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合集下载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城镇体系规划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实现五个统筹中发挥重要的 作用。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
(三)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 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四)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
(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分析
1.城镇体系 的现状特点
2.城镇体系 的结构特色
3.城镇体系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
二、城镇发展的区位分析
(一)区位条件分析 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
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 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
(二)吸引范围分析 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 程中首位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城乡差别 显著、城镇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的问题日益明显,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的 城镇体系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迫切要 求,这也成为西方学者和许多发展中国 家学者的关注热点。因此,城镇体系研 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
(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
城镇体系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规划。城镇体 系规划实质上是适应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针对我们 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最有成效的区域规划的组织方式。
(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 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 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 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一、引言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需求不断增长,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进行详细论述。

二、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区域分析是指对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它包括对该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手段,了解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潜力。

同时,还需要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为城市规划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

三、城市规划评估的必要性和流程城市规划评估是指对一个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城市规划评估,可以评估城市规划方案是否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符合,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宜居环境的需求,并评估城市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城市规划评估的流程主要分为背景调研、问题确定、数据收集、模拟仿真、方案评估和结果分析等几个步骤。

四、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在许多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在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中,通过对该地区的区域分析,发现其水资源短缺,因此需要调整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保护区的面积和水资源利用限额。

又如,在一个城市交通规划项目中,通过城市规划评估,发现规划方案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因此需要对交通规划进行调整,增加道路宽度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投资。

五、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支持。

其次,评估结果可能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可能产生争议。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方法的研究,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我是合肥买房参谋吴哥,211大学毕业,十余年房产经验,熟悉合肥买房政策、区域规划与学区,成功指导数千名购房者合肥置业。

以下为“合肥买房参谋”微信公众号粉丝问答精选提问分享。

合肥买房参谋公众号粉丝提问:您好,我长期外地工作,老家是安徽下面地市的,最近几年有回合肥发展的打算,但是不知道合肥未来发展怎么样?不知道可有详细的合肥空间规划发展介绍?合肥买房参谋回答:正好最近,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本文旨在详细阐述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包括规划的目标、具体策略和步骤。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确的执行,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规划目标区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具体目标如下: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X%,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 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福利服务,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 生态环境目标: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二、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1. 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和扶持高科技、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对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推进城市绿化、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 提升城市品质:注重打造宜居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公共空间,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丰富文化和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4. 强化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5.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三、实施步骤为了有效推进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确保规划的有序推进。

2. 集中力量抓重点:根据规划的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方向,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关键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夯实发展基础。

3. 完善政策体系: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TERRITORIALSPATIALMASTERPLANNINGOFSIYANG2022年9月2035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公示稿TERRITORIALSPATIALMASTERPLANNINGOFSIYANG(2021-2035年)01规划总则02目标定位及全域空间格局03城区优化,建设宜居城市04要素支撑,完善设施配套目录CONTENTS城区结构:格局谋划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品质建设:绿地与开敞空间、两河四岸目标定位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产业空间格局魅力空间格局城镇体系格局全域镇村格局交通体系完善市政设施完善规划目的、规划原则规划范围与期限01规划总则PRINCIPLES OF PLANNING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SIYANG 1.1 规划目的《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是实现全县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保障;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障国土安全,建设“美丽泗阳”的重要举措;是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行动纲领;是全力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创新活力、更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千里运河最美县”的空间蓝图;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基础。

1.2 规划原则1 2 3 4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泗阳县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守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底线。

统筹优化城乡、区域国土空间,实现国土空间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乡公共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中国区域发展趋势预言.doc

中国区域发展趋势预言.doc

中国区域发展趋势预言中国区域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下面下面为大家带来中国区域发展趋势预言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趋势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1980-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提高近20个百分点。

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

未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镇体系将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

据估计,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

趋势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京津唐地区的大城市圈、胶东半岛的大城市圈、沈大大城市圈等。

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

它们的形成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趋势三: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和履行入世承诺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减少对国有企业施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同时,中央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得地方保护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跨区域交流的障碍将进一步消除,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趋势四: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长期以来,包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所形成的瓶颈将基本消除。

趋势五: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卫辉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

