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备中药方及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瑰宝,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下面将提供一份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
1. 防风通草配方:适应症: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鼻炎、过敏性咳嗽等。
使用方法:将防风、薄荷、荆芥、黄芩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
2. 四物汤配方:适应症:月经不调、经期疼痛、产后血虚等。
使用方法:将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3. 小柴胡汤配方:适应症:发热、寒热往来、郁闷、嗜睡等。
使用方法:将柴胡、黄芩、生姜、人参等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4. 六味地黄丸配方:适应症: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
使用方法:将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熟地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2次。
5. 消食导滞汤配方: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胀闷腹痛等。
使用方法:将炙甘草、枳实、木香、陈皮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6. 逍遥散配方:适应症:焦虑、烦躁、失眠、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龙骨、牡蛎、茯苓、木香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克,每日2次。
7. 清热解毒汤配方:适应症:热毒性疾病、口舌生疮、急性扁桃体炎等。
使用方法:将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8. 补气养血汤配方:适应症: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白术、党参、熟地、枸杞子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通过上述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并非万能之药,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草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中草药配方秘籍是传统中医药的珍贵财富,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草药偏方治百病-内科部分-普通感冒

草药偏方治百病-内科部分-普通感冒方 1〔组成〕鲜野菊花 30g,鲜竹叶 9g,鲜火炭母 15g,鲜地菍根 15g,鲜铁苋菜 15g。
〔用法〕水煎,每日 1 剂,分 2~3 次服。
方 2〔组成〕鲜芭蕉根 500g,食盐 30g。
〔用法〕将食盐与芭蕉根一起捣烂,外敷中庭、鸠尾、巨阙三穴,干后可多次更换,直到体温降到基本正常为止。
〔附注〕此方用于感冒高热。
方 3〔组成〕沙氏鹿茸草 50g,牡荆 15g,兰花参 15g,山苍子 15g,肺风草9g,冰糖草 9g。
〔用法〕加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风寒感冒。
方 4〔组成〕水团花时 30g,野菊花 9g,鬼针草 15g,牡荆 9g,鱼腥草 15g,冰糖草 9g。
〔用法〕加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风热感冒。
方 5〔组成〕芥菜 500g,豆腐半块,老姜 9g,咸橄榄 4 枚。
〔用法〕以上 4 味加一杯半的水共放入锅内煮,煮好后滤出残渣,趁热喝下,多穿衣服或盖上棉被休息,身体出汗即愈。
〔附注〕此方用于日久不愈的感冒。
方 6〔组成〕大青根 30g,板蓝根 9g,连翘 9g,薄荷 15g。
〔用法〕水煎服。
方 7〔组成〕牡荆叶 15g,大青叶 15g,菊花 9g,三叉苦 9g。
〔用法〕水煎服。
方 8〔组成〕山芝麻 9g,青蒿 6g,肖梵天花 6g,两面针根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感冒高热。
方 9〔组成〕山芝麻 15g,两面针 9g,古羊藤 9g,枇杷叶 9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感冒咳嗽。
方 10〔组成〕鲜千里光 30g,鲜爵床 30g,野菊花 15g。
〔用法〕水煎服。
方 11〔组成〕小二仙草 30g,桑叶 10g,菊花 9g。
〔用法〕水煎服。
方 12〔组成〕马鞭草 30g,牡荆 15g,龙芽草 15g。
〔用法〕水煎服。
方 13〔组成〕六棱菊 30~6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风寒感冒咳嗽。
方 14〔组成〕干冬青根 15~30g。
治疗发烧感冒 偏方

