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摘要】中风后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生活质量和康复造成影响。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中风后便秘的定义和中医治疗的重要性入手,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中医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医治疗的疗效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展望未来,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望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风后便秘、中医治疗、理论基础、临床研究、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临床疗效、研究进展、结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风后便秘的定义中风后便秘是指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出现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症状。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出血,进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中风后便秘是中风患者在病程中常见并且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中风会导致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受损,使得排便神经调节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便秘症状。

中风后便秘一旦发生,不仅加重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有效地治疗中风后便秘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中风后便秘可以归纳为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病机。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症状特点,采取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等综合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以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肠道蠕动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排便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1.2 中医治疗的重要性中医治疗在中风后便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风后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局限于使用药物或手术进行干预,但长期使用药物容易导致药物依赖或药物副作用加重,手术风险大且费用昂贵。

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概况

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概况

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概况摘要:便秘是中风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诱发再次中风的危险,本文就近5年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做以下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参考,为以后进一步研究便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风;便秘;中医内治;中医外治;内外兼治[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大便硬结不通、排便费力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等,以上症状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时,诊断为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且病因复杂。

国外调查研究显示中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30%-60%,常见原因有:①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排便反射的减弱。

②长期卧床导致原来排便习惯或姿势的改变。

③病人体质虚弱,加上活动减少,进而肠蠕动减弱,排便动力不足;或由于进食减少,粪便体积不够等。

长时间便秘会因排便用力加重脑中风或者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应注意保持脑中风患者的大便畅通。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方法众多,有中医外治、中医内治、内外兼治联合运用。

其中中医外治包括:针灸、穴位按摩、中药脐疗、穴位埋线、中药直肠导入。

中医内治:中药内服。

内外兼治联合运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药摩结合、灸摩结合。

下面对这几种中医疗法作以下详细阐述:1中医外治法1.1 针灸针灸治疗便秘,强调从整体出发,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合治内腑”的治则,辨证选穴,疗效显著。

任珍[1]等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针刺天枢、支沟、足三里,艾灸气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

方芳[2]等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虚型便秘。

将60例脑卒中后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结果表明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远期愈显率优于针刺组。

李淑芝[3]等采用头穴透刺:脑户透强间、百会透太阳、百会透后顶、前神聪透悬厘。

『中风集』中药方--中风后便秘防治有良方

『中风集』中药方--中风后便秘防治有良方

『中风集』中药方--中风后便秘防治有良方很多病人中风后易出现便秘,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对疾病的康复也有负面影响。

中风病人易出现便秘,常见原因有:神经功能紊乱,不能引起排便反射的形成;长期卧床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或排便姿势;病人体质虚弱,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排便动力不足;或由于进食过少,粪便体积不够等。

中风病人大便长期不通畅,毒素不能及时排除,易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

同时由于便秘,排便时费劲用力,可使血压骤升,引起再次中风。

因此,中风病人不仅要预防便秘,一旦出现便秘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简便的防治方法。

1、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排便的正常规律,每日排便要定时,间隔时间不宜过长;2、进餐要适量,并适当多吃些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3、对于一般性便秘(即轻度便秘),可进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的机会,促进排便;4、有了便意后15分钟,如若仍不能解出,可于肛门内塞入甘油栓、开塞露或肥皂碎块;5、一旦发现病人有便秘迹象,可马上给予轻泻剂,如酚酊,每晚2片口服,或润肠剂蓖麻油,每次15毫升口服,一般服后2-6小时便可见效。

蓖麻油对于中风前就有习惯性便秘的病人特别有效。

对于某些病人,则可用硫酸镁10克溶于400毫升水中口服,约经2-4小时可排便,这对伴有高血压的病人效果较好;6、对于中风前大便正常,病后出现大便单纯干燥的便秘病人,可于睡前口服石蜡油15毫升;7、对于中风伴有脑水肿的病人,最好使用甘油,每千克体重1克,加等量生理盐水,每日口服1次;8、对便秘超过3日,且经过各种轻、缓、润肠剂等治疗均不见效者,可给予清洁灌肠,一般认为,这是解决排便困难最有效的办法。

如若仍然无效,则应戴上手套,用手指从肛门内挖出干硬的粪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朱赟。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风后便秘是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肠胃的蠕动及排便功能受到影响。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便秘的特点,主要从中医体质辨识、针灸、草药及饮食等方面进行治疗。

