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2讲:诗经
大学语文诗经讲解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经》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感情。
2.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经》的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诗经》会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二、讲解《诗经》的特点1. 诗歌形式:讲解《诗经》的诗歌形式,如四言、五言、六言等。
2. 诗歌题材:讲解《诗经》的诗歌题材,如爱情、战争、劳动等。
3. 诗歌风格:讲解《诗经》的诗歌风格,如清新、豪放、婉约等。
三、分析经典篇目1.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2.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经》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经》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经》的背景、特点和经典篇目。
2. 提出问题:如何欣赏《诗经》中的诗歌?二、讲解《诗经》的文学价值1. 诗歌形式:讲解《诗经》的诗歌形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题材:讲解《诗经》的诗歌题材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3. 诗歌风格:讲解《诗经》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分析《诗经》中的思想感情1. 以《卫风·硕人》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
2. 以《周南·桃夭》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选择《诗经》中的篇目,进行鉴赏和解读。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鉴赏和解读心得。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感情。
2. 布置作业: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撰写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诗经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熟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理解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内涵。
- 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诗经》的艺术成就2. 经典篇章赏析- 《关雎》- 《蒹葭》- 《硕人》- 《七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诗经》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讲授新课1. 《诗经》概述-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分类与特点。
- 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如语言、形式、内容等。
2. 经典篇章赏析-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关雎》,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结合《关雎》的内容,探讨古代爱情观。
2.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关雎》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大家认为《诗经》有哪些艺术特色?2. 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哪篇经典篇章?二、讲授新课1. 经典篇章赏析-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蒹葭》,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蒹葭》的内容,探讨古代的离别之情。
-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蒹葭》的阅读感受。
三、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经》的艺术特色。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并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大学语文--诗经

卫风· 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 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 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 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 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 思,亦已焉哉!
《பைடு நூலகம்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 “六艺”之一。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收录周初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合乐歌词。 形式以四言为主,往往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不少作品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孔子论《诗》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 为政第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第十七》)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 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 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 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 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
豳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 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 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 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 可怀也。
豳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 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 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 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 旧如之何?
大学语文第2讲:诗经

地位:
五经之首 文学之源
五经之首
不学诗, 无以言。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五经四书 • 今文经学 • 古文经学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诗集传》
文学之源
➢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诗以言 志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温柔敦 厚
风雅传统
赋诗言志、修身典范、科考教参、爱情小抄
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赋诗言志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有美 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子产赋郑之《羔裘》(邦之司直、 邦之彦兮 )。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 叔赋《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 是! 不是有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旗 赋《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 不忘 ),子柳赋《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宣子喜曰:“郑其庶乎! 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 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 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 “……”
[清]《诗经原始》: “此盖学校久废不修,学者散 处四方,或去或留,不能复原平日之盛,故其师 伤之而作是诗。”
[宋]《诗集传》: “此亦淫奔之诗。”
大学语文诗经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经》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 学会分析《诗经》中的典型篇章,理解其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2. 《诗经》中的典型篇章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经》能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二、讲授《诗经》概述1. 解释《诗经》的编撰过程、内容分类(风、雅、颂)。
2.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抒情性、韵律美。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关雎》作为典型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分析《关雎》中的爱情主题,探讨古代爱情观念。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蒹葭》、《桃夭》等。
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诗经》中的爱情、田园、战争等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概述和典型篇章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鉴赏《诗经》?二、讲授《诗经》中的典型篇章分析1. 选择《桃夭》作为典型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分析《桃夭》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古代女性观念。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伐檀》、《硕人》等。
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诗经》中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主题。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中的优秀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大学语文 诗经

一.诗经概说
(二)《诗经》的编集
• 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 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 风俗,知得失。” • 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 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 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提出来 的,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 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 因为在孔子出生以前,各国通行的乐歌集,大体 已是三百篇之数。
(三)《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1.章法: • 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 旋律反复咏唱的形式。一首诗分为若干章,各章 字、句大体整齐划一,仅换其中少量词语。如 《秦风· 蒹葭》,在重复中仅换个别词语,写出了 白露从凝结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 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 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 的逐层加深。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3.字法:叠字、连绵词和语气词的大量运用。 • 叠字,就是两字重叠使用,又称“重言”。如“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周南· 桃夭》),用“夭夭”形容树枝弯 曲倾斜摇曳的样子;用“灼灼”形容桃花盛开十分鲜明的 样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雪霏” (《小雅· 采薇》)。用“依依”形容杨柳茂盛而且随风 飘拂的样子;用“霏霏”摹写霰雪纷落之状,生动而富有 形象。可见,用叠字摹写状、貌、声、容,描摹事物绘声 绘色绘形、自然真切,更富形象性和节奏感。 • 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广泛使用,既穷形尽状,又朗朗可诵。 如:窈窕,参差,辗转等(《关睢· 周南》)。 • 语气词有用在句尾,有用在句中或句尾的,方式比较灵活。 如兮、猗、只、且、思、之、者、乎、哉、矣、也、焉等。 这些语气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也能恰如其分 地表达语气和情态。
大学语文ppt:诗经

❖ 当初离去的时候,杨柳青青,随着风儿飘飘。 今天我归来,回想往事,大雪纷飞,满天飘 扬。
《诗经》唯美句:爱情和人生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诗经·子衿》
❖ 我很想你,想起你那青青的衣衫。纵然我没 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也不肯给我送个口信呢?
《诗经》唯美句:爱情和人生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沚。
木瓜 对比 月亮代表我的心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
《诗经》的形成
❖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 带。
❖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的来源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采诗说
❖ 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 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 子。”(《汉书·食货志》
颂
商颂
5 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
鲁颂
4 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功用
❖ 《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 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 《诗》广泛运用于各诸侯国祭祀、朝聘、宴饮等场 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层 的人际交往多称引《诗》句来评论抒情。所引用的 《诗》句,往往断章取义。
大学语文-诗经

5、诗作的来源与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无明确记载。历史上有 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 《诗经》作品的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说,班固、刘歆最早提出; 删诗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 献诗说,今人陆侃如,否定以上两说,据《国语》等书 的记载而提出。郭沫若认为周王朝太师和乐工,在采来、献 来的诗作中,整理编选而成。
7
6、《诗经》的流传与研究
《诗经》虽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 儒”之劫,但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 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 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 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 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 一时。
鲁人毛亨和毛苌的古文“毛诗”晚 出,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了三家 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 今本《经诗》,就是“毛诗”。
有关《诗经》的研究,代不乏人, 著作很多。
8
7、《诗经》的内容与分类
可以说《诗经》是一轴巨幅 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 风习等等,都有形象的表现。
9
(1)祭祖诗
我国古代祭祀活动十分 盛行,不少民族都产生了 赞颂神灵、祖先的祭歌。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 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 歌颂祖先为主,有的叙述 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 有的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总之是歌功颂德的作品。 但这些作品,有着一定的 历史认识价值和文学审美 价值。
4
2、《诗经》的体制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 风160篇,分十五国风; 雅105篇,分大雅(31)、小雅(74)二雅; 颂40篇,又分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颂。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 即各地区的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