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汤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加味十全大补汤11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组成:人参2钱,当归3钱,白术3钱,茯苓2 钱,生甘草2钱,黄耆3钱,肉桂3分,川芎1钱, 熟地5钱,柴胡5分,土茯苓5钱。 功能主治:杨梅圈疮。杨梅疮发已久,将欲结痂 而复犯房事,以致作痛生圈者。
用法:水煎服10剂。虚甚者多服为妙。
8《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黄耆(蜜水炒)5分,人参(去芦)5分, 白术(去油芦,炒)5分,白茯苓(去皮)5分, 甘草(炙)5分,当归(酒洗)8分,川芎8分, 白芍(酒炒)8分,熟地黄8分,大附子(面裹 煨,去皮脐)3分,沉香3分,木香3分,乌药5 分,牛膝(去芦,酒炒)5分,杜仲(去皮,酒 炒)5分,木瓜5分,防风(去芦)5分,羌活5 分,独活5分,薏苡仁5分,肉桂3分。
炮制:上作1剂。 功能主治:悬痈溃而不敛,或发热,饮食少思。
用法:用水2钟,煎1钟,食前服。
组成:十全大补汤阿胶、升麻、续断、枣仁、 山萸、炮姜炭。 功能主治:产后血崩,血脱气陷。
3《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5钱,黄耆5钱,肉桂1钱,白术3钱, 茯神3钱,当归2钱,川芎1钱,白芍3钱,熟地( 砂仁炒)4钱,阿胶3钱(化冲),蕲艾2钱,炙 甘草2钱。 功能主治:血寒气虚,月经后期,经来色淡,量 多质薄,腰腹或有胀痛,精神不振,平时大便溏 薄,脉迟而虚。 用法:水煎,温服。
5《洞天奥旨》卷十一。
组成:熟地1两,川芎2钱,当归5钱,生黄耆1 两,白术5钱,茯苓2钱,甘草1钱,肉桂1钱,白 芍2钱,人参2钱,金银花1两。 功能主治:伤守疮。生疮不守禁忌,犯色欲,疮 口黑暗,痛如刀割,腐烂深者。 用法:水煎服。
6《外科经验方》。
组成:人参1钱,黄耆(盐水拌炒)1钱,白术( 炒)1钱,茯苓1钱,熟地黄(酒拌,中满减半)1 钱,当归(酒拌)1钱,川芎1钱,芍药(炒)1 钱,肉桂5分,麦门冬(去心)5分,五味子( 捣,炒)5分,甘草(炒)5分。
决明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6《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组成:决明子(微炒)3分,地骨皮3分,玄参3 分,黄连(去须)3分,桔(炒)3分,柴胡( 去苗)3分,茯神(去木)3分,山栀子仁半两, 羚羊角屑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眼生肤翳,遮覆瞳仁。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净洗淡竹叶10 片,煎至7分,去滓放温,食后服,临卧再服。
决明汤6方
1《圣济总录》卷一○五。
组成:石决明1两,人参1两,芎藭1两,细辛(去 苗叶)1两,五味子1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血灌瞳仁。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 食后、临卧温服。
2《外台》卷二十一引《广济方》。
组成:决明子1两,升麻1两,枳实(炙)1两,柴 胡1两,黄芩1两,芍药1两,栀子14枚,竹叶1升, 车前草4升,甘草1两(炙)。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客热冲眼,赤痛泪出。 用法:以水9升,煮取2升5合,去滓,纳芒消, 分3次温服。 注意事项:忌海藻,菘莱。
3《圣济总录》卷一○八。
组成:决明子1两,钩藤1两,牡丹皮3分,升麻3 分,羚羊角1两(镑),芍药1两,大黄(锉, 炒)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时气病后,眼生翳赤痛。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 食后临卧时温服。
4《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组成:决明子7分,大黄7分,栀子仁分,子芩7 分,升麻6分,芍药6分,柴胡6分,枳壳(炙)3 分,竹叶8合,石膏10分(碎,绵裹),杏仁2 分,甘草(炙)2分。
功能主治:小儿肝热冲眼。 用法:水4升,煮取1升2合,分为4服。2岁内 减。
增液承气汤——精选推荐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卷2)[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大黄三钱(9g) 芒硝一钱五分(4.5g)[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方证治,系由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液亏损,又患温病,更伤津液所致。
热结阴亏,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燥屎内停,邪热愈盛,阴津渐竭,大肠无阴津之濡润,故肠中燥屎虽下之而不通,此即吴瑭所言“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
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等,乃热伤津亏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为热结阴亏之证。
故以滋阴增液,泄热通便而立法。
方中重用玄参苦甘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养阴,《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腹中寒热积聚”;麦冬甘微苦微寒,人肺、心、胃经,养阴生津,《本草纲目》卷16谓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消谷调中”;生地黄甘寒,人心、肝、肾经,滋阴生津润燥,《名医别录》卷1谓其“主男子五劳七伤……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三药相配,补而不腻,有滋阴润燥,增液通便之功。
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通便。
诸药合用,甘寒濡润,以滋阴清热,咸苦润降,以软坚降泄,使阴液得复,燥屎得下,热结可除,是为“增水行舟”,攻补兼施之剂。
正如吴瑭所说:“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温病条辨》卷2)。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滋阴药与泻下药同用。
该方系增液汤(玄参、生地黄、麦冬)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组成,故名“增液承气汤”。
