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则

合集下载

新闻消息二则200-400字作文

新闻消息二则200-400字作文

新闻消息二则200-400字作文新闻一。

听说了吗?市图书馆又有新书了!这次是大家伙儿一起捐的,
那些闲置在家的书现在都能借来读了。

图书馆的人说了,这些书马
上就能上架,大家快去瞅瞅有啥好书!
新闻二。

昨晚那篮球赛可真带劲!咱本地的青少年篮球队把外地队伍给
打败了,团队配合简直一流,看得人热血沸腾。

这胜利可不光是赢
了比赛,还鼓舞了咱这的年轻人,都去打篮球吧!
新闻三。

环保部门这回可是动真格了!那家化工厂敢乱排污染物,结果
被罚了一大笔钱,还得限期整改。

这下好了,咱们的环境有保障了,政府这态度真是让人放心!。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篇1【外星人来地球了】大家好,我是小明。

最近,有一件超级酷的事情发生了!外星人真的来到了地球!上周三,我刚放学回家,就看见天空中有一个巨大的飞船慢慢降落在操场上。

飞船上走下来一群身穿奇怪衣服的外星人,它们长得好奇怪哦,头上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身上长满了毛。

外星人们对着我们挥手打招呼,然后说了一大堆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不过,它们好像是和平来访的,因为没有攻击任何人。

校长先生上前跟外星人交谈,不过也不太明白它们在说些什么。

后来,外星人拿出了一个奇怪的翻译机,我们终于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话了。

原来,外星人是来地球观光旅游的!它们对地球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想要亲自看看。

我们跟外星人们介绍了地球的风土人情,也问了它们许多关于外星球的问题。

真是一次超级有趣的经历!最后,外星人们发射了一枚烟花,在天空中写下"再见地球"几个大字,就重新登上飞船离开了。

希望它们下次再来玩耍!【神奇的发明家】大家好,我是小红。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位神奇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好多有趣的小玩意儿!这位发明家叫做李叔叔,是我们小区的居民。

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机器,我去参观的时候,李叔叔正在组装一台新发明品。

首先,李叔叔给我看了一台"口渴解渴机"。

这台机器连接着一根长长的软管,只要张开嘴巴,就会自动喷出冰凉的饮料!我喝了好几口,真是解渴又美味。

接下来是"自动做作业机器人"。

只需要把书本和练习册放进去,它就会自动完成里面的所有习题和作业,而且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哦!我太希望能拥有这个机器人了。

再来是"冒险探险模拟机"。

穿上这台机器所连接的特殊眼镜和手套,就能虚拟体验到各种危险的冒险旅程,但又完全安全。

我在里面体验了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与恐龙搏斗等超级酷炫的场景!最后,李叔叔正在开发一种"读心术眼镜"。

只要戴上去,就能看穿别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新闻二则旁批

新闻二则旁批

新闻二则旁批
(原创版)
目录
1.概述新闻二则的内容
2.分析新闻二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对新闻二则进行旁批
正文
新闻二则,一则是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另一则是关于国际奥委会的重要决策。

这两则新闻看似无关,但实际上都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则新闻报道了我国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这是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

而另一则新闻则是关于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决定在 2026 年的冬奥会中,将新增一批比赛项目,其中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传统项目,也包括一些新兴项目,如雪车、雪橇等。

这则新闻反映出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

从这两则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这两则新闻也有不同之处,一则是关于科技领域的突破,一则是关于体育领域的决策,它们所反映出的是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这两则新闻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它们不仅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反映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第1页共1页。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 主体组织:两则新闻的主体部分都采用了逻辑清晰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新闻的内容。第一 则新闻采用了分段式组织方式,每一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阐述;第二则新闻则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式 组织内容。
• 结尾总结:两则新闻的结尾都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使用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强 调了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 定性胜利,国民党军队在全国人民解放军 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陷入了全面土崩瓦解 之中。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全中国的 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在渡江战役胜利后,立即命令中国人民解 放军向全国进军。
VS
1949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 统治的覆灭。为了庆祝胜利,毛泽东分别 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和《南京解放》两篇新闻稿,并被收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写作技巧分析
• 标题制作:两则新闻的标题都很好地概括了新闻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使用了简短而精确的语言。通过使用 醒目的词汇和数字,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 导语写作:两则新闻的导语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 。导语中使用了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的主题。
新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口信、书信、公告牌等。
近代新闻业诞生
19世纪现代新闻业发展
20世纪以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 现,新闻业进入多元化和全球化时代。
新闻的分类与形式
分类
硬新闻(政治、经济、社会等事件)、软新闻(娱乐、体育、文化等事件)。
两则新闻的关联性
关联点一
这两则新闻都与中国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则新闻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 ,而第二则新闻则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医药 领域的突破。

两则新闻摘抄

两则新闻摘抄

两则新闻摘抄
以下是两则新闻摘抄:
1.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接到一起高空抛物案件,经调查发现,竟是一名10岁儿童所为。

