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合集下载

倪海厦老师——八个治感冒的经方,附辨证图表!

倪海厦老师——八个治感冒的经方,附辨证图表!

倪海厦老师——八个治感冒的经方,附辨证图表!1.桂枝汤 :处方内容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红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

这个处方使用的最多,民众如果在服用第一碗汤药后,感冒症状就好了,就不需要去服用第二碗,服用此汤药后需要喝一点粥,来帮助药力达到四肢末梢,如此就可以将感冒病毒清除于体外,病人会迅速恢复过来。

使用此方时要注意病人的感冒症状,当你发现感冒病人有出汗同时全身肌肉痛,不喜欢被风吹到身体,加上一点发烧又没有胃口时,你就可以按照我说的比例来抓药服用,在服用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如果病人的胃口恢复,就代表病已经完全好了。

2.麻黄汤 : 处方内容是麻黄5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炙甘草10克。

每付药加入三碗水然后用大火煮成一碗,空腹时服用,这个处方是专门治疗一种特殊的感冒,主要症状是非常怕冷,身体关节疼痛,发烧,没有汗,这个感冒症状多发生于冬天寒冷时,但是也有时会发生在夏天,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只要出现这个症状就可以使用它,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心脏病的记录,就不可以服用它,其它的都可以服用。

3.葛根汤:处方内容是葛根15克,麻黄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大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此方多用于小孩感冒发烧喉咙痛时,这是因为病人是在发汗时得到的感冒,主要症状是后项强痛,头痛又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同时这个处方我们也可以给正在发水痘而发烧的小孩吃,在退烧的同时可以将水痘逼出体外,小孩服用后的第二天会全身起水痘,看似很吓人,其实病已经好转,病人烧退,体力也同时会好转,当病人烧退同时胃口恢复时就可以停药了。

4.大青龙汤: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2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生姜二片,大枣十枚。

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

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

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感冒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喉咙痛、咳嗽、发烧等。

中药在治疗感冒发烧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麻黄汤:麻黄汤是治疗感冒发烧的经典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它有温里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由黄芩、黄连、黄柏和石膏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生津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口渴、咳嗽等症状。

3.银翘散:银翘散由连翘、桔梗、荆芥、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4.葛根汤: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组成,有发表解毒、解表散寒的作用。

适用于寒邪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身体乏力等症状。

5.板蓝根颗粒:板蓝根颗粒由板蓝根提取而成,具有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喉咙肿痛等症状。

中药方剂在治疗感冒发烧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注意事项: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感冒发烧有多种病因和病情,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避免盲目使用。

2.找专业医生的指导:中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合理使用和剂量过大或过小。

3.按时按量服用:中药方剂的疗效需要持续的服用才能发挥出来,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

4.注意饮食调理:感冒期间应注意适当增加营养,多喝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休息调理:感冒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在治疗感冒发烧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以加快康复。

治疗发烧感冒 偏方

治疗发烧感冒 偏方

治疗发烧感冒偏方用料:生姜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

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用料: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

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偏方三用料:荆芥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偏方四用料:金银花15克,竹叶9克。

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感冒发烧、咽喉疼痛。

偏方五用法:桑叶6克,白菊花1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

主治风热感冒、发烧头痛。

偏方六用效:紫苏叶6克,荆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

发烧偏方1 茶叶用手碾成粉末状,开水吐服,一日数次,也可干吃,如果你喜欢的话,用量:15片茶叶左右.2 姜汤红糖与拍碎的老姜放入沸水,烧开即可,一日数次,每次一碗.3 洗澡舒服的在浴池里泡个温水澡能洗去你一身的湿汗与疲惫,切记时间不可过常,10分钟内即可,洗完迅速擦干身体,以免着凉,接着你就可以上床趟着享受被窝的温暖了.导读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

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反复流行的基本原因是病毒易发生变异,使人群对流感病毒所产生的免疫不能持久。

