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质性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法又称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地研究和解释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数理统计技术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国际上一直被人们视为客观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概述1。

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质性研究(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简称QER)是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创造的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一种科学地探讨行为和事件的方法。

它采用自由的、多变量、非实验性的观察,使用第一手资料而非第二手资料,并且强调理解而非解释。

虽然“科学”并不总是意味着数据和计算,但是质性研究不仅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而且要产生出可重复的结果,就像它所追求的那样。

从根本上讲,科学应当采用科学方法去了解事物,并运用这种知识和信息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资料进行分析,以提取出新知识的研究方法。

即不是依靠精确的实验设计,而是根据对一系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得到结论。

由于没有对实验做精确的控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但是通过多次重复可以减少失误率,从而提高质性研究的可靠性。

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质性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心理学家埃米尔·伯克的《关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心理学的研究》(1835)这部著作中。

在19世纪后期,德国的格奥尔格·威特海默(Wolfgang Kanter, 1819-1894)、瑞士的阿道夫·迈尔(Adolph May,1819-1894)、奥地利的阿诺德·豪斯霍弗(Arnold Vos hetberg,1851-1926)等人开始对与态度相关的外界条件作定量的测量,他们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函数,因此他们将态度看作是能够测量的,并且对态度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方法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范式,使得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各种学科能够广泛的应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充分地、更加透彻地、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在原因。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整理版ppt
10
历史性研究
❖ 历史研究法是研究过去以解释现在和未来。 开展历史研究是要发现未知,回答问题;寻找 与现实的关联和关系;交流个人或专业的以往 成就;从而激发专业团体内部成员自豪和才智
整理版ppt
11
目的
❖ 历史研究的方法用在护理领域以再现事件, 分析决策后面的原因,追寻导致目前事件的 活动和影响,分析进程的科学背景和渊源, 发现事件的起始动力和序列,分析一个人的 想法,设释一位领袖的影响,从而理解在特 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的 护理。
访谈提纲应及时修改,前一次的访谈结果 可为下一次的提供依据
整理版ppt
2
内容型:记录所说的内容,可以录音代替 观察型:场地,环境,受访者衣着和神情 方法型:访谈者使用的方法以及其对访谈过程 和结果的
影响 内省型:访谈者的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 最好的预防措施:记下所有的事情(访谈初期),可以采
整理版ppt
12
收集资料的方法及应用
❖ 历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查阅 资料。研究者也可以访谈相关的人物、回顾 和分析录像带或电影资料、探访事件发生的 地方、实物考察。
❖ Mackintosh作过有关男性在护理中的历史研 究
整理版ppt
13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 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用于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组织研究、社 区研究、医疗护理和教育
不适用的情况:量化分析;宏观点差,过去的,私人 的事;思想观念,词语概念,意义探讨;因果分析
整理版ppt
28
观察的实施
❖ 确定观察问题:比较具体,可操作的问题 ❖ 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6个W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

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

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

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

《 质性研究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

《 质性研究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74403课程名称:质性研究方法英文名称: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中年级同学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质性研究方法》是一门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与《定量研究方法》相对应的课程,关注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部分。

也就是在参考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的定量研究的同时,关注如何通过情境与类属等方式进行资料的实证收集,并且进行文艺的处理,最终完成科学理论的发展与证明。

因此,本方法是高度的理性与高度的感性的融合,最终强化研究者的逻辑思考与实操能力。

英文简介As one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orks with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It concerns about the methodology part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of the Positivism. It concerns how to collect the proofs and data through the real situation, with a literature arrangement and complete a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of of scientific theory ultimately.Therefore, this method is an integration of both highly rational and emotional, it strengthens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researchers in an ultimate basi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同学的研究路径从原有的实证范式下的定量研究逐步拓展延伸到质性研究中来。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4 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比较
定 性 研 究
1.从本体论 2.从认识论 3.从方法论 4从研究者角度
定 量 研 究
假设世界上事物现象是「主观诠释」 假设事物现象是「客观存在」 主观体验,非由外人来了解。追求 整体意义。 追求特殊关系(ideographic)的整 体了解。 研究者需身历其中,才能感同身受 分析「客观」的因果关系,强调 「客者为局外人

