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指导手册——外周静脉分册.doc(最终稿)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的规范引文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的规范引文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的规范引文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以下是一份超过1000字的。
静脉治疗是医疗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对静脉通路的插管、监测、护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本指南旨在提供对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详尽指导,以确保患者接受到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
遵循本指南的实施细则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适应范围。
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中文版

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中文版Intravenous therapy, commonly known as IV therapy, is a crucial medical treatment that involves delivering fluids, medication, and nutrients directly into a patient's bloodstream through a vein.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关键的医疗治疗方法,通过静脉将液体、药物和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血液中。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intravenous therapy is its ability to provide rapid and efficient delivery of medications and fluids, allowing for faster onset of action and immediate relief of symptoms. 静脉治疗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它能够快速高效地输送药物和液体,使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立即缓解症状。
However, proper administration of IV therapy is essential to ensure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However, proper administration of IV therapy is essential to ensure 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然而,正确的静脉治疗管理对于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There are certain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that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ensur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intravenous therapy. 有一些指南和标准已经建立,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静脉治疗。
静脉输液治疗推荐与指南说明书

3 输液附加装置包括三通、延长管、肝素帽、无针接头、过滤器等,应 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4 输液附加装置宜选用螺旋接口,常规排气后与输液装置紧密连接。 5 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
擦拭各种接头(或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围。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20 cm, 铺巾,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穿刺工具的应用
外周静脉导管
经外周命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虽然PICC的费用较高,但因能减少反复穿刺次数带来的痛苦,患者的满意度 较高,因而有较好的成本/效应比 与尖端剪口的PICC相比,侧向瓣膜导管在减少血栓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推荐
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应由经专门培训,具有资质的护士进行(A) 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到右心房的连接处(A) PICC置管后应常规接受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排除气胸(A) 成人使用生理盐水,24h容量不超过30ml;新生儿和小儿不应使用含防腐剂成 分的生理盐水(B)
穿刺工具的应用
冲洗装置。
冲洗装置。
冲洗装置。
0~ 10 U/mL
0~ 10 U/mL
0~ 10 U/mL
可用 100 U/mL
每天
每天
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 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
每周维护一次
4 周维护一次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冲管及封管(CVC PICC PVC PORT)
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 ,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概论
PORT: 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静脉治疗操作规范》标准(终版)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知识链接:
一、我国护理标准专业的组织发展:2012年原卫生部批 准成立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委员共 23人组成)。任务:负责组织制(修)订护理标准专业框架 体系、相关管理、服务行为及评价的规范和标准。
2014-10-24
知识链接:
二、《护理分级》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于2011 年由原卫生部批准立项,2013年由卫计委发布,从2014年5月 1日起开始执行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2014-10-24
静脉治疗方案

静脉治疗方案静脉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各种静脉疾病,包括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
本文将介绍静脉治疗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治疗方法、手术流程以及术后护理等。
一、静脉治疗方法静脉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三种。
1. 内科药物治疗内科药物治疗是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改善静脉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剂、消炎药和保护血管壁的药物等。
内科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早期或轻度的静脉疾病,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效果有限。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体内操作,通过介入器械将药物或治疗器械送入静脉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内放置支架和栓塞物等。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势,对于一些难以手术切除的静脉病变有效。
3.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手段切除或修复受损的静脉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静脉曲张手术和静脉血栓切除手术等。
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患者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
二、静脉治疗术前准备静脉治疗术前准备是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1. 术前检查在进行静脉治疗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和心电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2. 术前禁食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禁食。
术前禁食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
3. 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对于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需要正确理解手术的目的和风险,并与医生沟通相关疑虑和担忧。
三、静脉治疗手术流程静脉治疗手术的具体流程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将介绍一般的手术流程。
1. 麻醉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一般情况下,静脉治疗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切口医生根据需要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皮肤切口,然后进入病变部位。
静脉输液治疗手册内容

静脉输液治疗手册内容
静脉输液治疗手册内容涵盖了一系列与静脉输液相关的内容,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以下是该手册内容的概要描述。
1. 静脉输液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静脉输液的定义、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同时,解释了不同类型的输液溶液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包括盐水、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
2. 输液设备与操作流程:介绍了输液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如输液管、针头、输液泵等,并详细描述了操作流程,包括消毒步骤、适当的穿刺技术和固定方法等,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输液。
3. 输液并发症与预防措施:列举了可能出现的输液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和注射相关炎症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同时,强调了严格的消毒和穿刺操作的重要性,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4. 静脉输液的用药知识:概述了常见的静脉输液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和营养药物等。
提供了关于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等信息,以保证正确用药和提高疗效。
5. 输液后护理:详细描述了输液结束后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处理穿刺点和记录信息等。
强调了持续的监测和及时的护理,以及必要时的进一步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手册内容的编写旨在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资料,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该手册是一份重要的工具,对于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静脉治疗安全作业指导书

