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进

合集下载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x
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工业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影响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演进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首先,传统产业部门的效率持续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出效率逐步提高,劳动力成本越来越低。

同时,产业自动化程度也在提升,从而使得传统产业的产出成本越来越低,其产物也更具竞争力。

其次,创新型产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创新型产业基于先进科技,能够快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得创新型产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第三,服务业也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服务业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包括金融、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的投资和支出也一直在增加,他们在经济结构中的份额也在不断上升。

总的来说,传统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平衡及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 1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以农业为主导,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再到如今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1. 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处于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工业产值占比较低。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托农业进行工业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些基础产业和轻工业,但整体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

2. 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引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我国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棉纺、机械、冶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工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3. 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此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农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全面的产业体系。

4. 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而新兴产业则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1. 制造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发展,力求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新动能的战略机遇我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结构演进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演进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演进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相对
重要性和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以下是对几个与产业结构演进相
关的名词的解释:
1.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从事农业、林业、渔业和采矿业等
自然资源开发和初级生产活动的部门。

这些活动主要依赖自然资源
和原材料,是经济的基础。

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
能源供应等。

第二产业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提供各种产品和基础
设施。

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交通、通信、教育、医疗、旅游等。

第三产业提供各种服务和非物质
产品,是现代经济的支柱。

4. 第四产业,第四产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部门,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第四产业以数字化、
智能化和创新性为特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5.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经济中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创新能力的产业转型的过程。

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比重和结构来优化经济布局。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以上是对产业结构演进相关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这些概念。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演进: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从农业
向工业再到服务业的转变。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是主导产业,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人口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崛起成为主导产业,人口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

2.生产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社会
需求的变化所驱动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原先的产业结构可能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这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资源和市场的影响:资源的分布和市场的需求也会对产业结
构的演进产生影响。

比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能会促使该地区发展以矿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可能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国际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转型。

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可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影响了它们的产业结构。

总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包括生产力、社会需求、资源、市场和国际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产业演进的一般顺序与规律

产业演进的一般顺序与规律

产业演进的一般顺序与规律一、引言产业演进是指在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从发展初期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规律和顺序。

产业演进的规律不仅涉及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还涉及到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产业演进的一般顺序和规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产业演进的一般顺序1. 传统产业阶段传统产业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主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而手工业则是初步形成的工业。

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手工制造,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传统工业阶段传统工业阶段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方式以人工操作为主。

传统工业阶段的代表是纺织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等。

3. 现代工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是工业化进程的高级阶段,也是工业化的主要目标。

在这个阶段,工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现代工业阶段的代表是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等。

4. 服务业阶段服务业阶段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阶段,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服务业涵盖了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多个领域。

三、产业演进的规律1. 从初级产业到高级产业的转变产业演进的一个重要规律是经济结构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的转变。

初级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和采矿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

而高级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技术密集型。

2. 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业演进的另一个规律是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在初级产业和传统工业阶段,劳动力是主要生产要素,而在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阶段,技术成为了主要生产要素。

这种转变表明技术创新对于产业演进的推动作用。

3. 从资源依赖型到创新驱动型的转变产业演进的第三个规律是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在整体上呈现出初步形成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构成的体系。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目前大约占GDP的8%;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的比重相对较低,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不足,还存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1.比较优势明显:我国工业产业链较为完整,涵盖了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各个环节。

尤其在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2.制造业占比较高: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

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等问题。

3.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快速发展并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迅速崛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4.创新能力提升: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1.增强创新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创新向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转变。

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2.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国内市场,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尤其是发展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体育等高端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在国内经济中的比重。

3.高端制造业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再次调整,重化工业 重新受到重视,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发 展,同时,金融、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也成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与轻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轻工业和 消费品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 渐形成。
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04
案例研究
案例一: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01
工业化初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开始
大规模发展纺织、钢铁等制造业,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02 03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兴起
20世纪初至中期,美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汽车、航空 、电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 服务业也迅速发展。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末至今,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 产业成为主导,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继续壮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
案例二: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 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分析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与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产业间的融合现象,以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和作用。
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05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 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 响,如新技术如何推动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的诞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 级成为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推动中国经 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1.重工业与轻工业并行:我国产业结构中既有重工业,如钢铁、石化等,也有轻工业,如纺织、食品等。

这种并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格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以第二产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制于农业经济的制约,为了实现工业化进程,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因此,工业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

3.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突出。

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劳动力就业的需求。

4.中高端产业不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中高端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中高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1.提升中高端产业比重: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应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这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推动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应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比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服务。

