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身名裂
书剑恩仇录词语积累

书剑恩仇录词语积累
《书剑恩仇录》中的词语积累包括:
1. 红花会之切口:用于描述红花会内部的暗号和行话。
2. 天下万水俱同源,红花绿叶是一家:强调红花会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共同使命。
3.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描述将军战死的场景和悲壮的氛围。
4.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若,白马鞍边笑靥生:表达江湖中人的英勇和浪漫。
5. 情深意真,岂在丑俊,千山万水,苦随君行:强调真正的爱情不在于外表,而是愿意与爱人一同经历千山万水。
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达,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文学体验。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翻译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二、《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翻译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三、《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诗词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诗词赏析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代:辛弃疾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注释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很多恨。
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
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辛弃疾·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丛中传来伯劳鸟的声声啼叫,更让人不堪忍受 的是鹧鸪的哀鸣刚刚停歇,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 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 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 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 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 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 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戴妫的离别。汉代名将 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 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 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 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 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嘉茂弟远别, 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写作背景
本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是一首借送别被 贬官桂林的族弟辛茂嘉(排行十二)之机,抒发自己长 期遭受贬抑、收复中原及重返故乡无望的深切悲愤情怀 之作。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 是他的堂弟,同样是爱国志士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 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 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 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 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 触而发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南宋— 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 济南)人。自幼受长辈教育熏陶,树立了 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志向。辛弃疾是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内容博大精深, 充分展示了抗敌复国的精神追求及壮志难 酬的悲愤情绪;题材包括抗战词、农村词、 爱情词等多种类别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 兼具沉郁、婉转、清新、恬静,形成刚柔 相济、亦庄亦谐之突出特征。辛弃疾与苏 轼并称“苏辛”辛词豪放挥洒自如,在发 展了苏轼的风格后有了自己的特色,善用 典多而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 和艺术感染力。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
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
张惠言《词选》以为“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是故有言。