静脉治疗安全作业指导书目的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安全的静脉治疗护理服务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各护理单元管理内容输液治疗遵循WS/T433-2013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评估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
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通路,以满足治疗的需要。
选择穿刺工具在满足治疗的需要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
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静脉输注。
PICC宜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
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耐高压导管除外)。
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力学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
PORT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o遵循PVC、CVC、PICC、PORT置管操作规程。
置管后的静脉通路维护及管理冲封管技术冲管时机:导管置入后立即冲管、每次药物输注前后、前后药物输注存在配伍禁忌、输注流量变化时、导管内有回血时、治疗间歇期。
冲管方法:以生理盐水或一次性冲洗装置脉冲式冲管,即用大鱼际肌推动注射器活塞,推一下、停一下的冲管方法,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物冲洗干净,当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确认导管通畅性,不应强行冲管,以免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引起栓塞,忌使用暴力冲冲洗管,以免导管破裂。
封管时机:输液完毕或输液间歇期,以维护导管通畅性。
当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确认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以免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引起栓塞,忌使用暴力冲管,以免导管破裂。
封管液浓度及剂量:留置针:生理盐水,一般用量为3-5ml。
PICC及CVC:根据材质及患者的凝血功能选用0-10U∕ml肝素钠盐水稀释液,用量应为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的2倍。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询问过敏史。
2、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操作前应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4、置入外周静脉导管(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5、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宜选用75%酒精、2%碘酊、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
6、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至少消毒两遍,一次性静脉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5cm,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出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8cm,应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进行穿刺;
7、置管部位不应使用丙酮、乙醚有机溶剂,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
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1、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静脉;
2、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3、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4、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
5、置入刺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
6、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现象,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异常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7、更换每组静脉药物时,护士必须在巡视卡上签字。
8、如为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无菌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护士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一、静疗发展概况静脉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目前,它已成为临床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并已从医院拓展到社区及家庭。
但静脉治疗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输液反应及静脉炎等。
护士作为静脉治疗技术的主要实施者,其肩负的主要职责包括:遵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遵守所在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患者静脉治疗护理;与其他医务人员相互合作,主动参与静脉治疗相关的决策过程;正确使用输液相关的设施及工具;监测治疗反应,实施质量控制;对患者进行告知,与患者沟通治疗的相关信息,同时为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正确地记录相关护理文件;系统、完整地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开展护理科研积极撰写并发表论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可视化技术如超声波、红外线等被应用到静脉治疗领域,同时大量的循证依据被引入,不断改变着静脉治疗的理念和实践。
另外,一些由政府部门或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指南标准等进一步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上加强了对静脉治疗领域的指导和监管,不断提高静脉治疗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我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取得了巨大变化,并已向专科化方向发展,逐步接轨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护理人员紧跟国际静脉治疗护理理念步伐,大力倡导安全、主动的静脉治疗护理实践。
例如,对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治疗方案、药物性质、血管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和治疗工具;从手卫生、无菌技术、感染监控等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预防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和各医疗机构也密切关注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2009年出台了《GBZT 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提倡使用安全型静脉输液装置、生物安全柜等安全型产品,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二、静脉治疗护理专业组织机构美国在1973年成立了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1985年成立了血管通路协会Asociation for Vascular Access,AVA)等多个专业组织机构,定期发布实践标准、出版专业杂志、制定资质考核与认定制度、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活跃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等,极大地促进了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1999年12月,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静脉输液理论与技术学习班的形式,推广静脉治疗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并组织编写、翻译相关技术标准等。
2000年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先后成立了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交流专题讲座。
随着我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专业化发展,2005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陆续开展了静脉治疗或PICC专业化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工作,为我国静脉治疗护理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
三、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技术管理相关规范随着输液技术的不断改良,输液工具的不断更新,其难度和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活动的安全性也备受重视。