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诊断及治疗的基础,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胃肠失和型是中风后便秘的常见体质,表现为大便干燥难排,口干胸闷,经常感到不舒服。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便秘的传统方法之一,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

常用的穴位有天枢、关元、气海、大椎、中脘等穴位。

草药也是中医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方剂,具有缓解便秘,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芒硝丸、麻子仁丸等。

饮食上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苹果、香蕉等,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压力,增加排便次数,减少便秘。

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医治疗方法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针灸、推拿和穴位贴敷等中医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便秘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刺胃输人和外周穴位是针灸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通过针灸刺激促进胃肠蠕动,治疗便秘。

推拿可以刺激肠道,增强肠道蠕动和排便功能。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或贴剂贴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穴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肠道蠕动和排便功能,改善便秘。

总之,中风后便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中医针灸、草药、饮食、推拿和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便秘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针对个体化的特点进行治疗,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的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所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中风后便秘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便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风后便秘的病因及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病因中风后便秘的病因较复杂,包括脑干、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内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

中风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膀胱及直肠功能,导致排尿排便功能紊乱。

中风后患者常常长期卧床不起,运动能力减弱,身体活动受限,也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中风后便秘具有明显疗效。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脊髓和脑干神经、促进大肠蠕动、改善膀胱功能等途径来缓解中风后便秘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率可达80%以上,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便秘对患者的影响。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具有持久性,长期疗效好,不易出现依赖性。

2. 中药治疗中医药对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选用具有通便、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壳等,配合使用可以达到祛瘀通络、通便利水的效果。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等途径来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中风后便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大便情况,提高排便通畅的比例,且疗效稳定,不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对中风后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腹部穴位、促进大肠蠕动、改善腹部血液循环等途径来缓解中风后便秘症状。

推拿按摩还可以促进肠道气血流通,增强腹部肌肉的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腹部肌肉张力,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推拿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大便情况,提高排便通畅的比例,且疗效稳定,不易出现依赖性。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通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局部或全身性症状。

中风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同时也常伴有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都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便秘方面的研究备受重视。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中医对中风后便秘的认识中医认为中风后便秘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到排便的神经调节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脾主运化,肠主传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化代谢的中心,充分发挥脾胃的功能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关键是调理脾胃功能,激活排便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首先采用的是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中风后便秘是由于脾胃功能减退,气滞血瘀导致的,治疗时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便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枳壳、大黄、川楝子、火麻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活血通络、促进气机畅通、调理肠胃,从而起到通便的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也常被应用于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中。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天枢等,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激活气机,促进肠胃蠕动,从而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

4. 膏方治疗中医药膏方也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膏方包括补肾益气、活血通络、通便润肠的方剂。

这些膏方可以通过外用和内服的方式,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复方的研究针对中风后便秘患者的特点,一些中医药研究机构针对性地开展了中药复方的研究。

通过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疗效,研发出一些具有活血通络、润肠通便作用的中药复方。

这些复方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延长,粪便干燥,排便次数减少,大便量减少或者呈细条状。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许多因素都会引起便秘,其中包括中风。

中风是指脑血管急性发病后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障碍症状,便秘就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就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认识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中风后便秘属于“中风”范畴,主要认为是脾胃失调所致。

中风后脏腑功能失调,脾胃气机不畅,导致大便不通畅,粪气闭阻等症状。

中风后肠道功能紊乱,大肠蠕动力下降,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使得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肠道积热逐渐增加,形成干燥的便秘。

中风后便秘病因与脑部功能障碍有关,脑部损害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中医认为“脑为元首”,脑部功能障碍会影响脏腑功能。

中风后便秘主要病机可以总结为脾胃失调,肠道功能紊乱,脑部功能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二、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主要依靠中药治疗和针灸辅助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中药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理气行气、滋阴清热等为主,通过中药的配伍和煎煮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芒硝、厚朴、木香、川楝子等,这些中药具有通利肠道、清热、理气等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中风后便秘的症状。

针灸疗法也是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治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恢复肠道蠕动,促进便秘患者的肠道排便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三、中医药对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对中风后便秘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研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不同患者的病因病机各异,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中风(Stroke)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失去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中,在中风后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引起的便秘病因复杂,病机多样,治疗难度较大,其中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综合调理,达到疏通肠道、缓解症状的目的。

