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word版
《动物行为学》讲义

动物行为学(Animal behavior)(自编讲义)张永普编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群第一节取食行为第二节繁殖行为第三节通讯行为第四节社群行为第五节时空行为第三章、刺激及其作用一、刺激分析与筛选二、关键刺激三、刺激积累与超常刺激第四章、行为的机能构造(行为生理学)一、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二、激素与动物行为三、感觉器官与行为第五章、动物行为的遗传与发育第六章、动物行为的进化1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行为研究行为时常常会问二个问题:什么是动物行为?一种动物为什么要以它那种方式去进行活动?1.概念:动物行为指动物所做的动作,包括动物的位置移动、进食、求偶、争斗和体色变化等等;是为了满足动物的基本生存和繁衍的需要,适应体内、体外环境变化的一切反应的总和。
动物的一切行为基本取决于三个因素:外界和内部刺激、动物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动物机体的结构与生理特性。
动物的行为不仅指可见的动态现象,还包括它们的习性、举止、姿态与表情等静态现象(如一些昆虫的假死行为、保护色和拟态)。
如动物的睡姿也是一种静态的行为方式,丹顶鹤睡觉时常“金鸡独立”,它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蜷缩着,嘴深深地藏在翅膀下;树栖鸟类大多数蹲在树枝上睡觉;松鼠蜷身、缩腿,并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如有两只松鼠便抱在一起睡觉;蝙蝠用后肢钩住屋檐或树枝,身体倒挂;刺猬身体蜷成圆球,身上的刺倒竖着,只露出鼻孔透气等。
动物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不同动物的行为不会相同,如不同种类的鸟类可以从鸣声、觅食方式、筑巢、威胁或求偶等方面来识别,鸥能俯冲捕鱼,可以去啄死病鸟,也可以用脚扒开草地赶出虫子,甚至可以在飞行中捕食昆虫,但鸥不会象隼那样猎取鸟雀;知更鸟不会造出南美灶鸟那样的鸟巢,猫头鹰发不出百灵鸟般悦耳的啼鸣。
动物行为不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进化的结果,是动物应付或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手段。
动物行为学第10章行为进化

黄麂头骨 Muntiacus reevesi 四川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回收卵的习性
树栖秧鸡仍表现出回 收卵的习性,有用吗? 緋秧雞 地栖秧鸡回收卵的习 性
搔头行为
一些鸟类搔头程序: 一侧翅压低--同侧 足越过翅膀—伸达 头部,幼鸟常失去 平衡。 夜鹭、野鸭? 鹦鹉搔头-Y,用足 搔喙基-N 四足动物常这样。
二、行为个体发育的证据
幼年动物行为往往类 似于或等同于一个较 原始的成年动物,就 好像该动物的祖先。 蒙古百灵 melanocorypha mongolia:成鸟双脚交 替伸出奔跑,但幼鸟 离巢后的几天内仍保 持双脚跳移动。
角百灵
Eremophila alpestris
蜡嘴雀:栗耳草雀Taeniopygia castanotis 幼 鸟偶尔使用草茎
梗犬类 藏獒
牛头梗Bull Terrier 边境梗Border Terrier 贝林登梗Bedlington Terrier 澳洲梗Australian Terrier 万能梗Airedale Terrier 洪山区宠物总医院,肩 高0.78米,体重52公斤
五、近缘种行为的比较
地面营巢易受攻击、特别是卵和幼鸟
地面筑巢的鸥与悬崖筑巢三趾鸥行为差异
报警频繁 捕食者未接近巢即离 开 有激怒反应 雏鸟外形和行为隐蔽 窝卵数3 对地面生活得适应性 1)战斗方式多样 2)遇险时雏鸟离巢隐藏 3)适宜巢位多,竞争弱 极少报警 接近时不离巢 无激怒反应 雏鸟外形和行为不隐 蔽 窝卵数2 对悬崖生活的适应性 1)战斗方式单一 2)雏不离巢静止不动 3)适宜巢位少,竞争强
为什么有些行为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动物行为学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动物行为学完整版

动物行为学复习题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鸽子头部装上带电池的线圈以产生人造磁场,在阴天时会迷失方向。
对。
因为鸽子是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当鸽子头部装上带电池的线圈产生的人造磁场干扰了地磁场,使鸽子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在阴天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
2.当把蜜蜂带进室内用两只灯照射时,不管灯光颜色如何,蜜蜂总是飞向较亮的一边,说明蜜蜂是色盲。
错。
当蜜蜂被带进室内的时候,蜜蜂飞向较亮的地方是想逃生,是想要飞向室外,本实验本身并不能说明蜜蜂是色盲。
3.如果将蝙蝠的嘴用胶带封住,在黑暗中飞行时,它就会撞上障碍物。
对。
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
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这种本领要求高度灵敏的耳和发声中枢与听觉中枢的紧密结合。
当将蝙蝠的嘴巴堵住的时候就不能发车超声波,就不能进行定位,才会撞上障碍物。
4.用丝线将一个黑色纸带吊在竹竿上,飞舞着晃过一只灰黄雄蝶时,能激起雄蝶的追逐反应。
对。
根据丁伯景博士研究黄蝴蝶怎么样会引起雄蝴蝶的追逐的结果表明,大、黄、黑、近和会飞舞的黄蝴蝶会引起雄蝴蝶的飞舞。
5.冠鸭的求偶动作与水鸭明显不同。
对。