得了感冒如何治疗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治疗感冒的中医民间小偏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感冒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

一次感冒会大大削弱人体的抵抗力,极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所以从秋天开始预防感冒很有必要。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33奇效良方之感冒7方

33奇效良方之感冒7方

33奇效良方之感冒7方
1、头痛,发热,恶寒,乏力
板兰根30 葛根白芷连翘各15 辛夷浙贝母各10。

日服1-2剂。

无汗加荆芥穗15;
体弱阴虚加沙参25;
咳嗽加杏仁15;
胸闷纳呆,口腻加白蔻仁10。

2、感冒,头痛,恶寒,发热,流清涕,乏力
柴胡、葛根、苏叶、苍术、薄荷各5。

水煎日服1-2剂。

3、感冒头痛恶寒发热流清涕
荆芥、防风、桔梗、苏叶、黄芩、牛蒡子、陈皮各15 甘草10 生姜3片。

水煎日服1-2剂。

4、感冒,头痛,发热,咽痛
鸭跖草30 连翘15 二花板兰根桔梗甘草各10。

日服1-2剂。

5、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流清涕,咳嗽
大青叶白僵蚕荆芥各10 薄荷蝉皮甘草各5。

咽喉红痛加山豆根牛蒡子玄参各10;
咳甚加浙贝母陈皮艾叶各10;
大便干燥加大黄3。

6,感冒,发热
生石膏板兰根葛鱼腥草桔梗连翘知母二花大青叶柴胡羌活黄芩各10 甘草3。

恶寒重加防风10;
头痛加白芷10;
鼻塞流泪打喷嚏加薄荷苍耳子各10;
咽痛加玄参山豆根各10;
声哑加射干天花粉各10;
痰多胸闷加瓜蒌葶苈子各10;
气喘加麻黄5 杏仁10;
咳嗽加浙贝母半夏各10;
口渴加芦根10;
便秘加大黄5。

7、感冒,喷嚏不止
苍术、杏仁各15 麻黄、桂枝各10。

感冒发烧的经方辨证治疗

感冒发烧的经方辨证治疗

感冒发烧的经方辨证治疗感冒发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感冒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痛等,往往伴随发热。

传统中医经方辨证治疗对于缓解感冒发烧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将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发烧症状,介绍几种常用的经方辨证治疗方法。

1. 风寒感冒发烧:风寒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以下经方进行治疗:(1)桂枝汤:取桂枝、白芍药、干姜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2~3次。

桂枝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可缓解寒冷引起的恶寒症状。

(2)葛根汤:取葛根、麻黄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2~3次。

葛根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可排出体内的寒邪,缓解发热症状。

2. 风热感冒发烧:风热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鼻塞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以下经方进行治疗:(1)银翘散:取连翘、板蓝根、荆芥穗等,煎成散剂,每天服用3次。

银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2)薄荷麻黄汤:取薄荷、麻黄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2~3次。

薄荷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麻黄具有发汗散寒的作用,可一起使用以缓解感冒发烧症状。

3. 湿热感冒发烧:湿热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发热、身体沉重、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以下经方进行治疗:(1)黄连上清汤:取黄连、茯苓、石膏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2~3次。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缓解湿热引起的发热症状。

(2)茵陈蒿汤:取茵陈、蒿子秆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3次。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蒿子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一起使用以缓解湿热感冒发烧症状。

4. 平和感冒发烧:平和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以下经方进行治疗:(1)加减六君子汤:取人参、白术、陈皮、升麻等,煎成汤剂,每天服用2~3次。

六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以缓解感冒发烧症状。

总结起来,感冒发烧的经方辨证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选择。

风寒感冒发烧可使用桂枝汤、葛根汤;风热感冒发烧可选用银翘散、薄荷麻黄汤;湿热感冒发烧可采用黄连上清汤、茵陈蒿汤;平和感冒发烧可服用加减六君子汤。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