第一篇 理解质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方法主张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与默会知识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指的是,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产 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是对人的生活、人们的故事、行为 ,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的研究。 这里也是有争议的: 例如,有些学者使用质性方法常用的一些技术,例如访问、观 察来搜集资料,但是随后他们却把这些资料译码再用统计技术 加以分析。所以,事实上他们实在以量化方式处理质化资料。 请注意,当我们指称一个质性研究时,我们并不是指上述这种 用量化方式分析质性资料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乃是利用非数学 的分析程序,凭借各种方式,包括观察、访问来搜集资料,并 且利用例如文件、文书、书籍、录音带,甚至人口普查这种为 其他用途而搜集到的量化资料加以分析的程序。
3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

► ►
► ►
(1) .我们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其意义是经由研究者 所赋予的,非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不是可以用语言 文字表达的,它是一种「感觉」。 (2) .不同时空的感觉可能不同,自己才能感受。 (3) .其”意义”不限于语言所可以表达,此种意义植 基于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背景、历史、风俗和与语 言、社会阶层等。 (4) .目的不在解释(explanation) ,而在诠释 (interpretation),其结果是特殊的。 (5) .重质不重量。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人类行为、态度和观点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并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化数据的分析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含义。

下面是关于质性研究方法的700字介绍。

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以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为目标,而不是通过数值分析来验证假设。

它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主题,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者能够理解并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途径。

质性研究方法的数据来源多样,可以是口述的访谈、观察、参与观察、文件和档案的分析、艺术品的研究等。

研究者通过直接与参与者交流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经历来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便获取详细的信息和深入的理解。

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数据分析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研究者需要逐个细致地审查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编码和分类。

研究者通常使用某种合适的分析框架来帮助理解和解释数据,并从中提取出主题、模式和趋势等重要的观点。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质性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者的主观性。

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者的理解和解释可能受到其个人经历、信仰和偏见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需要保持中立和审慎,确保他们的观点和解释是基于详细的研究数据。

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探索性研究,以深入了解某一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它也可以用于验证性研究,以支持或验证定量研究的结果。

此外,质性研究方法还可以在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制定政策和改进实践。

总之,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行为背后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手段。

它的独特性在于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主观性。

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多种研究领域和实践场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1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1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田野研究案例为基点,本课程力求使学生对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历史条件和特定语境中的社会事实和文化过程的意义和局限,有所领悟、体验和反思。

教学将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和田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修课学生领会到定性研究在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定性” 研究方法背后所蕴含的理论脉络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文科学学科这一主要研究手段的认识和体会。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介绍学科前沿动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完成关于社会现象的课堂讨论。