治疗发烧感冒偏方用料:生姜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
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用料: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
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偏方三用料:荆芥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偏方四用料:金银花15克,竹叶9克。
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感冒发烧、咽喉疼痛。
偏方五用法:桑叶6克,白菊花1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
主治风热感冒、发烧头痛。
偏方六用效:紫苏叶6克,荆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
发烧偏方1 茶叶用手碾成粉末状,开水吐服,一日数次,也可干吃,如果你喜欢的话,用量:15片茶叶左右.2 姜汤红糖与拍碎的老姜放入沸水,烧开即可,一日数次,每次一碗.3 洗澡舒服的在浴池里泡个温水澡能洗去你一身的湿汗与疲惫,切记时间不可过常,10分钟内即可,洗完迅速擦干身体,以免着凉,接着你就可以上床趟着享受被窝的温暖了.导读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
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反复流行的基本原因是病毒易发生变异,使人群对流感病毒所产生的免疫不能持久。
得了感冒如何治疗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治疗感冒的中医民间小偏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感冒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
一次感冒会大大削弱人体的抵抗力,极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所以从秋天开始预防感冒很有必要。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
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或市面上常见的寒凉类中成药或体弱之患者,感冒发烧不论一起病是否经误治,多表现为少阳病或三阴证。
为了方便患家患病求己,求索就证用方,特著此文。
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感冒发烧,口干而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口苦口臭口粘,颈肩背部酸痛,恶风畏寒,腰酸,纳呆,可兼往来寒热或胁肋部不适疼痛、头晕目眩,平素大便溏或食凉则腹泻者。
柴胡9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克,黄芩4克,天花粉4克,生牡蛎3克。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二三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次。
小儿量:上方一煎分二至三次服或用小剂量。
婴幼儿干姜易炮姜,减辛辣味便于喂服,每服药二至四汤匙。
加减法:口干饮水多、咽喉红肿,黄芩、天花粉均用9克,干姜易炮姜;颈背部酸痛或恶风畏寒证不显,桂枝减至3克。
如在炎热夏季或患者当下恶风畏寒无汗症不显或有热汗或形瘦体弱、体温不甚高者,可用小剂量:柴胡4克,桂枝3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菟丝子2克,黄芩2克,天花粉2克,生牡蛎2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注:⑴、此证型为少阳病,类象于湿煤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里弥漫。
正治一方面开窗通风,一方面添材旺炉火。
⑵、此方不效可易以当归四逆理中汤。
2、附子理中汤(丸)证:感冒发烧,昏睡喜卧,两眼乏神。
头晕心慌,恶心欲呕或呕吐,小便频少,便溏次多而里急。
恶水怕触水。
舌苔腻。
党参5克,生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黑附子3~6克或用丁桂儿脐帖外敷肚脐,一日一换。
煎法同前,三餐前各服一煎或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
小儿一煎分两或三次服。
加减法: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或额热足冷加肉桂3~6克;腹泻次多量多,加肉桂10克,兼口干饮水多、有轻度脱水者党参白术用10克,加生淮山10克;浑身酸痛畏寒恶风者加桂枝8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
民间治疗感冒中药配方

民间治疗感冒中药配方
引言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表现为鼻塞、咳嗽、喉咙痛和发烧等症状。
