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

作品:诗集《恶之花》;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 《浪漫主义艺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和《巴黎的忧郁》。
二、背景回放 1.《帆》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 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 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 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绔子弟所过 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 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 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绔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 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 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呼啸 ( xi ào ) . (3)祈 求( q í ) . (5)笨拙 ( zhu ō ) . (7)跛 脚( b ǒ ) . (2)桅 杆( w ãi) . (4)苦涩 ( sâ ) . (6)羞惭 ( cán ) . (8)步履 (l ǚ )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三、从自然中积累 朴实的大山拒绝狭隘,于是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追求 到了心的广阔。憨厚的蜗牛拒绝平庸,于是在灼热的阳光下洒下 泪与血,追求到了乘着落叶遨游。倔强的荆棘鸟决绝生的安逸, 于是在破喉的一刹那完成人生的绝唱,追求到了梦中的天堂。
四、从历史中积累 汨罗河畔,浊浪滔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为了追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宫 廷御苑,笙飞箫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为了 追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玉环磨墨,力士脱靴,成 为千古奇谈;精忠报国,驰骋疆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 戍轮台”,为了追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 棺 ”;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 追求,林则徐贬谪路上大修水利,造福人民,早已把生死度外。

五年级下册帆的背景资料

五年级下册帆的背景资料

五年级下册帆的背景资料
帆并不写于莱蒙托夫的流亡时期,但全诗充满了流亡的情调,可以说是他开始精神流亡的最早见证之一。

诗人写《帆》的背景是在莫斯科大学因他参与驱赶反动教授事件勒令他退学后,他从莫斯科到了彼得堡,这时心爱的父亲辞世不久,家庭悲剧的阴影仍笼罩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在十八岁正当成年的诗人面前仿佛迷漫着人生的茫茫雾霭,面对波罗的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虽遭追捕,但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这就是他站立在离彼得堡不远的波罗的海之滨时有感而得名诗《帆》的文化语境。

莱蒙托夫《帆》

莱蒙托夫《帆》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诗人莱蒙托夫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三、研读课文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莱蒙托夫《帆》赏析

莱蒙托夫《帆》赏析

莱蒙托夫《帆》赏析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在了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樯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头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才有宁静之邦。

[欣赏]米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的卓有成就的抒情诗人。

在俄国文学史上,他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谈到爱祖国,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的这首《祖国》一诗才算是他一生中对祖国之爱的最好总结。

他把对祖国的爱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同于一般的爱,是一种“奇异的爱情”。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所爱的祖国不是由沙皇当局统治下的俄罗斯,而是这片土地上的大自然和生活在其中的可爱又受苦的人民。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以及普通百姓的爱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体,体现了诗人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

这首《帆》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

当时,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窒息的社会,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诗艺形象中,激励起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阅读这首诗,同学们的眼前定会浮现出无边无际的大海,茫茫的雾霭,一只孤独的帆在起伏漂泊……同学们的心也会随着诗人的疑问去思索:帆儿在寻觅着什么?……可孤帆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切。

呼啸的海风,翻卷吱吱作响的桅樯……都动摇不了它那苦苦追求的意志,阻止不了它迎风破浪永往直前。

即便是风平浪静,阳光洒满碧流,帆儿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与懈怠,它仍在“祈求风暴”,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在象征性的画面中,在人格化的描摹中,诗人歌颂了向往自由、不懈追求的志向与灵魂。

莱蒙托夫诗歌《帆》艺术特色

莱蒙托夫诗歌《帆》艺术特色

浅析莱蒙托夫诗歌《帆》的艺术特色摘要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灵感总是与当时进步人士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帆》是莱蒙托夫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飘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祈求风暴的孤帆这一诗歌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那股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本文试对《帆》的结构、修辞色彩、诗歌的韵律等方面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孤帆自由幸福风暴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抒情诗人,在其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诗歌400余首,其中的《诗人之死》、《祖国》、《匕首》、《帆》等作品脍炙人口并流传于后世。

