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段落的位置专题复习
初三语文总复习之议论文答题技巧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2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语文中考专题之议论文阅读指导
中心论点
论点
分论点 事实论据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论证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
语文中考专题之议论文阅读指导
论点
一.中心论点
1.位置:标题,开头,结尾。 2.特点:中心论点是一个表达观点的肯定句,陈述句。不是一个短语。
二.分论点
1.位置:分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除开头结尾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 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 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 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 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 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 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 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 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 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 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 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一讲 议论文知识点

第一讲议论文知识讲解与解题思路归纳议论文知识讲解1.议论文的分类: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称之为驳论文。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点:(1)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文章有且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2)论点与论题论点:作者对问题的态度、看法、观点。
论题:文章所论述的问题(3)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注意一些表明论点的标志性词语:所以、因此、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其实、我认为……(5)注意论点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必须是明确的表态的句子。
(关于找论点的详细说明:1、寻找文章论点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
观点一般出现在:A、标题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
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B、开头部分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
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C、结尾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
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作文突破:写好主体段,增强阐释性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写好主体段,增强阐释性——议论文主要段落的构段方法(一)议论段的五种句式微观结构是议论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材料句、阐释句、分析句和结论句内部的结构安排。
突出微观结构的严谨性和表现力,是一篇考场作文要获得综合得分一类卷以上的需要。
写好微观结构要突出体现微观结构的基本功能,灵活选用具有表现力的句式结构,恰当运用与内容切合的修辞手法,做到一丝不苟,丝丝入扣。
一、突出体现结构功能1.中心句议论文首先吸引阅卷老师关注的是全文和每个层次的中心句,它们或是全文的“灵魂”,或是段落的“眼睛”。
好的中心句必须紧扣主论题,或揭示主旨,或点明中心,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示例1:飞禽翱翔天际俯瞰壮美的景色,走兽奔跑跳跃丈量辽阔的大地,伫立于黄土上的大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心中的远方。
我赞叹于大树心中留存的理想底色,更佩服于大树为追寻理想结下的甜美果实:它不仅具有理想主义的甜美醇香,更有着现实主义的种子得以扎根四方。
踩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才能迈开大步追寻诗和远方。
(《让理想之树结出实用之果》)评析:本段是全文的开头部分。
结尾的画线句承接上句、紧扣标题,用一个条件关系复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踩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照应标题中的“实用之果”,“追寻诗和远方”照应标题中的“理想之树”,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示例2: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能涵养精神、塑造人格。
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无不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体现。
“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一颗炽热的、鲜活跳动着的热爱劳动的心。
他们的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地不懈奋斗。
(优秀作文《一屋不扫,何扫天下》)评析:本段是全文主体部分的其中一层。
开头的画线句承上启下提出本层中心,递进关系的复句使中心句的表述更有层次感,同时起到文脉作用,清晰地显示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专题23: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及段落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考向三:段落作用
分析议论文中某段落的作用,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从 结构或内容角度答,就按要求的角度作答;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就从结构 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如果题干问段落能否删掉,则先表明态度(一般不能 删),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解读
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要求在熟悉文本基本特征、 体式惯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 、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而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 和次要信息的关系,最后辨明论点、论证结构与思路、论证方法 等。本题为主观题型。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试题:请简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答案】文章总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在第一部分(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不同的青春选择,代表了不一样的未来谋划,决定了不一样的 人生。然后在第二部分(第②—⑥段)分别论述“我们要选择一个时尚的青春”,“我 们要选择一个创造的青春”,“我们要选择一个向善的青春”,“我们要选择一个敢挑 战的青春”,总结“让我们选择一个时尚的青春、创造的青春、向善的青春、敢挑战的 青春!”,第三部分(第⑦段)发出号召,坚持、跟随你的选择,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 之路。 【分析】文章第①段提出了中心论点:不同的青春选择,代表了不一样的未来谋划,决 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然后第②段论述“我们要选择一个时尚的青春”,第③段论述“我 们要选择一个创造的青春”,第④段论述“我们要选择一个向善的青春”,第⑤段论述 “我们要选择一个敢挑战的青春”,第⑥段综合前面②——⑤段的内容,归纳出“让我 们选择一个时尚的青春、创造的青春、向善的青春、敢挑战的青春!”,第⑦段发出号 召,总结“从现在开始,坚持你的选择……跟随你的选择”,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备战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 (一)

备战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 (一)备战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中考是学生走向高中的重要关键阶段,备战中考复习任务繁重,其中语文科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议论文作为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题型,一直是中考考查重点之一。
在备战中考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议论文复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是在一定主题下,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作者的观点,带有一定的说服性。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入、论点、论证、结论四个部分。
其中,引入部分用以引出文章议论的主题,论点部分是表明作者的观点,论证部分则是对观点进行支持和论证,结论是对文章的最终总结。
二、议论文的表达技巧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描写或实例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其次,结构措辞要清晰明了、准确恰当,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最后,注意语言表达准确,切记不要出现简单、杂乱的语言用词,更不能出现拼音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三、议论文的关键点写议论文需要考虑几个要点:首先,确定议论的主题,确定自己的观点。