[临床运用]1.证治要点本方专为温热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临床运用时应以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舌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干燥不通,证属热结阴亏者。
方剂学之大承气汤(图文)

调胃 承气汤
鉴别
胃肠
热盛燥结
【证治分析】
热结旁流证发病机理
口干舌燥
热 盛 伤 津
外邪
入里
化热
相结
实热积结较甚, 迫肠中津液下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
积滞
胃肠以通降为顺
肠津被灼 腑气不通 热盛燥结
脐腹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脉滑数
胃肠
【证治分析】 里热结实之热厥、痉病及发狂发病机理
筋脉失其濡养
里 热 伤 津
痉病
心神浮越
便秘
病因 实热与 积滞
互结于肠胃 腹胀 腹痛 舌苔 焦黑 燥裂
【证治分析】
阳明腑实证发病机理
阳明经气旺于申时
阳明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 脘腑痞满,腹痛拒按 按之坚硬有块 (痞满燥实)
舌黄燥起刺或焦 黑燥裂,脉沉实
入里
外邪
化热
热扰心神
相结
肠津被灼 腑气不通
积滞
胃肠以通降为顺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芒 硝
三 合
枳 实
炙 , 五 枚
厚 朴
去 皮 , 炙 , 半 斤
大 黄
酒 洗 , 四 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 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结实之热厥、痉病及发狂等
君 臣
佐
消无形 之痞满
【功
用】
峻下热结。
【配伍特点】
本方治阳明腑实证,体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治热结旁流,体现“通因通用”法;
治热厥,体现“寒因寒用”法。
必胜散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必胜散12方1《张氏医通》卷十四。
组成:赤槟榔5钱,皂角刺(炒)5钱,大黄(酒煨)1两,白牵牛(生,取头末)6钱(以一半炒),甘草(生、炙)各1钱,轻粉2钱。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疠风恶疾,营卫俱病,上下齐发。
用法:壮年者分5服,中年者分7服。
每服入黑糖或白蜜2匙,姜汁5匙调服。
临卧时腹中稍空,姜汤送下。
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针刺,头目齿缝俱痛。
此药寻病根,重者,7日行1次,稍轻者,10日半月行1次,以3-5遍为度。
病退后,眉发渐生,肌肉如故。
如齿缝中有血,以黄连贯众汤漱之。
2《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白术4两,甘草(炙)4两,五味子(微炒)4两,干姜(炮)3两半。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虚弱,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2钱匕,加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3《济生续方》卷五。
组成:蒲黄(略炒)、螺儿青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齿衄。
用法:每用少许擦患处,少待,用温盐水漱之。
4《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组成:雄黄、川芎各等分。
炮制:上药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偏正头痛,夹脑风。
用法:含水漱之。
立效。
5《局方》卷八。
组成:熟干地黄1两,小蓟(并根用)1两,人参1两,蒲黄(微炒)1两,当归(去芦)1两,芎藭1两,乌梅(去核)1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妇人下血过多,致发虚热。
用法: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大黄1钱,槟榔1钱,白牵牛1钱,粉霜1钱5分。
炮制:上药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大麻风,血热秘结,脏腑不通。
用法:年壮者作5服,中年久虚者作7服。
用生姜4两捣汁,赤砂糖3钱,加水1大杯,3味和匀,临睡时腹中稍空,顿温通口服之即睡。
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针刺,头目齿缝俱痛,此药寻病之功已达,行出大小二便,或青白黑黄,又或红虫之类,此乃病根也。
1月内服药3次渐痊,眉发俱生,肌肤如旧。
7《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七宝丹1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5《永乐大典》卷九八一引《小儿保生要 方》。
组成:人参半两,紫河车1分,白茯苓1分,龙齿1 分,甘草(炙)1分,麝香1钱(研)。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惊悸。 用法:上每服半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6《鸡峰》卷十七。
组成:猬皮1个,皂角刺1两,猪牙皂角1两,附子1 两,榼藤子1个,硫子大。 功能主治:五痔。 用法:每服20丸,空心温酒下。如有疮者,用朱 砂1小豆大同研3丸,水调涂疮上。
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用法:急慢惊风,薄荷汤送下;感冒风寒发热, 姜、葱汤送下;内伤饮食生冷,清茶送下;心腹 痛,霍乱吐泻,淡姜汤送下;伏暑伤热,积聚身 热,清汤送下;大小便闭,灯心汤送下;泄泻, 米饮送下;夜啼,灯草、薄荷汤送下,量年纪大 小,1丸半丸,不拘时服。
15年氏《集验良方》卷二。
组成:牛膝8两(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7次蒸至 第9次,晒干),何首乌(赤白)1斤,茯苓(赤 白)1斤,破故纸4两,菟丝子半斤,当归身半 斤,枸杞子半斤。
四妙散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四妙散7方1《仙拈集》卷四。
组成:花粉5钱,苦参5钱,皂刺49个(炒黄),土茯苓3斤。
功能主治:疬核,不拘久近,已破或未破者。
用法:共煎汤,当茶饮。
注意事项:忌牛肉。
2《仙拈集》卷四。
组成:雄黄、生矾、川椒、硫黄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遍身疥癞。