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或市面上常见的寒凉类中成药或体弱之患者,感冒发烧不论一起病是否经误治,多表现为少阳病或三阴证。

为了方便患家患病求己,求索就证用方,特著此文。

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感冒发烧,口干而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口苦口臭口粘,颈肩背部酸痛,恶风畏寒,腰酸,纳呆,可兼往来寒热或胁肋部不适疼痛、头晕目眩,平素大便溏或食凉则腹泻者。

柴胡9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克,黄芩4克,天花粉4克,生牡蛎3克。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二三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次。

小儿量:上方一煎分二至三次服或用小剂量。

婴幼儿干姜易炮姜,减辛辣味便于喂服,每服药二至四汤匙。

加减法:口干饮水多、咽喉红肿,黄芩、天花粉均用9克,干姜易炮姜;颈背部酸痛或恶风畏寒证不显,桂枝减至3克。

如在炎热夏季或患者当下恶风畏寒无汗症不显或有热汗或形瘦体弱、体温不甚高者,可用小剂量:柴胡4克,桂枝3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菟丝子2克,黄芩2克,天花粉2克,生牡蛎2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注:⑴、此证型为少阳病,类象于湿煤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里弥漫。

正治一方面开窗通风,一方面添材旺炉火。

⑵、此方不效可易以当归四逆理中汤。

2、附子理中汤(丸)证:感冒发烧,昏睡喜卧,两眼乏神。

头晕心慌,恶心欲呕或呕吐,小便频少,便溏次多而里急。

恶水怕触水。

舌苔腻。

党参5克,生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黑附子3~6克或用丁桂儿脐帖外敷肚脐,一日一换。

煎法同前,三餐前各服一煎或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

小儿一煎分两或三次服。

加减法: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或额热足冷加肉桂3~6克;腹泻次多量多,加肉桂10克,兼口干饮水多、有轻度脱水者党参白术用10克,加生淮山10克;浑身酸痛畏寒恶风者加桂枝8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

感冒发烧咳嗽方子

感冒发烧咳嗽方子

大蒜按摩可治感冒
取紫皮大蒜切成片状, 在百会、太阳、风池、迎香、合谷诸穴位按摩五分钟, 然后在脚下涌泉穴按摩十五分钟, 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效果佳, 重感冒应配合吃药. 按摩后穴位表面皮肤形成大蒜薄膜, 应保持四小时再洗净.
大蒜敷脚心可治咳嗽、鼻衄、便秘
每晚睡觉前, 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左右(大蒜对皮肤有刺激, 贴的时间不宜过长), 对咳嗽、鼻衄及便秘有一定疗效, 连续敷7-10天, 效果更佳. 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 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 一般不再起水泡.
西瓜取瓤去籽,用洁净纱布挤取汁,蕃茄用沸水冲烫,剥皮去籽,用洁净纱布挤取汁,两液合并,代水随饮,效佳。
生绿豆汁治感冒
夏季,人们容易感染“热感冒”,建议大家试试生喝绿豆汁治感冒。方法是:
取生绿豆100克左右,放在蒜臼中捣碎,然后用开水冲服。服前可滤去豆渣,喝时可加适量白糖,每日2~3次,一般服用2天即可痊愈。
治疗感冒:感冒,鼻塞伴流涕,头痛。晚上睡觉的时候,用伤湿止痛膏,加速效伤风感冒胶囊两粒,外敷涌泉穴。效果不错,还没什么副作用,大家不妨一用。
蒜茸治疗咳嗽咳痰:水两杯,烧开后加入20克蒜茸,关火待凉,再烧1小时后调蜂蜜服用。治疗咳嗽、咳痰,屡试成功,小孩喜欢。
附注:此法我试过效佳,是在配药后嘱其加用的一个小方,对肺炎者咳也能止一时之咳。
哮喘(儿童哮喘同)
干蚯蚓*半斤,炒黄研成粉,用白糖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粉)一日二次,服完即愈。忌吃辣物。
白菜根止咳化痰
白菜根两棵洗净,冰糖30克,共用水煮,喝汤。注意:针对咳嗽、痰多病症。
白菜根治疗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