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文学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帆》这首诗作于1832年。

当时因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参加进步活动,与保守派教师发生矛盾,被迫离开了学校。

离开莫斯科后,莱蒙托夫去了圣彼得堡。

一日,当他漫步在芬兰湾沿岸时,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歌。

诗中所体现出的简洁性、准确性、悦耳的音律、诗人所表达出的真实感受(忧伤,苦闷),以及隐藏在诗中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一次次地震撼了读者。

与莱蒙托夫其它著名的诗歌《诗人之死》、《祖国》、《匕首》相比,《帆》这首诗也许显得并不起眼,但它更加精致,更加充满激情,更能打动读者。

这首诗被译为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作为一首色彩鲜明的寓意抒情诗,《帆》以其独特的意境及诗歌的美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парус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поднимструясветлейлазури, наднимлучсолнцазолотой...а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бури,какбудтовбуряхестьпокой! (м. лермонтов)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风暴。

《外国诗歌两首》写作特色

《外国诗歌两首》写作特色

《外国诗歌两首》写作特色《帆》写作特色1.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诗意象丰美、跳跃,富有浪漫色彩。

孤傲不群的性格在相互反衬的物象中显现出来:大海与孤帆,异地与故乡,寻找与逃离,碧流与阳光,风暴与宁静……根据想象的逻辑,由三个蒙太奇镜头(一个诗节包含一个镜头)组接而成。

这三个镜头摄白天气不同的海空,彼此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跳跃。

第一个镜头是一幅“雾海孤帆”图,传达的是天涯游子的迷惘感,他在这茫茫海面之上,想追求,但不知该追求什么,欲回望,但又育什么值得留恋呢?第二个镜头是一张“怒海风帆”画,传达的是顶风冒浪的紧迫感,汹涌的波涛反衬着起伏的心潮,但是帆儿令人不解的是既不是寻找幸福,也没有逃离幸福,它一定是在寻找别的什么吧,但到底是什么呢?第三个镜头则描绘了“碧海怪帆”的情景,传达的是一种逆反感。

风平浪静,日丽流碧,可是帆儿却在祈求风暴。

噢!原来,只有在风暴里它才寻找得到宁静之邦。

日丽流碧、风平浪静的宁静不过是虚假的宁静,正如尼古拉一世专制统治下上流社会的歌舞升平,必须用风暴打破这个假象,才能真正找到自然界和心灵世界的安谧境界。

这就是《帆》的象征意蕴。

2.严谨的诗章结构。

诗的结构极为严谨,除三个诗节均为一、二行写景,三、四行抒情外,各诗节的最后两行节节相扣,始终围绕着帆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第一诗节疑问:“找什么”;第二诗节否定地为疑问作答: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第三诗节则从正面为疑问作答:帆儿寻找的是风暴,因为风暴中蕴藏着宁静,这才是它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幸福。

《鹰》写作特色采用拟人、象征手法,深入刻画形象。

这首短诗用拟人的手法刻画鹰的形象,它像王者一样独居巉岩,有青天环绕,与白日相亲。

面对脚下汹涌的波涛,也只是傲视等闲看。

这样就给人以雄浑、踏实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鹰的神威。

这首诗也运用了象征手法。

两个诗段分别描写了雄鹰的静态和动态,创造了宁静致远、威力无比的雄鹰意象,诗人赞美鹰,实质是赞美高傲、宁静、雄健之人。

追寻理想的“帆”

追寻理想的“帆”

作者: 张广宇;莱蒙托夫
出版物刊名: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摘要: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著名诗人,诗篇《帆》写于他18岁正在上大学时,是咏物寄情的名篇。

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政府深恶痛绝。

他的作品表达了当时的进步人士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思想上的苦闷和追求。

《帆》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帆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独、痛苦和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的第1节写年轻一代“抛弃”旧的东西正在“寻找什么”的孤独和彷徨;第2节写年轻一代坚忍顽强的搏击却又找不到明确方向的沉重和苦闷;第3节写年轻一代“不安
分”的性格及对斗争生活的渴望。