”原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南宋-辛弃疾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翻译:绿树听鹈鴂。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未抵、人间离别。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将军百战身名裂。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谁共我,醉明月。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注释: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李白的青莲剑歌诗词

李白的青莲剑歌诗词
李白的《青莲剑歌》全诗如下:
青莲剑歌青莲剑歌者,李太白所作也。
昔日吴楚竞标银,骚人墨客跃似飞。
洞庭杨柳素裹面,江潭清波笑嘻嘻。
岸上燕千鸟鸣,桥头伊人唱逝水。
十方宇内乱如麻,天上银河裂千煞。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夜深人静万籁寂,青天有月伴孤松。
提剑西来天地震,秦皇玉棺安可仰?
诸侯不朝天子泣,万里长城筑怨灵。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剑非万人敌,却断佞臣头。
将军百战声名裂,士卒十年魂魄销。
雨淋白骨血染衣,乌鸦啼叫鬼悲嚎。
恨之极,怨至极,恶龙咆哮世界吼。
弃剑学道镇鬼神,太白遗风今犹在。
贺新郎诗词鉴赏

贺新郎诗词鉴赏贺新郎诗词鉴赏1 古诗原⽂ ⽼⼤那堪说。
似⽽今、元龙臭味,孟公⽠葛。
我病君来⾼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
重进酒,换鸣瑟。
事⽆两样⼈⼼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番离合?汗⾎盐车⽆⼈顾,千⾥空收骏⾻。
正⽬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到死⼼如铁”。
看试⼿,补天裂。
译⽂翻译 我本来已⽼⼤⽆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夫聊发少年狂”了。
我正⽣着病,你来了,我⾼兴得陪你⾼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般轻。
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次⼜⼀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乐。
国家⼤事依然如故,可是⼈⼼却⼤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
请问你们,神州⼤地,究竟还要被⾦⼈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之外⽤重⾦收买骏马的骸⾻。
极⽬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
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汉⼤丈夫,抗⾦北伐的决⼼⾄死也会像铁⼀般坚定。
我等待着你⼤显⾝⼿,为恢复中原作出重⼤的贡献。
注释解释 贺新郎:词牌名,⼜名《⾦缕曲》《贺新凉》。
⽼⼤:年纪⼤。
那堪:“那”通“哪”;堪:能,可。
堪当重任。
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
孟公⽠葛:陈遵,字孟公。
⽠葛:指关系、交情。
楼头:楼上。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发:头发,指像头发⼀样轻。
硬语盘空:形容⽂章的⽓势雄伟,矫健有⼒。
西窗:思念。
进酒:斟酒劝饮;敬酒。
鸣瑟:即瑟。
渠侬:对他⼈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
渠︰他;侬︰你,均系吴语⽅⾔。
神州:中原。
离合:分裂和统⼀。
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
汗⾎盐车:汗⾎,汗⾎马。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嘿,咱今天来聊聊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这词啊,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呢!你想想看,辛弃疾那可是个大文豪啊,他写的词那肯定不一般。
这首词一开头,就给你来个“绿树听鹈鴂”,哎呀呀,这画面感一下子就有了,好像能听到那鹈鴂在绿树间叫呢。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一阵好听的鸟鸣,是不是心情都不一样啦?然后呢,“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这一连串的鸟叫声,可真够热闹的。
就像你家旁边的树林里,各种鸟儿都在叫,叽叽喳喳的,可有意思了。
这辛弃疾也真是厉害,用这些鸟叫声就把那种离别的愁绪给带出来了。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你看这写得多妙啊!就好像春天走了,那些美好的花儿都谢了,心里那个失落啊。
这就跟你特别喜欢的一件东西丢了似的,心里空落落的。
再看后面,“算未抵、人间离别”,这一下子就把主题升华了呀!那些鸟叫啊、花落啊,都比不上人间离别的痛苦呢。
这就好像你跟你特别好的朋友要分开了,那感觉,哎呀,可难受了。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这里用了好多典故呢。
你就想啊,就像听故事一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多有意思。
这就跟咱平时聊天,说谁谁谁的事儿似的,特别生动。
“看燕燕,送归妾”,这画面感多强啊,好像能看到那个送别的场景。
就跟咱看电视剧似的,那场景就在眼前呢。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得多悲壮啊!就像一个英雄,经历了无数战斗,最后却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这多让人感慨啊!“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哇,这感觉,太震撼了!就好像你在电影院里看那种特别感人的大片,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整首词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辛弃疾这情感表达得太到位了。