在民间,人们积累了许多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其中一些被广泛使用且具有一定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民间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
配方一:葱姜汤
配方
- 鲜葱白段:30克
- 生姜片:10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鲜葱白段切碎
2. 将生姜片切碎
3. 在锅中加入适量开水,将鲜葱和生姜放入锅中煮沸
4. 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
5. 过滤药汁,饮用即可
配方二:板蓝根冲剂
配方
- 板蓝根粉:5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板蓝根粉放入杯中
2. 加入适量开水
3. 搅拌均匀,待药物溶解
4. 饮用
配方三:金银花薄荷茶
配方
- 金银花:10克
- 薄荷叶:5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金银花和薄荷叶放入杯中
2. 加入适量开水
3. 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4. 过滤药汁,饮用即可
结论
以上介绍了几个常见的民间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包括葱姜汤、板蓝根冲剂和金银花薄荷茶。
这些中药配方在民间被广泛使用,并
取得一定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配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对
于特定人群可能存在风险或不适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感冒时,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感冒中医辨治配方大全

感冒中医辨治配方大全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中医药在治疗感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辨治配方,供您参考。
1. 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白芷、细辛等。
【功效】祛风散寒,解表发汗。
【应用】用于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少痰等。
【使用方法】每次5g,每日2次。
2.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等。
【功效】发散风寒,解表解肌。
【应用】用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浑身酸痛等。
【使用方法】每次10g,每日3次。
3. 柴芍桔梗汤【组成】柴胡、白芍、桔梗等。
【功效】疏肝理气,解表退热。
【应用】用于感冒咳嗽,喉咙痛,胸闷胁痛等。
【使用方法】每次6g,每日3次。
4.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等。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利湿。
【应用】用于感冒胸闷不舒,呕吐腹胀等。
【使用方法】每次5g,每日3次。
5. 三菊片【组成】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
【功效】清热解毒,解表发汗。
【应用】用于感冒发热,喉咙红肿,咳嗽痰黄等。
【使用方法】每次8g,每日3次。
6. 女贞子茶【组成】女贞子、鲜枣等。
【功效】滋阴清热,解表解毒。
【应用】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
【使用方法】每次10g,每日2次。
7. 蔓荆子汤【组成】蔓荆子、薄荷等。
【功效】降火明目,解表清热。
【应用】用于感冒发热,目赤肿痛,头痛失眠等。
【使用方法】每次10g,每日2次。
8. 苍耳子茶【组成】苍耳子、桑白皮、雄黄等。
【功效】清热解毒,通鼻窍。
【应用】用于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咽喉肿痛等。
【使用方法】每次10g,每日2次。
上述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治配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感冒需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因此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此外,配合适当的休息、饮食调理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治愈的效果。
总结起来就是,在感冒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防风通圣散和麻黄汤等来解表发汗和发散风寒;在感冒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柴芍桔梗汤和小柴胡汤来疏肝理气和清热利湿;当感冒伴随咽喉疼痛和口干舌燥时,女贞子茶和蔓荆子汤具有滋阴清热和解表清热的作用;对于鼻塞、流涕等症状,苍耳子茶可以清热解毒,通鼻窍。
治疗各种风寒风热感冒、发烧的的偏方大全