三节诗,内容层层递进,抒写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态和心境,刻画了当时年轻一代叛逆、抗争的性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巧妙地通过“帆”这一形象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向往,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抒情含蓄而深沉。

诗人用茫茫大海衬托“帆”的孤独,用“雾霭茫茫”暗示“帆”的彷徨,用可爱的“故乡”与“遥远的异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帆”的勇气和为追求自由而作出的牺牲。

桅杆在波涛和海风
中“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形象地表现了青年人坚忍顽强的抗争精神;“下面涌着清澈的碧
波”和“...。

外国诗两首_7

外国诗两首_7

外国诗两首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帆》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帆》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

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

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

同时。

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

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

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

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

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

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

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

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

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

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赏析:
此诗写于1832年,是莱蒙托夫18岁时所写,它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艺术形象中,激励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这首诗洋溢着青春的躁动,揭示出积极地人生哲理,一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在俄国,这首诗被谱成歌曲传唱。

《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风暴过后,大海复归平静,而且云消雾散,阳光灿烂。

象征着青年过上世俗的安乐生活。

但这却不是帆所追求的,它在故乡抛下的正是这种幸福生活,它寻求的是革命的暴风雨。

所以它祈求风暴,并且认为只有在风暴中才能得到安宁。

说明诗人不愿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而要通过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来体现人生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帆”归结为诗人的替身,它是那一代青年,那一代贵族革命家的象征。

然而,莱蒙托夫在《帆》这首诗中所阐释的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也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只帆船,始终张着风帆,在大海中闪耀着白光,激励着人们去寻求自由、幸福!在莱蒙托夫的诗歌宝库中,《帆》可以说得上是一篇闪着异彩的杰作,不但在早期诗作中冠压群芳,而且在他全部创作中以至在整个俄罗斯诗歌史上也堪称是不可多得的佳篇。

著名作曲家华尔拉莫夫还把它谱成了一首抒情名歌。

《帆》是物化了情思的咏物诗。

诗人以漂游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帆,暗示了他因在莫斯科大学驱逐反动教授而被迫迁到圣彼得堡后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和帆一样,诗人也漂浮在尘世的茫茫海洋之上,迷雾遮蔽了他的前程,风浪激发他去抗争,连红日和碧流都不能给他的心灵以宁静,他只有寄希望于风暴。

在追求中彷徨,在彷徨中追求,这是帆的性格,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心态。

本诗意象丰美、跳跃,富有浪漫色彩。

孤傲不群的性格在相互反衬的物象中显现出来:大海与孤帆,异地与故乡,寻找与逃离,红日与碧流,风暴与宁静……
首节写全景,海面蔚蓝,帆儿洁白。

前途迷茫,帆儿孤独。

留下疑问,帆所要寻求的是什么?帆遗落在故乡的是什么?将悬念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想象。

次节写近景,风高浪急,桅杆被摧残,发出受压迫的呻吟。

否定式的作答,其实依然没有给足我们答案。

但是诗人却告诉我们,这是帆自我的选择,它选择的不是幸福,它遗弃的是安逸。

那它追求的是什么呢?留待尾节来确认。

尾节再写全景,下面是清澈的海水,上面是金色的阳光。

这才是帆所要追求的:风暴,即使来得更猛烈也在所不惜。

诗人在诗中展示了他所渴求的人生境界。

在莱蒙托夫的面前, 展开了两种生活道路, 一种是靠着自己出身望族,进出上流社会的沙龙, 寻找门槛,跻身于贵族之阶,过一种空虚的生活; 一种是摆脱弄臣的地位,依靠自己的创造力、投入社会, 为国家为民族建立功业。

莱蒙托夫很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他把这种生活道路的选择,在《帆》中用象征的方法表现出来了。

他追求的是那种海风呼啸、波涛汹涌的动人的壮美。

帆不仅是诗人的化身,也是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青年,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