2000年,原卫生部出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为安全输血提供了技术规范。
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护士条例》,从立法层面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明确护士义务,规范护理行为,这为从事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护理人员资质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
2009年,原卫生部陆续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其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和患者治疗安全提供保障。
同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正式发布,随后该专业委员会又参与翻译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此标准为我国护理同行借鉴使用。
2011年原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共同组织编写了《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对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等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基础技术、专科技术以及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指引广大护理入员更加规范、科学地实施护理实践。
2011年原卫生部又将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纳入了我国首批护理行业标准的制标范畴,并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全国十所三级甲等医院共同起草制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进一步加强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技术管理,于2013年11月14日颁布,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它对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的技术要求,并发症处理原则,职业防护等做出了规定;以患者为中心突出整体护理理念;扎根我国本士,体现技术前沿;贴近临床实际,细化关键环节的特点,全面保障静脉治疗护理实践获得最佳效果。
静疗相关护理文件记录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应根据患者输液治疗及血管通路情况,在患者永久病案中记录准确、真实及完整的信息。
②护理记录应包括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的评估、护理问题、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等相关内容。
③护理文件记录应当反映护理的连续性、质量及安全性。
④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文件书写应遵守医疗机构护理病历书写规范。
四、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未来的努力方向纵观我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我国的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活动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组织建设、患者权益保护、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继续教育管理、操作规程遵从、实践标准执行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仍有差距,需要继续推动以下工作的开展:①完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与权限;②制定专业资格认证标准;③加强静脉治疗护士培训基地的建设,组织编写专业教材,提供专业教育;④开展更多高质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与研究,促进新理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最终,通过我们的努力与探索,不断提高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1.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2.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时间指南与实施细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版3.美国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2016版4.蔡虻.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么莉.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指南(201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第一篇外周静脉导管的穿刺与维护一、外周静脉导管的选择二、外周静脉通路的选择三、外周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四、留置时间的评估五、皮肤消毒六、其他附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步骤及注意点第二篇质量考核标准一、浅静脉置管针穿刺输液操作质量考核标准二、浅静脉置管针维护操作质量考核标准第三篇质量监测指标外周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第一篇外周静脉导管的穿刺与维护【目的】建立静脉通路,输注药物。
【相关知识】一、外周静脉导管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选择条件:1.考虑液体药物特性和预期的输液治疗时长少于6天,外周静脉通路的可用程度。
2.使用血管可视化技术(例如近红外,超声)来增加对穿刺困难的外周静脉建立通路的成功率。
3.外周静脉留置针一般指长度≤7.5cm的短导管,在满足处方治疗和患者需要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的外周静脉留置针。
4.不应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治疗、胃肠外营养、渗透压超过900mosm/L 的液体药物。
5.对于儿童、新生儿和老年患者使用 22-26G 的导管,将置入相关的创伤降至最低。
6.当需要快速补液,考虑使用更大管径的导管(16-20G)。
7.血液输注的选用20-24G 的导管。
8.耐高压注射时必须选择说明书标注的耐高压材质留置针进行穿刺。
9.外周静脉留置针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两大类。
宜选择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以防针刺伤发生和血源性暴露。
10.对于新生儿、青春期前的男性、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宜使用含有塑化剂(DEHP)的留置针,尤其是用于输注脂溶性药物时。
外周静脉-中长导管的选择:1.考虑液体药物特征和预期治疗时长在1-4周的。
2.中长导管用于抗菌药物,补液和外周静脉对其具有良好耐受的镇痛药3.不适宜应用中长导管的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治疗;胃肠外的营养;渗透压超过 900m osm/L 的补液。
4.当患者具有血栓、高凝状态的病史,四肢的静脉血流降低,或终末期肾病需要静脉保护时,避免使用中长导管。
三、外周导管静脉通路的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通路1. 宜选择前臂的背侧和内侧面作为穿刺部位,包括掌背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
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
2. 成人一般不选用下肢静脉,避免发生组织损害、血栓性静脉炎和溃疡的风险。
3.儿童患者考虑的血管位于手部、前臂和腋以下的上臂,避免肘区;婴幼儿可以考虑头皮位置的静脉(但仍不考虑首选);如果尚未行走,可以选择足部血管。
4.选择穿刺部位应避免对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肢、放射治疗侧肢体及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进行穿刺。
外周静脉中长导管通路1.外周中长导管指长度7.5~20cm的导管,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管腔最小的导管。
2.穿刺部位首选上臂,其次选择肘窝部位,使用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和肱静脉,其中贵要静脉最佳。
3.应该避开触诊时疼痛的区域;有开放性创伤的区域;肢体的感染部位;受损血管和计划手术的区域。
外周动脉导管通路1.穿刺部位选择脉搏跳动最明显处,并且评估末梢的血液循环。
2.在成年患者中,桡动脉是进行经皮动脉置管的最适宜选择通路,还包括肱动脉、足背动脉。
3.儿童患者,选择包括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颈外静脉通道1.当不能使用其他血管时,在急症护理环境和紧急情况下,由临床医护人员经颈外静脉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线导管和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
2.应用经颈外静脉置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经行输液治疗,如预计输液的时间超过 96 小时,尽快更换位置重新置管。
三、冲管及封管1.输注药物前通过回抽血液和(或)冲洗来评估导管功能。
2.冲管时如遇到阻力,切勿暴力冲管,以防血栓脱落。
3.冲、封管液体使用最小量为导管系统内部容积的 2 倍。
4.使用脉冲式冲管技术冲洗管道,正压封管。
5.一次性使用冲管装置(例如单剂量小瓶或无防腐剂的一次性预充式装置)是冲管和封管的首选。
6.在冲管和封管之前,应对连接表面进行消毒。