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试讲教案(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增强对情感的领悟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大堰河”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学习新课:(1)呈现:教师播放《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音频文件,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从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讲解: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现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意象和表达方式等。
(4)练习:学生进行朗诵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作业:学生选择诗歌中的一段或几段进行背诵,并进行朗诵录音;教师安排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3.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技巧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互相学习。
2.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朗诵录音进行评价,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对小组内成员的朗诵进行评价和打分。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2篇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和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作文写作。
4. 培养学生对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和掌握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进行文学鉴赏和作文写作。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是课文的主题,它是作者童年时的游乐场,也是作者与保姆相处的地方。
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是关于保姆的,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保姆?她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和意义?是否有过深厚的感情?”通过这个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心理准备。
2. 讲解(1)教师讲解《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理解并总结出保姆对作者的帮助和意义。
同时,让学生讨论一下他们自己的保姆或家庭中的照顾者对他们的帮助和影响。
(2)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园丁、帷幕、善良、粮食、朴实、船棚、石磨、清泉、拔草、晴天霹雳、治理、润泽”等。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和短语。
3. 练习(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搭配动作等形式进行诵读。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交流进行讨论和汇报。
(3)针对文中的一段话进行深入解读:“她在大堰河旁侍弄着池塘里的莲花,而少儿时遇到的,不过是眼前的蛙声鵂影。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这句话的意思。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类似的写作练习。
4. 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导学生如何改善自己的写作或表达方式。
五、拓展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具有共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如《童年》《红色家庭》等。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艾青【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细节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2、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细节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阅读探究法【教具准备】朗读带【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睴。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现代诗人艾青献给乳母的一首饱含深情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解题《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
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
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
在保姆的家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探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
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3.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
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
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
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
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

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一语文教案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旨及情节发展。
2. 分析描写细节,认识文章的艺术特色。
3. 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乡村变迁的理解。
教学内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及情节发展。
2. 分析描写细节,认识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及情节发展。
2. 分析描写细节,认识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分析描写细节,认识文章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乡村变迁的理解。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
2. 小组合作讨论。
3.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变迁对人生的影响。
2. 教师播放一段乡村变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乡村变迁的现实。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请学生读一下标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2. 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一些问题,如:a. 故事发生在哪里?b.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c. 大堰河对作者的生活有什么影响?d. 故事有什么结局?3. 学生合作讨论答案,然后教师进行解答。
Step 3:分析描写细节(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描写细节,例如:a. 描述大堰河的自然景观,如流水潺潺、山岗绿秀等。
b. 描述大堰河给作者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如提供清洁的水源、保护庄稼、滋养人心等。
c. 描述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如将大堰河比作自己的妈妈、保姆等。
2.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Step 4:学生分享(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集体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大堰河是怎样影响作者的生活的?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
Step 5:拓展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问:大堰河在乡村变迁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精选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精选教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1】[教材分析与思考]这首诗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但是作为抒情诗,里面的人物形象却特别丰满。
艾青特有的人生经历和身份让这首诗有了它与众不同之处,结构不是那么整齐,但是情感的流露确实那么热烈深厚。
不过,因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特殊,所以,上课时一定要关联到相关背景,不然可能没有办法理解的较为深刻。
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行朗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来感受诗歌情感。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及创作背景;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情感,把握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反复手法和排比的特色;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艾青对于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直接导入。
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介绍背景知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
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张抗苏教学设想:《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新诗阅读鉴赏的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高一起始阶段的教学要关注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可以先从学生初中学过的艾青诗作导入,侧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真挚的情感,并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形象,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
教学目标:1.梳理、讨论诗中丰富的情感,把握“大堰河”的形象;2.在诵读练习中进一步体味情感,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点:梳理、讨论、诵读诗歌,把握“大堰河”形象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旧知导入1.齐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师跟读这两句)2.讨论“这土地”的内涵明确:指深受灾难的祖国大地3.简介诗人“土地歌者”的形象(屏幕出示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二、诗歌赏析(一)梳理讨论大堰河对“我”的情感讨论第8节: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大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1.生读,另一学生点评,师补充明确:首尾重复,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宛转,加强了抒情的效果,一般来讲,都要读慢一点,饱含情感,最后一句比第一句音调要高亢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目标:通过分析意象,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内心对大堰河深深怀念和真挚的爱。
教学重点: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续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10年,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监狱里,窗外是漫天的大雪,他透过监狱那扇小小的窗,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不由挥笔写下了这首蕴含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年轻人就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诗人艾青是怎样讲述自己的保姆大堰河的呢?
二朗读分析
课前,你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并做了一定预习,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看前三节。
请一位同学把这三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注意体会文中的情感?
好,这里诗人为什么会想到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呢?这里我想大家介绍一下艾青的身世,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她会命中克双亲,因此被送到了贫困的大堰河家抚养,五岁时才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他依然受冷遇,所以艾青对给了他无限母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
问:那么诗人为什么会由雪想到大堰河呢?请结合雪的特点和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写作背景
明确:雪是洁白无暇的象征着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
雪是寒冷的,我们知道被父母遗弃的艾青只有在大堰河家才感到温暖而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的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身边,而大堰河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可见我对大堰河深深的怀念之情。
可见大堰河是一个纯洁的普通农妇。
问:雪在这里渲染了寒气逼人的氛围,而下面一系列的意象又被放在这种冷的境界中,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那我们接下来看后面写到哪些意象?从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坟墓瓦非,园地,石椅这些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如今不能见到往日疼爱自己的保姆,这些意象都浸透了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同时这些意象也暗示了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
问:如此悲凉的画面,浸透了诗人如此伤痛怀念之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呢?
明确:低沉舒缓
好,现在我们一起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节,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全班朗读)问:好,我们知道大堰河是个纯洁而贫困的农妇,那么这三节中我们还能得知大堰河的其他哪些身世呢?
社会地位低下的贫困农妇:“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做儿媳妇,等长大以后结婚,作为童养媳是无尊严可言的)而“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大叶河误读音大堰河的名字”连真实名字也没有,诗人仅仅抓住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露了封建压迫下贫困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可见低下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