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或市面上常见的寒凉类中成药或体弱之患者,感冒发烧不论一起病是否经误治,多表现为少阳病或三阴证。

为了方便患家患病求己,求索就证用方,特著此文。

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感冒发烧,口干而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口苦口臭口粘,颈肩背部酸痛,恶风畏寒,腰酸,纳呆,可兼往来寒热或胁肋部不适疼痛、头晕目眩,平素大便溏或食凉则腹泻者。

柴胡9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克,黄芩4克,天花粉4克,生牡蛎3克。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二三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次。

小儿量:上方一煎分二至三次服或用小剂量。

婴幼儿干姜易炮姜,减辛辣味便于喂服,每服药二至四汤匙。

加减法:口干饮水多、咽喉红肿,黄芩、天花粉均用9克,干姜易炮姜;颈背部酸痛或恶风畏寒证不显,桂枝减至3克。

如在炎热夏季或患者当下恶风畏寒无汗症不显或有热汗或形瘦体弱、体温不甚高者,可用小剂量:
柴胡4克,桂枝3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菟丝子2克,黄芩2克,天花粉2克,生牡蛎2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注:⑴、此证型为少阳病,类象于湿煤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里弥漫。

正治一方面开窗通风,一方面添材旺炉火。

⑵、此方不效可易以当归四逆理中汤。

2、附子理中汤(丸)证:感冒发烧,昏睡喜卧,两眼乏神。

头晕心慌,恶心欲呕或呕吐,小便频少,便溏次多而里急。

恶水怕触水。

舌苔腻。

党参5克,生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黑附子3~6克或用丁桂儿脐帖外敷肚脐,一日一换。

煎法同前,三餐前各服一煎或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

小儿一煎分两或三次服。

加减法: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或额热足冷加肉桂3~6克;腹泻次多量多,加肉桂10克,兼口干饮水多、有轻度脱水者党参白术用10克,加生淮山10克;浑身酸
痛畏寒恶风者加桂枝8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

注:⑴、此证型为少阴病的寒水证,类象于阴雨天的烂泥地。

正治一方面给予睛天,一方面筑渠排水。

⑵、此方有成药可替代。

加肉桂者在南方名为桂附理中丸,北方名为参桂理中丸(北京同仁堂产,参为人参,药效显)。

大人一次服一至二丸,小儿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丸,或以丸煎汤饮。

3、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感冒发烧,疲软嗜睡,两眼乏神。

浑身酸痛或恶风畏寒,患者自觉外有寒邪包裹,不得舒张,耐寒能力下降或夏季较平常不畏热。

无汗或少汗,胸闷。

体温不甚高。

一般无面颊红烫。

白术5克,党参5克,炙甘草5克,干姜5克,黑附子3~6克,当归7克,桂枝8克,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大枣2枚(掰开)
煎法同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服药前先用药之热气熏脸。

加减法:腰酸者加菟丝子6克,枸杞3克,黑附子用3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用小儿量;黄芪体质平素多汗易汗表现为此汤证之当下虽少汗或不易汗出,可调整药量:桂芍等量,去通草,细辛减量或予小儿量。

小儿量:白术3克,党参3,炙甘草3,干姜3,菟丝子3克,枸杞3克,当归2,桂枝3,白芍2,细辛1,通草2,大枣2枚(掰开)
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经寒证兼脏寒。

