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一、背景介绍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商代青铜器是当时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种类1.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简单的一种,它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为主要构成元素。
2.动植物纹样:动植物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以各种动物和植物为主要构成元素。
3.人物纹样:人物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它以人物形象为主要构成元素。
4.神话传说纹样:神话传说纹样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神秘的一种,它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要构成元素。
三、几何纹样1.圆形图案:圆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
2.方形图案:方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次于圆形图案的一种,它代表了四面八方的观念。
3.三角形图案:三角形图案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它代表了三才之道的观念。
四、动植物纹样1.龙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商代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龙纹。
龙纹通常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具有辟邪驱瘟、祈求丰收等寓意。
2.虎纹: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过许多虎纹。
虎被认为是勇猛、威武、神秘而神圣的动物。
3.鸟纹:鸟在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其中以凤凰和鸟兽面为最常见。
凤凰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美好、祥瑞的寓意。
4.花纹:商代青铜器上的花纹主要有莲花、菊花、牡丹等,这些花被视为高贵、典雅、美丽的象征。
五、人物纹样1.神人图像:商代青铜器上出现过许多神人图像,如太阳神、月亮神等。
这些神人被认为是掌管天地之间的重要角色。
2.舞蹈图像:商代青铜器上还出现了许多舞蹈图像,这些图像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3.战争图像: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了一些战争图像,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形态和武装力量。
简述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一、背景介绍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其文化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成为了商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和装饰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二、基本特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纹样繁复多样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非常繁复多样,包括人物、动物、神兽、花草等各种图案。
这些纹样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变,有的是浮雕形式,有的是浅浮雕,还有的是点刻和线刻。
这些纹样的装饰效果非常精细细腻,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2. 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常常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绘了古代人们对神灵世界的崇拜和想象。
比如,商代青铜器常常出现龙、凤、鸟、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这些图案富有神秘感和艺术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3. 几何纹样的运用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还普遍运用了几何纹样,如斜纹、阳纹、阴纹等。
几何纹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装饰效果,还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传递了一些特殊的含义和符号,这些符号在商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具体纹样解析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 龙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图腾之一,也是商代青铜器常见的纹样之一。
龙纹通常具有弯曲的身体和鳞片状的纹饰,整体造型优美而生动。
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不仅是装饰,也寓意着对神话传说中龙的崇拜和祈福之意。
2. 凤纹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凤纹图案多为凤凰展翅、凤凰乘龙等,造型优美而富有动感。
凤纹的使用在商代青铜器上既传达了吉祥之意,又展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3. 象纹象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动物形象之一,也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纹样之一。
象纹形态逼真,富有韵律感,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象纹在商代青铜器上的使用既体现了艺术家的造型造诣,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大自然生态的观察和崇拜。
商周玉器纹饰名称

商周玉器纹饰名称
商周玉器纹饰名称有:
●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
●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
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
纹。
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虺纹:蛇状纹饰。
无角、无腿。
●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
圆眼、方嘴、方形卷尾。
●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兽面纹:怪兽的脸
●剪影状动物纹饰: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
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几何形纹饰: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
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
