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_18肥胖与体重控制
运动生理学多选题

运动生理学多选题绪论1.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指标是()A.基强度B.利用时C.时值D.阈值E.强度-时间曲线2.下列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的是()A.对心脏生物电现象的研究B.对细胞膜物质转运过程的研究C.人对高海拔缺氧服习机理的研究D.实验性观察心搏过程答案:1.CD 2.AB第一章肌肉活动1、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 )。
A、兴奋B、抑制C、只有兴奋D、只有抑制2、下列有关增加肌肉初长度对肌张力影响的错误叙述是( )。
A、存在一个最适宜初长度,此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最大B、张力与长度始终呈反变关系C、超过适宜初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D、张力与长度变化呈正比答案:1.AB 2.BD第二章能量代谢1、属于乳酸能系统供能的特点有( )。
A、供能最大B、输出功率次之C、产生乳酸D、代谢底物为糖原2、在消耗同等量氧时,糖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热量( )。
A、比脂肪多B、效率高C、动员慢D、比脂肪少答案:1.BCD 2.AB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1、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 )。
A、神经胶质细胞B、神经细胞C、受体D、神经递质2、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具有以下特征( )。
A、交叉性B、倒置性C、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D、双侧性答案:1.AB 2.ABC第四章内分泌调节1.应急反应的机体表现()A.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B.呼吸功能加强C.心血管活动加强D.心率减慢2. 肾上腺素的作用有:()A.心肌收缩加强B.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C.心率减慢D. 总外周阻力降低答案:1.ABC 2.ABD第五章血液与运动1.父母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其子女的血型可能为:()A.A型B.B型C.AB型D.O型2.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有:()A.溶解于血浆中B.与血浆蛋白结合C.与Hb结合D.溶解于红细胞内答案:1.ABCD 2.ACD第六章呼吸与运动1.形成胸内负压的原因及条件是:()A.肺的弹性回缩力B.肺的自然容积小于胸腔的容积C.胸膜腔是个密闭的腔隙D.呼吸的进行2.若某人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5次/分,心输出量为6L/min,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肺泡通气量为5.3L/minB.通气/血流比值为0.88C.肺通气量为7.5LD.氧扩散容量为20答案:1.ABC 2.ABC第七章血液循环与运动1.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对心脏活动的效应表现为:()A.正变力作用:(心缩加强)B.负变力作用:(心缩减弱)C.正变时作用:(心率加快)D.负变时作用:(心率减慢)2.耐力训练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静息心率下降B.安静时搏出量增加C.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高D.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小答案:1.AC 2.ABCD第八章身体素质1.人体的平衡力除了要求身体结构完整外,还与( ) 等密切相关。
肥胖与体重控制: 肥胖的运动干预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生理学家曾经做过计算,每减掉1公斤脂肪大约要消耗()千卡的运动净能耗。
A.5000B.4000C.6000D.7200正确答案:D2、运动减肥不仅增加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还能提高运动后机体的()。
A.脂肪合成B.糖原合成C.分解代谢D.静息代谢率正确答案:D3、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以及改善胰岛素-受体亲和力等机制改善()。
A.胰岛素抵抗B.瘦素抵抗C.血脂水平D.血糖水平正确答案:A4、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最佳的运动减肥组合方式是()。
A.饮食控制B.有氧训练C.饮食控制+有氧训练+抗阻训练D.饮食控制+有氧训练正确答案:C5、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训练能够明显减少肝脏、腹腔和腹部皮下脂肪;()训练更有利于减少皮下脂肪A.无氧,抗阻B.抗阻,有氧C.有氧,耐力D.有氧,抗阻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6、运动干预的原理包括()。
A.增加安静时代谢率B.增加运动时脂肪氧化C.降低食欲D.增加能量消耗正确答案:A、B、D三、判断题1、能量节省化现象有利于缓解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疲劳,改善和提高运动耐力。
()正确答案:√2、在限制饮食的条件下,运动减肥更加负荷增肌减脂的需求。
()正确答案:√3、不论是进行高脂饮食还是低脂饮食,只要进行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则饮食对体重增加的差异并不显著。
()正确答案:√4、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和受体的结合率。
()正确答案:√。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xercise 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单位:体育系课程代码:044024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1.了解能量的分类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第一节血液的概述 (1/2课时)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以及血液的功能2.理解运动对血液成分的主要影响第二节血液循环的原理(1课时)1.理解心脏生理与血管生理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内容2.重点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三节酸碱平衡原理(1/2课时)1.了解酸碱物质的分类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2.重点掌握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第五章呼吸系统与免疫系统和运动的关系(2学时)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运动的关系(1课时)1.理解肺通气与气体交换的主要原理2.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过程与3.