望:中风后便秘经常伴随着舌苔厚腻、口干苦、脸色晦暗等症状,常常反映出湿热内蕴和脾胃虚弱的病机,因此治疗中应该以清热化湿、健脾通便为主。

闻:中风后便秘的治疗需要根据体质、病机不同,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综合调理。

在中医诊断角度,介绍了湿热蕴结、肝郁气滞、气虚便秘等不同的中风便秘类型,为个体化中医治疗提供了方向。

问: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中医针对患者的自觉症状、大便性质、精神状态等细节进行询问,作为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患者常常伴随着乏力、头痛、消化不良等问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

切:中风后便秘的治疗,通过颈椎按摩有效缓解便秘症状,同时充分调理体液代谢,预防因脏腑功能失调、体表经络瘀阻等引起的便秘。

中药治疗中风后便秘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中医认为中风后的便秘可以归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血不足气滞等不同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1.改善脾胃功能中风后便秘往往与脾胃虚弱有关,可以使用健脾益肠、消食化湿的药物,如大黄、山楂、枳壳、陈皮等。

2.调理气血循环中风后便秘的病机与气血不足、气滞有关,可以使用活血化瘀、通络利脾的药物治疗,如当归、川芎、红花等。

3.清热解毒湿热蕴结型中风便秘,需要清热解毒、化湿利便,可以选择龙胆草、黄连、茯苓、泽泻等药物。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对中风后便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足三里、中脘、大肠俞等穴位,可以调理肠道、刺激腹部活动,增加大肠蠕动,缓解便秘。

同时,针灸治疗便秘还可以调理患者的情绪,缓解中风后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状态,有助于患者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概况发表时间:2016-04-27T15:53:09.223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12期作者:陈爱霞陆妍杜宇征[导读] 1天津中医药大学,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大便硬结不通、排便费力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等.(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0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编号:JDZX2012151)摘要:便秘是中风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诱发再次中风的危险,本文就近5年中风后便秘的中医疗法做以下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参考,为以后进一步研究便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风;便秘;中医内治;中医外治;内外兼治[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大便硬结不通、排便费力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等,以上症状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时,诊断为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且病因复杂。

国外调查研究显示中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 30%-60%,常见原因有:①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排便反射的减弱。

②长期卧床导致原来排便习惯或姿势的改变。

③病人体质虚弱,加上活动减少,进而肠蠕动减弱,排便动力不足;或由于进食减少,粪便体积不够等。

长时间便秘会因排便用力加重脑中风或者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应注意保持脑中风患者的大便畅通。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方法众多,有中医外治、中医内治、内外兼治联合运用。

其中中医外治包括:针灸、穴位按摩、中药脐疗、穴位埋线、中药直肠导入。

中医内治:中药内服。

内外兼治联合运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药摩结合、灸摩结合。

下面对这几种中医疗法作以下详细阐述:1中医外治法1.1 针灸针灸治疗便秘,强调从整体出发,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合治内腑”的治则,辨证选穴,疗效显著。

任珍[1]等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针刺天枢、支沟、足三里,艾灸气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

方芳[2]等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虚型便秘。

将60例脑卒中后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结果表明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远期愈显率优于针刺组。

李淑芝[3]等采用头穴透刺:脑户透强间、百会透太阳、百会透后顶、前神聪透悬厘。

配合温针灸:取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足三里(双侧)穴位,结果有效率90. 0%。

毛亮[4]等采用眼针配合腹部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眼针取穴以《中华眼针》取双侧肺,大肠区、脾胃区、下焦区。

腹部针刺:取两侧天枢、中院、关元,实验表明眼针配合腹部针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单纯腹部针刺组。

所以,单一的头针、腹针、体针、热敏灸治疗便秘的效果,均不如头、体、腹针等多种针刺方法联合应用和辩证取穴治疗便秘的效果,所以在治疗便秘的方法上推荐多种针刺方法联合运用,因人施治。

1.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法施术于腹部,能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间接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通腑泄实,滋阴通便的作用。

如黄小丽[5]等采用穴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33例中风后便秘患者,用一指禅推法按摩大横、天枢、支沟,每穴按揉2-3min,再顺时针摩腹10min,有效率93.9%。