其次,以该主题为脉络,进行事例的阐明,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并从多角度反驳别人的观点,说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注意行文时言之有物,时常进行归纳、总结,让文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最后,准确体现细节的处理要求,以尽量贴近文章主题的表现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
四、议论文的实战模拟模拟考试是中考前重点复习和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要写好模拟考试的议论文,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正确理解应试题意,找出中心思想,确定立场。
其次,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这个问题添加一些有说服力的点。
注意,决定说服对象,适时掌握自己的语调和用词。
最后,在时间内迅速分析问题、选题、开头、推理、结尾等步骤,加强时间管理。
以上是笔者对备战中考语文总复习中议论文的一些经验心得的分享。
2024年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把握中心论点、分论点课件

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 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 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 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 把握中心论点
一、议论文文体知识
概念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 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 主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题
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对这个问题 的判断和观点。
作者在文中所摆出的核心观点,就是文
比如诗词类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 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 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 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 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 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 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 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方法 论证 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
实胜于雄辩”。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道理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
论证 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分为引用论证和分析论述
论证 方法
比喻 论证
式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 法,即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的论证方式。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议论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素材-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议论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素材-新人教版议论文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学生在中考中根据提供的议论文材料进行阅读和答题。
下面是中考语文总复习中议论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素材的相关资料。
一、议论文的基本特点:1.已知观点明确:议论文的文选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一般在开篇或结尾部分进行表述。
2.已知论据充分:议论文的文中会给出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3.发展条理清晰:议论文的文中会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并通过逻辑关系来连接。
4.掌握论据和论证关系:议论文的论据与结论之间应有明确的关系,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
5.掌握论证方法:议论文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分析。
二、议论文的阅读考点:1.阅读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意。
2.理清条理: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主题和论点。
3.掌握关键词: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词组,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5.辨析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采用的论证方法,理解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三、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充分理解题意:在阅读题目之前,先通读一遍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观点。
2.理解选项:阅读选项时,要准确理解选项的含义,尤其是含有否定词、修饰词等的选项。
3.选项排除法:通过排除干扰项,找出与文中观点一致的选项。
4.同义替换法:部分答案与文章中的观点可能存在同义替换,需要学生掌握并识别。
5.解析论证关系:在阅读题目时,要仔细解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四、议论文阅读答题素材:1.主题和论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需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论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意。
3.词语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词组,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4.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理解其修辞效果。
5.文章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发展脉络。
通过以上的议论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素材的相关资料,希望学生能够在中考中更好地应对议论文阅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知识点》课件

3.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 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 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 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 假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 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 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 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
】在文章当中我们应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的
句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很容易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了。
中考题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通过论题推论点 2、通过位置找论点 3、通过标志性词语找论点 4、通过论据验论点
1.欣赏还能够助人成就一番事业。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 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 一番事业。萧何欣赏韩信,月下追来的不只是韩信,而是汉朝的江 山;诸葛亮欣赏相貌丑陋的妻子,得其所授而造木牛流马;唐太宗 欣赏敢于直谏的魏征,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 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学会欣赏》)
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 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 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 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议论文段落的位置专题复习一、考点分析考纲中对议论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读懂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论点。
2、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3、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1、能辨别论据类型,分析作用。
2、语言的特色。
其他相关知识:汉字书写、词义分析、标点应用、关联词等。