●人面纹:包括人物纹饰或人首纹饰。
以上是商周玉器纹饰的一些名称,每个时期的纹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1/ 1。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风格古朴、简洁、朴实,其装饰纹样则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精美的艺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生活,了解先民的审美观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代青铜器在装饰纹样方面主要分为几种:象形纹、几何纹和纹饰性纹样。
1.象形纹:象形纹在商代青铜器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动物纹和人物纹,它们清晰具体,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动植物生态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动物纹主要有龙、虎、貉、犬、熊、鸟等,人物纹则有战士、乐师、神像等。
例如出土于安阳的青铜鼎“鸟纹鼎”,以鲜明的鸟纹为主要装饰,鸟的形态逼真,鸟头、翅膀和脚的造型尤为精致,整个鼎显得鲜活而生动。
2.几何纹:几何纹亦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主要一种,包括斜纹、折线、网纹等,这些线条和图案,色彩明快,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几何美的感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兽纹,是一种由仿形的几何纹组成的以祥瑞为主题的纹样,它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出土于安阳的青铜镜,镜面上的纹样以瑞兽纹为主,几何纹和象形纹为辅。
这款青铜镜的纹饰精美,整体布局合理,每个细节都对称而精致。
3.纹饰性纹样:纹饰性纹样更多地体现出装饰的艺术性和个性,它是一种结合了象形纹和几何纹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些纹样中不仅包括众多的祥瑞图案,还包括太阳、月亮、星辰、雷音、梅花等自然景象图案。
例如出土于安阳的青铜壶,其纹饰性纹样精细而美丽,壶身上的祥云、瑞兽、太阳等图案各具特色,显得细腻而华美。
总结来说,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具有丰富的图案,瑰丽的形象,不仅形态美丽,而且富有深刻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青铜器装饰纹样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因此,通过商品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可以了解商代古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商周时期的装饰图案

•
食不 功 青 器同 能 铜 、大 要 器 酒致 求 的 器可 决 造 、分 定 型 兵为 的 各 器青 , 式 、铜 根 各 乐礼 据 样 器器 生 , 及、 活 是 杂烹 用 由 器饪 途 不 等器、纹 世 装 富, 界 饰 于夔 中 纹 想龙 没 样 象、 有 大 力虎 的 多 纹动是 等物变 ,纹形 形,奇 态如特 ,
•
后纹 祥 案 等 ( 角 纹 装 到 期、 物 , ) 如 角 已 饰 商 大弦 象 成 已 象 , 退 位 中 量纹 , 为 成 、 而 居 置 后 出等 另 当 为 牛 真 次 的 期 现图 外 时 器 、 实 要 饕 雄 案,人物羊的位餮居 样象们中、自置纹在 式回心心猪然,、青 也纹目的、动躲龙铜 在、中装蛙物在纹器 商方的饰、纹边、明 周格吉图鱼 边夔显
商 周 的时 装期 饰
图 案
——
主因 的 渐 盛 商 要此 主 成 时 周 以, 要熟期时 青这 祭 , , 期 铜一 祀 青 青 是 纹时 和 铜 铜 奴 饰期 生 器 冶 隶 为的 活 成 炼 社 代装 器 为 技 会 表饰 具 奴 术 的 图,隶逐鼎 案 主
•
神夸 得 始 等 秘张 这 宗 级 、、 一 教 制 威凝 时 活 度 严练 期 动 的 而, 的 的 森 凶显 纹 崇 严 猛得 饰 尚 和 沉造,对 重型使原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类型。
它们在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青铜器就其装饰纹样而言,主要包括装饰纹饰和铭文。
装饰纹饰是在器物表面、边沿等位置刻画出的纹样,主要包括龙纹、兽面纹、鸟纹、凤纹等。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饰采用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富有生动、变化多端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龙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地位和尊贵。
龙纹通常呈现出龙的头、躯干、四肢和尾巴等特征,线条流畅、曲折有致,给人以飘逸、神秘的印象。
龙纹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具有祥瑞、吉祥的寓意。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另一种常见的元素,它以兽类的面部形象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通常呈现出狮子、虎、豹、麒麟等兽类的面貌,线条严谨有力、雕工细腻精美,给人以威严、庄重的感觉。
兽面纹常以一对一对地出现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如翻盖的锁钮、爵杯的柄等,象征着神灵的保护和守护。
鸟纹是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较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它主要以鸟类形象为主要特征。
鸟纹通常呈现出鹤、凤、鸽子、鹿等鸟类形象,线条流畅、轻盈,给人以舒展、灵动的感觉。
鸟纹在商代青铜器中常以孔雀形象呈现,孔雀被认为是吉祥、祥瑞的象征,具有神秘、壮丽的特点。
除了装饰纹饰,商代青铜器还常常刻有铭文。
这些铭文通常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刻画,以文字的形式表达着一定的寓意。
铭文常常记录了器物的别名、制作者、用途、来源等信息,对于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是对古代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玉器鉴赏

夏、商、周玉器鉴赏夏代(约前2070~前1600)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续,也是商代玉器的开始,夏代玉器肩负着承匕启下的重要转折作用。
商代(前1600~前1 046)玉器踩着夏代玉器的肩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青铜器结伴,成为奴隶社会主要文明的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资料披露:武王灭商时,曾“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还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艺极高的玉工。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早期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在刀工、选材等方面,都笼罩着商代玉器的浓浓的影子。
西周晚期玉器,是挣脱了商代玉器因袭重压的新颖玉器,它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出现了中国治玉史上第一个“美雕时代”。