郭敏慧[6]等将72例中风后便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予酚酞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中脘、神阙、天枢、水道、归来、长强)治疗。

每日按摩1次,每次25 min~30 min,连续3 d,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穴位按摩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单纯的穴位按摩效果却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最好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饮食、针刺、中药汤剂等。

1.3 中药脐疗脐眼即神阙穴,是经络的总枢,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处,内联五脏六腑。

脐部皮肤敏感度高,渗透性强,药物易于吸收。

所以通过药物对脐的刺激作用,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刘耀东[7]等采用小承气汤加味煎剂,用纱布沐浴脐部、脐周处,并揉擦下腹部,每次20min,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有效率96.67%。

研究表明:小承气汤沐浴脐周治疗中风便秘,沐浴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便于使用。

张艳霞[8]利用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患者便秘,将大黄30g,芒硝30g,生地黄30g,当归30g,枳实30g,厚朴15g,陈皮15g,甘草9g,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和适量细末,敷于脐部,每日1次,次日换药,有效率94.0%。

脐疗利用神阙穴的特殊性,将药物制成敷贴敷于脐部,临床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应推广运用。

1.4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用的是羊肠线,羊肠线为可吸收外科缝线,可通过对异体蛋白的穴位刺激而起治疗作用。

如杨贺一[9]将22例中风后便秘患者,对天枢、关元、气海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有效率81.82%。

吴文锋[10]等根据俞募配穴及合治内腑的原则,采用穴位埋线(双侧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治疗中风后便秘,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便秘症状。

穴位埋线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治疗上有创伤性,患者心理上不易接受,临床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穴位埋线这一治疗方法还有待创新。

1.5 中药直肠滴入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是将药液滴入直肠,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不仅补充了肠内溶液,排除了肠内积物,而且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又降低了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并且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生物利用度较高。

如王亚瑜[11]利用护理干预配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中风后便秘,将麻仁30g,白芍20g,大黄l0g后下,枳壳l0g,太子参15g,当归20g,生白术l0g,厚朴l0g,煎成汤剂,每日1剂,直肠滴入,有效率92.3%。

盖海云[12]等治疗脑卒中急性期便秘患者,采用加味承气汤直肠滴注,有效率为90.48%。

中药直肠滴入不仅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而且起效快、副作用小,便于临床推广运用。

2内治法中药内服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疾病的不同治疗时机和不用证型,通过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因人施治,辨证用药,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如张学山[13]用麻子仁汤加减治疗中风病人便秘120例,阴血亏虚者加用玄参、麦冬、生地;气虚者加用黄芪、党参、白术,每天1剂,水煎服,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治愈98例,好转15例,未愈7例,有效率为94. 1%。

张昱[14]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风火上炎证便秘,治疗7天总有效率91.4%,治疗14 天总有效率为97.1 %。

孙鹏[15]等用芪地通便汤治疗中风偏瘫病人气阴两虚型便秘,治疗结束后4周,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都较对照组高。

因此,诸药合用,滋肾润肠,补气行滞通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缩短排便时间,提高患者排便通畅之能。

刘海波[16]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急性中风并发便秘症61例,结果有效率为93.4%。

马达[17]用新加黄龙汤加味治疗40例中风便秘(生大黄9g、芒硝3g、玄参15g、生地黄15g、甘草6g、人参6g、麦冬15g、当归5g、姜三片),有效率90%。

中风后便秘患者多气血阴阳失衡,气虚则无力行舟,大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郁而生热,热则耗津,加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下不通,所以大便干燥难解。

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调整阴阳,使清气升,浊气降,腑气得通,大便得解。

3内外兼治联合运用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联合运用,即避免某一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又提高了治疗效果。

3.1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岳志平[18]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护理治疗6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针刺双侧支沟、大肠俞、大横、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拔针后取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各0.5 mg,1次/d,7d为1疗程,有效率为91.4%。

3.2 针药结合强峰[19]用中风1号配合针刺治疗脑性便秘,中风1号的组成:黄芪、赤芍、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等,针刺:天枢、八髎穴、大肠俞、小肠俞,有效率93%。

魏玉华[20]用四磨汤口服液结合水针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有效率84.22%。

3.3药摩结合邱新英[21]等用通便汤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老年中风后瘫痪便秘,通便汤:肉从蓉、炒谷芽、炒麦芽、黄芪各15g,熟地20g,山药30g,获苓、白术、制半夏各12g,当归9g,知母l0g,制大黄6g,陈皮5g。