重点掌握身体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二节免疫系统与运动的关系(1课时)1.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重点掌握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第六章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2学时)第一节有氧工作能力(1课时)1.了解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2.重点掌握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以及检测及其评定方法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1课时)1.了解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2.重点掌握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以及检测及其评定方法第七章速度、平衡、灵敏与柔韧(2学时)第一节速度(1/2课时)1.重点掌握提高速度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第二节平衡(1/2课时)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第三节灵敏(1/2课时)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第四节柔韧(1/2课时)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第八章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员科学选材(2学时)第一节运动技能学习(1课时)1.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以及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及发展变化2.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第二节运动员科学选材(1课时)1.理解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生理学基础以及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2.掌握运动员选材与分子遗传学的关系第九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以及运动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课时)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这一系列的主要生理学基础以及主要方法第二节运动与环境的关系(1课时)1.熟练掌握运动与冷热环境水环境高原环境大气环境以及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2学时)第一节肥胖与体成分(1课时)1.掌握肥胖的产生机理以及肥胖与体成分的主要关系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1课时)1.熟练掌握运动减肥的各种手段与生理学机理第十一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2学时)第一节体适能与运动处方概述(1课时)1.掌握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的概念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1课时)1.熟练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与实施手段第十二章年龄性别与运动(6学时)第一节儿童少年与运动(2课时)1.熟练掌握儿童少年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二节女子与运动(1课时)1.熟练掌握女子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三节老年人与健身运动(2课时)1.熟练掌握老年人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四节残障人与运动1.熟练掌握残障人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十三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4学时)第一节运动与骨质疏松(1/2课时)1.熟练掌握骨质疏松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二节运动与血脂异常(1/2课时)1.熟练掌握血脂异常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三节运动与高血压(1课时)1.熟练掌握高血压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四节运动与糖尿病(1/2课时)1.熟练掌握糖尿病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五节运动与冠心病(1课时)1.熟练掌握冠心病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第六节运动与腰痛(1/2课时)1.熟练掌握腰痛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二)学时分配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论法3演示法4案例教学法5情景教学法6练习法7示范法(二)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校园网、互联网的使用3实践教学五、其他说明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肥胖与体重控制【圣才出品】

第18章肥胖与体重控制1.研究体成分和肥胖有何现实意义?答:体重、体成分控制的生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保障人体的健康①体脂过多的危害肥胖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②体脂过少的危害如长期节食、营养不良、厌食症及其他疾病造成的体脂过少时,人体会出现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失调(如闭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所以合理的体脂比例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2)保持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①体操、中长跑、跳高、跨栏、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体重较轻,而且体脂比例较低、肌肉比例较高。
②以体重分级的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既要求保存肌肉力量又需要去掉不必要的脂肪。
③有些以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项目,如投掷项目,要求增加瘦体重。
④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所以耐力项目运动员体脂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训练程度的高低。