类象于穿着不透气的紧身衣,憋闷头晕,汗出不畅快。

正治一方面去衣透气排汗,一方面饮热稀粥以助汗源。

⑵、方药对证,见有汗、尿、疹为排寒之象。

如见汗,汗出由多转少或身由热转凉时应及时更衣,以防病复。

⑶、年高体弱者者,主诉证缓解当及时停药或易方,继以静养,饮食调理,否则过犹不及。

⑷、当归四逆理中汤证体质患者,因外感或内伤杂病所现病症大多可以之为应急之需首选。

事实上,不少患者依我之嘱家中常备当归四逆理中汤,在秋冬季和初春,孩子或自已有不适,自行煎服,不效时再就医。

⑸、秋冬季和初春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最为常见。

季春、夏季慎用当归四逆理中汤,确为此证者,用小儿量,中病即止。

⑹、女性经期受寒感冒、发烧、咳嗽、腹痛、痛经等或迁延至经期仍不解者,多见此方证。

4、四逆汤加味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时烦躁者。

体温高低不限,但上午高于下午,傍晚略降,晚九时后复升。

面颊红烫或自觉烫而不红,唇干喜舔。

口干口淡并存,口干饮水多少均可,但未至大量饮水或喜凉者。

无恶风畏寒,反畏热,手足身热或额热手温足冷。

可伴热汗,汗出热不退。

舌质淡、胖、嫩。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黑附子6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克。

煎法同前。

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体温渐降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小儿量:炙甘草5克,炮姜4克,黑附子3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克。

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

加减法:额热足冷温差大或手足身热却口淡不欲饮水者,加肉桂3至6克或丁桂儿脐帖外敷右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二十分钟;春夏季以加肉桂为妥,秋冬季不加肉桂为宜。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的虚寒证,类象于夏天的防空洞或农村的地瓜窖,里寒(凉)外热。

正治当将被格拒在外的热量收归入内,以恢复里热外凉或温的常态格局。

⑵、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或逐步下降、脸颊红烫减轻或消失。

⑶、如服用未加肉桂的四逆汤加味方,体温未如愿下降反升得更高,且患者未出现口干饮水较服药前加重或仍口淡,为潜降收降之力不足,应及时加肉桂或将丁桂儿脐帖外敷右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十至二十分钟,至额或背见汗。

5、大衍方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睡不踏实,多梦(话),烦躁者。

头脑昏沉,反应较迟钝。

体温高低不限,上下午和昼夜无明显波动。

晨起或睡醒时两颊红烫或烫而不红。

口干饮水多,喜凉饮。

热汗,汗出热更高。

畏热不畏寒,可伴恶风。

喜揭被去衣近凉,手足身热。

腰酸。

炙甘草10克,干姜或炮姜5克,党参9克,麦冬4克,菟丝子6克,黑附子1克,山茱萸8克,酸枣仁2克(杵)。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十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煎。

口干饮水多者可增加煎水量以之代茶,少量多次饮。

加减法:口干热汗明显者或夏季气候炎热时,党参、麦冬易为麦冬9克、五味子4克(杵);腰酸明显者,菟丝子易为熟地。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的精虚证,类象于开水瓶的瓶盖打开后,热气外冒了,不仅能量藏不住,而且瓶中的水也渐少了。

正治一边将瓶盖塞紧,一边适量加水不让水汽外冒。

⑵、北方冬季室内供暖,要调低室温至200C以下。

无法调节者,在另一屋开窗通风降低室温。

夏季不可因患者喊热而开空调,可开窗通风降室温。

⑶、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口干汗出明显减轻。

6、上述五证型症缓烧退后调理方:原则上服药至便溏或便溏腹泻者转为大便成形或一日未排便时,大多兼口中津液上承、味甘喜吞咽或口干转不干时,应及时换理中汤:
党参、干姜或炮姜、白术、炙甘草各2至5克。

三餐前各泡服一次。

日一剂。

连服三至五剂以善后。

注:此文是针对现今少明医慧眼识机,使得众多患者未得正治,转投西医或伪中医屡受戕伐而作,以期患家得一简便之法自医,同时补三七生先生所列治感冒发烧诸方证未及之处。

得正治,非排陈寒者大多一至二剂缓症,三剂就需更方收功。

但医道非简单至此,故如有不效者应及时就近找明医以得正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