治疗各种风寒风热感冒、发烧的的偏方大全1、蒜瓣、葱白等治感冒配方及用法:蒜瓣25~30克,葱白25~30克,鲜生姜25~30克。
分别洗净凉干后放入一个合适的器皿里,捣研成糨糊状(切成片或块亦可,但效果稍差),加水250毫升煎煮,煎好后将成品分成3/5和2/5两份。
首次温服3/5,服后需注意保暖,用不了1小时,即会满身大汗湿透,立感两鼻畅通,全身舒爽,时隔五六小时后再服2/5.两份为1剂,一般连服2剂即可痊愈;初患者服1剂即可解决问题;儿童剂量减半或减去2/3也可,婴幼儿最好别服。
此方一般无副作用,服后如有短暂的不适感,喝些醋或冷开水即可缓解。
【荐方人:江苏张超】2、神仙汤防治风寒感冒配方及用法:7个葱头7片姜,一把糯米熬成汤,食用时兑入适量醋,防治感冒保健康。
糯米100克,葱白、生姜各20克,食醋30毫升,先将糯米煮成粥,再把葱姜捣烂下粥内沸后煮5分钟,然后倒入醋,立即起锅。
趁热服下,上床覆被以助药力。
15分钟后便觉得胃中热气升腾,遗体微热而出小汗。
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4次即愈。
发表解毒,驱风散寒。
治外感初起周身疼痛,恶寒怕冷无汗,脉紧,其效甚佳。
功效说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米醋有杀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既能治疗感冒,又能预防流感,安全有效。
生姜含姜辣素、芳香醇、姜烯、氨基酸等成分,性味甘辛而温,是一味芳香性健胃芳,有暖胃止呕、发汗解表、散寒驱邪、解毒镇痛的功效,主治风感冒、胃寒呕吐等症。
大葱性味温辛,主要成分是葱蒜辣素,能杀菌健胃、刺激呼吸道和汗腺管壁分泌,起发汗解表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寒热等症。
糯米能健胃和中,益气扶正,有“多食使人贪睡”的作用,因此,此方是防治伤风感冒的良方,素有“神仙汤”之称。
注:风热感冒不宜服3、加味葱豉汤治风寒感冒配方及用法:豆豉、紫苏叶、生姜各10克,葱白5枚。
每天1剂,煎2遍,1日3次分服。
服后多饮热开水。
如无汗者,争取出汗为佳。
头痛肢楚较重者加白芷10克;鼻塞嚏多较甚者加辛夷10克、麻黄6克。
成人感冒发烧中药方

成人感冒发烧中药方背景介绍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常伴随着发热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发热属于外感病症,常见的病因是风寒、风热或者湿邪侵袭人体。
中药具有疏风散寒、清热解毒、醒脾开胃等作用,能够辅助缓解感冒发热症状。
中药方剂以下是一份常用的成人感冒发烧中药方剂,供参考:方剂名称:感冒清热汤组成:- 荆芥穗 10克- 甘草 5克- 紫草 10克- 连翘 10克- 黄芩 10克- 川贝母 5克- 羚羊角 10克- 菊花 5克- 葛根 12克- 牛膝 10克制作方法:1. 将上述药材用清水洗净;2.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煎煮20分钟;3. 煎煮后的药汁倒入碗中,加入适量蜂蜜调味;4. 每次服用50毫升,每日3次。
使用注意事项1. 感冒发烧中药方剂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指导;2.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在使用药方剂前请先进行敏感试验,以防发生过敏反应;3. 在服用药方剂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慢性病患者在使用药方剂前应咨询医生意见;5. 若出现严重不适或过敏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结论中药方剂在缓解成人感冒发烧症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药方剂的使用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方剂方面的治疗应该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的。
希望本文提供的成人感冒发烧中药方剂能够帮助您缓解症状,加快康复。
注意:以上中药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请咨询医生。
> 注意:以上中药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请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常备中药方及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家庭常备中药方夜晚孩子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问题的紧急处理,由于抓中药的限制,可在自己家里长期备上一些,每剂药备上2剂,写好名称备注,以供紧急情况下用!以下方剂,基本上可以解决家庭的常见之急!