历史学家总结说: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所谓忠,就是“尽已”(朱熹语),就是精深。
刀工精确并且深沉是夏代玉器的主要特征。
所谓质,就是“中正无邪”追求“遗华反质”式的古朴。
所谓文,就是纹理、文华、文采。
(《礼记·乐记》),商代刀工文采。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周代玉器纹饰之美,是被历代占玉学者所公认的。
夏、商、周玉器的特征一、主流纹饰:夏商周玉器的主流纹饰有方格纹、方折纹、连弧纹、太阳纹(涡纹)、四蒂纹(柿蒂纹)、齿纹、竹节纹、T形纹、S 形纹、蕉叶纹、龙鳞纹(商代龙鳞纹类似蒂纹,周代龙鳞纹呈铲形或“加点铲形”或“三柿形”)、蛇纹、虺纹、蝉纹、龙纹、兽纹和人物纹等。
商代龙纹佩(上图)龙颈饰龙鳞纹,龙身饰连弧纹,龙脊饰齿纹。
商代玉刀(上图)刀面饰有方格纹、T形纹、S形纹和三角纹。
商代石牛(上图)中科院安阳工作队发掘出来的商代石牛身上饰有方折纹、卷云纹、连弧纹和勾连叶形纹,刀工与纹样比起来玉雕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西周玉器上所饰的方折纹、连弧纹、柿蒂纹和卷云纹(左下)商代玉器所饰方折纹(右下)商周玉羊角饰竹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玉刀上饰有S形纹和柿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双龙璜表面饰有铲形和柿蒂形龙鳞纹。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https://img.taocdn.com/s3/m/cbea44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0.png)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
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
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3、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
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
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
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
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春秋时代对于周天子及其维护者而言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价值观、新风格、新趣味的不断确立,艺术新潮的涌动因而成为遍及春秋列国的历史现象。
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
这时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
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纹饰与铸造工艺: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时代特点尤为鲜明,从纹饰的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比较自由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间趣味,体现出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线刻艺术开始萌芽,到了战国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工得到充分发展,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针刻红铜,鎏金都是此期出现的新工艺,出土与传世的器物很多。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了失蜡法工艺。
这是我国匠师的绝技,这种铸造法首先以蜂蜡做成器物的模型成为蜡模,再用细泥浆在上面反复涂抹,然后加热烧制,蜡模熔化流出成为空腔,最后浇注铜液。
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精密度高。
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即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最精品。
铭文:有铭文的青铜器减少,且文字简短,书史性衰退,多记载容积、重量,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时期无论是兵器上还是其它器物的题铭常有职官名。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
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作坊的工匠、放置地点、容量、重量等。
铭文字体呈现多样化,文字繁简并用,南北风格截然不同。
中原文字端庄秀美,行款排列较整齐;南方诸国文字笔划纤细,清新秀丽并在春秋末年出现了以鸟虫作装饰的美术字,亦称“鸟虫书”,即把文字画成或加上盘旋曲折的鸟虫形,风格独特,多施于兵器上,极难辨认。
夏商到战国初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都算是青铜器的鼎盛期,这段时间中国的青铜工艺有最大的发展。
战国末年开始,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于发现,慢慢得让青铜器越来越走下坡,但工艺上活泼许多,有时会用其他金属来装饰点缀,甚至是彩绘,但大量器物的日用化,青铜器逐渐被排挤在外,到东汉末年之后,青铜器的发展几乎就只剩下铜镜的舞台了。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
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
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
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
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
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
”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
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
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
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
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
后来就这样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饕餮纹的一般特点: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饕餮纹?的思想体现:饕餮纹的重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以中心统一四方的“和"的观念,有一种"对立而不相抗“、”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气魄“。
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这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暗含着包容融合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具体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