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模拟检测卷(河北省)(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检测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分一二三四五得分得分评卷人第一部分(1—5题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分歧(qí) 粗犷(kuàng) 侍弄(shì) 憔悴(qiáo)B.应和(hè) 收敛(liǎn) 截然(jié) 惭愧(kuì)C.绽放(zhàn) 贮蓄(chù) 淡雅(yǎ) 惨淡(cǎn)D.黄晕(yùn) 倜傥(dǎng) 高邈(miǎo) 娇媚(mèi)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长津湖》已打破此前由《战狼2》保持的国产影片票房最高纪录,其中的情节咄咄逼人。
B.天刚蒙蒙亮,新娘子便起床梳洗妆饰,打扮得花枝招展,绣带骗跹。
C.在迎接建党百年华诞的日子里,全国两会如期召开,让人不禁心生感慨,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D.端午节早晨醒来时,爷爷已经把菖蒲、艾草挂在了院门、屋楣之上,奶奶则把裹有朱砂、雄黄和香料的香囊戴在了我们小孩子的胸前,我们喜出望外。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世说新语》是东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日中”指正午时分。
古代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午时指11点到13点。
C.我国古代常用“迁”表示官职的调动,“左迁”“迁谪”意为降职,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古人称谓有谦敬辞之分,如敬称对方的学生为“高足”,谦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4.诗词原文填空。
(8分)⑴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⑵,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⑶子在川上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版)亲爱的同学们,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感受了四季的不同风韵,领略了童趣盎然和哲思之美,体会了亲人们深沉的爱。
下面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字的脚步,去发现人间的温暖,获取可贵的感动。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来到“遇见初中,遇见美好”主题活动。
任务群一:遇见万物·与古人对话(24分)1.活动中小语制作了“聆听美好”主题手抄报。
下面是部分内容,请帮助他解决问题。
(8分)静①______(mì)的月,已经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像孩子天真的脸庞。
美丽的银光幽幽地照在树叶上,又轻轻地()回来,把树点②______(zhuì)成一片片,一点点,显得十分()。
温柔的银光一缕缕地洒在路上,像母亲的手在()着你;她又溜进人的心里,似春天融化的冰雪滋③______(r ùn)着你。
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如此美好的月夜,我不忍心做其他的事。
这是一个特殊的夜,我不想把她惊动,我怕这位美丽的少女隐④______(nì)了。
恬静的夜,恬美的月儿,我想:今夜,倒上一杯香茗,摆上一盘可口的月饼,静静地倚在窗台上,不就恰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了吗?(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正确的汉字。
(4分)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反弹秘密抚爱B.反射神秘抚摸C.反弹神秘抚摸D.反射秘密抚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一阵风吹来,树影摇曳着,月光、树枝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也跟着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C.一阵风吹来,月光摇曳着,树枝、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D.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树影也跟着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2.为探究诗词中“自然景物”和“诗人情感”的关系,小文制作了有声手抄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模拟卷 上海专用(原卷+详解详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江春入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二、诗歌鉴赏(共7分)2.(3分)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长。
B.甲诗后两句直抒胸臆,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凸显主题。
C.乙诗的“过五溪”写出了迁谪之荒远,旅途之艰辛。
D.两首诗前两句均有叙事,甲诗忆过往美好,乙诗写朋友遭遇。
3.(4分)甲乙两诗同写“落花”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4.(2分)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是(朝代)(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5.(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6.(2分)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
(本题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吴文定书扇吴文定①公居忧②时,尝送客至门外,见卖扇儿号泣于途。
问之,乃缘持扇假寐,为人盗去数事,恐家人笞骂耳。
公命取所遗.扇来,尽书与之。
儿不知,反以为污其扇,复大哭不已。
旁人谕令必得重价然后卖。
儿持扇甫③出门,竟致去,所得数十倍。
儿归.,具道其事。
再持扇来乞书,公但笑而遣④.之。
[注释]①吴文定:明代名臣吴宽的谥号,擅长书法。
②居忧:旧时父母去世,需守丧三年。
③甫:刚。
④遣:打发。
7.(2分)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公命取所遗.扇来( ) (2)儿归.( )8.(3分)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个孩子拿着扇子刚出门,(扇子)竟然全部被卖完了。
B.他的儿子拿着扇子刚出门,(扇子)竟然全部被卖完了。
C.那个孩子拿着扇子刚出门(人们)争相把扇子全买走了。
湖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分歧.(qí)发髻.(jì)搓捻花枝召展B.静谧.(mì)黄晕.(yùn)衣裳截然不同C.祷.告(dǎo)确凿.(zuó)憔悴迫不及待D.菡萏..(hàn dàn)贮.蓄(zhù)搏学各得其所2.下面是一位同学分享自己进入新学期的感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初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美丽的校园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①。
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郁郁葱葱的大树和波光粼粼的湖水。
原本还担心初中学习环境不如人意,眼前的景象却是让人②。
“③”,当清晨的光温柔地向我们问好,我们便回应以琅琅书声。
在这里,我们④,各展其长,一起为文明班级的创建和书香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A.莅临喜出望外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得其所B.到来沾沾自喜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取所需C.莅临沾沾自喜一日之计在于晨各取所需D.到来喜出望外一日之计在于晨各得其所3.【病句诊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千百年来,先贤哲人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许多文化遗产。
B.据报道,截至2020年底,全国约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C.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仔细观察多彩生活,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D.在这次考试中,他之所以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因为平时能勤奋刻苦学习造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由于江河流域不同,它们的气息也是不同的,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江河。