⑤测定体成分对指导运动员达到理想体重、发挥运动潜力、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练员找到合理的体重调控方法,合理安排训练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都具有重要意义。
2.体成分控制与体重控制一样吗?运动员控制体成分和体重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不一样①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常以体脂百分数或去脂体重(kg)来表示,体脂百分比=体脂重/体重×100。
②体重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的重量。
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即体脂重)和去脂体重(又称瘦体重,通常用以反映人体肌肉量)。
运动员的理想体重与体成分是指其获得最佳运动能力时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即获得最大力量、速度和耐力时的最小体脂百分比的体重。
(2)Lamb提出可通过确定理想体脂百分比的方法来确定理想体重。
运动员理想体重=100×瘦体重/(100-理想体脂百分比×100)。
不同运动项目的理想体重不同。
3.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有哪些?答:肥胖是脂肪在体内积累过量的表现,在肥胖诊断实践中,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以下几项:(1)肥胖度(%)①肥胖度的计算公式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
《运动生理学》教学日历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社会体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运动训练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体育教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运动生理学第18章 肥胖、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第一节 肥胖与体重控制

肥胖的定义及其危害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表现 为脂肪量过多或脂肪组织比例过高。
肥胖的危害
(1)降低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2)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3)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4)增加结肠癌等癌症发病的风险; (5)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骨损伤、生殖能
体重控制与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一)体重控制 保持体重恒定的原则与方法 保持体重恒定的基本原则是热能平衡。 减少体重的原则和方法 减体重计划应符合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的原则。
(二)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1.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2.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3.提高基础代谢率 4.抑制脂肪生成
肥胖度
肥胖诊断标准------肥胖度%的应用
低重 <-10
正常
超重
-10~10 10~20
轻度肥 中度肥 重度肥
胖
胖胖Biblioteka 20~29 30~50 >50
2.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3.腰臀围比值
若男性腰臀围比值超过0.95,女性腰臀围比值 超过0.80,患病几率会大幅度增加。男性腰臀 围比值大于或等于1,女性腰臀围比值大于或 等于0.85,则建议实施减肥。
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多种疾病。
肥胖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代谢综合 症,主要原因是机体能量失衡,热量摄入超过 机体消耗,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 储存。 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 代谢因素 环境和行为因素
肥胖的检测 1.肥胖度(﹪)
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 ×100%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四章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7
1 概述
“
运动处方
2 运动处方的制
”
定与实施
3 运动处方实 例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8
概述
采用科学的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指导人们增加体力活动和适当 运动,可有效地促进体质健康,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处方的应 用,可保证运动的科学性,提高有效性。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 和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 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 案。
运动强度
运动形式 运动目的
3
2
4
内容
1
5
6
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
运动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21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一)运动处方的制定
因人 而异
有效性
安全性
全面性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22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一般调查 与填写PRA
问卷
临床健康检 查:生化指 标与生理机
能
可
年龄
体脂过 少
非常好
很好
正常
体脂多
≤19
<3
12.0
12.1~17.0 17.1~22.0 22.1~27.0
20~29 <3
男 30~39 <3
40~49 <3
≥50
<3
≤19
<12
20~29 <12
女 30~39 <12
40~49 <12
≥50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度运动→机体消耗能量↑→运动性疲劳→脑分泌抑制摄食因子→食欲↓
3.增加基础代谢 系统运动→瘦体重增加→基础代谢↑→能量消耗↑ 4.抑制脂肪生成 运动→下调脂肪合成酶的基因表达→脂肪合成↓或抑制
(二)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1.制定原则 (1)安全性: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的制定 要在体质健康和心肺功能安全范围内。 (2)可接受性:要根据个人的喜好、习惯制定,使之 长期坚持。 (3)有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在有一定效果, 但不能急于求成。 2.运动减肥的建议 (1)首先进行医学检查,了解健康状况; (2)体重不要减太快,每周体重下降0.5kg为宜; (3)确定目标,制定好运动处方和实施方案;(氧运 动为主) (4)注意饮食调节 (5)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做好整理
