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doc
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的开题报告

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的开题报
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丁香为常用的中药材和调味品,除了主要成分丁香酚外,丁香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
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其中丁香黄酮对多种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因此,研究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和抑菌效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丁香叶中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
2、研究内容和方案
本研究将采用正交试验和超声辅助提取技术,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方案如下:
(1)提取工艺优化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提取工艺,考察不同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待选因素包括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
(2)超声辅助提取
对比常规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的黄酮提取率,并评估超声辅助提取的提取效果和速度。
(3)抑菌效果评价
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液体培养法,评估丁香叶黄酮对常见微生物的抑菌效果,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计得出丁香叶黄酮最佳的提取工艺,探究超声辅助提取技术对黄酮提取的优化效果,并阐述丁香叶黄酮的抑菌效果对常见微生物
的影响。
这些结果将为丁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丁香叶的药用和保健作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紫玉米芯花色苷提取工艺与组分分析及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紫玉米芯花色苷提取工艺与组分分析及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目前,食品中添加花色苷类(anthocyanins)成分已成为一种风行的趋势,紫玉米芯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花色苷类化合物的天然食材,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学价值,因此其开发利用备受人们关注。
紫玉米芯中含有多种花色苷类化合物,其中以紫花苷(cyanidin-3-glucoside)和异黄酮苷(isoflavone glycosides)含量最高,分别为11.2 mg/g和21.3 mg/g。
紫花苷和异黄酮苷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
本研究拟采用提取工艺来提取紫玉米芯中的花色苷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提取工艺对花色苷类化合物组分的影响,以及花色苷类化合物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研究内容:1. 紫玉米芯花色苷提取工艺的优化根据紫玉米芯中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特性,将尝试使用不同的溶剂、时间、温度、pH值等不同的提取条件进行紫玉米芯花色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花色苷类化合物含量,选出最佳的提取条件。
2. 紫玉米芯花色苷类化合物组分的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紫玉米芯中的花色苷化合物组分进行分析。
以紫花苷和异黄酮苷为目标化合物,确定紫玉米芯中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等。
3.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采用不同的温度、光照、pH值等条件模拟储存条件,研究花色苷类化合物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花色苷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探讨花色苷类化合物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差异。
三、研究方法1. 紫玉米芯花色苷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两种方法,对紫玉米芯中花色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2. 紫玉米芯花色苷类化合物组分的分析采用HPLC对紫玉米芯中的花色苷化合物进行分析,设置紫花苷和异黄酮苷为目标化合物,确定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

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取工艺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取工艺是指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目标物质的过程,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增加,对提取工艺的研究和改进也日益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提取工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提取工艺的研究,寻找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提取方法,并提高提取产物的纯度和品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取工艺的优化:通过对传统提取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产物的纯度。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提取溶剂的种类和比例、优化提取时间和温度等方式,提高提取效果。
2. 提取工艺的新技术应用:探索并应用新的提取工艺技术,如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离子液体提取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提取效率高、工艺简化、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望在提取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提取工艺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研究提取工艺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可以设计和开发自动化提取设备,实现提取过程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综述:对提取工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包括提取工艺的参数选择、实验条件的确定等。
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提取工艺的效果和产物的纯度。
5.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提取工艺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和创新点:1. 提取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方案: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提出提取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方案,提高提取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根、茎、叶和花均可入药,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酚等,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但目前市场上的丹参制剂大多数是以酒精浸提或水提工艺提取的,提取效率低,产品质量不均一,难以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
