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在古诗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合集下载

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

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

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杨柳依依的诗词解析杨柳依依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之一,出现在很多诗词中。

它通常表示春天的来临,也可以用来表达文人多愁善感的情绪。

下面将对杨柳依依在古代诗词中的意义进行解析,并拓展一些相关的文化内涵。

首先,杨柳依依常常出现在春天的描写中。

杨柳是一种早春常见的树木,它的枝条柔软垂下,像是哀怨地低头。

因此,当古代文人写到杨柳依依的时候,往往是在描绘春天的景象。

杨柳依依的形象可以代表春天的到来,并带给人们一种温暖、愉悦的感觉。

诗人常用杨柳依依来描绘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其次,杨柳依依也常常用来表达文人多愁善感的情绪。

杨柳依依的形象给人一种柔弱、婉约的感觉,与文人的情感倾向相契合。

古代文人常常借助杨柳依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伤和思念之情。

他们触景生情,通过杨柳依依的形象来抒发自己对逝去时光、故乡亲人等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除此之外,杨柳依依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内涵。

首先,杨柳依依常常与别离、离愁等主题联系在一起。

因为杨柳依依的形象给人一种凄美、离别的感觉,所以它常常被用来描绘离别时的情绪。

其次,杨柳依依也与女性之美联系在一起。

杨柳细长的枝条和垂下的姿态给人一种柔美、婉约的感觉,因此杨柳依依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总之,杨柳依依在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既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和美好的景象,又表达了文人的情感和离愁之情。

同时,它也与离别、女性之美等内容相联系,增添了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杨柳依依的解析与拓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与情。

诗词中的意象及例子

诗词中的意象及例子

诗词中的意象及例子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杨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杨柳往往用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长亭”是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以下是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1、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代王之涣《送别》
【解释】写的是春天杨柳茂盛,青年人折柳条,送别友人。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解释】杨柳枝拂面,杏花雨落身上,感觉衣服要湿了,却没有雨点打下来。

3、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唐代戴叔伦《赋得长亭柳》【解释】垂柳上万条柳丝,摇曳多姿,编织出惜别的情意。

4、短亭杨柳草初齐,又见归鸿去路迷。

--宋代赵师秀《暮春》【解释】短亭旁,杨柳青青,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又见孤鸿远去,归路迷茫。

5、垂杨拂绿水,摇荡寄人思。

--唐代李白《枝上柳绵吹又少》【解释】垂杨轻拂着绿水,荡漾出无限怀念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几 处 冤 魂 哭 虏 尘 。
山 东 今 岁 点 行 频 ,
诗 灞 李 桥 商 隐
灞 桥 与 离 别
/
灞桥与离别
•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红楼梦》第50 回,芦雪庵即景联句)
• (王熙凤起句:)一夜北风紧……(湘云)野岸回 孤棹,(宝琴)吟鞭指灞桥。
• 野岸回孤棹(zhao)(在大雪封湖的时候,到遥远的对 岸去,又在带雪的湖面上划舟返回),宝琴也站起道:吟鞭( 诗人的马鞭)指灞桥(诗人骑着驴慢慢的行走在灞桥上,苦 苦的寻找偶成的佳句).赐裘怜抚戍(皇帝赐给保暖的衣服 ,安抚戍边的人)
杨柳与离别
• “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 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
•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
《青门柳》)
古曲《折杨柳》
• 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讲《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时 ,为了区别南北文风的不同提到的那首北朝诗歌 吗?
•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就 是一首《折杨柳枝歌》。(《梁鼓角横吹曲》) • 回顾:
古曲《折杨柳》
• 《梁鼓角横吹曲》: • 敕敕和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 与《木兰辞》的关系?
• 对比南朝诗:
•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杨柳姿态婀 娜柔美,温婉多情,与离别的伤情正可匹配。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第一次将杨柳的婀娜柔美 依依不舍之态与人的依依不舍离别之情完美的交 融起来,从而成了这一意象的源头。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合肥市蜀山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1)①寤寐思服②不求闻达于诸侯③采菊东篱下④天涯若比邻⑤感时花溅泪⑥浊酒一杯家万里⑦野芳发而幽香⑧千里共蝉娟(任选6句作答,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6分)
(2)《泊秦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任选一篇作答,每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共4分)
2.(1)àng nèn韧(每空1分,共3分)
(2)陶治陶冶(每空1分,共2分)(3)拟人反复(每空1分,共2分)
(4)示例:就是一次对周围环境的抗争(句式一致1分,语意连贯1分,共2分)
3.(1)尼德·兰儒艮(每空1分,共2分)
(2)祥子虎妞(每空1分,共2分)
4.(1)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②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每点2分,共4分)(2)【示例】B:带给我们快乐传给我们温暖(句式一致1分,语意连贯1分,共2分)C:给予我们勇气
促使我们进取(句式一致1分,语意连贯1分,共2分)
(3)①水平意识(每空1分,共2分)
②删去“此致敬礼”;将“2016年5月3日”与“学校团委”互换位置。

(每点1分,共2分)
5.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

(不用文中语句不得分)
6:(1)普通人要从杰出的人手里夺取制高点。

(2)比喻在事业上取得的别人无法逾越的最高成就。

7.不能(1分)。

(1)第②段列举了李杜等在各自的领域占领了制高点,承接(或证明)第①段中“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1分);(2)第③段列举苏辛等在诗歌领域拥有各自的制高点(或论证“这并不是说别的人一点儿出头的机会都没有了”)(1分);(3)第②③段按照由“杰出人物”到“每一个有志向的普通人”的顺序安排,富有逻辑性(2分)。

8.举例论证(1分)。

列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创造了韵味独特的“草隶”体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的观点。

(2分)
9.D
10.①女孩子的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2分)
②幸福(1分)
③满足(幸福)(1分,答出1个即可)、难过(1分)
11.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2分),“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陌生感(1分),“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1分),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1分)。

.
12.第12段的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2分)。

第13段的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感到无比思念和愧疚(2分)。

13.插叙(1分);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1分),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1分);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1分)。

14.①题目中的“怕”既指文中的女孩子怕父母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②又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③还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15.(1)已经(2)等待(3)最终(4)热水(5)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题1分,共5分)
16.(1)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主人”“再”“以”“中”“口体之奉”不译或错译各扣0.5分,每句2分,共4分)
17.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分)。

②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分);以中有足乐者(1分)。

18.①“色恭”“礼至”或恭敬、虔诚。

(1分,用文中的词句或自己的话均可)
②示例:赞成(1分)。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老师应尊重;“严师出高徒”,严格也是老师责任感的重要体现(1分)。

反对(1分):我认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援疑质理”(1分)。

(赞成或反对答其一即可,要阐明理由)
19.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