二、专题详解1)知识点1议论文阅读之——考点:段与段的位置能否互换【解题思路与技巧】解题措施: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一般是:1.并列关系:与上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
2.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3.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
4.结构关系:总——分1.与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相照应;2.几个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间顺序:从古到今逻辑顺序:从小到大、先概括后具体、层层深入...2)知识点2文章中的句子(段落)能否调换、分析某段能否去掉、段落之间的关系1.常见题型:(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1)文章中的句子(段落)能否调换?答题方法: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的逻辑关系,看有无照应的语句。
例题及练习小议读书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
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
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
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
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
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
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
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
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
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
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
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
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
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2分)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答案:1.其理由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1分);其次,它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1分)。
2.(1)不能。
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
(判断错误,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2)读书要读经典(1分);读书要边读边思边疑,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1分,答出前一分句也可得分)。
做人要自律邓小平教育子女最强调的是自律。
据邓林回忆,“父亲会极其严肃地把我们召集到一起,讨论类似问题,那时他会非常严肃,少有的严肃!”“他曾对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自律。
”“做人一定要自律”,这话朴实而明白,说起来似乎了无新意,但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做人能不能自律,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
自律,就是自觉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自律是修养、信心和力量的体现。
单就一个人成长而言,如果缺乏自律意识,不能很好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地抵制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恐怕很难实现人生价值。
能够自觉地约束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协调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公而忘私、舍己救人、舍生取义,无愧人生。
“做人一定要自律”,就要搞明白自我约束什么?自我控制什么?不搞明白,就不清楚自律什么,所以要“自知”,“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认识你自己”。
我国古代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几千年前的东西方哲学家在“自知”这一点上,道出了同一个真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因而可贵。
因为难,因为可贵,所以要“三省吾身”,反复地检点自己,而后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有所为”什么,“有所不为”什么。
为什么认识自己难呢?道理很简单,你必须面对自己,有如站在穿衣镜前审视自己的美丑,敢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疤”,所谓“难”也就是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否则就无所谓“知不知”、“明不明”了。
一旦自我感觉良好,便是普通人,成绩、学历及至容貌等都可以成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障碍。
如果是权门子弟,优势在身,听到的全是赞美、吹捧、阿谀之词,认识自己就更难了。
想想吧,本来头上长着“癞疮疤”(身上的缺点),有自大、自满、自负、自傲、自夸或自卑的毛病,自己感觉不到,或者别人把这“红肿之处”说成艳若桃花,你还当真,那如何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又怎么能不诱于誉,不恐于谤,宠辱不惊,自强不息啊!“做人一定要自律”,贵在见诸行动。
春秋时晋国人董安于是个慢性子,于是他经常佩戴弓弦以督促自己迅速一些;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是急性子,于是经常佩戴柔软的熟牛皮以提醒自己缓和一些(《韩非子·观行》)。
人的自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对自己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要经历熏染、陶冶、磨砺,甚至挫折的过程,才能积淀形成。
但无论经历怎样复杂的过程,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毛病,就要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从容自律,毫不含糊地约束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毛病,完善自己,做一个思想道德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
“做人一定要自律”,做官更要自律。
邓小平在无数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的同时,还说“搞法制靠得住些”,主张用他律——制度约束来促进自律。
总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一定要自律。
社会上自律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进步。
选文第⑷⑸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不能【1分】,因为第⑷段论述的是自律重在认识自己。
【1分】第⑸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认识自己难。
【1分】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1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①“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灭”。
同样教导弟子时所言。
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幂幛。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为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
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
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
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询问战况,谢安才轻描波写地说道:“小儿辈遂已破敌。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困追堵截,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击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他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
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时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一样镇定从容。
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
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
所以,越是博学的人,事业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还要善养正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
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我们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迪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
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文②③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具体阐述一下理由。
(4分)不能互换(1分);第②段重点论述了静气的概念(或者:什么是静气?)(1分);第③段进而论述了静气的来源(或者:静气从哪里来?)(1分)。
从概念到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说服力(1分)。
简笔与繁笔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诚然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