因此,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丹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提高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提高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对丹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包括提取溶剂的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工艺参数的优化。
2.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提高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最佳工艺流程。
3. 对比水提工艺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优缺点,为丹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 实验材料:选择市场上常见的丹参饮片为研究对象,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以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含量作为指标。
2. 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对比不同的提取工艺参数(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的影响,寻找最佳工艺流程。
3. 实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时对比水提工艺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优缺点。
四、研究意义1. 提高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丹参制剂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探究不同提取工艺参数对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影响,为其他中药材的提取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3. 通过对比水提工艺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优缺点,为中药材的提取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薰衣草油提取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薰衣草油提取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薰衣草油是一种重要的精油,被广泛应用于香水、护肤品、芳香治疗等领域。
薰衣草油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如薰衣草酯、龙脑醇、香茅醇等,具有镇静、抗菌、消炎、舒缓等作用,对于改善人体健康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薰衣草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各种方法均存在优缺点。
因此,针对不同的薰衣草来源和用途,需要研究更加高效、环保、低成本的提取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薰衣草油的提取工艺,优化提取参数,寻求更加经济、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分析不同工艺条件对于薰衣草油提取的影响。
2、探究优化的提取参数,如料液比、提取温度、时间等。
3、对比分析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二)研究方法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薰衣草油提取实验,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油脂产率及成分含量。
2、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3、利用色谱、质谱等仪器对油脂成分进行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薰衣草油的提取工艺,研究出适合不同领域需求的提取方法。
2、优化薰衣草油提取参数,提高提取效率,同时降低成本,有利于工业生产。
3、对薰衣草油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薰衣草油的药理学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一)研究计划1、文献资料收集和归纳:完成时间为1个月。
2、实验条件的建立:包括提取设备的选用和优化、提取原料的采集和处理,耗时1个月。
3、单因素实验:探究单个因素对于薰衣草油提取的影响,耗时2个月。
4、正交实验:建立包含3个因素的正交实验方案,探究最佳提取条件,耗时3个月。
5、数据处理和分析: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提高提取效率及成分含量,2个月。
6、撰写论文:编写论文草稿及修改,总共耗时2个月。
(二)进度安排第1-2个月:文献资料收集和归纳。
国产沉香叶总黄酮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产沉香叶总黄酮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沉香叶是沉香树的叶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材。
沉香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压、抑制菌生长、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沉香叶种植面积较小,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较高。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现代化的提取技术和分离方法,对沉香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和分离,为沉香叶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2)优化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
(3)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
(4)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2.研究方法
(1)物料采集与处理:从沉香树上采集新鲜的沉香叶,经过洗涤、切碎、干燥等处理后,制备成为提取物料。
(2)提取工艺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等参数,确定最优提取工艺。
(3)分离纯化: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将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
(4)结构鉴定:利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分析方法,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将探索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为沉香叶的合理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有望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并可能推动国内沉香叶产业的发展。
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doc

