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

余秋雨《何谓(héwèi)文化》的读后感900字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
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开展(kāizhǎn)的走向。
这类创作形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那么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开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展了分析。
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作者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复原人们“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pǔbiàn)“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wǎngshì),在“生命的答复”这局部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方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嗟叹。
此外,还有同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谓“读人如读书”,在文化前辈的亲身垂范之下,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层奥义,并非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面对种种困境,仍然能传递文明的精华(jīnghuá),比方余秋雨在文中讲述,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辞别老师,远赴国难,年迈之后又创立写意戏剧观,震动国际文化界。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何谓文化》读书心得1“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
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
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
《何谓文化》读后感

其次,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 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 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 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 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 过重重黑水的木筏。因为,余秋雨虽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 受欢迎的人物,但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 受尽诋毁的作家。他在书中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 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 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 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 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 大度正显现淀很深的 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 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 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礼仪文化、饭桌文化、 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 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 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我对于 文化有两种解释:首先,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 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 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 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认为民族要维护其 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 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 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 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 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
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
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
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从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到个人层面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文化的真谛。
首先,作者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不同于传统上对文化的定义,作者从文化的生成机制入手,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这种创造力既包括了人类在物质层面的创造,如器物、建筑等,也包括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如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化认知视角。
在书中,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内核,而文明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作者还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个体和群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受益者。
在个体层面,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群体层面,文化可以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这种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文化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化思考框架。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阐述是深刻而独到的。
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体与文化的关系。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还将这种对文化的理解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导语: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各位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一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延伸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人生
——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有感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做《何谓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
看过这本书后,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用文化人的思考对“文化”的较真儿,也模糊感觉到他“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述说过程中的快乐和“来试着回答”思考的痛苦。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修养的人来说,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寻。
我读《何谓文化》这样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因为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那究竟何谓文化呢?如果我们到词典、书籍中去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很头疼,因为关于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了两百多个,而每一个都相当长,即使硬着头皮读完,还是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确实很难琢磨。
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他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大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读完书后,我突然对文化有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不是心生敬畏,而是更加向往。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回答,全面诠释了文化究竟是什么,并留有余地地给人启发,让读者自己琢磨,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学理的问答,相当专业。
主要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也是本书中最厚重部分,用自己独到的视觉去思考文化和我们个人、城市、国家等等关系。
从余秋雨自己所说“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
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
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这句话来看,学理的问答很接地气,不是在扮演文化人渲染文化,而是在深入浅出地说道中传递文化,普及文化。
生命的问答,很感动。
余秋雨先生用最动情的散文化语言回忆了与自己有过不寻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
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大地问答,见其深厚。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飘零各处的文化,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就是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
余秋雨先生结合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亦或沉默的山,亦或孤寂的塔,亦或肃穆的庙,亦或嶙峋的岸,去阐释、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特有的余秋雨书法,让在阅读碑文的同时,领略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得益彰。
古典的问答,藏于睿智。
余秋雨先生把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
熟悉的《心经》、《逍遥游》、《离骚》、《赤壁赋》。
余秋雨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
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何谓文化》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
书中有很多感人之处。
余秋雨谈到中华文化保存最好的还是在台湾,文化最终落实在仪式上。
初读时,我很纳闷,为什么文化最终表现会是仪式呢?我们不是很摈弃外在的形式,而要追求内在的丰富实在吗?仪式不就是形式?后来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
余秋雨说到的是仪式!仪式就是文化的最深最真最朴质的表现。
我从林怀民每次在余秋雨到台湾讲学访问过程中下榻的酒店摆设的花仪式上,每天花的颜色都要变化,而林怀民却远在国外,看到了文化;在台湾一个市长幽默地拿自己头发多少和听余秋雨讲座的人数多少开涮中看到了文化;在举办者用心地翻找出若干年前余秋雨到台湾讲座的一张桌子,时光流逝中让他依旧在这样的一张桌子面前面对更多的人演讲中看到了文化。
这些仪式上的细节,真心诚意自自然然地想到并去做到,对于上层者来说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有文化体验在其中的。
那么我们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
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我非常赞同。
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
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
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