每日1剂,分2次餐后1小时温服。

腹部按摩:在脐周从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次2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于餐后2小时进行,结果有效率78.46%。

3.4灸摩结合罗悦芹[22]用艾灸联合腹部按摩治疗中风患者便秘,艾灸:神阙、天枢、足三里;腹部按摩:右手中指置于中脘穴,其余四指顺势贴于腹壁顺时针方向揉动30次;揉按天枢穴:双手中指分别置于左右天枢穴,由内向外按揉50次;按摩脐部:右手掌置于脐部,左手掌按在右手背上顺时针方向揉动30次;掌推侧腹:沿结肠解剖位置从右下腹向上至左下腹依次推揉30次。

每次约持续15 min,每日2次,结果治疗1周后,有效率92.5%。

讨论中医治疗便秘强调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

针灸治疗便秘,方便、经济、痛苦小、无副作用、没有药物的依赖性,患者易于接受,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应推广应用。

其他治疗方法,如穴位按摩、穴位埋线、中药直肠导入都有各自的优势,短期疗效尚可,但是远期疗效不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中药汤剂对于中风昏迷的病人只能通过鼻饲或胃管给药,并且不适的口感亦让患者难以接受并坚持长期服用;中风患者出现便秘的时期不一样,有出现在急性期的,也有出现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便秘的证型也不一样,临床用中药汤剂时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辩证施治,因人制宜,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有的中药汤剂对急症便秘患者不能即用即效,所以临床应研发中药注射剂,以填补泻下剂中没有中药注射剂的空白。

多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中风后便秘是当今社会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同时,医务工作者和家属还应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心理疏导,鼓励其战胜疾病。

目前,国内外对中风后便秘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不明确,病例排除标准不统一,科研设计不合理,随机、对照、盲法等描述欠佳,数据处理的可信度较差等,今后应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更好地评价中医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风后便秘的危害认识还存在不足,我们应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1]任珍,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李向荣,林旭明.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中国针灸,2013,33(10):893-894[2]方芳,龚燕.热敏灸配合针刺在脑卒中后虚型便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0):2323-2326.[3]李淑芝,刘广丽,王威岩,张宝厚,陈雪莹.头穴透刺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虚秘患者3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5):571-572[4]毛亮,张威,张明波.眼针配合腹部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7):1747-1749[5]黄小丽,陈晓娜.穴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中风后便秘33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7):48-49[6]郭敏慧,陈雪莲,江月卿.穴位按摩干预中风后便秘的效果观察.全科护理,2011,9(6)期):1624-1625[7]刘耀东,段海平, 孙丽萍, 马俊保.小承气汤沐浴脐周治疗中风便秘.中国民间疗法,2010,18(5):20[8]张艳霞.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患者便秘50例.光明中医,2012,27(10):2039-2040[9]杨贺一.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22例临床观察.国医论坛,2012,27(5):25[10]吴文锋,黄凡,聂斌.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1 ( 30 ) 4 :225-226[11]王亚瑜.护理干预配合中药直肠滴入对中风后便秘患者疗效的影响.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7:588-589[12]盖海云,聂亚娥,宁亚利.加味承气汤直肠滴注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陕西中医,2011,32(6):675-676[13]张学山.麻子仁汤加减治疗中风病人便秘120例.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49-50[14]张昱,王爱梅.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风火上炎证便秘35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10,42(7):15-16[15]孙鹏,刘东.芪地通便汤治疗中风偏瘫病人气阴两虚型便秘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2014,6(19):85-86[16]刘海波.凉膈散加减治疗急性中风并发便秘症61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34-35[17]马达.新加黄龙汤加味治疗中风便秘40例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3,5(7):89-90[18]岳志平.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护理治疗中风便秘6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11,17(2):87-88[19]强峰.中风1号配合针刺治疗脑性便秘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3):356[20]魏玉华.四磨汤口服液结合水针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45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55-956[21]邱新英,王晨瑶.通便汤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老年中风后瘫痪便秘65例.浙江中医杂志,2013,18(6):429[22]罗悦芹.艾灸联合腹部按摩对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光明中医2013,28(11):2337-2338第一作者:陈爱霞,女,(198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对中风病及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