继发性肥胖: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
2.按脂肪分布
腹部型肥胖:脂肪主要见于腹部,危害较大;男性多见; 臀部型肥胖:脂肪主要分布臀部大腿,女性多见。
3.按组织解剖分
多细胞性肥胖: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儿童多见;
大细胞性肥胖:脂肪细胞体积明显高于正常;成年人多见;
(二)肥胖的诊断指标 1.体重、标准体重及肥胖度 (1)体重:人体各部分的总重量;可间接反映人体营 养状况。 (2)标准体重:以身高为基准的体重(WHO1978)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或标准体重(kg)=身高2(m2)×22
2.生理因素—中枢体重“调定点”理论 能量贮备的情况由中枢神经系统感知,以体重信 号强弱较正,调节能量的摄入和消耗。 下丘脑在调节体重方面起重要作用,是调定点的 调节部位,毁损下丘脑腹内侧(VMH、饱中枢)可刺 激体重调定点,产生食欲亢进,造成肥胖;相反毁损 下丘脑外侧(LHA、饥中枢)引起食欲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毁损所致的体重增加,常伴的副交 感神经活动增加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自主神经系统 活动的这些改变,导致能耗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 当伴有食欲亢进时,胰岛素增加可引起体重快速增加。 人血中有饱感物质(3,4-DB)和饿感物质 (2,4,5-TD)通过Glucose敏感神经元和Glucose受体 神经元而发挥作用。 3.代谢因素
脂肪组织的组成
白色脂肪组织(WBT)与肥胖有关 棕色脂肪组织(BAT)
分布于全身皮下及内脏周围,多为中性脂肪,成人约有2.5~5×1010个
WBT
作为一种贮能形式必要时释放分解产生能量。
存于肩胛骨间、颈背部、腋窝、纵膈、脊周围等。 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BAT 是一种产热器官, 当机体摄食成受害刺激时,细胞内脂肪燃烧,改变代谢水平。
3、体重、体成分控制的意义 (1)适当控制有利于身体健康 可降低由脂肪过多引起的疾病 体脂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 (2)运动员适当控制,可获得最佳运动成绩,尤其 是与体重有关的运动项目。
四、体成分的估算方法
(一)皮褶厚度法
(二)围度法
(三)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根据脂肪的电阻较大而测定。 (四)水下称重法
第十八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目的: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 掌握肥胖及体重控制的意义
第一节 肥胖与体成
第二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一节 肥胖与体成分 一、肥胖的定义及危害 (一)肥胖的概念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 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其表现: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 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全球约有17亿人属于超重或肥胖。 (二)肥胖危害 心脏负担↑ 1.降低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猝死率↑ 动脉硬化↑ 脂肪肝↑ 2.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胆囊疾病↑ 肥胖人胃的最大容量较大 结肠疾病↑ 3.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抗胰岛素素作用→↑糖尿 病
肝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高血糖症 HDL-C、载脂蛋白A↓→肝处理血脂↓ 肥胖→ LDL-C、载脂蛋白B↑→血脂↑ FFA↑→肝利用糖和糖异生障碍
4.环境和行为因素 遗传基质与环境 和行为因素相互作 用而发生肥胖
(二)现代肥胖流行的原因 1.过量饮食 2.缺乏体力活动
二、运动减肥
(一)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1.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2.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我国成年人标准体重参考 身高(cm) 年龄 性别 标准体重(kg)计算 <165cm者 成年 男 = 身高(cm)-105 女 = 身高(cm)-110 ≧165cm者 <30岁 男 =身高(cm)-100 ﹥50岁 女 =身高(cm)-102.5 30~50岁 男 =身高(cm)-105 女 =身高(cm)-107.5
(五)空气置换法 通过人体进入测试舱前后舱内空气体积变化来 计算人体体积,结合精确测得的体重算出身体密度。 (六)DEXA(双光子法) 应用两种能透过机体的不同能量的光子,在不同密 度的组织中,其衰减光子能量的程度不同。根据其衰 减程度来进行判断 第二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一、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肥胖成因 1.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是主要的肥胖因素。其肥胖基因分布在 Y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上。
乳腺癌↑ ↑ 4.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子宫内膜癌 结肠癌↑ 影响智力发育(脑组织供氧不足) ↑→心理疾病 5.对儿童少年的影响 心理负担 降低免疫力→感染率↑
二、肥胖的分类与诊断 (一)肥胖的分类 1.按发生原因 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 心理行为偏差为牲的慢性疾病;(最常见)
(3)肥胖度
2.体质指数(BMI) 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 不同的年龄、性别,BMI不一样 3、腰臀围比值(WHR) 腰围:腰部中央的围径; 臀围:臀部最宽处的围径; 男性:在0.85~0.9以上; 女性:在0.75~0.8以上,认为是超过了安全成分: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总成分 体脂(%)=体脂重/体重×100% 2、理想体成分 男性:理想体脂占体重约为15~18% 女性:理想体脂占体重约为26~28%
(1)影响能量摄入的主要基因
①肥胖基因(瘦素基因) ②瘦素受体基因 ③下丘脑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基因 ④MC4R基因 与能量调节有关 ⑤神经肽Y基因 强烈的摄食刺激因素 ⑥增食欲素基因
(2)影响脂肪细胞贮存脂肪的主要基因
① PPARγ基因 激活有利于脂肪细胞分化 ② 脂联素 肥胖→血中脂联素↓
(3)影响能量消耗的主要基因 ① UCPS基因 调节能量平衡和底物代谢 ② β2AR 结构改变→脂肪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