对我而言,黑龙江、呼玛河、额尔古纳河是我的生命之河,感染它们的气息也就浓厚些。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山西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山西版)一、古典之美(27分)(一)1.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课堂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经典诗文·智慧光芒”进行了佳句竞答活动。
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10分)2.《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细细赏读,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更可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请仿照示例,从“动景与静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2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简约与深细相依。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景。
但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作者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晓其意·体会内涵】3.古人重个人修养。
元方认为,和朋友相约,过了①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还不到,是很无礼的行为;子夏主张要广泛学习且②__________________志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考试A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考试A卷(含答案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考试A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范围:第1-3单元)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默写诗文。
(共10分)(1)水何澹澹,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4)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___,不亦君子乎?(《论语》)(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分)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yùn niànɡ着早春的生机, A ,zhùxù着金秋的硕果,昭示着寒冬的希望。
B通过一次次亲身体验的刻骨铭心,我们读懂了生活的起伏多变。
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航行,勇敢地接受风雨的洗礼。
不再接受父母是荫蔽,不再把“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①yùn niànɡ②zhùxù③荫蔽④混为一谈(2)请在A处根据上下文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
(2分)(3)文中画线句B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论语》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B.《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一部分(23分)1.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春天姗姗来迟,阳光和煦,燕子呢喃,草长莺飞。
nèn绿的麦苗从土里钻了出来,与田边的高树俯仰生姿。
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湖水波光粼粼,柳丝轻拂河堤。
轻捷的鸟儿总是唱着liáo亮的歌,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赏花踏青的男女老少,离开喧嚣的城市奔向田野。
喜欢露营的人,在幽寂的山涧旁驻足,把帐篷安扎在潺潺的溪水边,热衷拍摄的人背起相机,长途跋涉,奔赴天涯海角。
人们沉醉在明媚的春光里,不负韶华。
(1)(4分)阅读上面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nèn绿( )(2)liáo亮( ) (3)河堤.( )(4)热衷.( )(2)(2分)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和煦:卖弄:2.七年级(1)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在“展示自我”环节中,小明准备了自我介绍,并为此写了一段介绍自己的文字,里面有几处写错了,请你帮他修改。
我叫小明,今年十二岁,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
平时我不大出门,就是在家里看看书。
【A】通过这次“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使我知道了许多交友的方法。
【B】我以后要和朋友多交流、多认识,【C】我还要向同学和老师不耻下问,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①(1分)【A】句有语病,应将______删去。
②(1分)【B】句语序不当,应修改为:_________。
③(1分)【C】句用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三道题,请你回答。
①(2分)本次专题学习活动,除了“展示自我”这一环节外,你还想安排哪两个环节?(每个环节不超过6个字)环节一:______环节二:______②(2分)小红要到好朋友小云家里玩,小红问小云:“你妈妈在家吗?”如果是在古代,小红应该称呼小云的妈妈为()A.令尊B.家母C.令堂D.阿姨③(3分)你知道古代人们交友的不同称谓吗?请写一写。
期中测试模拟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江苏苏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模拟练习(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7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2.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4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虞山曲饮尚湖月,,剑阁朗朗书声悦,少府诗题寺无缺。
在江南的深秀处,有一座历史优久的千年小城。
它半山入城,七溪通海,道启东南,文开吴会。
它是虞山画派和虞山琴派的发源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它,既有白墙(dài) 瓦、长街小巷的古朴幽深,也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摩登繁华。
它就是常熟,一个从容质朴、底韵深厚、低调富足、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江南小城。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白墙dài 瓦摩登( )(2)找出并改正上文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改为改为(3)请你揣摩下面句子的特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
(2分)虞山曲饮尚湖月,,剑阁朗朗书声悦,少府诗题寺无缺。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3.名著阅读。
(6分)(1)有关《朝花夕拾》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有十篇散文。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C.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为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他背的《天演论》,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鉴略》。
D.鲁迅的启蒙老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出现过。
该文写了鲁迅儿时的乐园是百草园,回忆了长妈妈给我将的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的父亲教我冬天雪地捕鸟和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梨园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月考测试卷班级:姓名:(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日期:10月10日出卷:陈丽审核:袁安如)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流中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人生的影子,在鸟兽虫鱼前世态的炎凉。