教师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反思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研究步骤2.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本过程3.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质性研究方法论(2学时)1. 教学内容: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2. 重点、难点提示:(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各种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2学时)1. 教学内容:(1)建构主义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2)批判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3)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2. 重点、难点提示:(1)批判理论的流派和观点(2)批判理论研究范式下的质性研究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与计划撰写(4学时)1. 教学内容:(1)质性研究适用情境和问题(2)质性研究设计基本要素2. 重点、难点提示:(1)质性研究设计要素(2)质性研究设计评估标准第四章行动研究(2学时)1. 教学内容:(1)行动研究的内涵及历史和发展(2)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3)行动研究的实务范畴(4)行动研究实施的程序2. 重点、难点提示:(1)行动研究的基本类型(2)行动研究的基本层次第五章扎根理论研究法(2学时)1. 教学内容:(1)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则和理论触觉(3)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技术2. 重点、难点提示:(1)扎根理论的原则(2)扎根理论的理论触觉第六章口述史法(2学时)1.教学内容:(1)口述史法的含义和发展(2)口述史法运用的计划(3)口述史法的基本过程(4)口述史的运用及反省2.重点、难点提示:(1)口述史法运用的原则和标准(2)对口述史的反省第七章焦点小组法(2学时)1.教学内容:(1)参与观察法的渊源和基本特点(2)参与观察的基本过程(3)田野札记的技术和处理札记的方法(4)资料抽样与资料品质2.重点、难点提示:(1)资料收集(2)资料分析和解释(3)资料呈现第八章访谈法(4学时)1.教学内容:(1)访谈法的含义和特点(2)访谈法的基本类型(3)访谈法应用的技术2.重点、难点提示:(1)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2)深度访谈和深度描述第九章焦点小组法(2学时)1.教学内容:焦点小组法的基本特征焦点小组的样本选择焦点小组的访谈实施焦点小组的文本诠释2.重点、难点提示:成功的焦点小组访谈标准焦点小组访谈的设计第十章个案研究(4学时)1.教学内容:(1)个案研究定义和特点(2)个案研究理论背景(3)个案研究类型(4)个案研究方案设计(5)报告撰写与研究品质2.重点、难点提示:(1)理论假设(研究假设)(2)资料收集第十一章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和电脑软件运用(2学时)1.教学内容:(1)三角测量(2)叙事分析(3)电脑软件的运用和操作(4)软件NUD*IST的运用2.重点、难点提示:(1)叙事分析如何进行(2)资料如何处理第十二章质性研究报告撰写(4学时)1.教学内容:(1)质性研究报告的内容(2)质性研究报告撰写步骤(3)撰写报告时的原则(4)质性研究报告撰写的其他问题2.重点、难点提示:(1)研究者的态度和语言形式(2)研究者的立场七、学时分配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和课堂讨论+期末成绩(主要根据期末布置的关于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的论文来确定)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选用教材[1]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参考书目[1]Emerson, Robert, Rachel Fretz and Linda Shaw. 1995.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罗伯特.埃默森, 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著,符裕、何珉译《如何做田野笔记》 2012,上海译文出版社。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對於各種不同的資料搜集方法,需要有相聯的 一組程式或原則。但是,基於研究者背後所依 循的取徑的不同,質性研究者間未能建立清楚、 一致的程式與原則。有人依循實證主義取徑, 而有其自認為較嚴謹的的程式與原則要求,但 是,在揚棄了實證主義取徑後…
並沒有一種獨屬於質性研究而有別於計量研究 的資料與分析的方法。整個社會科學的研究, 本來就沒有某一套固定的方法,而要視研究的 目的、條件與研究者的構思、設計而隨時調整。 不論是計量或質性方法,都沒有理由被先驗的 排斥。而在質性研究的範疇內,各式各樣的方 法也都不宜在研究進行之前就決定取捨。
理論是一種揭露實 況的批判,有助找 到邁向美好世界之 路 提供人們改變世界 的工具 由能夠揭發虛幻錯 覺的理論所提供 所有的科學都必須 從某個價值立場出 發,有些是對的, 有些是錯的
對真理的解釋
好的證據
對價值的看法
科學是價值中立的, 價值是社會整體生 除選擇主題外,價 活的一部分,沒有 值沒有地位 任一群體的價值是 錯的,只是有所不 同
六、效度問題 計量研究中,對於研究有效性 (validity) --或稱 「效度」--的問題最後幾乎都集中到以下幾個 效度問題上:內容效度、效標(criteria-related)效 度、建構(construct)效度、內部效度、外部效度 等。
Lincoln與Guba早期曾指出質性研究的三種基本 效度,分別是:(一)可信度(credibility),即 內在效度,指研究者真正觀察到的希望觀察的;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指 被研究者的經驗能被有效地轉換成文字陳述;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即內在信度
(三)反身性(reflexivity): 檢視’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 必須檢視’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檢視被研究者所持的觀點, 也必須檢視研究者自身所持的觀點,及研 究者所處身的環境,並予以表述。研究行 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行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
第3章 质性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1.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 2.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3.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
