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的五个时期
第四章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三)、长安时期(742744)
吴筠被召入京后,荐李白于玄 宗,太子宾客贺知章亦力荐。李阳 冰《草堂集序》:“天宝中,皇祖 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 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 板之。” 入翰林院供奉,并不得 志,过了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后, 上书请还,离开长安,再度过上了 漂泊流浪的生活。
漫第 主四 义章 诗伟 人大 李的 白浪
的第
生一
平节
和
思 想
李 白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是盛唐诗人的 代表。李白一生可分为五 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01-726)
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学文 学、奇书、六甲和百家杂学。 还学骑射、好剑术,同那些侠 客、道士隐居岷山,游峨眉, 养成那种不事生产,性喜流浪 的狂傲豪迈的性格。
(二)、第一次漫游时期(726742)
“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时期。到 过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汝海、 云梦、安陆、山东、太原、浙江等 地。在安陆成家,西入长安,东游 梁宋、齐鲁,在并州结识了郭子仪, 在山东与孔巢父、张叔明、韩准、 裴政、陶沔等人为友,时号“竹溪 六逸”。后由山东回到江浙,入会 稽,同道士吴筠做了好朋友。
作品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 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 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 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 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 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 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 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 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 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 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 换美酒,与尔通销万古愁。
李白简介

一、生平简介李白的生平经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
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2.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3.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
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
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4.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李白四个生命阶段的总结和他的代表性作品

李白四个生命阶段的总结和他的代表性作品引言李白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第一阶段:青年时期李白的青年时期是他最为奔放和激情四溢的时期。
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
代表性作品有《望庐山瀑布》和《将进酒》。
* 《望庐山瀑布》描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奋发向上的激励。
诗中表达了李白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无限憧憬。
* 《将进酒》是李白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也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诗中表达了他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第二阶段:中年时期李白的中年时期是他成熟和深思熟虑的时期。
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和存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代表性作品有《静夜思》和《月下独酌》。
*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它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中年时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 《月下独酌》描述了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时的情景,诗中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束缚的抗拒。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中年时期的独立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阶段:晚年时期李白的晚年时期是他心境变得深沉和寂寞的时期。
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更加悲观和消极。
代表性作品有《行路难》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行路难》是李白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透露出他对人生困苦和无奈的感叹。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晚年时期的忧虑和对世事的疑惑。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述了李白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他对友情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晚年时期的孤独和对离别的痛苦。
第四阶段:晚年晚期李白的晚年晚期是他心境更加消沉和孤独的时期。
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代表性作品有《古风》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 《古风》是李白晚年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流露出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虚无的感叹。
这首诗展示了李白晚年晚期的消沉和对生活的疲惫。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
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
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
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
其间结识了杜甫。
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
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
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
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
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
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
《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白的四个人生阶段以及其出色的诗歌

李白的四个人生阶段以及其出色的诗歌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年奋发向上的求学时期、放浪形骸的游历时期、归隐田园的安逸时期以及晚年孤独的创作时期。
在早年求学时期,李白饱读诗书,受到了诗人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对人生、自然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为主,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在放浪形骸的游历时期,李白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游历天南地北,颠沛流离,创作了不少富有豪放气息的诗歌,如《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归隐田园的安逸时期,李白开始追求宁静安逸的生活,居住在乡村,创作了一些富有田园风光和宁静气息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将进酒》等。
晚年孤独的创作时期,李白经历了个人生活和创作上的挫折,
创作了一些富有孤独和悲壮气息的诗歌,如《将进酒》、《将进酒》等。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作品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
风格和情感,他的诗歌以其豪放、奔放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后
世影响深远。
研究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

研究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引言李白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广泛赞誉为杰作。
李白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
本文将对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阶段:少年放浪时期李白的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放浪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出生到他二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饱览了大自然的美景,游历了许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由放浪的向往。
代表作品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
第二阶段:官场生涯时期李白的第二阶段是他的官场生涯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担任过多个官职,参与了政治和社会事务。
他的诗作开始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批评。
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和《行路难》等。
第三阶段:流亡逐臣时期李白的第三阶段是他的流亡逐臣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四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因为政治斗争和官场失意而流亡他乡。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乡愁和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和《月下独酌》等。
第四阶段:归隐田园时期李白的第四阶段是他的归隐田园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五十几岁到生命的尽头。
在这个阶段,李白放弃了官场和世俗的纷扰,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和谐的赞美,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脱。
代表作品有《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结论通过对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作为诗人的成长和变化。
他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色和自由放浪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权力的批评,同时还体现了他对乡愁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归隐田园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李白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四个主要阶段描绘了李白的人生及其精选作品

四个主要阶段描绘了李白的人生及其精选作品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描绘了他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创作风格,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精选的作品。
1. 早年奋斗与浪漫激情李白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奋斗和浪漫激情。
他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才华和对诗歌的热爱。
年少时,他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文人,培养了广阔的人脉和博大的胸怀。
在这个阶段,李白创作了许多豪放激昂的作品,以其豪情万丈和奔放的诗风著称。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2. 流亡与思乡之情由于李白的政治抱负和个性不合时宜,他曾多次遭到流亡和贬谪。
这个阶段描绘了他流亡异乡、思乡之情。
他的作品变得更加深沉和忧郁,表达了对家国的眷恋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如《登金陵凤凰台》、《将进酒》等。
3. 高峰与辞章之境李白的创作达到巅峰期时,他获得了官职并成为宫廷诗人。
这个阶段描绘了他在官场上的辉煌和创作上的成就。
他的作品更加精炼和优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切。
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等。
4. 晚年与归隐之志晚年的李白逐渐失去了官职和声望,他开始怀疑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这个阶段描绘了他的归隐之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对世俗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富有智慧和内涵的作品,如《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总结起来,李白的人生可以分为早年奋斗与浪漫激情、流亡与思乡之情、高峰与辞章之境以及晚年与归隐之志四个主要阶段。
每个阶段都留下了许多精选的作品,展示了他多样的创作风格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李白四个生命阶段的总结和他的代表性作品

李白四个生命阶段的总结和他的代表性作
品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深受人们
喜爱。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的奋发向上,中年时
期的作家巅峰,晚年时期的游历放浪和思考人生,以及临终前的忧
国忧民。
在少年时期,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勤奋向上,写下了许多感人至
深的诗作,如《庐山谣》和《将进酒》等。
这一阶段的作品充满了
青春的活力和豪迈的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中年时期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巅峰期,他写下了《将进酒》、
《赠汪伦》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展现了
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
晚年时期的李白游历放浪,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
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金陵凤凰台》等。
临终前的李白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写下了《梦道杂诗》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的诗歌作品在四个生命阶段都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心境和情感,无愧为中国古代诗坛的巨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一生的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
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
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
45——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
)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
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
56——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
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
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
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
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
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
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