他把那种离别之苦、人生的无奈、悲壮都写出来了。
咱普通人要是有他这本事,那可不得了啦!这词啊,就像一杯陈酿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你得细细去琢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懂的,得慢慢去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百战身名裂◆文/杨怡菲[人大附中] 是谁,能让稼轩先生为之感慨唏嘘?是谁,心在大汉却埋骨大漠荒野?是谁,遗恨千古任凭世人评说是与非?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三千年后,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只有面对大漠上一抷黄沙,勾起莫名的惆怅。
从战功赫赫的统帅、保国名将之后,转而为众人唾骂的奸邪叛将,就只在他放下手中利刃的一刹那间,一切就变了。
忠臣孝子和不义小人间究竟相去多远?还是仅仅似一层轻纱,这边和那边都充斥着同样的空气?李陵,大汉名将李广之后,同样身经百战,功绩卓越,为何一个至今被尊为英雄,而另一个甚至无人再愿提及?差别在于一个的横剑自刎和另一个的投降匈奴。
然而,死与降难道就是评判一位战将的唯一标准吗?死,就是一个终了,他无力再面对生所带来的更多的责任,那么撒手人寰吧。
可是,死除了给他本身带来了千古称道的一个虚名外,还有什么呢?不过是成就了自己的忠烈之名,于国于家再无更多益处了。
再说李陵之降,颇似当年之赵破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他想过死,但那一死后除了空名还有什么呢?他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更多人愿意将李陵与苏武相比,一个逆一个忠,他似乎永远在反衬苏武的光辉伟大。
可是一武一文,一将一使之间,又有多少可比性呢?李陵的祖父李广因羞愤而自杀,而李陵在北方带兵杀敌时,却时不时地有小人在皇帝身边递话,始终不得重用——几世守边大功,却只换来几世不得善终。
而苏武本无功德,一家上下饱受皇恩,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他若是降了匈奴,才是真正的不仁不义,不论是在道义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半点理由。
我们将苏武捧得太高,而将李陵踩得太低了。
苏武只是做了于道义于人情都该做的事情,李陵也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皇帝对身边侍从文官的信任总是超过了对忠勇武将的信任,因为武将手中的兵权令他多少有所忌惮。
汉武帝对苏武是无以复加的信任和关切,以致十数年后仍不忘派使者求回苏武,苏武对他怎能不忠?对李陵,则是身边人一句话就能引起无端猜疑,只敢把他远远地扔在战场。
作为武将,战功既是荣升的开始,又是皇帝不信任的开始,李陵对他怎能不寒心?纵使李陵多么忠义,也不可能对这样的不信任熟视无睹。
然而,李陵尽管多少会寒心,他还是一心向汉的。
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如此忠孝仁义的一个人竟是被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路博德一份奏章就已引起武帝猜疑,逼陵速出兵匈奴,足以让人心寒。
五千人与十万匈奴骑兵苦战大漠,九死一生,杀敌无数,武器消耗殆尽,约定好的援兵却始终不到,又岂能不绝望?茫茫大漠,尸骸遍野,血流成河,此情此景之下,李陵是什么心境,他又想到了什么?历史的那一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惨烈的绝望所带给人的,又岂能是苏武身处大帐,单于每日问候时所能体会的?在心寒与绝望的双重打击下,李陵虽降,想的却是“欲得当以报汉”,这气概与忠烈足以使亿万后人莫及,足以使人千古景仰。
然而,汉天子仍然不放,“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这样一来,李陵纵使心在中原,其身也只能永久地留在大漠了。
他所忠的君,步步紧逼地将良将逼入绝境,而留下千古骂名的却是良将!身败名裂的却是李陵!我们不得不想,这样的忠君,忠与不忠有何分别?苏武更多意义上是忠于武帝对他的恩情,只是这恩情与儒家的所谓大义恰好一致罢了。
若他处在李陵那般心寒绝望、毫无退路的境地上,谁又敢断定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所以,这二人是没有可比性的,苏武值得称道,而李陵更值得尊敬,他绝不是一个应该任人践踏的人。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想李陵人生的后二十年,该是怎样的凄凉悲壮。
欲报国以全忠义,却只能站在荒漠中南望,望不见故乡土地,也望不见至爱亲人。
他错了吗?那么究竟是什么错了?二十年南望,他都想了什么?他想明白了吗?重回当年投降之地,他后悔当初了吗?我不希望他后悔。
他已做了该做的一切,错在一个忠字,他李陵义能如何?站在荒漠中南望,望断天涯路,却望不到一丝光亮。
月还是故乡月,人却已是不归人;山还是那片山,国早已不是那个国;心还是那颗心,身却只能长埋荒野地。
塞上长城隔断故乡路,只教人壮志未酬空遗恨!本应金戈铁马的大将,曾经气势如虹,却只能怀恨淌血泪。
辛弃疾云:“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
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可叹大漠孤鸟血泪啼尽,只留下千古骂名!多元思考学到《苏武传》时,学生们对于苏武和李陵的人生选择产生了争论。
苏武的忠义传世和李陵的千古骂名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始终以正反的形象并存史册给后人以教义和警策!然而今天的孩子们却怀疑了。
所以在学习《苏武传》之后,我们举行了一场班级辩论会,辩题是苏武的坚守好还是李陵的投降更合理。
辩论自然可分胜负,然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辩驳永远会进行下去。
如今的社会讲究价值观的多元与人文关怀,人们越来越倾向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妥协与退让,本文对李陵的理解可谓入情入理,引用辛弃疾的词增强了说服力,排比反问掷地有声,语言富有激情。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值得你为之付出许多乃至生命去坚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