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doc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篇一: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姓名:何禹院(系):资源与环境系学科专业:生物技术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XX年10月26日一、选题依据1. 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
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
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
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 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
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合成。
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
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
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
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1. 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提取方法的选择2. 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定性定量测定3. 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丝绵脱胶废水中丝胶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丝绵脱胶废水中丝胶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丝绵脱胶废水是生产丝绸的一种常见工业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丝
胶蛋白质,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而丝胶蛋白质却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
性物质,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如制备丝绸、药物、化妆品等。
因此,在
对丝绵脱胶废水进行治理的同时,提取和应用其中的丝胶蛋白质也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 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研究将以丝绵脱胶废水中的丝胶蛋白质提取为研究内容,探索其
提取过程、提取条件、提取率和丝胶蛋白质的性质等方面,制定一套较
为稳定的提取工艺,并针对这些提取得到的丝胶蛋白质进行一定的应用
研究,发现其新的应用价值。
3. 研究方法和步骤
(1) 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室中,通过常规的化学试剂和生物技术手段,对丝绵脱胶废水中的丝胶蛋白质进行初步提取,并对提取参数进行调节
和优化,以获得较高的丝胶蛋白质提取率。
(2) 实际生产应用:在获得较为稳定的实验参数后,将该实验方案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工艺中,对产生的丝绵脱胶废水进行采样和分析,并从
中提取丝胶蛋白质。
(3) 特性分析:对提取得到的丝胶蛋白质进行特性分析,如分子量、氨基酸组成等,探究其在生物及工业领域应用的潜力。
4.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获得了一套较为稳定和高效的丝绸脱胶废水中丝胶蛋白质提取工艺,提高了丝绸脱胶废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发现了丝胶蛋白质的新的应用价值,并对其特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篇一: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姓名:何禹院(系):资源与环境系学科专业:生物技术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XX年10月26日一、选题依据1. 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
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
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
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 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
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合成。
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
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
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
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1. 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提取方法的选择2. 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定性定量测定3. 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1.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拟采用的工艺流程:拟采用的实验步骤:(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
温度为50度。
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XX年 8月~XX年 9月——查阅资料XX年10月~XX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XX年 1月~XX年 3月——资料整理和论文撰写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 青蒿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青蒿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英)Sweet Wormwood Herb 别名香蒿、苦蒿、黄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
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
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黄色;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
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
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
采制秋季花盛开期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化学成分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等2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
它是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1]3青蒿素的药理作用抗疟作用抗血吸虫作用平喘作用抗肿瘤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内毒素抗变态反应抗癌抗实验性免疫性肌炎[2]4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恶性疟疾发热①肿瘤发热;②亚急性甲状腺炎高热;③低热: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扁桃体化脓发烧伴关节疼痛。