3.加强绿色产业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鼓励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创新,减少排放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农业现代化:尽管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发展。

5.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在发展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

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

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

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

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

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

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

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

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回归分析而得出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这种模型是以某一时期的统计资料测算的(钱纳里,1989)。

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以及条件变化的巨大差异,很难以该标准模型判断经济条件己发生较大变化的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因此,这种标准模型只有在条件大体相似且变化不大和时间相近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适应程度作为判断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基准是有道理的。

但是,单独以此基准或将其绝对化,则会忽视产业结构素质和现有资源条件的约束,而陷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的被动局面。

③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均衡的规模比例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间比例平衡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条件下,这种产业间相互平衡发展的关系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结果,而且也是比较短暂的现象。

因此不能将产业间比例平衡绝对化,更不能认为何时何地产业结构都要保持这种平衡才是合理的。

如果坚持这种基准,会使经济走上低水平上重复建设的轨道,容易忽视创新,限制和延缓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影响地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不能将以上基准视为唯一的测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应该扬长避短,利用以上基准综合判断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1 1 2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1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Xuesnay Francois)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

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和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从、君主、官吏等等;不生产阶级,即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

他在经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所作的分析。

2李善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家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可以说配第和魁奈的发现与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将资本划分为四种用途或四种投资方法。

四种用途包括:用于获取原生产物即农矿渔产品、用于改造生产物成为制造品、用于运输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到需要他们的地方、用于分散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到消费者手中。

第一种投资方法为向农矿渔业投资、第二种投资方法为向制造业投资、第三种投资方法为向运输业投资、第四种则为向商业投资。

他认为这四种投资方法有相互的密切联系,少了一种其他不能独存即使独存也不能发展缺一不可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然而斯密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指出各种投资的相互关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后来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学派称之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原始思想。

他认为“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随用途不同,从而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亦极不相同。

”1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

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M.A.Colin Clark)等人。

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

该理论主张本国的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列昂惕夫是美国著名的计量学家、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他的力作《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

克拉克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三个阶段,费希尔(A.Fisher)最早于1935年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

在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基础上,统计学家克拉克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随之这种分类方法就首先得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统计学界的承认并正式出现在两国政府的统计手册中,不久,这分类法就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并称之“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目前研究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列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WilliamA.Lewis)赫希曼A.O.Hirschman罗斯托(W.W.Rostow)钱纳里(HollisB.Chenery)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希金斯(Higgins,Benjamin Howard)等人。

列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他利用这一分析法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研究经济的动态发展以及技术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库兹涅茨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分析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现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这一方法编制了本国的投入产出表。

美国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即整个经济由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所组成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扩大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缩小传统的农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丰富这一有利条件加速经济的发展他又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宗教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心理等1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论述比较多内容丰富论述深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著名的不平衡增长学说的创建者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对经济发展问题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经济发展战略他在这部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谨慎控制的平衡增长路线发展而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他的这一理论是用大量的拉丁美洲的发展经验来阐述的他突破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论证而代之以对国民经济计划制定是否应优先重点发展某些部门的广义探讨其中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2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他同时还认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因是人的主观倾向发展科学的倾向把科学应用于经济目的的倾向创新的倾向寻求物质进步的倾向消费的倾向生儿育女的倾向他的这些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反映他在这方面突出贡献的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11李善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家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产业结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Colb-Douglas)的生产函数学说他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把结构型变量引入需求方程式并成功地论证了它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对进口替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他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2李善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家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加拿大经济学家希金斯对二元经济结构作过一些研究他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他认为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这一部门因为资金的绝对不足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这一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反映他研究成果的主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原则问题与政策》等3李善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家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真正能够用来解释产业结构增长的是发展经济学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之争美国经济学家G迈耶(Gerald M.Meier)指出“一个新进的发展中国家以平衡目标作为投资标准但是这个目标只有最初在大多数场合都遵循平衡的投资政策时才能达到”1Geraled.M.Meier:The Main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66.这就是说不平衡增长所具有的合理性在于它为今后的平衡增长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已经在适当的运动中造成了适当的数量的不平衡而稳定的平衡增长则暗含着这样一种解释即它实际是“不平衡增长”的不断调整过程的最终结果中国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不平衡增长的最好注脚然而在经济总量扩张的背后是结构性不平衡的产生和顽固性的存在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平衡增长的目标发生了偏离在投资政策上没有做到以不平衡为手段以平衡为目的而强调了前者忽略了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