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及他的生平事迹解释《登岳阳楼》创作的背景和意义强调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2 作者介绍: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引用杜甫的名言或诗句来展示他的文学才华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解释《登岳阳楼》的韵律、节奏和押韵分析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2.2 诗歌意象解读: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楼”、“江水”、“云梦泽”等解释意象之间的联系和表达效果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杜甫在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受分析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相互影响3.2 人生感慨与哲思:分析诗中杜甫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思考引用诗句来探讨杜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解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4.2 语言特色:分析诗中的用词、句式和语言风格强调杜甫的语言创新和独特之处第五章:诗歌欣赏与创作启示5.1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品味《登岳阳楼》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5.2 创作启示:启发学生从《登岳阳楼》中汲取灵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强调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和技巧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杜甫与盛唐气象:介绍杜甫生活的盛唐时代背景,分析其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探讨《登岳阳楼》中所反映出的盛唐气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2 诗歌中的历史信息:分析《登岳阳楼》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如地理、建筑、风俗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对历史信息的敏感度。
第七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7.1 后世评价与影响:介绍历代对《登岳阳楼》的评价和影响,如宋元明清诗人的评价。
分析《登岳阳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其后诗歌创作的影响。
7.2 当代解读与创作:探讨当代对《登岳阳楼》的解读和创作,如现代诗歌、影视改编等。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第八章:比较学习与思考8.1 与其他诗歌的比较:选取其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阳楼》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2. 分析《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被誉为“诗圣”的原因。
2. 学生自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2. 学生能理解《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岳阳楼》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登岳阳楼》中的重点词语。
2. 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登岳阳楼》,解析其中的重点词语。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登岳阳楼》中的重点词语。
2. 学生能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岳阳楼》中的重点句子。
2. 培养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1. 解析《登岳阳楼》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登岳阳楼》,解析其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登岳阳楼》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能通过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四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思想感情。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意境。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登岳阳楼》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鉴赏文章。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登岳阳楼》与其他杜甫诗作的异同。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登岳阳楼》的背景和杜甫的人生经历。
2. 分析和欣赏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杜甫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杜甫的思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相关阅读材料:杜甫的其他诗作。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杜甫和《登岳阳楼》的背景。
2. 学生阅读诗歌,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二、诗文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2. 解读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 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2. 探讨杜甫的思想和创作背景与《登岳阳楼》的联系。
四、诗歌鉴赏(15分钟)1. 学生自主鉴赏诗歌,分析意象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对《登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深入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2. 学生可以尝试研究其他文学作品中对于岳阳楼的描写和表达。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解析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歌,使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也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登岳阳楼》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
2. 分析这些关键字词和意象如何传达出杜甫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3.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登岳阳楼》;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2. 诗歌的意境分析;3.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2. 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向学生介绍《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及诗文内容。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2.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3. 讲解诗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特点。
三、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 学生个人背诵诗歌,要求熟练掌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课堂讲解,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熟记《登岳阳楼》,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背诵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登岳阳楼》,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深入探讨诗中的意象与寓意(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2. 探讨诗中的寓意,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全文。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杜甫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登岳阳楼》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描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杜甫生平介绍、《登岳阳楼》全文、生僻词汇解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提前预习《登岳阳楼》全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登岳阳楼》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歌中汲取的营养和感悟。
2. 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Du Fu's poetry and cultivate their love for the country.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登岳阳楼》,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杜甫的《登岳阳楼》,使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吸收知识。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才能教学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土,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织,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乱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照应。
三、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交融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歌;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杜甫的思想感情;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境分析;3. 杜甫的思想感情解读。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3. 杜甫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全文和注释;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杜甫的生平介绍、宋代社会背景等;3. 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2. 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了解有多少?请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杜甫。
二、诗歌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背景资料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帮助学生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2. 教师介绍宋代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如其他诗歌、生平事迹等,下一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歌。
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和杜甫思想感情的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的教学中,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
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
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
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
是“合”。
五、置身诗境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
话将诗
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
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