用法:鸡蛋黄炒油调搽。
3《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威灵仙(酒浸)5钱,羊角灰3钱,白芥子1钱,苍耳1钱半(一云苍术)。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痛风走注。
用法:每服1钱,加生姜1大片,擂汁入汤调服。
又,二妙散同调服。
4《活人方》卷六。
组成:川黄柏,茅山苍术(先以泔水润透,切片,晒干),向东桑皮(3种各分为2份,以1份用童便,以1份用酒,各浸透,晒干,炒微黄色),陈胆星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湿痰,风痹,筋骨拘挛,气虚体肥,经络酸麻疼痛。
用法:每服2-3钱,早、晚空心以药酒吞服。
5《叶氏女科》卷二。
组成:当归2钱,川芎1钱,白术1钱(蜜炙),黄芩1钱。
功能主治:胎漏。
用法:水煎,食远服。
6《永类钤方》卷二十二引《集验》。
组成:骨碎补、制生姜、乳香、当归。
功能主治:打破跌损内伤。
用法:擂酒热服。
7《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组成:白及半两,白蔹半两,木鳖子半两,桑螵蛸半两。
功能主治:莲花痔瘘及鸡冠痔。
用法:上为散,汤磨乳香,调令稀稠得所,摊故帛上,贴之,次日连皮拆下,更无疮瘢。
柴苓汤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柴苓汤7方1《扶寿精方》。
组成: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功能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用法:上(口父)咀。
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
2《痘科类编》卷三。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白术(炒)、赤茯苓、泽泻、猪苓、白芍药(酒炒)、酒芩、酒连。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3《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组成: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4《得效》卷二。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功能主治:伤风伤暑疟。
用法: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5《穷乡便方》。
组成:半夏1钱,黄芩1钱,赤芍药1钱,人参3分,柴胡8分,泽泻8分,猪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钱。
功能主治:春初发头痛,怯寒潮热,是阳证者。
用法:加生姜3片,煎,半饥服。
6《慈幼新书》卷九。
组成:柴胡、白术、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厚朴、甘草、人参、香薷(暑疟加)。
功能主治:疟初发1-2日。
7《伤寒大白》卷四。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茯苓、猪苓。
功能主治:寒湿伤于少阳,下利,时寒时热,六脉弦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气汤7方
1《普济方》卷九十六。
组成: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 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 两半。 炮制: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 功能主治: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 用法: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 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
5《圣惠》卷三十九。
组成: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 去芦头),青竹茹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 服此。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 分,去滓温服,1日3次。
注意事项:三二日内宜食粥。
6《圣惠》卷十五。
组成: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实半两(麸 炒微黄),川朴消1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 姜汁炙令香熟)。
2《千金》卷九。
组成: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 两。 功能主治: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 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 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 尽服之。
3《摄生众妙方》卷四。
组成: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 用法: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肠胃中有结燥,胸中壅 闷,或时谵语。 用法:每服4钱,用水1中盏,煎取6分,去滓温 服,不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候。以利为度。
7《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组成: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 芒消1钱。 功能主治: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 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 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 挛急,大便闭结不通。
4《千金》卷十六。
组成:前胡1两,枳实1两,桂心1两,大黄1两,寒 水石1两,知母1两,甘草1两,消石2两,石膏2 两,栝楼根2两。 功能主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 者。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