警方表示,该儿童因年龄尚小,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故依法不予刑事立案,但已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此事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2. 最近,一部名为《亲爱的,热爱的》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

该剧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成长历程,引发了观众对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的关注。

此外,该剧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以上两则新闻摘抄分别关注了儿童教育和电视剧话题,第一则新闻强调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监护人的责任,第二则新闻则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新闻二则1. 台风袭击东南亚地区近日,台风在东南亚地区肆虐,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据报道,台风造成了大范围的洪水、风暴和土壤侵蚀,导致许多城市和乡村受灾。

许多房屋被毁,道路被淹,农田被冲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引起的洪水和风暴还给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道路被阻塞,机场和港口关闭,导致航班和船只取消或延误。

这使得救援和补给物资的运输变得困难,并且使得受灾地区的人们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政府和救援机构迅速采取行动,组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许多国际组织和邻国也向受灾地区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然而,由于灾情严重,灾后重建工作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这一灾害再次提醒我们,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2. 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科技公司X日前宣布推出了其新一代智能手机,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据称,这款智能手机集成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功能,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新一代智能手机拥有更快的处理速度、更清晰的屏幕质量和更强大的功能。

它还配备了更强大的摄像头和更大的存储容量,使用户能够拍摄更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存储更多的文件和应用程序。

此外,该智能手机还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功能,如人脸识别和手势控制等。

这些新功能将进一步提升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易用性。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款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创新。

然而,也有人担忧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和厂商加强监管和保护措施。

总体而言,科技公司X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发布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先进的科技体验,同时也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以上是《新闻二则》的简要报道,提供了台风袭击东南亚地区以及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消息。

这些新闻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对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新闻两则预习(一): 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出来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新闻两则预习(二): 《新闻两则》全部课文内容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两则预习(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第一则:第二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八)文章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新闻两则预习(四):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的《新闻两则》的字词鄂: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1:阻遏物或阻遏物-辅阻遏物复合物与基因的调控序列结合而将其封闭,从而阻止基因的表达.2:基因转录受阻.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五): 新闻两则导语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我们语文书是这么讲的!希望我的答案给你带来帮助!(^—^)新闻两则预习(六): 解释新闻两则的字词鄂è基本字义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yù基本字义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逸~.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suíjìng解释:安抚,平定.阻遏zǔ’è阻止,不让其成功.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新闻两则预习(七): 新闻两则的导语各有什么作用导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闻两则预习(八): 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阅读新闻,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获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值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导语是什么,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要这样回答、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每问只要一句话就好、ok【新闻两则预习】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题是: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背景是:抗日战争后,与国民党斗争时期.结语是: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无锡段铁路线.追问:对么、我说、您可别还害我啊回答:对新闻两则预习(九): 《新闻两则》各报道了什么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突出长江战役之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时的战况,还告诉我们,在南线取得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希望能帮到您.新闻两则预习(十):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复习篇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D.封锁.(suǒ) 大厦.(shà) 纤维(xiā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1)横.()渡长江蛮横.()(2)江阴要塞.()敷衍塞.()责暖瓶塞.()子(3)jiān( ) 灭敌人qiān( ) 陌xiān( )维2、常识填空: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和、、等几部分。

3、选词填空:(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越过、冲破、击溃)(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冲破、突破)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

【二】《新闻二则》训练题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D.封锁(suǒ)大厦(shà) 纤维(xiā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1)横()渡长江蛮横()(2)江阴要塞()敷衍塞()责暖瓶塞()子(3)jiān() 灭敌人化xiān() qiān() 陌2、常识填空: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 )和( )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3、选词填空:(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越过、冲破、击溃)(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冲破、突破)三、消息是对真实情况的报道,用词要力求准确。

请简要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意作用。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3、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简答。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五、解析题。

1、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真正的人活着,像春蚕,吐尽一缕缕银丝;,;,;像苍松,任凭风吹雨打;,;像黄牛,辛勤地耕耘于沃土之上,直至最后一息。

2、把下面两个词语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

(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30字)雨雨声[思路点睛:这是一个描写性语词的扩展题,扩展中心是“雨”,从题干看,不但要描写出雨的形态,还要描写出雨的声音。

可想象下雨时的各个阶段,如雨稍大、雨骤、雨停等。

本题可运用修辞法进行扩展。

]5、根据下列文字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句式和修辞的协调。

一个青年终日闷闷不乐,他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他遇见一位政客,他问:“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政客官腔十足地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嘛,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觉得权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诱惑力,于是又去寻找,先后遇到了乞丐、病人、商人、音乐家。

乞丐告诉他是,病人告诉他是,音乐家告诉他是。

于是他悟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思路点睛:本题需要分别从乞丐、病人、商人、音乐家四个角度用比喻的方式对“最好的东西”加以诠释。

〕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三】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要塞(sài)C.阻遏(jié) 鄂(è)D.绥靖(suǐ jīnɡ)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二、提高部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试一试17.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B(A.歼jiān;C.遏è;D.suí jìnɡ)2.C3.B4.略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