桂枝汤(发热汗出、鼻流、清涕、鼻塞)桂枝6 白芍6 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证+咳嗽)桂枝6 白芍6 生姜2片杏仁3 厚朴5 大枣2枚炙甘草5桂枝二陈汤(桂枝汤证+咳嗽、痰多、浊鼻涕多)桂枝6 白芍6 生姜2片陈皮5 半夏5 茯苓5 大枣2枚炙甘草5桂枝二麻黄一汤(受风初起,怕冷、清涕、无汗、咳嗽)桂枝6 白芍6 麻黄3 杏仁3 生姜2片大枣2枚炙甘草6桂枝二越婢一汤(受风初起,怕冷、清涕、咽干、痛,咳嗽黄白痰、口干等)桂枝6 白芍6 麻黄5 杏仁6 生石膏15 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5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咳喘、流清涕、喷嚏、痰液清稀)麻黄4 杏仁3 桂枝6 白芍6 干姜5 细辛2 五味子3 半夏5 炙甘草6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证+口干、烦躁)麻黄4 杏仁3 桂枝6 白芍6 干姜5 细辛2 五味子3 半夏5 炙甘草6生石膏15大青龙汤(外感寒邪初起,发热高烧、怕冷、无汗、唇红、烦躁,服后汗出后,即停,出汗后不可重复再用)麻黄6桂枝6 杏仁6 生石膏15 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6柴胡桂枝汤(发热、汗出、头痛、关节痛、呕恶、心烦、咽干等)柴胡9 黄芩6 党参5 半夏5 桂枝6 白芍6 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6麻黄附子细辛汤(素体阳虚,或有过敏鼻炎,怕冷、流清涕、喷嚏、不发热、乏力、嗜睡等)麻黄6 黑附片6 细辛2 炙甘草8水煎服,处方中用药针对2--8岁的年龄,成人可多喝一些,更小的可少喝一些,量不变,!煎服法:水煎服,水开后煎20分钟,早中晚各一次,一日一剂如果不能辩证,调理会员请咨询孙老师!附: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
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或市面上常见的寒凉类中成药或体弱之患者,感冒发烧不论一起病是否经误治,多表现为少阳病或三阴证。
为了方便患家患病求己,求索就证用方,特著此文。
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感冒发烧,口干而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口苦口臭口粘,颈肩背部酸痛,恶风畏寒,腰酸,纳呆,可兼往来寒热或胁肋部不适疼痛、头晕目眩,平素大便溏或食凉则腹泻者。
柴胡9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克,黄芩4克,天花粉4克,生牡蛎3克。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二三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次。
小儿量:上方一煎分二至三次服或用小剂量。
婴幼儿干姜易炮姜,减辛辣味便于喂服,每服药二至四汤匙。
加减法:口干饮水多、咽喉红肿,黄芩、天花粉均用9克,干姜易炮姜;颈背部酸痛或恶风畏寒证不显,桂枝减至3克。
如在炎热夏季或患者当下恶风畏寒无汗症不显或有热汗或形瘦体弱、体温不甚高者,可用小剂量:柴胡4克,桂枝3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菟丝子2克,黄芩2克,天花粉2克,生牡蛎2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注:⑴、此证型为少阳病,类象于湿煤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里弥漫。
正治一方面开窗通风,一方面添材旺炉火。
⑵、此方不效可易以当归四逆理中汤。
2、附子理中汤(丸)证:感冒发烧,昏睡喜卧,两眼乏神。
头晕心慌,恶心欲呕或呕吐,小便频少,便溏次多而里急。
恶水怕触水。
舌苔腻。
党参5克,生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黑附子3~6克或用丁桂儿脐帖外敷肚脐,一日一换。
煎法同前,三餐前各服一煎或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
小儿一煎分两或三次服。
加减法: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或额热足冷加肉桂3~6克;腹泻次多量多,加肉桂10克,兼口干饮水多、有轻度脱水者党参白术用10克,加生淮山10克;浑身酸痛畏寒恶风者加桂枝8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
注:⑴、此证型为少阴病的寒水证,类象于阴雨天的烂泥地。
正治一方面给予睛天,一方面筑渠排水。
⑵、此方有成药可替代。
加肉桂者在南方名为桂附理中丸,北方名为参桂理中丸(北京同仁堂产,参为人参,药效显)。
大人一次服一至二丸,小儿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丸,或以丸煎汤饮。
3、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感冒发烧,疲软嗜睡,两眼乏神。
浑身酸痛或恶风畏寒,患者自觉外有寒邪包裹,不得舒张,耐寒能力下降或夏季较平常不畏热。
无汗或少汗,胸闷。
体温不甚高。
一般无面颊红烫。
白术5克,党参5克,炙甘草5克,干姜5克,黑附子3~6克,当归7克,桂枝8克,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大枣2枚(掰开)煎法同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服药前先用药之热气熏脸。