1.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不采用统 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来获得研究发现的任何 类型研究。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投射法容易操作,并且可能更有揭示性, 通常与非投射方法连用。
提问的技巧
❖ 多提自由回答的问题 ❖ 问题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 ❖ 多用启发式的问题,少问为什么 ❖ 先问是什么的问题,再问为什么的问题 ❖ 参照标准化的提问方式 结束访谈 ❖ 请受访者反思访谈过程,并总结他们的观点 ❖ “我总结的全面吗?” ❖ 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 对人、人的行为、情感、生活方式真正感兴趣 ❖ 良好的倾听技巧 ❖ 良好的观察技巧 ❖ 良好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 ❖ 客观性 ❖ 具有营销、调研和广告方面的扎实基础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选择受访者的基本原则 ❖ 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 ❖ 严格的控制招聘过程 ❖ 选择能提供丰富信息的人 ❖ 防止职业受访者带来的结果偏差
理论化的核心是归纳(inductions)(从资料 中抽取出概念、维度和属性)和演绎 (deductions)(对概念间关系的假设,亦从 资料抽取出来)间的交互运用(interplay)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研究者须多次实地调查,进行访谈、观察或收 集文件,以收集足够的资料,发展具理论饱和 度(theoretical saturation)的类别。
概念性序化是依据各种有清晰指向的维度来分 类(classifying)事件或事物,但不必将这些 分类依彼此的关联性处理,以形成一个概括性 的解释架构。这指涉依据资料的属性 (properties)和维度(dimensions),将资料 组织成分别独立的类别。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理论化是一项从资料建构出解释框架的行动, 透过对概念间关系的陈述,以系统化地整合和 联系这些概念。
2.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方法1——焦点小组访谈
形式:由8-12人组成访谈小组,在一名主持人 的引导下对某一主题或观念进行深入讨论。
目的:了解和理解人们对一种产品、观念、想法 或组织的看法及其原因
关键:使参与者对主题进行充分和详尽的讨论, 通过被访者的相互启发或刺激得到更多的 信息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扎根理论是通过系统的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 从资料衍生出理论懂的过程。在这种方法中, 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最终形成的理论,彼此具 有密切的关系。
包含描述和理论性解释 ❖ 概念性序化(conceptual ordering) ❖ 理论化(theorizing)的历程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方法2——投射测试法 投射测试的目的是探究隐藏在表面反应下的真 实心理,以获知真实的情感、意图和动机
基本原理 投射测试的基本原理来自于对人们经常难以或 者不能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的认识, 投射 测试是穿透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真正的情感 和态度浮现出来的技术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投射技术的流程 ❖ 根据研究目的和被访者的特征进行前期设计; ❖ 应用投射法实施刺激; ❖ 纪录被访者对刺激的反应; ❖ 对被访者的反应和被访者特征进行交叉分析; ❖ 确定被访者反映的最终含义。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分析是指涉诠释资料的非数量化历程, 目的在于发现原始资料间的概念(concepts) 和关系(relationships),然后将之组织成一 个理论性的解释架构(theoretical explanatory scheme)。
这些资料可能包括访谈和观察资料,也可能 包括文件(documents)、影片(films)或 录影带(videotapes),甚至是为其他目的而 量化的资料,如人口统计资料等。
对受访者的激励 ❖ 积极诚恳的邀请 ❖ 现金 ❖ 食品或礼物 ❖ 其他的奖励或激励手段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访谈开始的一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 营造宽松、积极交流和思考的氛围 ❖ 提供基本的规则 ❖ 设定基调
一般的介绍模式 ❖ 表示对受访者的欢迎 ❖ 介绍访谈目的 ❖ 介绍规则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它可能指涉有关人们生活、生活经验(lived experiences)、行为(behaviors)、情绪(emotions) 和感觉(feelings)等的研究,也包括了有关组织功能 (organizational functioning)、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文化现象(cultural phenomena)及国 家间互动(interactions between nations)等的研究。
1. 质性研究的定义
研究被视为一项“循环性过程”(a circular process。在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资料收集和 分析均可以质性和量化两种模式及其不同程度 之组合来加以处理。也可以容许重复的交互运 用,使质性资料能作量化分析,或量化资料进 行质性分析。
质性研究研究的主旨是建立或发现理论,对某 一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互动现象发展出抽象分析 的基模。
访谈参与者的选取是受理论预期所主导,有助 于研究者发展理论,使理论达成饱和,故称为 “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
从所收集的资料中提炼信息、加以比较、以形 成类别的系统化历程,称为资料分析的“经常 性比较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焦点小组访谈的步骤
❖ 定义调研目标 ❖ 确定讨论的问题及范围 ❖ 寻找合格参与者 ❖ 确定场所及时间、准备相关环境 ❖ 准备主持人提纲 ❖ 提醒参与者 ❖ 实施焦点小组访谈 ❖ 编写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合格的受访者和优秀的主持人是焦点小组访谈 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