,不过尔尔。
”这让李白感到无比失落和沮丧,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在别人眼中竟然如此不值一提。
后来,李白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进入宫中为官。
他本以为这是自己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却没想到只是成为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从,整天为皇帝和贵妃写一些歌颂太平盛世的诗词。
这与他心中的抱负相差甚远,他渴望能够参与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唐玄宗根本就不给他这样的机会,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消遣娱乐的工具。
有一回,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赏花,一时兴起,便让李白前来作诗助兴。
李白虽然心中不快,但也不敢违抗皇命。
他强忍着内心的不满,挥笔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名句。
可在这看似风光的背后,李白却感到无比的悲哀。
他觉得自己的才华被浪费,自己的理想被践踏。
在宫中的日子里,李白还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他们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诬陷他狂妄自大,不遵礼法。
渐渐地,唐玄宗对李白也失去了兴趣,最终将他赐金放还。
这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满心失落,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充满希望的宫廷。
离开宫廷后的李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关于李白苦难的故事

关于李白苦难的故事李白是中国唐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激情澎湃而闻名于世。
然而,李白的生活却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历经诸多的苦难和挫折。
首先,李白的早年经历了家庭破碎与流离失所的苦难。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士族家庭,父亲去世后,家境更加困难。
他的母亲再嫁给了一个蛮夷族人,由此他失去了温暖的家庭,被迫与贫困生活为伴。
然而,正是这段艰难的童年经历,培养了李白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次,李白在求学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苦难。
他曾任职于九江郡司马,但这段经历却以失败告终。
由于他坚持不合时宜的言谈和自我表现,最终被革职而归。
这一次挫折使得李白感到沮丧与失望,但却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和创作热情。
此外,李白曾多次经历流亡生活。
在唐代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李白作为一个文人,在政治上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这使得他时常卷入政治风暴。
他曾被流放到岭南地区多年,这段时间他生活在异乡,远离故土和朋友,饱受思乡之苦。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歌。
最后,李白的晚年生活也无法摆脱苦难。
晚年的李白身体日渐衰弱,贫穷的生活条件加剧了他的痛苦。
他的文学成就和声望并未为他带来财富或官职,他时常落魄在酒楼之中,酒后吟咏的诗句中透露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然而,即便如此,他始终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追求真理和美丽。
总之,李白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从家庭的破碎、求学时的失败、流亡生活到晚年的贫困孤独,每一次困境都没有让他屈服。
相反,这些苦难激发了他更加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创作热情。
正是这些苦难经历,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对美丽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
李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克服了一切困难,他的一生也成为了艺术与苦难、豪情与坚韧的结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
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
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
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
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
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
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
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
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
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
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
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
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
逝于当涂,年仅62岁。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
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
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
也许人们会翘
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
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
中是很难实现的。
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
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
然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
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
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
谈笑静胡沙”。
我想,这种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它自己不学无术,却又要自高自大,这个
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对的,可就是没有人认可。
所以,我奉劝一
切有识之士,在拜读李白壮丽诗篇的同时,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剧为借鉴,不能让李白的
人生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自省,处处谦虚,审时度势,左
右逢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一个为
社会所用的人。
事实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处世为人的艺术尤为重要。
一个不会处世,
不会生存,不会做人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很完美。
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与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怀与眼光相比,不知要渺
小多少倍。
你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文人、墨客而已。
如果文人墨客就自
以为了不起,也“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话,那他将会与人生悲剧共度一生。
愿天下有识之士,在效仿李白飘逸洒脱的气度和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摒弃那
种自命不凡,喜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性格。
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灿烂的光辉。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流泻的月光,笼罩着浓浓的思念,倾泻了一地的氤氲,洁白的光辉,是我真切的祝福,轻轻洒落在你的四周,愿平安,好运包围着你,愿快乐,幸福伴随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