,冠鸭:用力梳理羽干;野鸭:举翅亮出背部鲜艳的羽毛;小鸭:蓝色羽毛6.有一种潮间带蜗牛,以软体动物为食,在落潮时选择薄壳的软体动物,而在涨潮时,则就近选择而不顾及其薄壳与否。
对。
因为其觅食目标介于最大程度地获取能量和最低程度的觅食风险之间。
壳薄的软体动物。
易打开且能量多,在落潮时可以多化时间选择,而在涨潮时选择以便尽快退回到安全地方。
7.鱼在水中保持平衡时的定向机制,包括光照和重力作用两个方面。
对,鱼是凭光和重力的混合作用来定向的。
在一只小水族箱上开着很亮的灯,箱中鱼会维持垂直的位置。
如把灯光移到水族箱一侧,鱼会稍稍偏斜(耳石与光的共同作用)。
去掉耳石,就完全平躺起来侧向一边。
8.把拉布拉多白足鼠草原亚种的实验室后代从小饲养在草地环境中,结果它对草地的喜爱度比野生鼠还要强。
动物行为学第10章行为进化

黄麂头骨 Muntiacus reevesi 四川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回收卵的习性
树栖秧鸡仍表现出回 收卵的习性,有用吗? 緋秧雞 地栖秧鸡回收卵的习 性
搔头行为
一些鸟类搔头程序: 一侧翅压低--同侧 足越过翅膀—伸达 头部,幼鸟常失去 平衡。 夜鹭、野鸭? 鹦鹉搔头-Y,用足 搔喙基-N 四足动物常这样。
蜡嘴雀:衔草行为起 源于筑巢,因为雄鸟 参与筑巢,草茎既用 于求偶也用于筑巢。 澳洲绯红雀:雄性衔 草茎与巢材不同,只 是一种象征或符号。 有的物种开始使用, 但实际求偶炫耀中不 使用 或偶然使用草茎。
双翅目舞虻科球虻Hilara sartor
雄性常常用足抱住一 个丝织小球飞来飞去 推测的功能 吸引异性 刺激交配欲 交配时可减少被雌性 吃掉的危险
地面筑巢的鸥与悬崖筑巢三趾鸥行为差异
4)地面交配 5)巢材来自附近、不偷 巢材、筑巢不同步、 产卵前不保卫巢、建 筑技术简单、不使用 泥巴、巢浅盘状 6)雏常离巢、成鸟把食 物吐到地上、喂雏时 叫、几天内便识雏 7)雏面向自由常拍翅 8)爪小无力 4)巢中交配 5)巢材来自远处、偷巢 材、筑巢同步、产卵 前保卫巢、建筑技术 复杂、使用泥巴、巢 深杯状 6)雏常离巢、成鸟把食 物吐到地上、喂雏时 叫、几天内便识雏 7)雏面向悬崖很少拍翅 8)爪大有力
梗犬类 藏獒
牛头梗Bull Terrier 边境梗Border Terrier 贝林登梗Bedlington Terrier 澳洲梗Australian Terrier 万能梗Airedale Terrier 洪山区宠物总医院,肩 高0.78米,体重52公斤
五、近缘种行为的比较
二、行为个体发育的证据
动物行为学讲义

动物行为学第一章绪论第一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一、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行为、行为机制及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意义。
[龙虱图片:简单介绍龙虱水生生活习性,气管呼吸方式及其鞘翅下具有物理性鳃功能的气泡结构,肉食性,捕食鱼类,可陆地爬行,空中飞翔等水陆空三栖的进化特征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学习行为、通讯行为、时空行为等[动画1-1-2蝴蝶羽化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1,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自然选择总是有利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把自身的基因传递到未来世代的个体。
2,基因传递通常是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于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因此,动物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的基因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不会利他现象。
3,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暂时的不稳定阶段,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第四季冰川活动,将它们赶入竹林,确立了食竹子的ESS,之后通过自然选择确立了只食竹子的采食行为。
4,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事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
[取食行为]1,老虎的取食行为[图片]:野生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因为其食性和采食量巨大,所以其领域面积广阔。
主要以野猪、鹿、狍子等动物为食,因此民间又有称老虎为“猪倌”的说法。
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一般有野猪群出没的地方,多伴有老虎生存。
老虎与野猪群共存的现象,对于野猪群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老虎主要不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野猪。
2,非洲狮子的捕食行为[图片]:非洲狮子集群生活,主要捕食非洲草原大型草食动物。
动物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一、行为的定义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
也可以说,行为是动作和动作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作。