加减法:腰酸者加菟丝子6克,枸杞3克,黑附子用3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用小儿量;黄芪体质平素多汗易汗表现为此汤证之当下虽少汗或不易汗出,可调整药量:桂芍等量,去通草,细辛减量或予小儿量。
小儿量:白术3克,党参3,炙甘草3,干姜3,菟丝子3克,枸杞3克,当归2,桂枝3,白芍2,细辛1,通草2,大枣2枚(掰开)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经寒证兼脏寒。
类象于穿着不透气的紧身衣,憋闷头晕,汗出不畅快。
正治一方面去衣透气排汗,一方面饮热稀粥以助汗源。
⑵、方药对证,见有汗、尿、疹为排寒之象。
如见汗,汗出由多转少或身由热转凉时应及时更衣,以防病复。
⑶、年高体弱者者,主诉证缓解当及时停药或易方,继以静养,饮食调理,否则过犹不及。
⑷、当归四逆理中汤证体质患者,因外感或内伤杂病所现病症大多可以之为应急之需首选。
事实上,不少患者依我之嘱家中常备当归四逆理中汤,在秋冬季和初春,孩子或自已有不适,自行煎服,不效时再就医。
⑸、秋冬季和初春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最为常见。
季春、夏季慎用当归四逆理中汤,确为此证者,用小儿量,中病即止。
⑹、女性经期受寒感冒、发烧、咳嗽、腹痛、痛经等或迁延至经期仍不解者,多见此方证。
4、四逆汤加味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时烦躁者。
体温高低不限,但上午高于下午,傍晚略降,晚九时后复升。
面颊红烫或自觉烫而不红,唇干喜舔。
口干口淡并存,口干饮水多少均可,但未至大量饮水或喜凉者。
无恶风畏寒,反畏热,手足身热或额热手温足冷。
可伴热汗,汗出热不退。
舌质淡、胖、嫩。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黑附子6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克。
煎法同前。
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体温渐降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小儿量:炙甘草5克,炮姜4克,黑附子3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克。
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
加减法:额热足冷温差大或手足身热却口淡不欲饮水者,加肉桂3至6克或丁桂儿脐帖外敷右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二十分钟;春夏季以加肉桂为妥,秋冬季不加肉桂为宜。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的虚寒证,类象于夏天的防空洞或农村的地瓜窖,里寒(凉)外热。
正治当将被格拒在外的热量收归入内,以恢复里热外凉或温的常态格局。
⑵、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或逐步下降、脸颊红烫减轻或消失。
⑶、如服用未加肉桂的四逆汤加味方,体温未如愿下降反升得更高,且患者未出现口干饮水较服药前加重或仍口淡,为潜降收降之力不足,应及时加肉桂或将丁桂儿脐帖外敷右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十至二十分钟,至额或背见汗。
5、大衍方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睡不踏实,多梦(话),烦躁者。
头脑昏沉,反应较迟钝。
体温高低不限,上下午和昼夜无明显波动。
晨起或睡醒时两颊红烫或烫而不红。
口干饮水多,喜凉饮。
热汗,汗出热更高。
畏热不畏寒,可伴恶风。
喜揭被去衣近凉,手足身热。
腰酸。
炙甘草10克,干姜或炮姜5克,党参9克,麦冬4克,菟丝子6克,黑附子1克,山茱萸8克,酸枣仁2克(杵)。
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十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
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煎。
口干饮水多者可增加煎水量以之代茶,少量多次饮。
加减法:口干热汗明显者或夏季气候炎热时,党参、麦冬易为麦冬9克、五味子4克(杵);腰酸明显者,菟丝子易为熟地。
注:⑴、此证型为厥阴病的精虚证,类象于开水瓶的瓶盖打开后,热气外冒了,不仅能量藏不住,而且瓶中的水也渐少了。
正治一边将瓶盖塞紧,一边适量加水不让水汽外冒。
⑵、北方冬季室内供暖,要调低室温至200C以下。
无法调节者,在另一屋开窗通风降低室温。
夏季不可因患者喊热而开空调,可开窗通风降室温。
⑶、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口干汗出明显减轻。
6、上述五证型症缓烧退后调理方:原则上服药至便溏或便溏腹泻者转为大便成形或一日未排便时,大多兼口中津液上承、味甘喜吞咽或口干转不干时,应及时换理中汤:党参、干姜或炮姜、白术、炙甘草各2至5克。
三餐前各泡服一次。
日一剂。
连服三至五剂以善后。
注:此文是针对现今少明医慧眼识机,使得众多患者未得正治,转投西医或伪中医屡受戕伐而作,以期患家得一简便之法自医,同时补三七生先生所列治感冒发烧诸方证未及之处。
得正治,非排陈寒者大多一至二剂缓症,三剂就需更方收功。
但医道非简单至此,故如有不效者应及时就近找明医以得正治。
本主题由孙海亮晶晶于 2010-9-27 12:21 置顶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