A.遇见发现感应B.听见发现感知C. 遇见发觉感知D.听见发觉感应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通过这次讨论,我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D.这次搜救任务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描写了飞瀑、古松、洞天和云海。
B.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C.继汉正街之后,义乌小商品城、沈阳五爱、石家庄南三条等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
D.走进教室的是一位男老师,约三十五六岁。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天净沙·秋思》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①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
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③《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④诗言志。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文/李静梅,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4.文章第②段称这首小令“以少胜多”,下列对这一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令只有五句,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B.小令前三句两字一景,就将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C.小令未专门描写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却和谐统一。
D.小令没有写游子的活动,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
5.对于《天净沙·秋思》中映衬技法的运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B.“西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C.落日的余晖与灰暗的场景形成了明与暗的相映。
D.安适景象与“断肠人”相映,更添游子悲愁。
6.文章第④段包含作者诸多文学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抽象的思想感情难以被直接表达出来。
B.无形的感情可借助有形可感的事物来感知。
C.自然景物的感情色彩都是人类赋予它们的。
D.自然景色间的相互联系能激发人们的感情。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④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湖:指杭州西湖。
②夹岸:两岸。
③蘸(zhan)水:贴着水面开放。
④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⑤度:与“渡”通用,走过。
⑥撑: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诗人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B.“蘸”字用得新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
C.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缓缓驶出。
D.从“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可见,经过断桥的阻碍,诗人在这次春游中不那么尽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曾子烹彘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②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①烹彘(pēng zhì):杀猪。
烹,煮。
彘,猪。
②适:往。
③待:依赖。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还女:同“汝”,你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返回C.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D.婴儿非与戏.也戏:开玩笑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A.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B.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C.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D.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的妻子不想儿子跟着她去集市,就欺骗他说回去给他杀猪吃。
B.曾子认为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
C.曾子的妻子觉得曾子说得有道理,主动要求曾子杀猪。
D.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人要言而有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6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五、(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3题。
(6分)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出里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⑦“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⑧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节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1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和的优秀品质。
(2分)13.第⑥段的“任性”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请用一句话概括。
(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20分)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③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④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
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⑤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⑥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⑦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
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
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
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个小纸箱。
用剪刀戳了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⑧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
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
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⑨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⑩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
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11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12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13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
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
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
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14我束手无策。
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