二、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人们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心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动物行为是人类了解动物进化的途径行为与动物的意识和心理密切相关,行为是意识和心理的外部表现有害动物的防治有益动物的利用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兽医工作者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诊断反常现象-检查和治疗动物-向群众解释动物的行为以及治疗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有助于把有关的疾病减少到最小程度对动物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意义-繁殖和饲养牲畜-提高生产率-对行为遗传力的估计-在生产管理中取得最令人满意的进展三、行为研究的起源现代动物行为学有3个来源:医学解剖和生理研究、生物进化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四、行为学的形成行为学、比较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几乎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行为学研究集中探讨自然界与特定物种有关的动物行为——行为的进化和形态比较心理学家侧重于应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行为——探讨人类的行为内在控制神经生物学家热衷于研究神经形态的即时、直接效应五、动物行为研究的现状20世纪50年代,Tinbergen提出了4个著名的关于动物行为研究问题:-生理机制怎样调节动物的行为;-这些机制在动物个体水平上如何发育;-行为特征的适应价值在哪里;-在进化历史上这些行为特征是如何出现并变化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行为研究主要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行为终极的进化生态原因-行为直接的神经生理原因目前行为学研究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设计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生态机制-寻找理论模式-发展综合理论-应用高新技术九、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鸟为什么孵卵?答案将依提问的不同侧重点而有所不同,大致有如下4种提问的方法:-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鸟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为什么上)第1个提问强调鸟为什么孵卵,而不是孵一块石头或一朵花,回答这一提问时必须表明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对诱发亲鸟的孵卵行为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这是从外部刺激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在研究动物的行为。
物联赛专题(动物行为学).pdf

物联赛专题(动物行为学).pdf动物行为学一、动物行为学概述1、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行为:通常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跑、跳、游泳和飞翔等),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气味的释放等)。
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或者说、行为学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下述动物表现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类飞行B.动物吼叫C D.动物的呼吸根据定义跑、跳、游泳和飞翔,鸣叫发声根据定义跑、跳、游泳和飞翔,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动物行为。
呼吸,心跳等现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行ABC的是()C.金龟子的假死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属于呼吸,心跳等现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行为1、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动物行为的特征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和适应性。
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2、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族延续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 ,同时具有特异性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存和种族延续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族延续。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和生理(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2)生理基础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也决定行为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遗传基础,也就不会有行为。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的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学