顽固性盗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月经先期篇二:红枣汁提取工艺优化开题报告指导文件5:吉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系(院)题目红枣汁提取工艺优化课题类型应用研究课题来源自拟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06050019专业食品科学年级班08 本科指导教师职称教授填写日期:XX 年 1 月 16 日处理,并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联合使用酶制剂对枣汁澄清度稳定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例如:美国科学家Anderson 和Jason采用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适于澄清枣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百克枣汁需用果胶酶XXU,纤维素酶1200U中性蛋白酶500U,酶解温度50~60℃,酶解时间180min,pH 值为5.0。
国内以德州金丝小枣为原料,以乙醇为漫提液,韩玉杰,李志希,李双奎等人采用逆流工艺提取枣汁.确定工艺条件为:酒精浓度95提取时间38min,原料重量与浸提液体积之比为1:3.7。
用此工艺提取的枣汁较其他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枣汁香味好和中间生产过程中物料不易被杂菌污染等优点。
还有运用果酶胶、α-淀粉酶作用枣汁中的果胶、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并配合琼脂、硅藻土等辅助性澄清剂的处理,经多次试验得出一整套经济性较强的工艺参数,采用该套参数加工枣汁、可在保留枣汁的原始风味、色泽的前景下,保证成品枣汁无浑浊,无沉淀、不分导以,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饮料中的枣汁含量为40%—100%;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PET瓶无菌冷灌装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榨取枣汁,以到最高的出汁率和品质。
考虑到国内外果汁产品市场对枣浓缩汁的需求,在该生产线中应考虑包含浓缩枣汁生产设备的配套。
为生产线配套的水、电、蒸汽锅炉及其管路,及其它配套设施为了给枣汁生产线提供充足稳定的枣原料供应,新建鲜枣的储存冷库一座生产车间、库房、锅炉房、配电室、职工食堂宿舍、车库、传达室等土建。
化验室及仪器设备。
运输及办公车辆。
目前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饮料工业化方法,这是目前国内外果汁行业中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出汁率高、产品的色泽口味澄清度等品质都比较优秀。
具体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今,在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采用物理方法直接压榨分离出果汁的生产技术,是一种只是适合苹果榨汁特性的果汁生产方法,并不适合其它大多数水果原料,特别是红枣的榨汁生产。
许多果汁企业的生产实践表明:使用该生产方法在榨取苹果汁时,出汁率一般可以达到75—78%,如果榨梨汁则更高。
但是在榨其它水果原料时,出汁率都会明显降低。
比如:采用压榨法直接榨汁,除了苹果和梨外,其它大部分水果的出汁率在20%—45%之间。
鲜枣的榨汁效果则更不理想。
山东滨州某食品厂曾在XX年初的一次以解冻鲜枣为原料的榨汁实验中,采用直接压榨方法和苹果榨汁设篇三:枳实中橙皮甙的提取工艺研究开题报告枳实中橙皮甙的提取工艺研究1 选题依据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论文题目:枳实中橙皮甙的提取工艺研究研究领域:中成药的提取研究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有丰富的柑橘资源,柑橘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美国.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日益普及,XX年我国柑橘产量已经达到1200万吨以上。
在国内,对柑橘的利用还仅仅局限与在对果实的利用,对枳实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不做任何的处理便弃掉或只做低效处理,不仅遭成极大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橙皮甙(hesperidin)是枳实中主要成分之一,含量约为20%。
从枳实中提取的橙皮甙是一种天然产物,它在医药上有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降低血管脆性,降低胆固醇含量,抗过敏,将血压,应制口腔癌、食道癌、大肠癌等癌变和抗病毒作用。
[1]可配置成多种防止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的药物,[2]在食品中可以用做安全的天然抗氧剂、果蔬高校抗氧保鲜剂等[2-3],橙皮甙氢化后得到的二氢查耳酮还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1000倍,甜度大,性质稳定,口感好,可作为功能性食品[1],对橙皮甙提取工艺的研究,可为综合开发、利用枳实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提供有用原始数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厂家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
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橙皮甙广泛存在于豆科、白桦、唇形花科、碟形花科、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体中。
橙皮甙是柑橘果肉和果皮的重要成分,其含量可达柑幼果鲜重的1.4%[5],因此也可以作为获取橙皮苷的主要原料。
因橙皮苷在植物中分布很广泛,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一直得到人民的广泛关注,且在中药新药的创造和研发中,橙皮苷常常被选为指标成分而用于定性和定量研究。
根据国外报道,提取橙皮苷的方法分为:一种为溶剂的抽提法[6],其流程为:枳实→浸泡→除杂→过滤→浓缩→酸化→烘干→粉碎→成品;另一种为碱液提取法,其流程为:枳实→浸泡→过滤→酸化→沉淀→分离→烘干→粉碎→成品。
这两种方法工艺流程长,工序复杂,成本高。
目前,测定枳实药物制品中橙皮苷的主要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8]和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9]。
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琐,不利于快速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虽然具有较好的选择法,可以同时测定多种有效成分,但分析时间长,有机溶剂消耗大,操作费时、繁琐,色谱柱寿命短。
由于样品成分复杂,有时要用到梯度洗脱,就更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和以上两种方法相比,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毛细管柱清洗容易和柱子的寿命长等优点,进年来在中药成分分析中倍受关注[5]。
2 文献综述2.1 枳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枳实(Frucus Aurantii Immaturus)和枳实(Frucus Aurantii)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与未成熟的果实。
枳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枳壳始载于《开宝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将两者总称为枳,幼小的果实称为枳实,未成熟的果实成为枳壳。
枳实为常绿小乔木。
三棱状针有刺,刺长为2cm。
单身复叶互生,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0.3-0.6cm。
花单生或数朵蔟生于叶腋;萼片5;花瓣5;白色,略反卷。
柑果球形或略扁,直径约7.5cm,成熟后橙黄色,表面粗遭,味酸而苦,花期4-5月,果期11月。
药材里的枳实成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2-0.5cm。
外果皮黑绿色或暗绿色,具颗粒状突起,黄百色,黄褐色,厚0.3-1.2cm,质坚硬。
气清香,味苦、微酸。
分布江苏、广东、四川、江西等地。
存在: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2.2 枳实的理化性质橙皮甙分子式为 C28H340,分子量为610,熔点:258-262℃,是一种淡黄色结晶粉末,属黄烷酮类糖苷,能溶于乙醇、稀碱、吡啶等,不溶于乙醚、氯仿苯等,在紫外光262±2处有最高峰,吸收系数为160其结构式为:2.3 枳实的药用价值橙皮苷属二氢黄酮类,它的最显著的作用是具有抗氧化性,防止自由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