卫辉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

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文本卫辉市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7目录附表目录 (4)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7)第四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9)第一节区域协同发展 (9)第二节市域城乡统筹 (10)第三节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17)第四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1)第五节市域空间管制 (24)第六节市域公共服务体系 (26)第七节市域综合交通 (29)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30)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32)第十节市域公用设施规划 (34)第十一节市域综合防灾减灾 (38)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统筹规划 (41)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48)第一节空间布局 (48)第二节居住用地 (51)第三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2)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57)第五节综合交通 (58)第六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64)第七节历史文化保护 (67)第八节城市双修与旧城更新 (72)第九节总体城市设计 (75)第十节市政公用工程 (79)第十一节综合防灾 (85)第十二节环境保护 (87)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89)第十四节建设用地控制 (90)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景发展设想 (93)第八章规划实施 (98)第九章附则 (100)附表目录附表 1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 (101)附表 2规划城镇等级结构一览表(2035年) (102)附表 3规划城镇规模结构一览表(2035年) (102)附表 4市域中心村分布一览表 (102)附表 5市域城乡用地汇总表 (103)附表 6市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03)附表 7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 (105)附表 8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引导表 (105)附表 9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 (106)附表 10中心城区用地平衡表 (107)附表 11中心城区居住片区一览表 (108)附表 12医疗机构规划一览表 (108)附表 13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规划一览表 (109)附表 14中心城区养老院规划一览表 (109)附表 15中心城区公路客运站规划一览表 (110)附表 16中心城区高速出入口规划一览表 (110)附表 17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110)附表 18中心城区规划道路横断面一览表 (112)附表 19中心城区社会停车场规划一览表 (113)附表 20中心城区公交综合场站规划一览表 (113)附表 21中心城区市级公园规划一览表 (114)附表 22中心城区河道规划一览表 (114)附表 23近期棚改项目一览表 (115)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与编制目的为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等战略和规划,衔接郑济高铁、107国道改线等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区域重大工程,促进卫辉市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特编制《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Word 文档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Word 文档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 12级地理科学姓名:吴茂成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4)一、规划范围 (4)二、规划目的 (4)三、规划原则 (4)四、规划目标 (4)五、现状概况 (5)六、规划用地布局 (5)七、规划期限:2014——2024 (5)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二、产业发展战略 (6)三、发展目标 (6)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6)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6)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7)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7)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8)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8)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8)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9)一、集镇发展目标 (9)二、集镇发展策略 (9)三、集镇发展职能 (9)四、集镇性质 (9)五、集镇规模 (9)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0)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0)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 (10)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0)四、居住用地规划 (10)五、住房发展规划 (10)六、工业用地规划 (10)七、仓储用地规划 (11)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12)第八章防灾规划 (13)一、防洪规划 (13)二、消防规划 (13)三、抗震规划 (13)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15)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

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

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

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④区域利益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④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⑤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7、区域基础设施的组成区域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分。

狭义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

社会设施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

8、恩格尔系数、经济空间结构①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100%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9、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内容①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②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③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10、技术进步的概念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类型的划分概念: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希柯斯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为: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型技术进步11、技术引进或转移的类别和方式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的技术转移、垂直转移、水平转移。

方式:无偿转让和有偿转移12、GDP、GNP及二者区别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在价值形态上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总和的价值。

(本国常驻者、非本国国民)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区别:核算原则不同。

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

13、竞争力的概念及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竞争力的定义:一个行为主体与另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竞争力的分类:a、国家竞争力b、区域竞争力c、产业竞争力d、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在一定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竞争力的定义: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区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区域内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得较为简单变的综合指数。

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

人类发展指数(HDI)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

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14、如何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①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②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③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④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⑤结果的排序和分析。

15、罗斯托、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①罗斯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关键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②钱纳里:3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从任何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开实现的。

6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个时期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个时期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个时期是后期阶段、第五个时期是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个时期是现代化社会阶段16、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定义:区域发展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确定方法:将各部门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逐条对比,然后加以综合。

一般用表格:确定区域优势部门——需要满足的区域因素——对因素进行区分(指向性、重要、一般)——将部门在布局上要求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比较(优、良、差)。

17、区域的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须具备的条件①专业化的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需求量②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大于因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③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梯度存在18、区域分工的模式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混合分工:同时并存19、按经济活动各部门中使用不同要素的比率,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分为哪几种资源密集型(如: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资金密集型(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劳动密集型(如: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如: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乐器)20、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原则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原则:①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②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④有助于区域优势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⑤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21、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制定要注意的问题区域发展战略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总体发展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开发战略。

战略目标制定要注意的问题:①目标要适中、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③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④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

战略重点制定要注意的问题:①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②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某一部门或某一地方出现问题会制约全局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该部门或地方便会成为战略重点)。

③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④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

在不同的时期,各地区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会发生改变,因此战略重点会相应作出调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22、增长极正负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极化效果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效应、聚集经济效应。

扩散效果产生的原因: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的调节。

23、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看,极化和扩散各有哪几种形式极化的形式:向心式极化、等级极化(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层式展开)。

扩散的形式:核心辐射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

24、边缘区域的分类、特点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a、上过渡区域: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b、下过渡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阶段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一般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

有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25、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特征①内圈层的特征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

②中间圈层的特征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

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③外圈层的特征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许多地方,外圈层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