---------动物的求偶行为
摘要: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动物在生殖季节(如发情期)吸引及追求异性的行为。
求偶之前往往还有一些准备活动,包括占据领域。
领域不仅仅是栖身和取食的场所,也是为了吸引异性、与之交配及繁育子代而选择的地方。
昆虫(蜻蜓)、两栖类(蛙)、爬行类(蜥蜴)、鸟类、哺乳类均有占域行为。
占领婚配领域以吸引异性的多为雄体。
往往占据较好(食物丰富、有荫蔽可防敌害)领域的雄体才能吸引雌体与之交配。
低等动物雌雄双方往往同时处于准备生殖的状态。
但在较高等的动物,则往往是雄体更具交配的欲望。
为使双方在性状态上的一致,提高雌体的性兴奋水平,降低其逃遁、进攻等反应,使雌体克服对身体接触的反感(尤其在陆生动物),从而得以交配成功,雄体便需要进行求偶表演。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
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
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
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
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
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
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①视觉。
通过视觉吸引异性的不但有形象还有行动。
多于日间起作用,但发光动物例外。
雄体体形魁伟,色彩鲜艳,这便是求偶手段之一。
许多动物在生殖期改变外形,如鱼类。
许多雄鸟还要换上婚羽。
发情期的雌猴臂部变成红色。
蟹和头足类在求偶时也改变体色。
萤能发光,不同种发出的光和在空中的行动轨迹各异。
昆虫能感受紫外线,在可见光下外形相同的蝶翅在紫外线下色彩不同。
除炫耀光、色外,许多动物还表演许多动作以吸引异性。
雄乌贼求偶时除体上带有条纹外还以抽动式的动作接近雌体。
蜘蛛有最早的仪式性求偶动作,如摇晃附肢、牵动蛛网,有的雄蛛用丝将雌性缠在地上。
猛蛛雄体会将被蛛丝缠裹的猎物送给雌体。
三棘刺鱼的雄体于生殖季节前腹部从灰绿色变为红色,此时有占域行为,并富有进攻性。
它在领域内用粘性液体将海藻粘结成巢,随后开始对雌鱼作求偶表演(舞蹈),又用其棘触雌鱼的腹部,将雌鱼引入巢内产卵,自己则入巢排精。
一周多后幼鱼孵出,雄鱼又恢复为灰绿色,并负保护幼鱼之责。
鸟类的求偶表演最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但多是雌雄共同参加的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故称仪式化行动),如鞠躬、摇头、舞蹈、倒立飞翔等。
哺乳动物(如鹿、羚羊)也有可观的仪式化的求偶表演,但一般说,哺乳动物的求偶表演不及鸟类复杂。
许多昆虫,鸟类(如黑颈鸥、流苏鹬、园丁鸟、侏儒鸟)和少数哺乳动物(如非洲水羚)往往聚集在一个公共的场所进行求偶表演,这个场所称为竞偶场。
②听觉。
声音可以越过一定的屏障,传到相当的距离,在黑暗中也能起作用,因此在求偶行为中被各种动物采用。
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发音者的种类、性别、婚配情况,乃至邻近存在的雄体个体数(如蛙鸣)等信息。
鸣禽也用鸣声驱走接近其领域的其他雄体。
在日间求偶的动物,声音信号常与视觉信号合并使用(如哺乳类及鸟类)。
发声的器官或为声带(如鸟类、哺乳类)或为身体其他部分(如昆虫)。
采取声响求偶的动物包括昆虫(蚊、蟋蟀)、两栖类(蛙)、爬行类
1 / 1
(壁虎、鳄)、鸟类(鸣禽)、哺乳类(虎、鹿)。
这种策略常被夜行性动物采用,但有被捕食者发现的危险,不过蟋蟀觉察到可能的天敌临近时会停止发声。
③嗅觉。
沙蚕的雌体能分泌一种物质(受精素)吸引雄体。
藤壶也有信息素。
信息素广泛见于昆虫。
极微量的信息素即可散布到很远的范围。
散布距离远远大于视觉及听觉信息。
信息素是长链含碳化合物。
具有特异性,分子量不太大,故有挥发性,赖风力传播。
这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策略,而且不会为敌害察觉。
蚕蛾体内含蚕蛾醇 1.5毫克,可以吸引10亿个雄体(远远超过一个地区内可能存在的雄体数)。
哺乳动物会用尿、粪便、体臭来标明其领域范围及其性状态。
有些动物在发情期表现尿频,可诱使异性个体闻嗅从而提高性兴奋程度。
许多哺乳类的雄体只要闻闻雌体的尿迹,便知道它是否接受交配。
④触觉。
陆生的雌雄同体的大蜗牛实行异体受精,求偶时互相用一种钙质的针刺深深刺入对方身体。
蚯蚓会相互缠绕。
佛罗里达杨枝鱼求偶时,雄鱼用吻部抚擦雌鱼,并相互缠绕。
白鹭求偶时会用喙相抵。
哺乳动物在发情期配偶间会相互舐毛和阴部。
⑤其他。
某些鱼(如南美电鳗、非洲长颌鱼)能放出微弱电流以为求偶信息。
以上种种手段常被混合应用,如鸟类求偶表演时常不住鸣叫(尤其是鸣禽),场面热闹非凡。
鸟类中即使是终生配偶的种类,每到生殖季节也要进行求偶表演。
有的昆虫(如家蝇)无求偶表演,雄蝇落在大小如雌蝇的物体上也要与之交配。
许多昆虫雌体体内要包藏大量的卵,所以形体上大于雄体,其蛹期亦长。
雄体先羽化并等在蛹边,等雌体刚羽化即与之交配,这样可减少被捕食的危险,增加繁殖的机会。
还有的脊椎动物(如灰雨蛙、流苏鹬)中,某些个体不进行求偶表演,却在一边旁观,并偷偷与走近的雌体交配,这是一种省力的策略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