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5 第4单元 论民本

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用作名词, 死去的人。
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知能导学
自主学习· 固定结构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固定结构现象:
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⑵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罢了。
⑶是亦走也
知能导学
自主学习· 名言名句
默写下列名句: ⑵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 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 然而不王者,
。
课文翻译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 位是最轻的。所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就能做天子,得到天 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 国家,就要改立诸侯。做祭祀用的牲畜已经肥壮,供祭祀用 的谷物已经洁净,又按时祭祀,然而还是发生旱灾水灾,那 么就要改立土神谷神。‛(《尽心下》)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失去了百姓;失 去百姓的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 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 得到民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百姓所讨 厌的不要强加给他们罢了。百姓归向仁,就像水趋向低处、 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
犯法的行为。
③“罪大恶极”(成语)。
罪恶。
知能导学
自主学习· 文言虚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 于: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上》)。 介词,相当于“对”“对于”。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介词,相当于“比”。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4.从文章第三部分内容中,你能概括出孟子的性格特点吗? 我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 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 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 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 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 平等,有力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④未之.有也 _代__词__,__这__种__情__况_______
(3)以① ②王 斧好 斤战 以., 时请 入以 山.战 林喻__按__用__照__,____拿______
四、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击__鼓______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_办__丧__事____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称__王__ ④王无罪.岁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归__咎__,__归__罪_____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更要轻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
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
错误!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一、字音 社稷.(jì) 曳.兵(yè)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狗彘.(zhì) 衣帛.(bó)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三、一词多义
①得天下有道. _方__法____ (1)道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道__路____
③得道.者多助 _道__义__、__正__义____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_结__构__助__词__,__主__谓__之__间__,_______ 取___消__句__子_独_ 立性
(2)之 ②今之.欲王者 __音__节__助__词____ ③五亩之.宅 _助__词__,__的__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社__稷__次__之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__牲__既__成__,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__白__者__不__负__戴__于__道__路__矣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黎__民__不__饥__不__寒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我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 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 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 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 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 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 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1 论民本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孟母训子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 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 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子.论民本》古今对照

孟子.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论民本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 之初,性本善” 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 地利不如人和” 又说: 得道者多助, 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战国时期, 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牺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生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作业:4.11论民本 Word版含解析 (1).doc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1.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选D。
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2.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言之,貌若甚戚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A。
B项,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⑤则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⑧此之.谓也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解析:选C。
①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⑧指示代词,这,此。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课文简析

以
五十 步笑 百步,则 何 如?”
用(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怎么样呢?”
好战:喜欢打仗。请:有
“请允许我”的意思。填:
拟声词,形容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
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孟 子 对 曰:“王 好战,请 以战 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 接,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
弃 甲 曳 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 止 ,或 五十步而 后止。 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论民本》课文简 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孟 子 曰:“民 为 贵,社 稷 次 之,君 为 轻。是故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因此得到
得 乎 丘 民 而 为 天 子 , 得 乎 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 广大民众的拥戴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诸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曰
:“王如 知 此,则 无 望民 之 多 于 邻 国也。
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
好,荒年。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没有像……。加: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层解: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侯国之间征伐很多,杀人盈野,兵员、劳力严重不足,争 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正是利用梁 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 治。
第五册——《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五册——《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祸兮福兮》一、文言实词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幼而不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丛驱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放辟.邪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立之涂.,匠者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东西跳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辟.高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广莫.之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批大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善.刀而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高下相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尊敬兄长(2)通“雀”,鸟雀(3)通“僻”,邪僻(4)通“网”,用网捕捉(5)通“途”,道路(6)同“跳踉”,跳跃,蹿越(7)通“避”,躲,避(8)通“漠”,辽阔空旷(9)通“盍”,何(10)通“隙”,空隙(11)通“缮”,修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论民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
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
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